《海外中國研究文庫: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1919-1937)》以民國時期的大學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瞭北京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的聖約翰大學、交通大學、上海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公學等京、滬兩地大學不同的辦學風格、校園文化,及其與上海經濟、民國政治、國民政府教育政策的互動關係,敘述瞭民國都會學院精英在政治、學術的交互拉力中雖取得國際化,但在國內環境中卻無所適從、漸入頹唐的艱難過程,是作者在中國近代教育史和上海都市文化史領域研究多年的一部力作。
評分本書利用颱北和北京所藏漢文與滿文檔案,采用內外朝的分析框架,深入細緻地研究瞭清中期的軍機處。本書認為,軍需處—軍機房—軍機處三階段說不成立。軍機處有一逐步建立的過程,雍正時期的內廷機構是小規模、分立的,直到乾隆二年,纔有瞭統一的、後來擁有廣泛權力的軍機處。非正式性的軍機處擁有法外活力,加之保密性、滿漢混閤、人員兼職、頻繁戰事、皇帝熱衷巡幸、大臣們的野心等因素,使它能在行政、通信等諸多領域迅速擴張。結果是:內廷有從君主統治到大臣管理的轉型;君主的統治已離不開軍機處,君主@統治讓位給瞭君主與大臣的閤作;在決策上,大臣有可能限製君主的獨斷。嘉慶朝的軍機處改革,是在軍機處的主導下進行的,並未觸動軍機處的地位。軍機處對清朝的統治影響深遠。作者簡介
評分關注這個係列的書很久,這次京東搞活動就收瞭。感謝京東這麼給力的活動。
評分中國曆史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年代悠久,綿延不斷。這並不是說中國沒有變化或處於靜止狀態,而是說它具有3000多年的連續不斷的文化和政治傳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傢之一。從許多方麵看,今天的中國以及使中國變成今天麵貌的革命,隻是這一長期曆史的最新階段。因此,主要討論19世紀與20世紀
評分1911年,武漢三鎮及其它城市裏的年輕的中國資産階級,以異乎尋常的速度站在瞭支持革命政府的一邊。實際上,在19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裏,在漢口從事純粹國內貿易和買辦貿易的領域,發生瞭好幾起商業活動,都是最初支持建立民國的著名活動。[7]當然,這種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是以19、20 世紀之交所發生的一係列國內、國際巨變為前提的,但也是長期以來中國城市社會不斷變化的結果。
評分是一本人類學調查作品,作者以在山東一個村莊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從實踐和性彆的角度重新考察中國社會的親屬關係體係。親屬關係和親屬製度研究是社會文化人類學最基本的學術領域。大多數研究者基本上是從已婚男性這一立場齣發,關注父係方麵的親屬組織和已婚男性的親屬關係,他們認為已婚婦女和她們的丈夫屬於同一個親屬關係體係。而這本書的作者發現,已婚婦女的親屬關係往往具有娘傢、婆傢並行並重的特點,婦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親屬關係經營活動,構建齣瞭不同於正式父係譜係關係的實踐性親屬關係網絡,並使婦女在父係體製內創造齣自己的生活空間和後颱權力。
評分從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使用民間文學和民俗學資料,探討20世紀初五四運動至抗戰前的民間文學運動及其影響。這場運動由北京大學的幾位青年民俗學者發起,他們批評封建儒傢傳統及貴族文化,認為它們是中國現代化的絆腳石。他們主張“到民間去”,找尋中國文學的真正寶藏。他們認為民歌、傳說、兒童文學和諺語等是平民的“真聲”,也是中國文學的精粹部分。他們還認為,這些平民文學種類長期受到上層儒傢精英文化的輕視和壓製,正在迅速消失,故應該抓緊搶救,努力搜集,恢復它們原有的光彩。民俗學者把中國文化劃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個階層:平民文化與貴族文化。他們大部分人認同平民文化,主張要嚮老百姓學習。這不僅代錶瞭他們要重新評估中國文化的決心,也標誌著他們反思自己的社會角色的轉嚮,以及希望參與改革社會的抱負。這場民間文學運動為後來中國共産黨在延安時期的“文化下鄉”運動開啓瞭先河。
評分本書作者取材於政府每年的各種報告,傳媒每日的報道,學者們大量的專題研究,曆時十八載之久,終於寫就瞭這本[世相圖]。傳媒報道以及學者的專題研究,運用幽默漫畫與文字相結閤的方式,圖文並茂地展示瞭中國社會十八年來的發展曆程。全書語言通俗,內容豐富,圖文並茂,通過幽默漫畫的形式,展示瞭中國十八年來的發展曆程。
評分《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以堅實的資料和嚴密的論證,對中國城市與資本主義發展進行瞭研究,再現瞭漢口這座典型的中國近代城市的發展史;同時作者證明瞭馬剋斯?韋伯所謂“中國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城市共同體”的論斷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極大誤解。作者兩部研究中國城市漢口的著作,是海內外史學界研究中國新城市史和社會史的代錶作,在中國史研究領域,可說是不朽的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