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者的學者”史華慈先生的成名之作,中國譯介西方思想的di一人嚴復的思想傳記,深度剖析中國近代尋求富強的路徑選擇。
2、大師級作者:史華慈以其博雅和睿智,被尊稱為“學者的學者”,又因它不隨波追逐任何成見或時髦,被學界譽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他一生勤於筆耕,其著述涉略傳統中國思想、中國近現代思想、當代中國政治等方麵。而且,值得指齣的是,在幾乎所有這些方麵,史華慈都以其廣博的學識、獨特的分析為學術界提供瞭具有代錶性的論述。並培養瞭孔飛力、柯文、杜贊奇、墨子刻、艾愷、黎安友、杜維明、張灝、李歐梵等學生。
3、崇高學術地位:一經問世,就成為西方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與政治的必讀書。翻譯成中文後,也再近代史研究領域激起的熱烈反響,影響深遠。
4、創社分析框架:本書提供瞭一個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發展的理論框架(framework)。史華慈從嚴復思想的研究入手,闡釋瞭中國近現代思想與傳統思想以及與西方思想的關係,提齣瞭關於中國近現代思想轉型的原因、性質、特徵的一套整體分析。
5、有代錶性的研究對象:如作者所說,在19世紀最後十年與20世紀最初十年中成熟的知識分子代錶瞭“價值觀念的真正變革者、西方新觀念的載體”。而嚴復則是這一代知識分子中具有範式尋求意義的人物。他是近代中國首位係統介紹西方社會政治思想的學者。嚴復所提齣的問題、以及他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瞭近代中國思想發展的方嚮。
《東鑒叢書·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是美國著名漢學傢史華慈研究近代中國哲學、政治思想史的一部具有較高聲譽和廣泛影響的著作。作者以其獨具特色的角度和方法,通過對嚴復生平、翻譯、寫作的深入分析,使人們重新認識瞭作為一位迷人的西方思想評論傢的嚴復,並進一步近代揭示近代中西方思想演進之關係。作者指齣:嚴復站在未經曆近代化變革的中國傳統文化立場上,一下子就發現並抓住瞭歐洲著作中闡述的“集體的能力”這一主題,並在歐洲思想中至少發現瞭兩方麵的秘密,即充分發揮人們全部能力和將其導嚮為集體目的服務的公心。
“東鑒叢書”還包括《中華帝國的法律》《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鬍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37》(待齣)《從民族國傢拯救曆史 : 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待齣)等。
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生於美國波士頓東部一個猶太人傢庭,1934年獲奬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二戰”結束之後再進哈佛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費正清教授。1950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留校在曆史係和政治係任教,開設中國近代思想史講座,1975年起任哈佛大學曆史與政治學勒羅伊·威廉姆斯講座教授 (Leroy B. William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Political Science)。史華慈以其博雅和睿智,被尊稱為“學者的學者”,又因它不隨波追逐任何成見或時髦,被學界譽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他一生勤於筆耕,其著述涉略傳統中國思想、中國近現代思想、當代中國政治等方麵。而且,值得指齣的是,在幾乎所有這些方麵,史華慈都以其廣博的學識、獨特的分析為學術界提供瞭具有代錶性的論述。除瞭作為其代錶作的本書,還著有《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中國的共産主義和毛的興起》《共産主義和中國:變動中的思想意識》等。
此外,史華慈也培養瞭一批傑齣的中國研究專傢。如今活躍在美國和世界學界中國研究專傢之中,很多都是他的學生,如孔飛力、柯文、杜贊奇、田浩、墨子刻、艾愷、默爾·戈德曼、黎安友、杜維明、張灝、李歐梵等等。李歐梵稱史華慈是“一位偉大的狐狸型的老師” 。
憑其本身就當之無愧的思想傢。
——張灝
史華慈幾乎單槍匹馬將他所熱愛的區域知識轉變為具有全球意義的話語。
——杜維明
史華慈教授是我見過的西方單純的思想傢、富學養的中國學學者。
——劉夢溪
在將近四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史華慈通過自己的教學與著述成為中國研究領域的主要人物。他設定瞭這一領域的標準,尤其是在思想史研究的領域。這些標準對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學生與學者既是一種指導,也是一種啓迪的源泉。
——柯文
序言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早年時代
第三章 原則宣言
一 思想領域
二 行動領域
第四章 西方智慧的源泉——《進化論與倫理學》
一 媒介
二 《天演論》
第五章 《原富》
第六章 《群己權界論》
第七章 《法意》
第八章 《社會通詮》
第九章 《穆勒名學》
第十章 對道傢學說的沉思
第十一章 晚年時代
第十二章 結語
注釋
後記
譯後記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現費正清研究中心)的史華慈教授是“二戰”後國際知名漢學傢,曾榮獲美國曆史學會的傑齣學術貢獻奬。他先後齣版有《中國共産主義運動與毛澤東的興起》(1951)、《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1964年)、《共産主義和中國——變動中的意識形態》(1968年)、《五四運動的思考》(1972年)、《中國文化的價值》(1985年)、《古代中國的思想界》(1985年)、《中國和其他事務》(1996年)等專著。《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是作者研究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的一部力作。作者依據大量的中英文資料,闡述瞭中國近代嚮西方學習的先進人物嚴復的思想發展脈絡,特彆是將嚴復的思想與以斯賓塞、赫胥黎、亞當·斯密、穆勒、孟德斯鳩、甄剋思等為代錶的西方思想進行瞭認真的比較,具體闡述瞭西方政治思想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知識界的影響,也論述瞭中西文化的復雜的交互影響關係。
鴉片戰爭後,林則徐、魏源提齣瞭放眼世界、“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主張;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洋務派開始瞭師夷長技的實踐活動。但是西方富強就是因為西方的長技嗎?西方富強的真正奧秘究竟是什麼?1877年嚴復赴英國留學時,心中已經裝著由時勢提齣的這個嚴肅的問題。正是這個問題,引導學習航海專業的嚴復熱切地去考察英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製度,並且最終導緻他全神貫注於當時英國的思想。在兩年的留學時間裏,嚴復如飢似渴地閱讀瞭當時歐洲著名學者有關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等方麵的著作,這奠定瞭嚴復以後的思想發展。從英國迴國時,嚴復已經有瞭一種革命性的認識,即在西方思想傢的著作中可以找到西方富強的秘密。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直接刺激瞭救亡圖存的戊戌維新運動的興起。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嚴復開始瞭他的偉大的開創性的翻譯事業,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介紹西方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領域裏的名著,並在譯著中加入大量按語闡發自己的心得體會。史華慈教授認為嚴復不僅是一個翻譯傢,而且是一個齣色的評論傢,他譯著中的按語與原文本身一樣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
史華慈教授指齣,嚴復在西方思想中發現的秘密至少有兩方麵,並認為這兩方麵都是使中國擺脫落後所必不可少的。一方麵,是充分展現人的全部活力;另一方麵,則是將活力導嚮服務於集體目標的熱心公益精神。同時史華慈教授也指齣,嚴復在譯介這些西方著作時,實際上對原著的思想多有麯解。嚴復從尚未經曆近代化變化的中國文化的角度齣發,抓住瞭這些歐洲著作中闡述的“集體的活力”這一主題,他憑自己的理解充分延展瞭關於活力的概念,並在使個人主義作為發揮活力的手段之後,把熱心公益的精神置於自由思想的中心位置。而事實上,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演講決非在講解達爾文主義,而是在抨擊社會達爾文主義;斯賓塞主義的個人主義也並非嚴復崇拜的活力和國力的本質屬性;而穆勒所講的個人自由,似乎與個人本身密切相關,而與社會整體或者更無疑地與國傢利益關係不大;至於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的全部章節中,對於從全社會每個人的經濟利益齣發來考慮的“公眾幸福”的關心,絕對超過瞭對國傢力量這一目標的關心和考慮。但是所有這一切並不妨礙嚴復通過他自己所關切的事,用他的方法將原有體係的要素展現齣來,並將這些要素為我所用地全部納入他尋富求強的救國方案中。斯賓塞在《社會學原理》一書中對“社會有機體”這一概念極其詳盡的闡述,為嚴復提供瞭關於國傢間競爭的盡可能生動的想象。嚴復哀嘆西方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影響,但認為西方帝國主義是生存競爭導緻的正常結果,中國無能力參與這一競爭,必須根據中國自己作為一個有機體是衰敗和虛弱的來解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與西方相比,真是有著天壤之彆,嚴復發現的是兩種決然不同的景象。西方贊揚人在德、智、體諸方麵的活力;西方認同的人是有活力、有決斷的人,而不是態度消極、遇事退縮的人;西方發現瞭人類具有無限的能力,並且毫無畏懼地不斷去發掘中國傳統文化所夢想不到的人類潛力。而中國的聖人和統治階級不贊成發展民眾在德、智、體各方麵的潛力,也不相信這些潛力的存在;中國贊揚的是忍耐、寜靜、迴避鬥爭和衝突;中國倫理中,通過削弱所有人的活力,並且是從各方麵去削弱,從而達到所謂的和諧太平。在西方,提倡有節製的開明的利己,激發起企業傢的努力,企業傢在獲得個人利益的同時,也為國傢創造瞭財富;在中國,文人學士消極的“義”和享樂主義者的自私自利抑製瞭人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使社會漸趨衰弱。在執法方麵,西方國傢公正執法有賴於一個普遍的、非人格的法律製度;而中國則有賴於法官的美德,中國全部的法律“皆以貴治賤”,“仁可以為民父母,而暴也可為豺狼”。
總之,西方把個人積極性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令人滿意而且相互加強地結閤起來瞭,而中國在社會有機體的任何領域裏卻都沒有實現這種結閤。
由此看到,西方的物力論觀念、堅持自我權利的觀念,以及人有能力實現自由、民主、科學的觀念,與中國麻木不仁的自豪、乏味的社會和諧以及抑製中國人體力和智力的消極的權力主義之間,形成瞭尖銳的對立。
嚴復通過比較研究,認為東西方不同的關鍵就在於思想文化,因此,對於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內容—價值觀、製度、風俗、思想,必須用同一個尺度來衡量,即它是否維護和加強民族的國傢。凡是阻礙達到這一目標的傳統,沒有什麼會是神聖的。
然而,史華慈教授認為,嚴復在尋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時,有兩點認識上的缺失是很關鍵的,一是沒有認識到儒傢文化中的孝道與中國貧弱的關係。史華慈教授指齣:“在嚴復一生中,沒有任何跡象說明他背叛過傢長權威,甚或有任何反對孝道的念頭,盡管他對儒傢的傢庭道德的其他方麵確實提齣過疑問。我們將發現,他恰恰沒有意識到要從這裏去尋找中國貧弱的根源。”二是沒有認識到西方關於社會中人的價值就是目的本身的觀念,乃是決定和形成促進自由、平等、民主價值實現的社會政治製度的因素之一。
史華慈教授認為,嚴復的思想在非西方對西方的反應中,也許完全體現瞭帶有普遍性的基本要素。
盡管斯賓塞的社會進化方案,曾使嚴復對於中國的將來抱有很大希望,盡管嚴復曾經麵嚮富強,麵嚮物力論崇拜、活力、維護自我權利、競爭和發揮全部的人類能力,然而嚴復終究沒有找到真正能使中國擺脫內外睏境,實現國傢富強的救世良方。晚年的嚴復,在竭力否認整個感覺得到的世界及其全部成果的重要意義的神秘主義中為人生的痛苦尋找安慰。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裏,他處於絕望之中,起碼他的突齣希望已完全落空。
嚴復於1921年逝世,距今已近一個世紀瞭,嚴復生活的時代已經遠去,今天的中國應該就是嚴復當年所夢想的吧。盡管嚴復沒有找到真正的救世良方,但他在譯著中介紹的西方思想—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以及自由、民主、平等,在當時的中國社會裏起到瞭振聾發聵的作用;他在西方思想中發現的兩大奧秘—充分發揮人的全部活力和提倡服務於集體目標的熱心公益精神,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也仍不無現實意義。
本譯著於1989年7月齣版第一版,以後曾多次重印。此次經修訂重新齣版,如仍有不當和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指正。
葉鳳美
2015年12月於北京時雨園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絕非輕鬆的消遣讀物。作者在構建論證結構時,展現齣一種近乎學者的嚴謹和對史料的敬畏,每一個論斷的背後似乎都有厚厚的文獻支撐。但這種嚴謹並非枯燥的堆砌,相反,它被巧妙地編織進瞭一種富有節奏感的敘事之中。它像是一部精心布局的棋局,每一步都走得審慎而有力,每一步都牽動著後續的走嚮。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富強”二字的理解,似乎被賦予瞭多重維度,它不僅僅是軍事或經濟上的強大,更深層次上,是對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和價值體係的嚮往。這種對概念的精細解剖,使得全書的討論深度遠超一般性的曆史迴顧。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餐式知識獲取的讀者而言,這本書可能需要耐心去消化,但一旦深入其中,那種思想被激活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你會發現自己正在與一位偉大的思想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這部作品,從它凝練的書名《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便能窺見其磅礴的野心。它似乎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記,更像是一場深刻的文化碰撞與思想交鋒的記錄。我閱讀它的時候,仿佛被帶入瞭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親眼目睹一位傑齣的知識分子,如何在一個日益西化的世界格局中,艱難地為中華民族的“富強”之路探尋方嚮。作者的敘事筆觸極富張力,成功地捕捉到瞭嚴復那種在傳統儒傢倫理與現代西方思想之間徘徊拉扯的復雜心境。那種對國傢命運的深切焦慮,對“格緻”之學的執著追求,以及在翻譯西方著作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信、達、雅”的嚴謹態度,都躍然紙上。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將嚴復塑造成一個簡單的“開明先驅”的標簽,而是深入剖析瞭他思想的內在矛盾與局限性,這使得人物形象立體而真實。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時代背景的細緻描摹,無論是晚清政治的腐朽,還是西方科學思潮的洶湧,都構築瞭一個堅實的舞颱,讓嚴復的探索顯得尤為不易且意義深遠。這本書無疑是理解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睏境的一把鑰匙。
評分我深感作者在處理“嚴復”與“西方”這兩個核心元素時,采取瞭一種近乎辯證的平衡術。它沒有簡單地將西方視為“答案之所在”,也沒有將嚴復的努力視為“注定失敗的掙紮”。相反,它將嚴復置於一個巨大的曆史張力場中進行考察。這種張力感貫穿始終,時而緊綳,時而鬆弛,使得閱讀過程充滿張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嚴復的翻譯實踐時所展現的專業性,那不僅僅是語言學層麵的分析,更是對思想如何在跨文化傳播中發生變異和重構的深刻反思。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宏大而又微觀的,它能在宏觀的時代背景下定位嚴復,也能在微觀的文本細節中捕捉其思想的細微波動。總而言之,它提供瞭一套審視近代化議題的全新工具,它成功地將一個曆史人物的研究,提升到瞭探討民族精神氣質與時代命運的高度,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深度著作。
評分讀完此書,我腦中縈繞的不是具體的曆史事件,而是一種彌散在字裏行間的、關於“現代化焦慮”的集體情緒。作者似乎擁有罕見的洞察力,能夠穿透曆史的迷霧,直達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最深層的精神內核。這種錶達方式極為細膩,它沒有采用教科書式的梳理,而是通過對特定場景、特定言論的捕捉,營造齣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每一次嚴復對西方概念的翻譯、每一次他與同代人的論辯,都被賦予瞭極高的象徵意義,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整個民族在尋求自我定位時的掙紮縮影。我感覺作者的筆法是極具思辨性的,他似乎一直在引導讀者思考:在麵對一個看似全能的“西方”時,我們究竟應該采取全盤接受,還是有選擇地吸收?這種對“選擇”本身的探討,遠比評判嚴復的成敗本身要深刻得多。對於那些對近代思想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參照係,它迫使你跳齣現有的思維框架,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現代化”路徑。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獨特的“古典迴響”,即便討論的是西方的現代思潮,其行文的韻律和選詞的考究,都隱約透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學精神的堅守。這或許是作者有意為之,用來呼應嚴復本人在翻譯中的那種對“雅”的追求。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迴味某一句富有哲理性的斷言,它往往精準地概括瞭某個復雜局麵的核心矛盾。與市麵上許多過度戲劇化或過度簡化的曆史敘事不同,此書保持瞭一種難得的剋製與疏離感,它不煽情,但其力量卻源自於對曆史真相毫不留情的揭示。它讓我意識到,探尋富強之路,本質上是一場關於文化身份認同的無盡搏鬥。那些在字裏行間流淌齣的對知識分子責任的探討,至今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仿佛作者在對我們這一代人提齣挑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依然能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去辨識真正的“富強”之源。
評分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以王韜這位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對孫中山、康有為、鄭觀應、伍廷芳等人的思想上産生過影響的重要曆史人物為研究中心,探究他在晚清參與造反、改革,為中國引入現代思想的曆程,透視、展現、剖析瞭晚清思潮、政局與社會的變遷,zui早提齣瞭近代中國的“沿海”與“內地”的問題,為解釋中國近代以來傳統和現代性互動提供瞭新的路徑。
評分很棒!!!!!!!!!
評分。。。。。。。。。。。。。。。。。。
評分值得入手研讀
評分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能夠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評分這本書想買好久瞭,終於買到手瞭,好開心。京東的活動很給力,物流也很快,服務也很好。以後買書就來京東。
評分很好看
評分這本書真的還不錯!這本書真的還不錯!
評分王韜 被大曆史忽略的人物 沒仔細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