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稿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专题:《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稿的专题为“社会批判与现代政治”,收录的5篇论文,主要来自2013年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所举办的“社会批判与现代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论文:《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稿共收录了13篇研究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范围,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政治理论、历史理论和美学理论,比如梅洛-庞蒂与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阿尔都塞哲学的起点、卓沃尔斯基的妥协策略研究、本雅明的美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与犹太人问题,也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些前沿性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生态社会主义、福山,等等。
三、译文:《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稿收录的译文是当今非常活跃的左翼思想家因英国学者卡里尼克斯的“谁是今日之革命主体?”
总体来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稿所收录的论文能够以较为广阔的视野反应当代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并且介绍了其中的部分热点问题。
内页插图
目录
专题:社会批判与现代政治
社会批判的界限: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启迪
启蒙与社会统治:再论《启蒙辩证法》对权力的批判
支配的“另一种形式”:通往一种对法律的社会批判的批判
意识形态再思考
批判、规范性和语言
论文
评福山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说三道四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卓沃尔斯基论民主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妥协策略
从黑格尔到海涅:论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叙述起点
从叙述的没落到电影的兴起:对本雅明美学思想的一个考察
论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在对话中的更新和发展:评雪莉 派克的理论整合之路
梅洛一庞蒂和马克思对历史的一般看法及相关契合点:一个现象学的考察
有神论者的福音:从改革宗认识论对马克思的批评谈起
关于马克思与犹太人问题的重新解读
大卫 哈维对乌托邦理想的反思与重构
诠释与多样性:从对马克思后学的研究看阿隆的意图
内容与虚无:阿尔都塞的哲学起点
译文
谁是今日之革命主体?
精彩书摘
二、社会权力对启蒙的制约
在前文的论述中我们曾经提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我们在启蒙的道路上先后经历了史诗的神话、哲学和现代科学三个主要环节。在进一步反思启蒙走向自我毁灭的根源时他们又强调指出,在所有这些环节之上启蒙一直都受到了社会权力的制约。正是由于这一层制约,启蒙没能真正走上“有规定的否定”的道路,而是沦为了社会统治的工具。
1.社会权力制约下的启蒙:从象征到符号
首先是神话的环节。《启蒙辩证法》指出,对于有历史记载的人类文明来说,它从最早的神话的环节开始就受到了社会权力的制约。“当语言刚开始进入历史,真正能掌握它的人就是祭司和巫师。任何敢于面对象征(symbols)的人都会落入这些尘世中的强权者们的掌控之中,这些强权者们是由社会所任命的专门的神职人员,他们以非尘世的权力的名义在尘世中获得了对于他人的这种掌控权。”
这段话首先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象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著作中指出,象征是神话的语言,它同时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以象形的方式直接记录自然,另一是对过去发生的这个绝对不可理解的事件进行解释。象征的这两重功能直接地对应着神话的双重规定性:“神话试图汇报、命名、说出起源,但它因此也试图解说、记录、解释。这一趋势随着对神话的记录和收集得到了加强。”即,神话的意义在于它一头连着自然,是对某个发生了的自然事件的直接汇报;另一头又联着我们,表达着我们对该事件的解释。但面对着自然的绝对超越性,它在进行解释时所能够采取的唯一方式就是重复:“自我一重复的自然是象征的核心:一个实体或一个事件被认作是永恒的,因为它在象征的伪装之下被一次又一次地重新上演。”①这也就是说,通过象征人们勉强对那绝对超越于我们的自然进行了某种理解,把自然理解为同一个过程的永恒不断的重复。经由如此的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实现为人自觉地服从自然,更准确地说,就是人服从于内在于自然之中的命运必然性。
在此基础上,两位作者在这里还特别揭出了象征的另一层重要规定性,即,它同时还同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密切相关。一方面,它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既有的权力关系为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必然会使该权力关系因为它而获得新的形式。就前者而言,我们看到此时的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有固定社会秩序的阶段,人群中的一部分人是特权者,他们垄断着与神沟通的事务,人群中的其他人则负责处理世俗的事务。正是在这种以特权为特征的分工关系中,神话的语言才得以产生。就后者而言,我们看到原先具有特权的祭司和巫师们现在借助于象征性的神话语言使自己的权力具有了普遍性的形式,相对于群体中的每个成员来说,他们的命令成为了普遍性的规范(norrn)。也就是说,象征不仅带来了人对于自然的自觉服从,而且还使这种自觉服从实际上被落实为全部成员对于特权者的命令的服从。特权者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统治关系不再仅仅以暴力为基础,特权者手中的权力同时具有了普遍的形式。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 编辑推荐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聚焦当下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阵地,精选了来自世界各地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卷在继承过往学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研究视野,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解析当代资本主义危机、批判社会不公、反思技术异化、关注生态危机以及重塑政治实践等多个维度上的原创性贡献。本书汇集了对新自由主义的深刻剖析、对数字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对后殖民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转向、人工智能伦理、性别政治等新兴议题上创新性应用的研究。 本书不仅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的最新发展脉络,更致力于发掘其批判潜能与实践力量。收录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国外学者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视角,回应和审视我们所处的复杂时代,并为建构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社会提供理论资源和思想启示。无论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长期关注者、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者,还是对当代社会批判性思考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场深刻的思想盛宴。 内容概要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作为系列评论的最新卷,延续了以往对全球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深度研讨的宗旨,本卷尤为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在应对21世纪全球性挑战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实践性应用。本卷的编纂旨在呈现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核心议题和前沿视角,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权威平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当下性批判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当前资本主义形态及其危机的深刻洞察。收录的文章深入剖析了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及其日益显现的局限性,揭示了金融化、去工业化、劳动力市场碎片化等现象如何加剧了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规律等经典概念,分析了当代资本如何通过新的方式进行剥削和扩张,并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供应链韧性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卷有多篇文章探讨了“平台资本主义”或“数字资本主义”的兴起。学者们分析了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被嵌入到资本的运作逻辑中,催生了新的剥削形式,例如数据劳动、注意力经济以及通过算法进行的精细化社会控制。对“平台剥削”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对数字鸿沟、技术排斥等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式解读,是本部分的一大亮点。 此外,关于全球化及其逆流的讨论也是本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分析了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现象,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这些趋势,以及它们对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潜在影响。对国家干预、产业政策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讨论,也为理解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视角。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公正、解放运动 本部分聚焦马克思主义在推动社会公正、追求解放和构建替代性社会模式方面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文章深入研究了当代各种形式的社会运动,例如反贫困运动、工人运动、原住民权利运动、LGBTQ+平权运动等,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如何为理解这些运动的动因、目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提供理论框架。 本卷特别关注了后殖民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学者们分析了在欠发达国家和前殖民地地区,马克思主义如何与本地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现实相结合,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论和实践。对“南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南方”视角以及对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的新形态的批判性分析,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 此外,对阶级分析的当代重塑也是本部分的一大看点。在承认社会多元化和身份政治兴起的同时,学者们努力重新评估阶级在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中的核心作用,并探讨如何将阶级分析与种族、性别、地域等维度相结合,以更全面地理解当代社会不平等。对“新工人阶级”、“非正规就业”以及“被剥夺者”群体的分析,也为理解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新视角。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与新兴议题的对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回应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本部分收录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生态危机、人工智能伦理、性别理论、文化研究等前沿议题上的对话与创新。 关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在本卷中占有重要地位。学者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与生态破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如何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生态危机提供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对“生态转向”、“绿色新政”以及“地球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解读,为我们思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的伦理和社会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积极回应。本部分包含了对人工智能的异化效应、算法偏见、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以及AI技术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等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式分析。学者们探讨了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和规制AI技术的发展,以确保其服务于人类的解放而非新的压迫。 性别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也是本卷关注的焦点。学者们探讨了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相互强化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来理解和挑战性别不平等。对“父权制下的资本主义”、“劳动力的性别分工”以及“性别与阶级”的交叉分析,为我们理解当代性别政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身反思与方法论创新 本部分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发展、方法论的创新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对话。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新的阐释,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经典理论应用于分析当今世界的复杂现象。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塑和发展,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学者们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尝试将其与后结构主义、批判理论、女性主义等其他思想资源进行对话,以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此外,本卷也关注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创新。学者们探讨了如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展具有国际视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对“实践唯物主义”、“具身认识论”等新的研究取向的探讨,也为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结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是一部集思想性、学术性和前沿性于一体的论文集。它不仅呈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更以其批判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理解当下世界、思考未来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推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激发更多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社会公正与人类解放的深入讨论。本书内容丰富,论证严谨,分析透彻,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社会科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关注社会现实与未来走向的读者不可多得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