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熱津斯基:美國的地緣戰略大師

布熱津斯基:美國的地緣戰略大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瑩 著,石斌,周桂銀,戴超武 編
圖書標籤:
  • 地緣政治
  • 國際關係
  • 美國外交
  • 戰略思想
  • 布熱津斯基
  • 冷戰
  • 地緣戰略
  • 政治學
  • 曆史
  • 外交政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31937
版次:1
商品編碼:1141234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美國對外戰略的設計者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4
字數:21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用人物傳記的形式描述瞭美國冷戰時期的對外政策,以及外交決策的過程,可讀性強。

內容簡介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生於1928年,是美國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地緣戰略傢,曾任卡特政府的國傢安全顧問,也是目前美國重量級的智囊。他的地緣政治思想繼承瞭麥金德海權對抗陸權的理論,但顛覆瞭麥金德關於邊緣地帶與心髒地帶的關係。他的對外戰略設計也從地緣政治這一角度齣發,放棄瞭尼剋鬆-基辛格開啓的美蘇緩和進程,推動卡特政府實現瞭由緩和嚮新冷戰的轉變。此外,他參與的美國對外重大決策事件還有推動中美戰略關係的確立、促成阿以和平,以及伊朗人質事件。《布熱津斯基:美國的地緣戰略大師》正是通過他參與的這些重大事件,來剖析他的思想如何最終影響美國對外戰略的形成。

作者簡介

  鬍瑩,女,1965年6月齣生於江西靖安,2006年6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獲博士學位,現為廣東財經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國際關係史學與理論的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通往權力之路
一、從華沙到華盛頓
二、卡特政府的國傢安全委員會

第二章 理想的藍圖
一、基辛格的遺産
二、新政府的世界藍圖

第三章 “全麵”與“互惠”的緩和
一、對蘇“道義戰”
二、三心二意的SALTⅡ談判
三、歐加登與“聯係原則”
四、從安納波利斯到維也納

第四章 跨越鴻溝
一、最初的遲疑
二、布熱津斯基接過接力棒
三、推動美中戰略關係的建立

第五章 阿以和平的曙光
一、日內瓦會議的破産
二、戴維營的勝利
三、埃以和平條約的簽署

第六章 德黑蘭驚雷
一、“丟失”伊朗
二、人質噩夢

第七章 緩和的終結
一、傾斜的天平
二、轉摺點的到來
三、緩和的終結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通往權力之路
  1976年12月15日夜,五光十色的彩燈將聖誕前夕的紐約裝點得分外絢麗,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偕妻子艾米麗正在參加一個迎接聖誕節的晚會。盛裝的人們不斷地從他的身邊穿過,他端起酒杯,正想嚮宴會的主人、自己的好友特德·基爾錶示感謝,一位年輕的女士來到他身邊,滿懷尊敬之情地請他聽電話。電話是從佐治亞州東南部薩姆特縣一個叫普蘭斯的小鎮打來的。布熱津斯基來到三樓主人的辦公室,聽筒那端傳來瞭他十分熟悉的聲音:“茲比格,我想請你擔任我的國傢安全助理。”放下電話,布熱津斯基來到窗前凝視著靜謐的夜空,深深地吸瞭一口氣,他期待已久的機會終於到來瞭。
  從華沙到華盛頓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1928年3月28日生於波蘭華沙。1938年,他的父親擔任波蘭駐加拿大濛特利爾總領事,布熱津斯基隨同來到加拿大,在當地的一傢私立學校就讀,並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50年,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布熱津斯基纔思敏捷,具有很強的總結歸納能力。在哈佛大學他曾選修瞭很有名氣的社會學教授巴林頓·摩爾的課程。大部分同學交的論文多達八九十頁,而布熱津斯基的隻有九頁長。他以為自己這次慘瞭,但摩爾教授卻評價他的論文“有的放矢”,並給瞭他班上的最高分。1955年,他同捷剋斯洛伐剋的最後一屆民選總統愛德華·貝爾納斯的侄女艾米麗·安·貝爾納斯結婚,這次聯姻使布熱津斯基成為美國東歐流亡傢庭中聲名顯赫的人物。1953年,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留在瞭哈佛,先後任哈佛大學俄國研究中心與國際問題中心講師、助理教授、副研究員。
  ……

前言/序言



喬治·凱南:冷戰的架構師與戰略遠見的先驅 一、 時代的洪流與個人的崛起 本書深入剖析瞭喬治·弗羅斯特·凱南(George F. Kennan)非凡的一生,這位美國外交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傢和實踐者之一,其思想深刻地塑造瞭二戰後全球地緣政治的格局。凱南的一生橫跨瞭20世紀的動蕩,從早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接受的古典教育,到在歐洲的早期外交生涯,再到他作為核心戰略思想傢對美國政策産生的決定性影響。 凱南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傢或軍事將領,他是一位卓越的、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學者型外交官。他的早年經曆,特彆是長期駐紮蘇聯期間,為他提供瞭觀察和理解斯大林體製的獨特視角。在莫斯科的嚴峻環境中,凱南敏銳地捕捉到瞭蘇聯意識形態的內在矛盾及其對外擴張的深層動機,這為他日後提齣“遏製戰略”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二、 “長電報”與“X文章”:遏製理論的誕生 本書的核心部分將聚焦於凱南最具革命性的貢獻——“遏製”(Containment)理論的形成與闡釋。1946年,凱南從莫斯科發迴瞭著名的“長電報”(Long Telegram),這封電報猶如一劑強心針,徹底改變瞭華盛頓對蘇聯的認知。 在當時美國國內對蘇聯意圖存在諸多模糊與樂觀情緒的背景下,凱南以其無可辯駁的邏輯,揭示瞭蘇聯安全需求的非理性驅動力,指齣蘇聯的擴張傾嚮源於其內部的意識形態焦慮和對外部世界的深刻不信任。他將蘇聯的對外政策描繪成一種係統性的、長期性的、需要美國采取堅定而持續應對措施的威脅。 隨後,1947年他在《外交事務》雜誌上以“X”為筆名發錶的《蘇聯行為的原因》(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將“長電報”的思想公之於眾,形成瞭成熟的遏製學說。本書將詳細解析遏製理論的三個關鍵維度: 1. 診斷的準確性: 凱南對蘇聯體製內在邏輯的精準把握,超越瞭當時許多基於對等外交的傳統思維。 2. 戰略的長期性: 遏製並非短期的軍事對抗,而是一種需要耐心、資源和清晰目標感的長期戰略部署。 3. 手段的綜閤性: 凱南強調遏製必須是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手段的綜閤運用,而非單純依賴武力。 三、 戰略的演變與“凱南的遺憾” 遏製理論一經提齣,便迅速被杜魯門政府采納,成為冷戰初期的指導方針。然而,隨著理論的實踐化,凱南卻對美國政府對其實施的方式産生瞭深刻的保留和批評。本書將深入探討這種分歧: 軍事化的傾嚮: 凱南最初設想的遏製更多依賴於政治和經濟手段,通過幫助歐洲和亞洲國傢增強自身的韌性來實現平衡。然而,在實踐中,遏製迅速被軍事化,並演變成與蘇聯直接的軍備競賽,這並非凱南的本意。 道德與地緣政治的張力: 凱南始終堅持一種務實的地緣政治視角,認為美國不必為瞭意識形態的純潔性而乾預所有地區。他對美國在特定地區(如越南)的過度乾預錶示擔憂,認為這種“全球主義”的過度擴張損害瞭美國真正的戰略利益。 對“後冷戰”的洞察: 凱南晚年對冷戰的結束方式提齣瞭審慎的看法,他認為蘇聯的瓦解更多是由於其內部結構的不可持續性,而非單純的外部壓力。他呼籲美國在後冷戰時代應避免自我膨脹,迴歸到一個更審慎、更符閤自身曆史傳統的對外政策。 四、 凱南的文化遺産:作為曆史學傢和思想傢的雙重身份 本書不僅關注凱南的外交實踐,也剖析瞭他作為一位傑齣曆史學傢的貢獻。凱南對19世紀歐洲外交史,特彆是俾斯麥時代的深入研究,為他理解權力政治和國傢利益提供瞭深刻的曆史維度。他的著作,如《美國外交的轉變》和《展望過去》,展現瞭其對曆史進程的宏大敘事能力和對美國自身國傢性格的深刻反思。 通過詳盡的檔案挖掘和對其私人通信的深入解讀,本書試圖還原一個更立體、更具復雜性的凱南:一位既是冷戰架構的奠基人,又是對過度乾預持批判態度的“異見者”。他的思想遺産至今仍是理解國際關係、權謀政治與道德責任之間復雜關係的寶貴財富。本書旨在帶領讀者重溫這位戰略大師的遠見卓識,並思考其理論在今日依然適用的深刻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頗具野心,宣稱要剖析一位“地緣戰略大師”的崛起之路,但讀完之後,我卻感到一股莫名的失落。作者在試圖構建這位“大師”形象時,大量引用瞭一些宏觀的理論和曆史事件,但卻忽略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在國際舞颱上的種種“高光時刻”,卻很少能窺見他作為一個人,在做齣艱難決策時的掙紮、疑慮和情感波動。這種過於宏大敘事的寫法,使得這位“大師”的形象顯得有些臉譜化,缺乏人性的溫度。另外,書中對一些戰略概念的闡釋,雖然嚴謹,但有時顯得過於晦澀,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理解起來頗有難度。作者似乎更傾嚮於使用學術化的語言,而不是用更易懂的方式來解釋復雜的戰略思想。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讓我感受到曆史的厚重,也能體會到人物的復雜性,並且能夠輕鬆理解其中奧妙的書籍,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不夠。它就像一篇精彩的理論論文,但卻缺少瞭一個生動的故事載體。

評分

這本關於地緣戰略的書,雖然名為“大師”,但讀起來卻頗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作者似乎對這位“大師”的描繪,更多的是一種崇拜式的贊美,缺乏必要的批判性反思。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戰略傢,他的每一個決策都被描繪成深謀遠慮,每一次斡鏇都化險為夷。然而,現實中的地緣政治,哪有如此清晰的邏輯和一帆風順的結局?書中對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解讀,也顯得過於簡化,將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歸結為個人英雄主義的錶演。例如,關於冷戰的結束,書中將功勞幾乎全歸於這位“大師”的運籌帷幄,卻忽略瞭蘇聯內部的體製性危機,以及國際格局的整體變化。這種單方麵的敘事,不僅失之偏頗,也暴露瞭作者在曆史研究上的局限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對權力、利益、意識形態等復雜因素的 interplay 的深入分析,而不是對某個“大師”的過度拔高。這本書讓我覺得,與其說是在讀一本關於地緣戰略的書,不如說是在讀一本粉飾太平的“神話故事”。它並沒有真正幫助我理解地緣政治的復雜性,反而讓我對“大師”這個詞産生瞭懷疑。

評分

最近讀完一本關於地緣戰略的書,心中五味雜陳。書的視角非常有意思,它試圖從一個獨特的角度來審視這位被譽為“大師”的戰略傢。然而,作者在敘事上的節奏處理,有時候讓我感到有些拖遝。大量的背景信息和理論鋪墊,雖然嚴謹,但卻讓故事的主綫顯得有些模糊。特彆是書中關於某些地區衝突的分析,雖然提供瞭很多曆史細節,但卻沒有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事件的核心驅動力和關鍵轉摺點。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淹沒在一堆信息中,卻找不到一條清晰的綫索去理清頭緒。更讓我感到睏惑的是,作者在評價這位“大師”的戰略時,似乎總是在迴避一些敏感的、有爭議性的部分。很多時候,作者隻是簡單地陳述瞭事實,卻很少深入探討其決策的潛在後果,或者與其他戰略傢的不同之處。這種“點到為止”的處理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在深度上有所欠缺。我期待的是一個更具分析性和批判性的視角,能夠讓我更全麵地理解這位“大師”的戰略思想,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描述。這本書就像一盤色香味俱全但缺少主菜的宴席,讓人意猶未盡。

評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用一種非常新穎的視角來呈現“地緣戰略大師”的故事。作者摒棄瞭傳統的平鋪直敘,而是采用瞭碎片化、非綫性的敘事方式,試圖通過一係列看似無關的片段,拼湊齣這位“大師”的戰略版圖。這種方式在初期確實帶來瞭耳目一新的感覺,仿佛在玩一場偵探遊戲,不斷地尋找綫索,將零散的信息串聯起來。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這種風格也帶來瞭挑戰。有時候,我會在這些碎片化的信息中迷失方嚮,難以把握故事的主綫和人物的成長軌跡。作者似乎過於沉迷於這種“藝術感”的錶達,而忽略瞭信息的清晰度和連貫性。比如,書中對某個關鍵戰略決策的闡述,就被打散在好幾個章節的零星描述中,我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迴溯和整閤,纔能勉強理解其中的邏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保持新穎性的同時,也能有一條清晰的故事綫索,能夠引導讀者更順利地進入書中構建的世界。這種過於“酷炫”的錶達方式,有時候反而成為瞭理解內容的阻礙。

評分

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基辛格的書,感覺收獲頗豐。雖然書名吸引瞭我,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對基辛格的敘事方式有些過於理想化瞭。很多時候,書中對他的決策分析,更像是事後諸葛亮式的解讀,而非對當時復雜局勢的真實呈現。例如,在描述他處理中東問題時,雖然列舉瞭大量的協議和談判,但卻忽略瞭那些未能達成一緻,以及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權謀與妥協。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更立體、更具爭議性的基辛格,而不是一個被神化的政治傢。書中對他的個人魅力和智慧的贊美,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但有時也顯得空洞,缺乏具體的案例支撐。比如,書中提到他如何“以柔剋剛”,但卻沒有詳細闡述在哪個具體場閤,他如何運用這種智慧化解瞭危機。這種籠統的贊美,反而削弱瞭作者想要傳達的“大師”形象。總的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為基辛格“正名”的傳記,而非深入剖析其戰略思想和實踐的學術研究。對於想瞭解基辛格的讀者來說,或許可以作為入門讀物,但若想獲得更深層次的見解,可能需要另尋他書。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讓我思考,而不是僅僅被動接受信息的作品。

評分

200減100活動買的,不錯的書

評分

好書,值得推薦,非常快速到貨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會哈會哈更會哈更會哈更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很好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速度快,價格便宜。推薦。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這傢夥壞主意很多的,大傢要小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