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自传丛书:我的半生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我的半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鹤琴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中国现代文学
  • 传记
  • 个人经历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20世纪中国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53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72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的半生》是陈鹤琴教授的自传,真实可感.虽是个人人生记录,但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宏阔的历史风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因而具有其他类作品无可比拟的特殊魅力.
  陈鹤琴被称为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为中国幼教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陈鹤琴为了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还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大量语言活泼,图文并茂不少儿童课外读物.

内容简介

  1942年,陈鹤琴50岁时,写成了他的自传《我的半生》.他用鲜活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家世、童年、中学时代以及海外留学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孜孜以求、奋斗自强的青年,一个家道中落的杂货店主的儿子,先后考入清华大学,后又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哥伦比亚大学的成长历程,以及学成归国后毕生致力于中国师范教育与儿童教育的不平凡人生.陈鹤琴主张“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提出“活教育”的口号,并率先垂范用“活教育”来改革中国教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陈鹤琴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他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和实践,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至今影响着当代教育.

作者简介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1911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转入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公费留学赴美,先后入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教育硕士,后转攻心理学博士学位.
  1919年,返国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3年,创办鼓楼幼稚园,并兼东南大学教务主任.1927年3月,主编《幼稚教育》(月刊);6月,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第二科科长,主管普通教育.1929年9月起,任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达十一年之久.翌年7月,发起中华儿童教育社,被推选为主席.1934年夏,赴欧洲十一国考察教育.1938年7月,和陈望道等共同发起上海语文学会,提倡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被推为理事长.翌年6月,与陈选善等共同发起上海市成人义务教育促进会,任理事长.1941年元月,主编《活教育》(月刊).抗战胜利后,返上海任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1947年2月,创立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任理事长;3月,筹创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兼任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改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1979年,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被推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园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目录

目 录
卷头语
序一 行年五十尚婴儿
序二 永远微笑的儿童教育家
序三 为国争光的“大脑”代表
序四 二十年的老师
序五 中国的福禄贝尔鼓楼幼稚园创办者
序六 以研究学术精神来办理教育行政的陈老师
序七 可敬的华侨童子军队长
序八 斑白的儿童
第一章 我们的祖宗
第二章 我的二哥
第三章 我的童年
第四章 中学时代
第五章 大学时代
第六章 游学时代
第七章 游学生活

精彩书摘

  第三章我的童年
  三、私塾开学的礼节
  现在我要讲讲我的私塾生活了.那时我读的书与你们所读的完全不同,学习的方法也与现在的两样.那时乡下没有学校的,只有私塾.私塾里只有一位先生.学生的人数是不等的,少的三五人,多的四五十人.各人读各人的书,不是像现在学校里,四五十个学生完全呆呆板板读一样书,学一样的东西.那时的先生真能“因材施教”呢.聪明的学生,给他多学一点.愚笨的学生,给他少学一点.不举行划一的共同考试,引起无谓的竞争.倒用个别的指导,个别的考查,以资鼓励而促上进.对于学问的获得是如此,对于品格的训练也是如此.其实学业的成就在私塾先生的眼光看来,还不及道德培养来得重要呢.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品行为上,读书次之.
  以上所说的几种优点:(一)因材施教;(二)个别教学;(三)行重于学;正是当今欧美新教育所标榜、所提倡的.但你们不要误会我,以为我在现在新教育如此发达的时候,而来提倡私塾教育,开倒车呢!私塾教育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
  优点,我们应当采用,并发扬而光大之.但是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于现代的情形了.
  私塾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我来把我自己的经验告诉你们吧!私塾开学是在春季,不像学校是在秋季开学的.我到了八岁,才上学读书.王星泉先生是我的“开笔”先生,开笔先生在私塾时代是很重要的,开笔先生就是第一个先生.开笔先生来得好,学生的前途来得远.开笔先生不行,那学生的前途就有问题
  了.所以那时候,学生都选择一个有名望的先生,拜他为师,跟他学.“开笔”二字从那里来的?学生初次上学,写字不会开毛笔,先生就教他怎样开笔头.先把笔头在水里浸一浸,再把笔头轻轻地在砚台里的墨水蘸一蘸.笔头不是完全开的,大概开到三分之一就不开上去了.这就是叫做“开笔”.私塾的先生是顾到学生的,学生开笔写字起一直到下课回家为止,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正月十六日,我上学了,那时我刚刚八岁,实足不过七岁,上学有一定的礼节须遵守的:
  (一)祭菩萨:上学之前,先在家里祭那保护读书人的文昌帝君.有的人家祭那保护状元的文魁星.若是你将来要中武状元的话,那么须祭武魁星了.我不愿意中状元,所以只请文昌帝君呢.
  (二)上学:
  甲到书馆里.果盒糕一盒,棒香三根,红蜡烛一对,由二哥替我拿着,陪我走到横街星泉先生的书馆里.
  乙拜孔夫子.孔夫子是太上老师,称为至圣先师,所以先要拜他.二哥先把果盒摆在孔子神座前面,再把蜡烛点着插上烛台,棒香点着插入香炉,然后请先生坐神桌的左手,叫我开始跪拜了.这一次的跪拜,因恐怕弄错,是预先在家学过的.所以那时我没有把跪拜弄错.怎样拜呢?先直立两手合拢举起一拜,再跪在蒲团上一拜,立起来一拜,跪下去又一拜.如是者四次,这叫作“四跪四拜”.
  丙拜先生.孔夫子拜后,就拜先生.拜先生用不着四跪四拜,只要跪着一连四拜就行了.
  丁拜见同学.同学是要互相帮助的,所以必须先要认识,我就向他们作一个揖.
  戊拜见师母.二哥领了我到书馆后面去拜见师母.我见了她,就叫声“师母”,向她作一个揖.
  己分糕.先生先把蜡烛吹熄,再把果盒糕三分之一留给师母及师弟兄.其余的糕分给同学,每人一块.同学都吃得很高兴.那天初次来上学的,不止我一个,所以我也有糕吃呢!
  这种上学的情形,不是比你们的要有趣味吗?你们初次到学校里去,不但没有这样的趣味,而且还要觉得陌生、孤独呢.我一进私塾就与同学正式相见,不到十天,三四十个同学个个都认识了.你们呢?等了两三个月,恐怕还叫不出同学的名字.
  (三)祭祖:上学回来就要祭祖宗.我们家里祖宗,祭没有祭,那就记不得了.
  (四)请先生吃酒:有钱的人家还要办“先生酒”请先生到家里来吃,并请邻居朋友作陪.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请先生好好儿严格教导小孩子呢.
  这样说来,从前儿童上学是人生中一桩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人生中一桩很有趣味而值得纪念的事情呢!


  第六章游学时代
  周校长究竟怎样教我们吃饭的,下面的课文只能说是“大意如此”.周校长是否这样讲的,那我不敢担保了.
  第一课坐席
  周校长说,中国人让左,外国人让右.女主人的右手座位是首席,男主人的右手座位是次席,女主人的左手座位是第三席,男主人的左手座位是第四席,其余类推.美国人坐起来,总是男女隔坐的,女主人的左右座位普通是男宾坐的,男主人的左右座位普通是女宾坐的.这样男女宾主就可以一对一对地坐谈了.但是入席时,从客厅走到饭厅,女的总是先进去,男子只可随后跟跟,若要“捷足先登”,那就要吃主人的白眼了.
  同席的来宾若是很多,座位名次多是预先规定,男女来宾可以按照名签就坐.若是同席的不多,普通总是由女主人指定座位,请来宾一个一个坐的.
  但是“就坐”不要坐得太快,就坐也有一定的礼貌.第一女主人坐下,来宾方才可坐,女主人还没有就坐,来宾绝对不可坐的.女主人怎样就坐的?这里也有一点规矩,你不能忽略的.首席的来宾一看见大家站立好了,女主人正预备就坐,应当立刻走到女主人的旁边,把女主人的椅子轻轻地拉开来,对她说:“某夫人请坐”,再看她将要坐下去的时候,就把椅子轻轻地往里面移一移.其余男宾一看见女主人就坐,也照样请左手的女宾坐下.
  第二课坐的姿势
  “立有立的姿势,坐有坐的姿势,”中国人本来很讲礼貌的,现在太随便了.外国人坐的时候,有一定的姿势,客厅里的椅子都是很舒服的.椅背是往外倾斜的.饭厅里的椅子不是那样舒服的,椅背又高又直,你坐下来,一定要把椅子移进去,把你的胸挺直,把你的背紧紧地靠着椅背,这样你的背就不驼了,坐的姿势就对了.我常常看见中国人驼着背,低着头,吃外国饭,这种驼背的姿势实在不适宜于吃外国饭.
  第三课喝汤
  喝汤有三点要注意的:第一点,头不要往下垂.你要把汤用汤匙舀起来,放在口里.第二点,不要作声.中国人喝起汤来,常常做出“嗤嗤”的声音,这是很不好听的.第三点,汤快要喝完的时候,你若要把汤余舀起来,不要把汤盘往里面侧,若是往里面侧,一个不当心,你会把汤倒在衣服里呢.你应当把盘往外侧.你能顾到这三点,喝汤就有资格了.
  第四课吃面包
  “吃面包”是最容易做的了.其实面包也不容易吃的,有的人非常粗鲁,把面包一大块,放进嘴里,一口气吞下去.这种吃相,多么难看.你应当先把面包放在盘子里,用刀裂成四小块,再涂点牛油,放在左手,一点一点地吃下去.吃好一小块,再吃点菜,吃了菜再吃面包,不要尽管把面包像吃饭似的一块一块吞下去呢!
  第五课用刀叉
  乡下人吃大餐,拿起刀来放进嘴里,一个不当心,舌头割得鲜血淋淋.这好像是笑话.其实刀儿放在嘴里的我看得很多.吃大餐是不容易的,刀叉是很难用的,第一,刀儿绝对不要放进嘴里去.第二,刀儿要右手捏的.第三,食物也要用叉,叉了放进嘴,这里有一个问题发生了,还是用右手拿了叉把叉着了食物放进嘴里去呢?还是用左手的?两种方法都可以,但要吃得文雅一点,还是用右手好.怎样用呢?譬如吃牛排.先右手执刀,左手执叉.再左手执着叉把牛排揿牢,右手用刀把牛排割开一小块.然后右手把刀儿放下,左手把叉子交给右手,右手再用叉子把一块牛肉叉起来放进嘴里.吃完了,再用右手执刀,左手执叉,把牛排切开,照样放进嘴里吃下去.这是一种很文雅而有礼貌的吃法.
  刀叉不是一律的.吃鱼的刀叉普通是银子做的,比普通的刀叉要厚些、短些、钝些.不知道的人常常用鱼刀、鱼叉切鸡割肉呢!
  第六课谈笑
  孔夫子说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外国人同孔夫子却刚巧相反.他们以为吃饭是一种社交活动,非说话谈笑不可,所以席间总有人说笑话,讲故事的.但有两点你要注意的,你说笑话或讲故事的时候,不要把刀叉捏在手里.有一次我看见一个人捏着刀叉讲笑话,正讲得起劲的时候,他把刀叉乱动,几乎把旁人刺痛了.
  第二点你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讲悲伤的事情.这个道理是容易明白的.说笑话,讲故事原来是为帮助消化,增进快乐.你现在讲到不快的事情,不是使饭都吃不下了吗?
  “吃饭礼貌”课,就此讲完.我们百余个正待装赴美的学生,无意之中,学到这种人生一日三餐不离的重要礼貌,得到了这样一张举世罕有的“吃饭文凭”,哪一个不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呢!
  第六章游学时代
  八、研究教育和心理
  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是世界上研究教育最著名的地方.教授学问之渊博,教育学科之丰富,学生人数之众多,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找不出来的.
  这里的学生大半是有经验的.有的做过中学校长的,有的做过督学的,有的做过小学教师的.女的虽是占多数,男的也不少.青年的虽有,大半都是中年,白发苍苍的也有不少.在克氏(Kilpatrick)教育哲学教授班上与我同学的,有一个六十余岁祖父和一个二十来岁的孙子.在我国有“父子登科”,在哥伦比亚有祖孙同学呢!父子登科还在异时,而祖孙同学却在同时.克氏是师范学院里最著名而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位教授,在他的班上听讲的,总是拥挤不堪,每学期总有几百人.不但学生人数多,而且学生之杂为任何大学、任何学科所不及.他的班上学生有从本国来,有从英国的,有从法国的,有从西班牙来的,有从墨西哥来的,有从非洲来的,有从亚洲来的.男女老少,各种人类,一应俱全.克氏为什么有这样魔力呢?他的思想有魔力,他的教法有魔力.他是主张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他不肯抹杀别人的思想,也不肯放弃自己的思想.他要集中各种见解,各种思想,来解决疑问,来解释难题,所以他所用的教法是独出心裁而能刺激思想的方法.他不用注入式的讲演法,他用启发式的问答法.这种问答法很有点像希腊圣哲苏格拉底(Socrates)的问答法.克氏先教学生自由分成几十个小组,这种小组生存时期以一学期为限.在未讨论问题之前,发给我们一张纸.上半张印了十来个问题,下半张印了十几种参考书.
  各小组自己认定了问题,课后到图书馆去看参考书.看了参考书,先在小组会议里互相检讨,互相切磋.一到上课时,各组提出意见,意见各有不同,思想各有分别,辩论就开始了.一个问题先由克氏提出之后,班上任何人都可起来表示意见,贡献意见,批评别人的意见,指摘别人的错误.等到各方的意见充分表达后,他老人家起来,把各种意见下一个总检讨.有错误的,他指出错误;有真理的,他指出真理;把一个问题解答得清清楚楚.这种教法是奋兴剂,个个学生都愿意绞脑回肠去研究问题,检讨问题,辩论问题.在他的教室里二三百个学生没有一个会打盹,没有一个会偷看小说,没有一个不竖起耳朵,提出精神去参加辩论贡献竟见呢!克氏的教室,实际就是议会.克氏班的上课,就是开辩论会,无怪克氏之魔力若是其大呢!
  在克氏班上与我同学的有几位中国现今的教育家及几位在中国的传道的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创办南开中学做过清华教务长,再跑到哥伦比亚来读书,这种好学的精神着实可钦佩呢!已经做过什么河北省督学再到这里求学的李建勋博士常常同我坐在一起的.还有一位从中国来的美国女子IdabelleLewis(Mrs.A.Main),她研究中国女子教育,得了一个博士学位.后来回到中国办女学,编辑教育杂志,现今在上海同我办理难民教育.这位美国女子爱中国恐怕比中国人还要热烈呢!我常常对她说:“你有美国人的皮肤,中国人的心肠”,这个女子真正有耶稣的那种爱心.当时我能和她同学,现在能和她同工,这也是人生中一大快事呢!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散文选 书名: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散文选 作者群: 鲁迅、郁达夫、老舍、沈从文、林语堂、朱自清、梁实秋 等 出版信息: 2023年修订版,某知名文学出版社出版 篇幅: 约 1500 页 定价: 人民币 288.00 元 ---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散文选》汇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几位大家的心血之作。这本厚重的文集,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的回望,更是一幅生动描绘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精神图谱的恢弘画卷。本书精选了鲁迅、郁达夫、老舍、沈从文、林语堂、朱自清、梁实秋等文豪的代表性散文、杂文和随笔,力求全面展现彼时文坛的流派纷呈与风格多样。 一、 时代的脉搏与知识分子的沉思 本书的选篇,紧密围绕中国现代史的关键节点展开。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情澎湃,到抗日战争的民族危亡,再到解放前夕的社会思索,这些文章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内心挣扎与社会责任感的真实记录。 鲁迅的杂文部分,以其匕首般的犀利与深刻的洞察力,直指国民性的弱点与旧制度的腐朽。精选的篇目如《纪念刘和珍君》和《且介亭杂文》中的选篇,展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形象。其文字简练、思想深邃,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 郁达夫的作品则转向了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腻捕捉。他那充满感伤情调与对美的执着追求的散文,如《故都春望》等篇,将都市的繁华与内心的孤独交织在一起,开创了现代抒情散文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 乡土的温情与地域的诗意 本书特别注重对地域文化和乡土情感的挖掘。 沈从文的散文,如《湘西散记》选段,以其独特的“湘西世界”,构建了一个远离喧嚣、保留淳朴人性与自然之美的精神家园。他的笔触温柔而坚定,对湘西的风俗人情、山水草木的描绘,充满了诗意的光芒和对逝去纯真年代的怀恋。 老舍的散文,则洋溢着浓郁的京味儿与市井气息。无论是描绘老北京的风物人情,还是他充满幽默感的个人生活片段,都展现了他作为“人民艺术家”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与对生活的热爱。其语言朴实、生动,充满了生命力。 三、 幽默的智慧与生活的哲理 文集收录了大量具有思想穿透力的随笔,它们以轻松的笔调探讨严肃的人生议题。 林语堂的散文是“幽默”的代名词。他主张“中西调和”,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中,提倡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哲学。他笔下的闲适生活、对世俗的调侃,实则蕴含着对人生困境的深刻理解与超脱。 梁实秋的散文,尤以其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冷静分析而著称。他的文字平实、理性,充满了生活化的智慧,对爱情、家庭、友谊等主题的论述,既有人文关怀,又不乏批判的锋芒。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则以其优美、细腻的语言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名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仅是风景描摹,更是情绪的流动。他对自然之美和时间流逝的感悟,体现了极高的文学修养和感伤情怀。 四、 编纂特色与阅读价值 本选本的编纂严格遵循文学史的脉络,力求平衡不同作家、不同流派的代表性。所有选文均采用最新校订版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导读与注释: 导读部分由当代著名文学史家撰写,深入剖析了每位作家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特色。详细的注释对文中的典故、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进行了解读,便于当代读者理解。 跨越界限的对话: 将不同风格的大家放在同一本书中,能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现代散文在题材、语体和思想深度上是如何共同拓展其边界的。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散文选》不仅是文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书,更是普通读者领略中国现代精神面貌、提升审美情趣的绝佳读物。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充满激情、反思与探索的伟大时代。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们得以重温历史的回响,并汲取跨越时代的思想力量。 --- (字数约为 150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新书的出版,总是能勾起我对作者过往种种的好奇。尤其当书名带有“自传”二字,便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他人灵魂深处的窗户,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窥探其中。我一直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沉浮,却依然保有独立精神和深刻思考的人物充满敬意。他们的经历,往往是时代变迁最生动的注脚,他们的感悟,则可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因此,当这套《中国现代自传丛书》的面世,特别是其中的《我的半生》一卷,我便像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个体生命历程的梳理,更可能是一面映照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与时代精神的镜子。我设想,作者在其中会如何描绘那个曾经的时代,那些他所经历的变革,那些他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那些他做出的选择,以及那些选择带来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光,去感受那个年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看似遥远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真挚的笔触,不加掩饰地展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迷茫与坚定,他的成功与失败。因为只有最真实的情感,才能引发最深刻的共鸣。

评分

当一本自传冠以“我的半生”这样的名号,我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探寻“自我”与“时代”之间复杂纠葛的兴趣。我设想,作者在书中并非仅仅是在罗列事件,而是会深入地挖掘那些塑造了他人生轨迹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他是否会细致地梳理那些关键的人生节点,以及在这些节点上,他所做出的选择是如何引领他走向不同的方向?我期待着,能够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个人烙印,一种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窗口,让我能够窥探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设想,那些曾经的社会风貌、人文气息,那些在历史教科书中可能被简化或忽略的细节,都将在作者的笔下重新鲜活起来。我希望,这本自传能够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展现出个体生命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成长与坚守,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思考。

评分

一本名为《我的半生》的自传,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封来自过去的信件,带着作者的体温和思考,向我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故事。我设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是简单的个人经历的堆砌,而是在对过往的审视中,提炼出一种属于作者独有的生命哲学。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在书中会如何处理那些构成他“半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他的人生轨迹中留下的痕迹。我期待着,能够从他的叙述中,看到他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我设想,那些曾经的奋斗、迷茫、喜悦、失落,都将被作者用一种沉淀后的智慧来解读,从而赋予这些经历更深厚的意义。这本书,在我看来,将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回忆录,更可能是一面折射出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与发展历程的镜子,让读者在阅读他人的故事时,也能照见自己的人生。

评分

对于一本名为《我的半生》的自传,我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那种“成长”与“蜕变”的叙事线上。我想象着,作者在书中会如何细致地勾勒出他从一个青涩的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在社会的大熔炉中被锻打、被塑造的过程。这其中一定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也一定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处理人生的起伏跌宕,如何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又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希望。我设想,书中会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描绘出他与时代背景的互动,他如何理解并回应那些时代的呼唤,以及他在个人选择与时代大潮之间的权衡与抉择。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一种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这些经历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并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到一本带有“半生”字样的自传,总会让我联想到一种沉淀下来的智慧和一种对过往的反思。这不是青涩年华的冲动记录,而是在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沉思。我仿佛能预见到,作者在书中会如何审视自己的前半生,那些塑造了他性格、价值观的事件,那些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他是否会坦诚地剖析自己的错误和遗憾,又或是得意洋洋地讲述那些辉煌的时刻?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真正的伟大,往往藏在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知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视角,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脉络,而作者的个人经历,则是这条脉络上一个独特的节点。他所处的时代,必然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而他在其中是如何 navigate,如何坚守,又如何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都将是引人入胜的内容。我设想,书中的文字会是平和而有力的,不煽情,却能直击人心,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命的厚重和时间的重量。

评分

京东物流太给力了

评分

非常好!趁着活动价买的,超值超划算!买正版书,就到京东!

评分

好书,最近难得静下心

评分

叙述了自己留学的经历。薄薄的,不错的书。

评分

还没有看过。。。。。。

评分

叙述了自己留学的经历。薄薄的,不错的书。

评分

送货一如既往的很快,还会继续买,信任京东!

评分

很好!趁活动买的,超值超便宜,买正版好书,就到京东!

评分

好书!十个字怎么能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