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譜》的基本筆畫及寫法
評分吳昌碩,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不是上海人。是晚清著名畫傢、書法傢、篆刻傢,為“後海派”中的代錶,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與任伯年、蒲華、虛榖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傢”。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彆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於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一個讀書人傢。幼時隨父讀書,後就學於鄰村私塾。10餘歲時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點,初入門徑。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與清軍戰於浙西,全傢避亂於荒山野榖中,弟妹先後死於飢饉。後又與傢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先後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年,21歲時迴到傢鄉務農。耕作之餘,苦讀不輟。同時鑽研篆刻書法。同治四年(1865)吳昌碩中秀纔,曾任江蘇省安東縣(今漣水縣)知縣,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東令”印記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內與吳興施酒(季仙)結婚,浙江歸安縣(今屬吳興縣)菱湖鎮人。結婚後不久,為瞭謀生,也為瞭尋師訪友,求藝術上的深造,他時常遠離鄉井經年不歸。光緒八年(1882),他纔把傢眷接到蘇州定居,後來又移居上海,來往於江、浙、滬之間,閱曆代大量金石碑版、璽印、字畫,眼界大開。
評分後定居上海,廣收博取,詩、書、畫、印並進;晚年風格突齣,篆刻、書法、繪畫三藝精絕,聲名大振,公推藝壇泰鬥,成為“後海派”藝術的開山代錶、近代中國藝壇承前啓後的一代巨匠。二十二年被舉為安東(今江蘇省連水縣)縣令,到任一個月便辭官南歸。三十年夏季,與篆刻傢葉為銘、丁仁、吳金培、王等人聚於杭州西湖人倚樓,探討篆刻治印藝術,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吳昌碩被推為首任社長,藝名益揚。七十歲後又署大聾。
評分《書譜》選字練習
評分他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用寫大篆和草書的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富有情趣,曾有“苦鐵道人梅知己”的詩句,藉梅花抒發憤世嫉俗的心情。又喜作蘭花,為突齣蘭花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顯得剛勁有力。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齣,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鬆、梅、石等,成為“雙清”或“三友”,以寄托感情。菊花也是他經常入畫的題材。他畫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黃色,亦或作墨菊和紅菊。墨菊以焦墨畫齣,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層次分明。晚年較多畫牡丹,花開爛漫,以鮮艷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荷花、水仙、鬆柏也是經常入畫的題材。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使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對於近世花鳥畫有很大的影響(見彩圖《歲朝清供圖》(清))。
評分質量還可以,送貨及時
評分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瞭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綫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綫條的質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捨棄瞭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纔步入瞭“意”的廳堂,從而形成瞭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灕的“大寫意” 錶現形式。
評分《書譜》集字練習
評分吳昌碩(1844.8.1 —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碩,彆號缶廬、苦鐵等,漢族,浙江安吉人。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傢、書法傢、篆刻傢,與任伯年、蒲華、虛榖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傢”。吳昌碩的藝術彆闢蹊徑、貴於創造,最擅長寫意花卉,他以書法入畫,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章法融入繪畫,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敦厚老辣、縱橫恣肆、氣勢雄強,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齣,畫麵用色對比強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