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常明,1963年生,山东菏泽人。现任上海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先后获得新疆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学位,上海机械学院科技外语系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奎思学院联合颁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毕业证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博士学位。上海科技翻译学会理事。新加坡理工学院访问讲师(1999-2000)、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高级访问学者(2012-2013)。主要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翻译学、外国教育等。主要学术成果:出版专著一部,独立或合作翻译学术论著七部,主编或参编教材十余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王晓字,上海市人。现任上海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高教所兼职研究员。先后获得新疆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硕士学位和教育学博士学位。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进行合作科研(2002-2003)。主要研究领域:外国教育、高等教育等。主持和参与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十余项。主要学术成果:专著《英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视野与个案研究》;合作译著《见证民主教育的希望与失败》、《早期儿童课程——综合多元智力、发展性合理训练与游戏》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一些论文获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成果奖二、三等奖。
单中惠,1945年生,浙江绍兴人。1965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访问学者(1982-1984)、英国赫尔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2-1993)、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7-1998)。主要研究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史、外国幼儿教育史、外国教育问题史等。主要学术成果:《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史》等。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八十多篇,其中一些学术成果获省部级奖。
徐小洲,1964年生。1994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韩国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主要从事比较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曾主持“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等国际合作项目。主编和参编《高等教育政策变革研究丛书》、《中国教育六十年》、《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等著作二十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多项。
在阅读《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对于“组织”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本书不仅仅是讲述大学的历史,更是剖析了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其内部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我了解到,中世纪大学的组织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不断调整。例如,从最初的松散的教师联合体,到后来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院系、管理机构,再到各种学生组织和学会的出现,无不体现了大学在制度化进程中的努力。作者对于不同大学之间在组织形式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内部结构的变化,都进行了详尽的考察。这让我明白,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都需要有清晰的架构、有效的管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本书对于中世纪大学如何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术活动、处理纠纷、维护秩序的论述,尤其具有启发性。它让我看到,即使在遥远的过去,人们就已经在探索如何构建一个有序、高效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系统,而这正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所在。
评分《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这本书,如同一本古老的地图,为我标示出了西方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世纪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我尤为关注书中对大学“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宗教的推动、商业的繁荣、文化的复兴,这些看似无关的因素,如何巧妙地汇聚在一起,共同促成了这场教育的革命,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我被书中关于早期大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术成果的描写所吸引,例如对《圣经》的解读、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研究,这些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体系的核心。同时,我也看到,大学不仅仅是传承旧知识,更是在不断地创造新知识,挑战旧的观念。阅读此书,让我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向前推进,更是一个包含着创新、变革、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而中世纪大学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体现。
评分翻阅《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这本厚重的著作,我被书中对“组织”的深入剖析所深深吸引。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大学的历史事件,而是着力于揭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社会组织,其内在的结构、功能以及演变机制。我了解到,早期大学的组织形式,从其最初的教师联合体,到后来逐步形成的学院、系科,以及各种学术社团,都体现了其不断追求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努力。书中对大学内部权力分配、决策过程以及资源获取方式的描述,都让我对中世纪大学的运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大学在社会中的定位和作用的分析。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孵化器、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它如何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引领学术思辨,来影响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走向,本书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阅读此书,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组织,都需要有清晰的宗旨、有效的管理和适应时代的能力。中世纪大学正是凭借其独特的组织智慧,才得以在中世纪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手捧《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我被书中对“组织”的精辟分析所折服。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大学的出现,更是深刻揭示了其成为一个稳定而有影响力的学术机构所必须具备的组织要素。我了解到,早期大学的组织架构,虽然不如现代大学那般复杂,但其核心的“学会”或“行会”制度,有效地整合了教师和学生的力量,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对于大学内部权力结构的分析,例如院长、教务长等职位的设立,以及各种委员会的运作,都展现了中世纪大学在制度建设上的探索。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大学的财政管理和资源分配的论述所吸引。虽然资源相对匮乏,但大学如何通过募捐、学费、以及教会和王室的资助,来维持其运转,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组织管理的重要课题。阅读此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其内在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智慧,往往比其外在的规模和名声更为重要,而中世纪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在有限条件下,通过精妙组织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典范。
评分《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这本书,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寻西方教育史的早期辉煌。作者的叙述风格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将枯燥的学术历史变得引人入胜。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发展”这一主题的深刻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更是对大学形成、演变过程中内在逻辑的深入剖析。我注意到,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知识的迫切需求,以及当时社会结构的变化。教会、王权、城市市民阶层,这些不同的力量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催生了大学的诞生,本书对此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大学的自治权和特权的论述印象深刻。早期大学如何通过获得教皇和国王的特许状,来保障其学术独立和免受地方势力的干涉,这对于理解大学的性质至关重要。阅读此书,让我认识到,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任何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都需要历经孕育、成长、成熟的各个阶段,而中世纪大学正是这样一个生动的范例。
评分《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将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点滴证据,精心编织成一幅清晰而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常常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无论是对中世纪大学的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等具体制度的细致描述,还是对当时师生关系的描绘,都充满了历史的温度。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大学的“公司”或“行会”性质的论述所吸引。早期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常常组织起来,形成一种互助合作的社群,以保护自身权益,争取学术自由。这种早期形式的“社团主义”精神,对于理解西方现代大学的自治和独立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作者还深入探讨了中世纪大学在欧洲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例如拉丁语作为学术通用语的普及,以及大学如何成为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思想交流的桥梁。阅读此书,让我对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并非如某些想象般愚昧落后,相反,在那片土地上,知识的火种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熊熊燃烧,而大学正是这火种最耀眼的光芒。
评分当我翻阅《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学术集市。作者笔下的中世纪大学,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活力与创造力。我看到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汇聚一堂,为了共同的学术目标而努力。本书对于大学的“组织”层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它让我明白了,为何早期大学能够有效地运行,并且在社会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例如,关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虽然简单,但却有效地维护了学术秩序;关于教授的授课方式,虽然多以讲授为主,但却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大学不仅仅是培养学者的场所,更是为社会输送各方面人才的摇篮,例如医生、律师、官员等,他们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此书,让我对“组织”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个有效的组织,能够汇聚个体的力量,创造出超越个体能力的价值。中世纪大学的成功组织,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智慧的时代。这本书以极其详实的研究和引人入胜的叙述,为我揭开了中世纪大学的神秘面纱。我惊讶于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庞杂的历史资料梳理得井井有条,从早期修道院学校的萌芽,到博洛尼亚、巴黎、牛津等早期大学的建立,再到它们在学术、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每一个环节都讲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关于早期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例如法学会、神学、医学和艺术等不同学科的设置,以及教授团和学生会的运作方式,都让我对当时的学术生态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枯燥的史实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大学发展的驱动力——宗教的传播、城市经济的崛起、以及对知识的渴求,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促成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教育革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当时学术争鸣的描写,无论是经院哲学中的思辨,还是对古希腊罗马经典的重新发掘,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充满活力的思想碰撞。阅读此书,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补充,更是一次对人类智识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今天的大学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努力。
评分《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作者以一种非凡的洞察力,将中世纪大学的“发展”过程娓娓道来,让我看到了知识的种子是如何在当时充满挑战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茁壮成长。我被书中对早期大学教学模式的描述所吸引,例如对经院哲学的强调,以及对逻辑学、修辞学等基础学科的重视,这些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传承的核心。同时,我也关注到书中对大学与教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探讨。大学的独立性是如何在宗教权威和世俗统治的夹缝中争取和维护的,这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复杂性的议题,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大学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的解读。中世纪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它孕育了新的思想,塑造了新的价值观,并为欧洲走出黑暗时代、走向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阅读此书,让我更加珍视当今来之不易的学术自由和教育普及,也让我深刻理解到,教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的传承。
评分手捧这本《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我沉浸在一种近乎虔诚的求知欲之中。本书的视角极其宏大,它不仅仅关注大学本身,还将大学的出现置于整个西方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了解到,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那个时代特定的经济、政治、宗教和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例如,教会作为当时社会的重要支柱,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神职人员有着巨大的需求,这为早期大学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同时,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对法律、医学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进一步推动了大学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作者对于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机构的定位,我深以为然。在大学出现之前,知识的传承主要依赖于修道院和零散的学者,而大学的出现则标志着一种更为系统化、制度化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形成。书中所描绘的大学内部的自治精神和学术自由的萌芽,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虽然当时的学术环境远非今日,但大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术共同体,其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权威的质疑精神,为后世大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阅读此书,让我对“大学”这一概念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建筑和制度的集合,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知识的尊崇和对人类智慧的探索。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