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纳米级C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可制造性设计》的内容包括:CMOSVLSI电路设计的技术趋势;半导体制造技术;光刻技术;工艺和器件的扰动和缺陷分析与建模;面向可制造性的物理设计技术;测量、制造缺陷和缺陷提取;缺陷影响的建模和合格率提高技术;物理设计和可靠性;DFM工具和DFM方法。
作者简介
Sandip Kundu,PH.D.,是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的教授,专业从事VLSI设计与测试。此前,他曾任英特尔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和IBM公司的研究组成员。
Aswin Sreedhar,PH.D.,是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的研究助理。他的研究兴趣是面向VLSI系统的可制造性设计和电路可靠性设计的统计技术。此前,他曾在英特尔公司和做毕业实习。另外Sreedhar博士凭借基于光刻的成品率建模获得了2009年DATE会议的最佳论文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技术趋势:延续摩尔定律
1.1.1器件的改进
1.1.2材料科学的贡献
1.1.3深亚波长光刻
1.2可制造性设计
1.2.1DFM的经济价值
1.2.2偏差
1.2.3对基于模型的DFM方法的需求
1.3可n靠性设计
1.4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半导体制造
2.1概述
2.2图形生成工艺
2.2.1光刻
2.2.2刻蚀技术
2.3光学图形生成
2.3.1照明系统
2.3.2衍射
2.3.3成像透镜系统
2.3.4曝光系统
2.3.5空间像与缩小成像
2.3.6光刻胶图形生成
2.3.7部分相干
2.4光刻建模
2.4.1唯象建模
2.4.2光刻胶的完全物理建模
2.5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工艺和器件偏差:分析与建模
3.1概述
3.2栅极长度偏差
3.2.1光刻导致的图形化偏差
3.2.2线边缘粗糙度:理论与特性
3.3栅极宽度偏差
3.4原子的波动
3.5金属和电介质厚度偏差
3.6应力引起的偏差
3.7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面向制造的物理设计
4.1概述
4.2光刻工艺窗口的控制
4.3分辨率增强技术
4.3.1光学邻近效应修正
4.3.2亚分辨率辅助图形
4.3.3相移掩膜
4.3.4离轴照明
4.4DFM的物理设计
4.4.1几何设计规则
……
第5章 计量、制造缺陷以及缺陷提取
第6章 缺陷影响的建模以及成品率提高技术
第7章 物理设计和可靠性
第8章 可制造性设计:工具和方法学
精彩书摘
5.2.1误差来源的分类
在失效分析中,实验室可能使用不同类型的工具诊断不同类型的缺陷。例如,一个FA实验室中可能配有微探测平台、激光切割机、微切片设备、高分辨率X光系统、自动化的解封装系统、用于去除涂层的反应性离子刻蚀机、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发射显微镜以及光谱仪。由于成本的差异,并非所有实验室都会配备上述所有设备;另外,不同实验室的人员对这些设备的专业知识也有很大差异。由于受到可用设备和工程师专业知识的限制,有关缺陷根本原因的理论常常受到曲解,这意味着故障排除的结果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缺陷的真实成因或其发生概率。因此,在制造的各个阶段获得精确的缺陷率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任务。两类:功能失效和参数失效。功能失效造成器件无法实现预想的功能,相比之下,参数失效使器件的参数偏差超出设计规格(如整体电路延时的增加),尽管它们仍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确运行。FA的目标是找出失效发生时电路运行的模式(即电路工作条件)、失效的机制,以及缺陷的根源。由于失效分析的引入,工艺控制和失效抑制技术得到持续的改进。这些FA所用的技术将在5.4节讨论。
失效分析有助于寻找失效的根本原因,这种分析可能针对掩膜缺陷,也可能针对版图上需要进行的修改。确定失效的根本原因有助于从整体上对工艺进行改良。工艺的成品率依赖于对各种参数的控制,以及这些参数与预定规格的一致性。这些条件的任何微小改变,都可能对工艺成品率造成显著的影响。与工艺失效类似,工艺成品率可分为功能成品率和参数成品率。成品率通常是指同一批次中合格管芯数量与全部管芯数量的比值。因此功能成品率就是可实现功能的管芯与生产的管芯总数之比;类似地,参数成品率是指那些可实现功能,但其参数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超出规格范围的管芯所占总管芯数的比例。工艺成品率与生产成本直接相关,它代表着当前生产工艺控制的有效性。若功能成品率过低,则要求对工艺步骤进行广泛的失效分析和改动;而对于较低的参数成品率,这些分析并不是必需的。成品率模型是基于FA信息而创建的,用于在较高的工艺偏差下预测设计的有效性。与FA技术类似,对不同类型的缺陷所导致的功能或参数成品率下降,需要使用不同的成品率模型来分析。缺陷形成的机制被有效地应用到成品率建模中,用于精确地模拟设计的成品率。5.5节将对这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其中包括基于粒子缺陷的成品率模型,以及一些对基于图形化的成品率模型所做的最新研究。
本章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工艺控制的重要性,详细地讨论缺陷形成理论、计量、失效分析以及成品率建模技术。
5.2工艺所致的缺陷
在器件尺寸大于或接近光源波长的技术工艺中(参见图1.5),半导体制造的绝大多数缺陷都来自超净室设备中的微粒或其他污染物,不过超净室技术的提升已经降低了粒子所致的缺陷率。随着大规模半导体生产的到来,超净室的标准有了显著的提高。如表5.2所总结的,超净室的标准是根据一个立方区域内特定大小粒子的数量而制定的。
……
前言/序言
本书的目的是将读者引入可制造性和可靠性设计的世界,其定位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设计人员的参考书。由于这一领域有大量的会议和期刊,无法保证本书的内容完全涵盖最新的行业进展。因此,我们将重点更多地放在原理和概念上,而非每个主题的细节。每章的最后都有参考文献,供读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为了理解本书的内容,读者需要对VLSI设计原则有一定的了解,包括标准单元库的特征化和物理版图的开发。
本书是基于两个合作者共同的研究兴趣而著成的,两位作者都在可制造性设计领域发表过诸多成果。Kundu教授还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开设了可制造性和可靠性设计的新课程,本书的内容组织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门课程的结构,为课堂教学而设计的。因此,作者希望学生可以极大地受益于本书的讲解。本书还广泛涉及成本、约束条件、计算效率以及方法等问题,基于这个原因,本书对设计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内容将分为8章进行讲述。第1章向读者介绍当前CMOSVLSI设计的技术趋势。本章将对新型器件以及材料科学和光学的贡献进行概述。为实现更高性能和更低功耗的目标,材料科学和光学已经成为了设计过程的基础。本章将介绍可制造性设计(DFM)的基本概念、DFM与设计过程的关联,以及它在当前设计系统和工艺流程中的应用。本章还将从可靠性设计(DFR)的角度探讨纳米级CMOSVLSI设计中的可靠性问题、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流程,以及为提高产品寿命而进行的设计优化。
第2章将讨论半导体制造的前期技术,介绍诸如氧化、扩散、金属沉积以及图形生成等工艺步骤。本章着重讲解图形生成阶段所涉及的光刻和蚀刻工艺。为了有效地分析给定设计的可制造性,本章将讨论光刻系统的建模技术,这些技术被分为“现象学建模”和“完全物理建模”两类,它们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在本章得到了比较。
第3章的重点是当前和未来CMOS器件中的工艺参数偏差及其影响。本章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图形生成偏差、掺杂密度波动,以及化学机械抛光和应力所致的电介质厚度偏差。
第4章将讲解通过版图分析实现光刻控制的基本原理,以及重要的光刻参数和概念。光刻偏差控制由各种分辨率增强技术体现,其中包括光学邻近效应修正、相移掩膜以及离轴照明技术。本章还将讨论DRM手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几何设计规则、受限设计规则以及天线规则等。本章还用了若干小节介绍基于模型的设计规则检查的演变过程,以及传统物理设计中其他CAD工具的变化。本章的末尾将展示几种高级光刻技术,如双重图形光刻、逆向光刻以及光源掩膜优化等。
第5章将深入考察半导体制造中出现的多种制造缺陷,这些缺陷被分为两类:由污染物造成的缺陷(粒子缺陷)以及由版图设计本身造成的缺陷(依赖于图形的缺陷)。本章将讲解如何使用关键面积来估计粒子缺陷对成品率的影响,以及如何使用基于线宽的模型来预测图形缺陷所致的成品率变化。本章还将介绍计量学和失效分析技术,以及它们在半导体测量和工艺控制中的应用。
第6章将研究粒子缺陷和基于图形的缺陷对电路工作性能的影响。本章讨论的范围涵盖了缺陷模型和故障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在缺陷存在的情况下有效地鉴别并预测设计行为。本章还将探讨如何通过避错和容错技术来提高设计的成品率。
第7章将讨论可靠性问题的物理表现及其影响。本章将对热载流子注入、负偏压温度不稳定性、电迁移以及静电放电(ESD)等可靠性失效机制进行解释说明。上述每种可靠性失效机制的平均失效前时间,以及降低其影响的设计方法也在本章得到讨论。
最后,第8章着重讲解CAD工具和方法的变化。电路实现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有不同的DFM和DFR方法,其中包括库特征化、标准单元设计以及物理设计等,CAD工具因为DFM和DFR方法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后,本章将深入探讨DFM—DFR问题对统计学设计方法和基于模型的解决方案的需求。本章还详细分析了未来设计中面向可靠性的DFM方法的重要性。
本书的中心思想是,设计过程中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到产品的可制造性、成品率和可靠性。一个产品在经济上的成功与产品的成品率和可制造性密不可分,传统意义上这些只取决于制造厂商的效率和生产率,而本书向读者展示了设计方法对产品能否取得经济成功将有巨大影响。
Sandip Kundu
Aswin Sreedhar
《微电子制造工艺与集成电路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深入剖析现代微电子制造的核心工艺流程,以及如何在这些工艺的约束下进行高效、高良率的集成电路(IC)设计。我们将系统性地介绍半导体制造从晶圆制备到最终封装测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并重点阐述这些工艺特性如何深刻影响和指导集成电路的设计决策,最终实现“可制造性设计”的理念。 第一部分: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基石 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入手,为读者构建对整个半导体制造体系的宏观认知。 晶圆的诞生与准备: 我们将追溯硅晶圆的起源,详细介绍单晶硅的生长过程,如柴可拉斯基法(Czochralski process),以及如何将粗糙的硅棒转化为具有纳米级平整度的抛光晶圆。探讨晶圆的纯度、缺陷控制(如点缺陷、位错)以及表面形貌对后续工艺步骤的决定性影响。了解晶圆的直径、厚度、电阻率等参数的意义,以及不同材料(如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的特殊制造考量。 薄膜沉积技术: 薄膜是构成集成电路器件和互连层的关键材料。我们将详细介绍多种重要的薄膜沉积方法,包括: 物理气相沉积(PVD): 如溅射(Sputtering)和蒸发(Evaporation)。深入解析溅射过程中的等离子体物理、靶材选择、沉积速率控制、薄膜的均匀性和附着力,以及不同PVD技术的优缺点。 化学气相沉积(CVD): 如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高密度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HDPCVD)等。阐述CVD的反应机理、前驱体选择、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等工艺参数对薄膜成分、形貌、致密性、应力及导电性的影响。特别关注介质层(如SiO2, SiN)和金属层(如W, TiN)的CVD过程。 原子层沉积(ALD): 重点介绍ALD的自限制反应机制,其在实现超薄、超均匀、高纵横比薄膜沉积方面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先进逻辑器件和存储器中的应用。 光刻技术: 光刻是IC制造中最核心、最昂贵的工艺之一,决定了器件的最小特征尺寸。我们将全面解析光刻技术的发展演进: 光刻原理: 深入探讨光的衍射、干涉、绕射等光学现象在光刻成像中的作用。 曝光光源: 从紫外光(UV)、深紫外光(DUV),到当前主流的极紫外光(EUV)光刻技术。分析不同光源的波长、能量、相干性对分辨率和景深的影响。 光刻胶(Photoresist): 介绍正性胶和负性胶的化学原理,化学放大胶(Chemically Amplified Resist, CAR)的工作机制,以及对光刻胶敏感度、分辨率、侧壁形貌的要求。 掩模版(Mask/Reticle): 阐述掩模版的制造、结构(如铬层、石英基板、光刻胶图案),以及掩模版缺陷检测的重要性。 先进光刻技术: 详细讨论提高分辨率的技术,如浸没式光刻(Immersion Lithography)、多重曝光(Multiple Patterning,包括双重/三重曝光,以及自对齐多重曝光SAQP),以及EUV光刻面临的挑战(如光源亮度、掩模版反射、光学元件)和解决方案。 刻蚀技术: 刻蚀用于将不需要的材料从晶圆表面移除,形成器件和互连线的图案。 干法刻蚀(Dry Etching): 重点介绍等离子体刻蚀(Plasma Etching),包括反应离子刻蚀(RIE)。解析等离子体的产生、粒子种类、能量分布,以及刻蚀化学反应和物理轰击的协同作用。讨论各向同性刻蚀(Isotropic Etching)与各向异性刻蚀(Anisotropic Etching)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刻蚀速率、选择比(Etch Selectivity)、侧壁形貌(Profile Control)、橱窗效应(Notching)、侧壁挂胶(Etch Retardation)等关键指标。 湿法刻蚀(Wet Etching): 介绍湿法刻蚀的化学溶解机理,及其在特定应用中的优势(如大面积、高选择比)。 精密刻蚀: 探讨高级刻蚀技术,如定向刻蚀(Directional Etching)、深度反应离子刻蚀(Bosch Process)在形成高纵横比结构中的作用。 离子注入与扩散: 这是实现半导体掺杂,形成PN结和器件导电特性的关键过程。 离子注入: 详细介绍离子源、加速器、扫描系统,以及注入能量、剂量、角度等参数对掺杂深度、浓度分布和晶格损伤的影响。讨论退火(Annealing)在激活掺杂剂、修复损伤和控制扩散方面的作用。 扩散: 介绍高浓度扩散和选择性扩散的工艺原理,以及其在形成特定器件结构中的应用。 CMP(化学机械抛光): CMP是实现晶圆表面全局平坦化的关键工艺,对多层互连结构的制造至关重要。 CMP原理: 结合化学腐蚀和机械研磨的双重作用,解析其在去除多余材料、形成平坦表面方面的机制。 CMP应用: 重点介绍CMP在浅沟槽隔离(STI)、化学机械抛光后的化学气相沉积(CMP-CVD)形成铜互连、以及多晶硅栅极形成等过程中的应用。 CMP控制: 讨论CMP过程中材料去除速率、表面平坦度、缺陷(如划痕、划伤、金属残留)的控制,以及晶圆表面应力的问题。 互连技术: 随着器件集成度的提高,多层金属互连系统成为IC性能的关键瓶颈。 金属材料: 从早期的铝(Al)互连,到目前主流的铜(Cu)互连。分析不同金属材料的电阻率、迁移率、可靠性(如电迁移EM、应力迁移SM)等特性。 铜互连技术: 详细介绍“埋藏式”(Damascene)和“镶嵌式”(Dual Damascene)工艺,包括阻挡层(Barrier Layer, 如TaN)、种子层(Seed Layer)的沉积,铜电化学沉积(ECD)过程,以及CMP抛光。 介质材料: 介绍Low-k介质材料的应用,以降低互连线间的电容,提高信号传输速度。探讨Low-k材料的种类、沉积方法、以及其在制造过程中的集成挑战(如机械强度、CMP兼容性、漏电)。 先进互连: 讨论3D互连、硅通孔(TSV)、Chiplet等新兴互连技术。 第二部分: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协同 本部分将重点阐述设计如何适应制造,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规避制造中的潜在问题。 器件物理与工艺窗口: CMOS器件原理回顾: 简要回顾MOSFET(NMOS和PMOS)的工作原理,包括阈值电压、亚阈值摆幅、漏电流、击穿电压等关键参数。 工艺参数对器件特性的影响: 深入分析栅氧化层厚度、沟道掺杂浓度、栅长、栅宽、功函数等设计参数,如何在具体的制造工艺窗口内被实现,以及这些参数的微小变化如何导致器件性能的显著差异。 工艺变化与器件建模: 介绍工艺制约下的器件模型,如何考虑工艺偏差(Process Variation),如沟道长度调制(Channel Length Modulation)、阈值电压漂移(Threshold Voltage Shift)等,并将其纳入电路仿真。 版图设计与制造规则(DRC): 版图基本概念: 介绍IC版图的组成元素,如多晶硅层、金属层、通孔(Via)、接触孔(Contact)、扩散区等。 设计规则(Design Rules): 详细讲解由代工厂(Foundry)提供的设计规则集。这些规则是连接设计与制造的桥梁,它规定了版图中各个几何元素之间的最小间距、最小宽度、最小面积等限制。 DRC的意义: 解释DRC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在制造过程中,各个图层能够被精确对齐,避免短路、开路等失效模式,从而保证电路的功能和良率。 规则的演进: 分析随着工艺节点(如14nm, 7nm, 5nm)的推进,设计规则的复杂度如何急剧增加,例如线宽/间距的微缩、多重曝光规则、填孔规则、栅极密度规则等。 DRC检查工具: 介绍DRC(Design Rule Check)工具的作用,以及设计人员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验证其版图是否符合所有规定。 寄生效应的分析与建模: 寄生电阻与电容: 详细分析版图中的寄生电阻(如金属线电阻、接触电阻、通孔电阻)和寄生电容(如线间电容、层间电容)。这些寄生效应会直接影响电路的性能,如时序延迟、功耗、信号完整性。 寄生效应的提取: 介绍寄生参数提取(Parasitic Extraction)工具的工作原理,如何从最终版图中自动计算出这些寄生参数。 设计中的考虑: 强调设计人员必须在设计早期就开始考虑寄生效应,通过合理的布线、层选择、门控时钟等技术来缓解其影响。 布局布线(Place & Route)与时序收敛: 自动布局布线工具: 介绍现代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工具在自动布局布线中的作用,包括单元的放置、网络的布线、时钟树的综合(CTS)等。 制造约束下的布线: 强调布线过程必须严格遵守DRC,同时要考虑线宽、间距、多层布线拥塞等制造问题。 时序分析与优化: 详细阐述静态时序分析(STA)的概念,如何计算电路的建立时间(Setup Time)和保持时间(Hold Time),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布局、布线、逻辑综合等手段来实现时序收敛。 制造工艺对时序的影响: 重点分析工艺变化、温度、电压等因素对时序的动态影响(PVT Variation),以及如何在设计中进行裕度(Margin)的考虑。 物理验证与可制造性(Manufacturability): LVS(Layout Versus Schematic): 介绍LVS工具的作用,用于验证版图是否与原始电路原理图(Schematic)精确匹配,是确保电路功能正确性的重要步骤。 DRC/LVS的完整流程: 强调DRC和LVS是物理验证的两个核心环节,必须在流片(Tape-out)之前完成。 EM/IR Drop分析: 介绍电迁移(EM)和电源完整性(IR Drop)分析的重要性。EM分析用于评估金属线在长时间大电流下的可靠性,IR Drop分析则关注电源网络上的电压降,这些都是关乎芯片稳定运行的关键问题,与制造工艺中的电流密度、材料特性紧密相关。 OPC(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与PPh(Post-Patterning Hole)修正: 介绍为了补偿光刻过程中的光学效应(如衍射、干涉)而对掩模版进行的图形修正技术。强调这些技术是为了确保最终制造出的图形与设计意图相符。 DFM(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的概念: 总结DFM思想,即在设计早期就充分考虑制造过程中的约束和潜在问题,主动采取措施优化设计,提高良率、降低成本。例如,选择合适的线宽/间距组合,避免过于狭窄的金属线,优化通孔/接触孔的形状和位置等。 良率分析与失效模式: 常见失效模式: 介绍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效模式,如缺陷(颗粒、划痕、空洞)、接触不良、金属开路/短路、栅氧化击穿、ESD(静电放电)损伤等。 良率评估: 介绍如何通过测试芯片(Test Chip)和实际生产数据来评估和分析芯片的良率。 DFM与良率的关系: 强调通过实施DFM策略,可以有效降低这些失效模式的发生概率,从而显著提升芯片的良率。 结论: 本书通过系统性的梳理,旨在构建读者对现代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全面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设计者如何在这些严苛的制造约束下进行高效、可控、高良率的电路设计。掌握先进的制造工艺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于设计思维中,是实现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集成电路的关键,也是成功进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的必由之路。本书的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设计即工艺,工艺即设计”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