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套装共2册)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曦原 编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美国观察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传记
  • 纽约时报
  • 历史文献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114652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52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纽约时报》版的中国近代史!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 《帝国的回忆(上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作者郑曦原)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上册,收录第一篇夕照的社会-第三篇诡异的内政等内容。

内容简介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上册)》是《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帝国的回忆(上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分为上下两册。
  《帝国的回忆(上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收录第一篇夕照的社会-第三篇诡异的内政等内容。

  《帝国的回忆(下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收录第四篇艰难的国防-第七篇绝境的奋争等内容。

作者简介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曾志愿到地处秦岭深处的陇南乡村工作3年。热心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是中国天然彩色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进入中国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引子晚清史是我心中尘封的痛
第一篇 夕照的社会
1854年的上海:自由港
新闻专稿:清国东段长城观察记
新闻专稿:清国名城广州游历记
述评:英国鸦片贩子力阻清国禁烟
铁路和电报有望在清国出现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一)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二)
四川巴塘发生强烈地震,3000人丧生
新闻专稿:广州的一天
1877年的上海:火轮信使——个美国人的游记
特写:在大清国的心脏旅行——扬子江游记
述评:罪恶的鸦片贸易
清国人口数字引起争论
首家机器棉纺织厂在上海建立
述评:清国苦力价几何?
1886年的上海:租界见闻
特稿:大清国邮政专述
述评:清国的丝绸工业
述评:清国的财税稽征制度
亡命天涯的传教士
述评:一位美国工程师在粤汉铁路沿线的观察笔记
电灯将照亮北京
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清廷颁诏禁止妇女缠足
述评:沉重负荷下的帝国财政
1908年的上海:对美贸易出口1055万美元

第二篇 蜕变的文化
新闻专稿:清国的官式学堂
大清国将向英美派遣留学生
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
一份清国讣告
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
清国人将一天时间划分为12个单位
清国人发明的“洋泾浜英语”
述评:“四书五经”维系着清国灵魂
中文报纸在上海的发行量稳步上升
5020卷《古今图书集成》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述评:汉语奇异的表达形式
述评:清国官场腐败危及人类道德
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新闻专稿:清国报业见闻
慈禧皇太后以孔子伦理观反击西方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复制碑私运纽约记
清国特使向美国赠送5000册中华图书

第三篇 诡异的内政
述评:同治皇帝暴卒,北京政局扑朔迷离
新闻特写:清国皇亲国戚多达四万
特稿:清国皇室生活记趣
述评:光绪皇帝学英语
李鸿章会见国际禁烟联盟执行秘书
慈禧召张之洞进京议政
新闻专稿:清国铁腕袁世凯采访录
新闻专稿:光绪皇帝驾崩,曾推动改革功不可没
附:光绪皇帝生平
新闻专稿:清国独裁者慈禧逝世,北京政局令人关注
附:慈禧皇太后生平
新闻专稿:三岁幼童登上清国皇位,改元宣统
新闻专稿:留美学子归国受重用

第四篇 艰难的国防
英国海军进攻广州,攻陷两广总督府
太平军挥师北伐,大清朝摇摇欲坠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圆明园惨遭洗劫
英国领事巴夏礼被囚记
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
清国接受和议,英法战俘曾受虐
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
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沦陷
清军攻破天王府,忠王李秀成束手就擒
捻军突破清军合围,威胁华北贸易安全
大清帝国军事资源透析
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清关系微妙
清军主力进朝鲜,日军进入临战状态
日军击沉“高升”号,1700名清军英勇殉国
丰岛海战震惊世界
李鸿章黄马褂被清廷褫夺,戴罪领军
清帝下达宣战诏,日清海陆大会战
美海军专家评丰岛海战
黄海大战,“定远”“镇远”姊妹两舰合力御群寇
日军攻入清国本土,威海卫军港危在旦夕
节日盛装的东京欢庆战争胜利
日军前锋直指山海关,威逼北京城
日军准备攻占威海卫,清国首都震动
三名清国海军将领自杀殉国
清国总理大臣恭亲王谈清日战争
德国海军借口教案占领胶东
法国占领海南岛
清帝下诏接受八国联军谈判条件
日本强制奴化台湾,再损兵250人
西藏叛乱平定,清廷诏示十三达赖罪恶

第五篇 酸涩的外交
沙俄外交使团进人大清国境
美使华若翰北京换约记
清英联合舰队计划破产
特写:驻清国的美国领事们
蒲安臣出使美国
拿破仑三世接见清国外交使团
安南国王仍然进贡大清国
清国政府首次要求外国旅行者出示护照
缅甸国王遣使向大清国进贡
格兰特将军访问广州、上海记
美国驻清公使易人
两江总督设官式晚宴招待美国公使
新闻特稿:李鸿章访问纽约记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
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录
山东教案了结,德国外交成果丰厚
大清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在美亚商会新年宴会上发表演讲
醇亲王将启程赴欧谢罪
英国承认大清对西藏拥有主权
清国欲收回澳门,葡国派军舰遏阻
清国外交使团访问美国
附:范巴澜的中国游记重现费城

第六篇 革命的抉择
孙逸仙博士被清国驻英使馆绑架
述评:为新中国而呐喊的孙逸仙博士
清国流亡政治家康有为宣示报国理念
述评:缺乏民意支持导致维新运动失败
1500名革命义士惨遭屠杀
革命党在北京车站引爆自杀炸弹
安徽巡抚遭革命党刺杀身亡
社论:觉醒的中国
述评:后慈禧时代的清国政局
清国制宪机关要求组建现代内阁
日本外务省称在武昌的日本人受到优待
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
大清政府紧急调兵支援汉口前线
清国驻美使馆称国内形势非常严峻
述评:清国革命旨在推翻满清三百年统治
孙中山贷款闹革命,秘密计划大曝光
武昌革命发展迅猛,满清统治恐将结束
革命军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制政府

第七篇 绝境的奋争
述评:契约华工的悲惨境遇
新闻专稿:华人的生活习俗
哈佛大学聘清国教授讲习汉语
特写:唐人街随记
哈佛大学清国教授客死波士顿
快讯:怀俄明石泉城发生排华血案
新闻追踪:驱除华工的一场恶战
清美联合调查石泉城血案
新闻特写:唐人街上的华人孩子
附录:《纽约时报》晚清报道选辑总目录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刚刚吃完早餐,门口的轿子就已经在等着我们,一上轿我们就一路小跑地出发了。我们在广州只有一天时间,必须充分利用它。
  你一旦来到广州的大街上,就几乎分辨不清东南西北。我们的目的地在西郊,毋庸置疑,我们正向那个方向行进。看来人们确实需要一双经验丰富的眼睛来辨认自己的行进路线,哪怕区分两条东向的街道也是多么不易。这些街道其实不过是些很长很长的巷道,道两边有很多正在营业的店铺。这些店铺老板的名字和他经营的业务都油漆在一块长长的厚木板上,木板垂直地悬挂在店铺的门口,如果有一阵大风吹来,它们就会左右摇摆,彼此碰撞,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我们驻足的第一个地方是间卖家禽的店铺。最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只一只又肥又大的鸡鸭,它们整只整只地被压成板状,做成了干货,油脂肥厚,透出深黄的颜色。向导建议我仔细瞧瞧摆在店外面的食品。天哪!在一群鸡鸭中间,我竞看到了美丽的老鼠,它们体形硕大,肥肥胖胖,还有长长的爪子和卷曲的尾巴,也挂在那里等待出售。在这个店子内,我想我还发现了猫,但在这样的情况下猫和兔子很容易搞混,我对自己的发现也没有把握。
  在这次有趣的征途中,我们还走进过一家卖狗肉的店铺。华盛顿有家名叫“明星火腿”的美食店是英国公使馆的人开的,人们因其乳牛肉和火腿排的诱人香味而经常光顾那里,与此类似,甘坊在广州开的狗肉店也把居住在这里的北方人吸引了过来,他们很喜欢吃这里的狗排。这种食品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看上去和闻起来都很招人喜欢。这种食品不是用小羊羔或兔子做的,而是用猫狗之类东西做的,但是,如果你不去想这点,很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坐下来,美美地享受它一大盘。
  再往前走一段,我们来到了猫狗市场。在这里,这些小动物就像在,纽约跳蚤市场上摆出来的鸭子和鹅一样卖。小猫看上去都很乖巧,它们“喵喵 ”叫着,令人怜悯。又肥又胖、圆滚滚的小狗特别引发人的同情,当它被摊贩抚摸着并高高举起来向人们展示时,这可怜的小东西就一边舔那只抚摸它的手,一边高兴地摇晃尾巴。整个市场内,“喵喵”和“汪汪”的声音不绝于耳。这真是一种既荒谬又可笑的景观,虽然毫不令人厌恶。
  接下来,我们进了一家大烟馆。在这里看到10—12个各种年龄的男人在喷云吐雾。他们的样子看上去都相当龌龊,尤其是他们那邪恶和令人厌恶的神情,真有一种力量促使你不止一次地想赶紧退回到大门口去。我向这兽穴一般的屋子的尽头走去,这里有个男人把他的头枕在小木枕上,身子四仰八叉地躺在一张光板床上。当我专注地凝视着他时,他的目光正茫然若失地盯着什么,然而很显然,并没有什么人在吸引他的注意,而是鸦片正把他带人幻想中那个遥远和缥缈的世界。旁边还有个男人,正用他所能达到的最大的肺活量在吸食鸦片,一团团的烟雾从他的两只鼻孔中进进出出。他似乎渴望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奇怪的梦幻中去,哪怕有一小会儿时间也好。他们所有人都似乎在尽力于从他们所置身的客观存在中消失,忘却这人世上他们所无法忍受的烦恼和忧伤。我们还参观了另一处大烟馆,它的一楼和二楼都设有吸烟室。据说广州的富人们经常光顾这座大烟馆,但现在里面没什么人,大概是因为时间还太早吧。从它的内部摆设上似乎也看不出比前面那家高级多少,也许对于上流社会的人来说,多付些钱更符合他们的秉性吧? 论及清国人的礼仪,那就更是特色鲜明了。在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中,比较有吸引力的大概要算茶馆。广州的茶馆很像纽约的小酒馆或酒吧,也有伦敦酒吧的格调。但杜松子酒或啤酒与茶之间的差别可就大了,特别在它们的效果上。这里常常是30人围坐在一些小桌子旁,面前摆放着茶水、饼干和糖果之类的东西。他们之间的谈话欢快但不喧嚣,所有人都显得恭谨有礼,宽宏大量。在这点上,东方文明比西方文明要可取得多。我多么希望欧洲大城市里的劳动者们也能经常光顾茶馆,而不是天天到酒吧里去闹事。
  茶叶商会是广州城内重要的交易中心。迷信和偶像崇拜在这里非常明显。手里抓着金元宝的财神爷及其他一些据认为对挣钱有帮助的神灵们,都有各自的神像和祭台,祈福的人可以对着他们焚香膜拜。这个商会的建筑布局倒有些奇特。我们经过了一连串的房间、庭院和走道,都是些阴暗和破败的地方。再往后走很深很深,我们来到一个清国风格的花园中,有小桥、假山、石洞和垂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只精美的清式瓷盘,上面总有一位盛怒的父亲正在追赶他那逃跑的女儿,因为她拒绝嫁给那位媒妁之约的丈夫,而坚决要和自己的心上人一起出逃。
  在商会附近,我们还参观了一处尼姑庵。有两三个面容丑恶的老尼带领着一群年轻的清国女孩在消磨时光。这些女孩衣衫褴褛,形容污秽,其容貌和体态都令人厌恶。奇怪的是,养这些人来做什么呢?她们接待病人并护理他们吗?从她们居住的地方看,这么狭小、这么肮脏,不可能是照顾病人的地方。那么,她们出外服务吗?有些显得太老了,而其他的又太年轻。她们那空洞的眼神充分表明了尼姑庵的懒散和无聊。
  离尼姑庵不远处是一座五百罗汉庙,庙内有一座面积巨大的长方形大殿。这座大殿只是在尺寸上有几分雄伟壮观,但从建筑美学的观点来看却称不上壮丽、辉煌。大殿两侧排列着五百尊圆脸的、丑陋的佛教徒的镀金神像,每尊神像都保持着一种思考的姿势,有些表现出刚陷人某种思绪,而有些则似乎刚从深深的人静中醒来,还有一些接近完全专注的神态。在有些神像的双脚部位塑有哺乳类动物,而另外一些神像的手上有爬虫类动物,还有些神像的头上有昆虫类和鸟类动物。所有这些动物都栩栩如生,象征着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动物也都膜拜他们的神灵。然而,寺庙的僧侣没有半点敬神的样子。在这宽敞的大殿内,人们都弯腰低头地祈祷着,和尚们却在不停地接受着礼拜者们馈赠的礼品并把它们不断带到内室。和尚摇晃着一炉炉的熏香,除此之外,他们还兜售诸如护身符、水烟斗之类的东西。整个大殿内夹杂着谈话声、笑声、催促声以及重重的脚步声。另外,和尚们还大声地欢迎着刚刚进来的礼拜者们,或以手抚额地目送着即将离去的信徒们。所有这一切都让这座大殿看起来更像个宽敞的商业贸易中心,而不是一处表达人们虔诚信仰的圣地。庙内最后一个大殿是那些犯了戒律的和尚接受处罚的地方,我们走到这里才感到一丝轻松和安慰。接着,我们从庙里溜出来,来到了外面的大街上。
  ……

前言/序言

  《纽约时报》自19世纪中期创刊以来,历经150年仍雄踞美国乃至西方主流媒体的领袖地位,这在世界新闻史上绝无仅有。本人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期间,曾比较系统地查阅了《纽约时报》从1853~1997年的对华报道目录索引,并阅读了其中晚清时期的408篇文电。当我发现《纽约时报》对中国的跨世纪追踪报道,其篇幅是如此之巨大、时间是如此之连续、视角是如此之完整时,内心受到很大震动。
  1997年夏季,我向时报提出准备选择该报部分原始报道来编纂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期望寻找到《纽约时报》对华报道对美国主流社会形成美武“中国观”的影响线索,同时也以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领域的变迁,捕捉到中国积弱而强,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轨迹。这个提议获得时报的重视和响应,并评价为“这是力图以时报原始资料重现一个世界大国之编年史的伟大尝试”。因此,我们从1997年冬开始着手,首先形成了“纽约时报看中国”三部曲的编纂总纲,然后选择晚清社会为第一部,至1998年秋完成这一时间段的资料选辑工作,以此奠定了本书的原始文献基础。将来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准备着手第二部(民国卷)和第三部(人民中国卷)的编纂工作。
  “纽约时报看中国”第一部定名为《帝国的回忆:晚清报道总选辑目录》的英文索引附于书后,供有更多兴趣的读者参考。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由于年代久远,纽约公立图书馆保存的缩微胶片显示效果很不稳定,有不少我们自认为应该选入的文电实在无法辨识,只好忍痛割爱。
  本书在编辑顺序上一共安排为七篇,首先以社会、文化等较轻松的内容为开端,力图先引起和保持住读者的兴趣,再随之以内政、战争和革命等沉重的内容,供读者思考。许多众所周知的事件,以及大量涉及教案的内容,本书没有收录。为了帮助年轻读者阅读,本书在每篇之前加了一段“篇首语 ”,再在若干涉及近代史的人名、地名和事件背景等处撰写了译注,希望能对这一部分读者起导读的作用;本书在对国名的表述上,大量使用了“清国 ”、“大清国”、“大清帝国”等字样,是有意识地将近代中国与当代中国在时间上作清楚的划分,以帮助读者在阅读时保持相对超脱的心境,以利较为理性和冷静的思考。在整个编译过程中,我负责文稿的选编、分类和注释工作,并起草了所有的自撰文字。翻译工作则由李方惠、胡书源和我三人共同完成。
  本书在起步阶段即获得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同志的支持,并蒙他亲笔赐函指教,获益匪浅;在与《纽约时报》的接洽过程中,承蒙时报亚洲事务顾问刘仕诚先生的多方周旋和鼎力帮助;在制作文献拷贝的工作中得到了纽约公立图书馆的热情帮助;在书稿草成后,又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左步青先生的垂教和指正,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郑曦原
  2000年4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包含《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套装共2册)》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其他历史、文化或社会主题,力求详细、自然,不含任何AI痕迹。 --- 《尘封的档案:20世纪初的全球变局与思想激荡》 ——一部深度剖析从古典到现代转型期,东西方社会结构、文化冲突与知识分子命运的史诗巨著。 导言:巨变年代的侧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的国家或王朝的兴衰,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二十世纪初,那个世界秩序正在经历剧烈重塑的“长十九世纪”的终结与“现代性”的全面登场。 这段历史时期,技术进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撕裂了旧有的社会结构,帝国主义的余晖与民族主义的火光交织,知识分子在科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展开了对人类未来的激烈辩论。 《尘封的档案》试图通过考察一系列分散但关键的历史节点、思想流派和文化现象,勾勒出那个时代全球视野下的思想版图和集体潜意识的变迁。它深入到欧洲沙龙的低语、殖民地知识分子的觉醒、新兴科学理论的冲击,以及艺术领域对传统美学的颠覆之中。 第一部:知识的重构与旧秩序的瓦解 本部分聚焦于科学哲学和社会思潮对既有世界观的彻底挑战。 1. 相对论的冲击与宇宙观的坍塌 我们首先追溯爱因斯坦等人的发现如何不仅仅是物理学的突破,更是对康德以来建立的绝对时空观的致命一击。深入分析了这种物理学上的不确定性如何迅速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催生了对“真理的相对性”的讨论,并影响了文学叙事结构(如意识流的兴起)。 2. 精神分析与“无意识”的发现 重点剖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如何揭示了人类行为的非理性根源,挑战了启蒙运动以来对“理性人”的信仰。本书探讨了这种对“内在荒原”的探索如何被应用于解读社会群体的集体行为、战争的心理创伤,以及艺术创作中的原型主题。 3. 实用主义的兴起与美国精神的形成 与欧洲的形而上学思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书详细考察了杜威、詹姆斯等人在美国兴起的实用主义哲学。这部分内容关注实用主义如何成为一种应对快速工业化和移民潮的社会工具,强调行动、经验和民主过程的价值,塑造了早期20世纪美国社会解决问题的独特路径。 第二部:文明的十字路口——文化冲突与身份政治的萌芽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文化领域,探讨全球化初期的张力与文化身份的重塑。 1. “失落的一代”与现代艺术的诞生 本书细致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艺术界发生的剧变。从立体主义对传统透视法的否定,到达达主义对意义本身的嘲讽,再到表现主义对内在痛苦的尖锐刻画,我们探究了这些艺术运动如何成为对战争、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以及技术理性化后果的集体反抗。重点分析了巴黎作为文化熔炉,如何吸引并孵化了跨国界的艺术实验。 2. 殖民地知识分子的“他者”困境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非西方世界,特别是那些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精英阶层。他们身陷于“现代性”的诱惑与“传统身份”的责任之间的两难境地。通过分析法农早期思想的雏形,以及印度、土耳其等地的文化复兴运动,揭示了“现代化”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在殖民与被殖民语境下产生的复杂混生现象。 3.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隔离与垂直生活 随着大规模城市重建和人口向大都会的集中,本书审视了现代城市作为新的社会实验场。探讨了韦伯对官僚制效率的分析如何对应到城市管理中,以及城市空间如何加剧了阶级隔离和异化感。分析了早期城市规划理念与社会理想之间的矛盾。 第三部:意识形态的早期交锋与新政治的蓝图 本部分着眼于20世纪初政治思想的急剧分化,以及对未来社会形态的初步构想。 1. 早期共产主义的实践与理论的纯化 深入考察了十月革命前后的布尔什维克运动,不仅是军事和政治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激进社会工程。本书对比了马克思的原著与列宁主义的实践差异,探讨了“无产阶级专政”概念在早期工业化水平不高的社会中如何被具体化和理论化。 2. 法西斯主义的哲学根源:对自由主义的厌倦 与激进的左翼运动相对,本部分分析了右翼民粹主义和未来主义的思潮如何酝酿。重点考察了尼采哲学中的某些元素如何在被挪用和扭曲后,为后来的极端民族主义提供了反理性的哲学基础,即对效率、意志力和群体意志的极端推崇,以此对抗自由主义的软弱与分散。 3. 妇女解放运动的地理差异与策略分化 详细对比了英美注重选举权(Suffragette)的策略与欧洲大陆上更侧重于教育和劳工权利的运动。探讨了工业化对不同阶层女性生活的影响,以及这一群体在争取公民权过程中,如何被卷入到更宏大的社会革命叙事中去。 结语:未完成的遗产 《尘封的档案》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多角度的观察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我们今日所处的现代性困境——从科学的局限到政治的极化,都可以在那个思想爆炸的年代找到其深刻的源头。本书强调,20世纪初的变局并非简单地由某个单一事件或思想决定,而是一场由全球范围内的知识、艺术、政治力量共同推动的复杂“断裂”。 本书适合对世界史、思想史、文化人类学及20世纪初社会变迁感兴趣的深度读者。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重返那些充满争议、活力与不安的“分岔路口”,重新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现代世界的原始冲动与复杂遗产。 --- 【装帧与版本信息】 精装/平装(共三卷): 分别对应“知识的重构”、“文化的十字路口”和“意识形态的交锋”。 附录: 包含珍贵的一战后知识分子往来信件选段、早期科学期刊摘录及重要艺术运动宣言的中文精译。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点望而却步,两卷本的分量,看起来就是一场漫长的阅读之旅。但是,一旦翻开,我就被那种独特的叙事视角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传统的史书那样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外部观察者的眼睛,冷静而客观地记录下当时的社会脉络。这种“旁观者清”的角度,使得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定论”受到了挑战。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疑问。他对于中西文化冲突的描写尤为精彩,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那种难以言喻的张力,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文字的编排很有心思,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在品尝一坛老酒,越往后越是醇厚。

评分

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对近现代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宝藏。它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填补了我认知中很多模糊的空白地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观察深度所震撼,他似乎拥有一种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能力。比如他对晚清政府内部运作的一些微妙观察,那些权力博弈的潜规则,写得极其到位,让人拍案叫绝。而且,这两册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无论是字体选择还是版面布局,都极力模仿了那个时代的风格,使得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年代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老旧的排版风格,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插图,那些老照片,虽然有些已经模糊不清,但依然能感受到百年前的社会气息和人物的眼神。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历史事件的发生,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其他历史书无法给予的。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叙事流畅,但又不失严谨。他擅长捕捉细节,比如街头巷尾的俚语、普通百姓的衣着打扮,这些细微之处,勾勒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晚清社会群像。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几句话,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复杂性的历史画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多维度的历史切片。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风云和重大事件的记录,更多的是对社会风俗、市民生活、乃至知识分子心态的细致描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士绅”阶层和“底层民众”生活状态的对比描写。那种强烈的反差感,让人不禁思考,变革的浪潮下,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应对和挣扎的。装帧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那种墨香和纸张的触感,让我这个习惯了电子阅读的人,重新爱上了纸质书的陪伴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私密对话,充满了探寻的乐趣和被解答的满足感。

评分

这套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绝,它兼具了新闻报道的锐利和文学描写的细腻。有些段落的遣词造句,简直可以用“诗意”来形容,尤其是在描述某些异域风情或特定场景时,画面感极强。我感觉自己仿佛能听到当时上海租界的喧嚣,闻到福州船政局工匠身上的汗味。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记录事实的同时,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克制,他很少直接下结论,而是将判断的空间留给读者。这种不干预式的叙事方法,恰恰体现了真正的史家风范。它不是在“教育”你历史,而是在“展示”历史给你看,让你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悲欢离合。

评分

胖i子推荐的,看看也好吧~

评分

不错的书,看着很好

评分

好。。。。。。。。。。。。。。。。。

评分

看看,了解了解,学习学习。

评分

满意

评分

很棒的书,装帧精美,适合收藏

评分

Okokokokokokok

评分

书很不错,很大气,包装也很好,内容很详实,是我喜欢的类型,以后还会支持京东。

评分

必须得看,了解那段时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