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第5版)(套装全2册)

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第5版)(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历史
  • 文科教材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史学
  • 中国历史
  • 第五版
  • 套装
  • 全2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
ISBN:9787211061631
版次:5
商品编码:112729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13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第5版)(套装全2册)》立足翔实的历史资料,吸纳新观点、新材料。切合高校教学需要,力求全面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真实面貌,揭示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规律。
  《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第5版)(套装全2册)》系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内容涵盖中国原始社会到清代的历史。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第5版)(套装全2册)》从1979年作为试用教材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作为正式教材出版以来,到现在已有20年左右。在这段时间内,这部教材先后重印16次,总发行量达一百多万册,至今尚有近百所高等院校在使用。使用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实为始料所不及。应该说,这是广大高校师生对我们的极大信任、鼓励和支持,也是鞭策我们继续改进的动力。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前2070年)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一 猿人及其社会生活
二 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
一 新人与氏族公社的形成
二 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存
三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生活
四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一 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
二 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文化艺术
三 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
四 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前2070年~前1046年)
第三章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前1046年~前771年)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前770~前476年)
第五章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前475~前221年)
第六章 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战争(前221~前207年)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前206~25年)
第八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5~220年)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220~581年)
第十章 隋朝统一帝国和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581~618年)
第十一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618~907年)

下册
第十二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907-1279年)
第一节 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
一 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二 契丹的兴起和南侵
三 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事业
四 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
一 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 北宋前期的社会矛盾
第三节 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
一 契丹(辽)
二 西夏
三 大理
四 壮族
第四节 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一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二 王安石变法及其失败
三 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和农民起义
第五节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佃户身份的某些变化
二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
三 商业的发达
第六节 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一 金朝的建立与辽朝的灭亡
二 北宋的灭亡
第七节 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
一 南宋的建立与南北军民的抗金斗争
二 钟相、杨么起义和南宋平定游寇的斗争
三 南宋与金的和战
第八节 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
一 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
二 南宋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三 金朝的社会经济
第九节 南宋的灭亡
一 南宋后期统治危机的加深
二 南宋的灭亡
第十节 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 宗教
二 哲学
三 史学
四 文学艺术
五 科学技术
六 社会生活及习俗
第十一节 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 海外贸易的发展
二 中国和高丽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 中国和日本经济文化的交流
四 中国和南亚诸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 中国和阿拉伯、非洲诸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
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一 蒙古族的发展和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二 蒙古灭西夏与灭金
三 蒙古四大汗国的建立
四 元朝的建立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一 治国方策的新变化
二 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和对各族上层的笼络
三 平定叛乱
四 对边疆的治理
第三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
一 农业生产和土地占有关系
二 手工业的发展
三 商业的繁荣
四 海运和大运河的整治
第四节 元朝的衰落和灭亡
一 元朝社会矛盾的逐渐激化
二 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三 朱元璋建立明朝和元朝的灭亡
第五节 元朝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 哲学
二 宗教
三 史学
四 语言、文学、艺术
五 科学技术
六 社会生活
第十四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年)
第一节 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一 明初的政治
二 明初的经济
三 明代前期流民现象的普遍化和流民暴动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一 明代中期宦官对政治的干预
二 明代中期经济秩序的变动
三 明代中后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四 封建社会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萌芽
五 明代中后期的内阁倾轧
六 明代中后期财政危机的加深和张居正改革
七 万历年间各地市民反抗矿监、税使的斗争
第三节 明代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蒙古族
二 畏兀儿族
三 藏族
四 苗、瑶、壮、彝等族
五 高山族
六 满族
第四节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
一 明后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 明后期的各类民众暴动
三 明末农民战争
第五节 明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
二 哲学
三 文学和艺术
四 科学技术
五 明代的礼制和生活习俗
第六节 明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
一 郑和下西洋
二 华侨对南洋地区的开发
三 中日友好往来和东南沿海人民的抗倭斗争
四 万历时期的援朝之役
五 西方早期殖民者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
六 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与中西文化的碰撞
第十五章 清代統一多民族国家的進一步发展
……

精彩书摘

  从北京猿人整个体质形态来看,其头骨和肢骨发展是不平衡的,四肢尤其是手,在劳动中首先得到改造,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也是劳动的产物。在类人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促进了脑髓的发达,恰如恩格斯所言:“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D北京猿人长期生活的龙骨山洞,留下40米厚的堆积物,其绝对年代经釉系法和古地磁法测定,最早距今69万年,前后持续达40万年之久。猿人的生活和社会组织猿人为了生存,与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依靠的是创造性劳动和集体的力量。人类的真正劳动,是从能够制造工具开始的。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不外是稍加敲击的石块、骨头以及木棒之类,极为简单粗糙,尚不能做进一步的加工,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在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县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均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这些工具多以单面加工为主,修制技术简单,器形不规整,大多未经第二步加工就直接使用,在西侯度遗址还发现带砍痕的鹿角。由于年代久远,木制工具已不复存在,经简单加工的木器肯定曾广泛地被当作工具使用。在北京猿人的洞穴中,共发现石制品10万余件。这些石器以脉石英和砂岩为原料,来源于洞前不远处的河滩砾石,稍加打击后即可形成锋利的刃部,就直接投入使用,没有固定的形状,一器多用,显得十分粗糙简陋。在漫长的岁月里,北京猿人的工具在选材、打制方法上有缓慢的进步,他们就是使用这些工具,围捕野兽,刮削兽皮,切割兽肉,砍砸兽骨、树木,制作工具,挖掘根块,顽强地与自然抗争,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生息繁衍。
  ……

前言/序言

  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十院校编写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从1979年作为试用教材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作为正式教材出版以来,到现在已有20年左右。在这段时间内,这部教材先后重印16次,总发行量达一百多万册,至今尚有近百所高等院校在使用。使用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实为始料所不及。应该说,这是广大高校师生对我们的极大信任、鼓励和支持,也是鞭策我们继续改进的动力。在这20年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突飞猛进,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古代史的科研、文物考古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也获得了丰硕成果,不少领域都有新的突破。尽管这部教材在使用中先后修改3次,改版4次,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保持这部教材的生命力,必须进行全面修订。基于这一认识,1998年4月26-29日,安徽师大、山东大学、杭州大学、福建师大、西北大学、陕西师大、山西大学、广西师大、四川师院、河南大学等十院校,在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和参加下,于安徽芜湖召开《中国古代史》修订研讨会,对这部教材的修订问题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在会议研讨的基础上制订了新版编撰计划,并进行了分工.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2000年元月6-12日,十院校在山东大学召开修订稿讨论会,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会后由各章执笔人分头修改,经分册主编审改后,由全书主编定稿,送交福建人民出版社处理.现在以新版的面貌呈献给读者。
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瑰宝:历史长河中的智慧与变迁 本套丛书,汇集了二十余位在各自领域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家与青年才俊的智慧结晶,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以审视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的壮阔历程。不同于侧重于特定断代史或单一史观的论著,本丛书力求展现历史的立体性与复杂性,关注权力结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以及技术革新等多重面向的互动与张力。 第一卷聚焦于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我们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脉络出发,细致梳理了黄河、长江流域不同区域文明的独立发展与相互影响。对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对王室更迭的叙述上,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礼乐制度的构建及其对后世社会组织形态的深远影响。通过对出土文献与传世古籍的交叉印证,本书尝试还原早期国家形态的复杂面貌,探讨“天命观”与早期政治哲学的形成过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引入了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前沿研究成果,对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的青铜器铭文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揭示出彼时社会精英阶层的话语体系与权力运作机制。 在东周列国纷争的“轴心时代”,本卷深入剖析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光谱。我们力图超越传统上对儒家“独尊”的简单叙事,对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乃至各种显学(如农家、兵家)的思想体系进行平等的梳理与比较。通过重构特定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他们的理论如何回应了“礼崩乐坏”的现实困境,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中的得失。例如,对法家思想的讨论,不再局限于秦朝的统一实践,而是追溯其在战国各国变法运动中的差异化体现,以及其内含的对个体与集权关系的深刻思辨。 随着秦汉帝国的建立,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形态。第二卷的首要任务是探讨中央集权国家的制度化进程。秦朝短命的教训与汉承秦制的成功经验,构成了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我们详细分析了郡县制、官僚选拔体系(如察举制的前身)、律法结构等核心制度的设计逻辑。对于汉代社会的研究,则更侧重于“士人”阶层的兴起与文化塑造。通过对史传文学、地方志乃至碑刻的梳理,我们描绘了在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流话语权的同时,民间信仰、地方势力与王朝意识形态之间微妙的拉锯战。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是经济与军事上的壮举,更是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前沿,本书对此亦有专章论述。 进入魏晋南北朝,文明的“断裂”与“融合”成为主旋律。本卷着重探讨了民族大迁徙背景下的文化重塑。对于“五胡乱华”的叙事,我们试图摒弃简单的汉族中心论,转而关注不同族群在关中、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深度互动、社会适应与文化借用。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精神事件之一。我们分析了玄奘、鸠摩罗什等译师的贡献,以及禅宗等新兴宗派如何适应了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与底层民众的信仰需求。同时,本卷也关注了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探讨了王与马、谢等大族在政治真空期所扮演的稳定者与破坏者之间的双重角色。 隋唐帝国,作为中华文明的巅峰之一,本卷从制度创新与文化自信两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科举制度的最终定型,被视为打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垄断,重塑了社会流动性的关键一步。我们详细对比了隋代科举与唐代科举在考试内容、录取标准上的演变,及其对官僚队伍素质的影响。文化方面,盛唐的气象不仅体现在诗歌的繁荣(如对李白、杜甫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更体现在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度上。本书探讨了长安城的国际化特征,从波斯商人、日本遣唐使的活动轨迹中,还原出唐帝国在东亚乃至世界舞台上的独特地位。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与中晚唐的政治衰微,则被置于财政结构变化与中央权威削弱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考察。 最后,本套丛书对宋代社会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宋代被誉为“近世的曙光”,本卷特别关注市民阶层的发展与商业革命。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交子等纸币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速度与交易方式。对理学的考察,则不再是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将其置于宋代精英面临的“积贫积弱”的现实压力之下,分析其如何从对佛老的继承中提炼出新的伦理纲常,以期重振国家精神。从契丹、党项、女真的挑战,到最终被蒙古所灭,我们旨在揭示宋代在军事防御、外交策略以及内部治理上所体现出的结构性困境与制度韧性。 综上所述,本丛书力求提供一个既扎实严谨,又不失思辨活力的中国古代史叙事框架,它综合了宏观的制度变迁与微观的社会生活,是理解中华文明深层逻辑的优良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套书在史学观念上的更新与平衡。它显然吸收了近二十年来的新史学研究成果,比如在经济史部分,对于宋代商业革命的讨论就相当到位,不再是简单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论断,而是引入了更多的社会史和环境史的视角来解释当时的城市化进程。更难得的是,它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时,展现出一种难得的中正平和。比如对于某些皇帝的功过评说,它很少采用非黑即白的绝对化语言,而是会引述不同的史学流派观点,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评价的相对性。这种处理方式,对于正在形成自己史学观的年轻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引导,它教导我们历史研究不是寻找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在不同解释之间进行审慎的判断和选择。这种开放性的学术态度,是真正优秀教材的标志。

评分

这套教材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凝练而富有学术深度的“教科书腔调”,但它绝非枯燥乏味。编写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经济的文字,勾勒出最宏大的历史图景。尤其是在叙述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转折点时,比如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或元末的社会重构,文字的力量感和史诗感是扑面而来的。它不像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戏剧性,而是通过对因果链条的精准梳理,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交织的张力。我甚至觉得,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初读可能会觉得信息量略大,但坚持读完一遍后,再回过头来看其他更碎片化的材料,就会发现所有的细节都像是被这套书打好了地基,牢固可靠,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了无可替代的坚实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需要频繁查阅和引用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的索引和目录系统简直是救星一般的存在。每一册的卷末附带的“专有名词释义”和“重要人物年表”都做得详尽且检索方便,这极大地节省了我查找资料的时间。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章节的布局上,明显是按照学术研究的逻辑来组织的,主题清晰,层次分明。举个例子,在讲到秦汉的郡县制与封国制之争时,它会先梳理制度的源流,然后通过对比不同学者的核心论点,最终落脚到制度的长期适应性上。这种模块化的知识结构,使得我进行论文写作时,可以非常精准地定位到某一特定主题下的核心文献和关键论点,直接作为论据支撑,而不是淹没在冗长的叙述之中。

评分

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这套书简直是文科生入门中国古代史的“百科全书”级别的存在。它不仅仅覆盖了从史前文明到清朝终结这一宏大时间轴上的关键节点,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结构、思想变迁、经济制度的探讨也极为深入。例如,在讲述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制度时,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简单描述上,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土地兼并、九品中正制改革的初衷与异化,以及这种制度对当时文学艺术思潮的深刻影响,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视角,远超出了我预想中的“通史”范畴。我过去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总有些模糊,但读完这部分后,对中古时期政治生态的理解立刻清晰了起来,仿佛历史的齿轮开始准确地运转。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分析框架,让人学会如何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个历史现象的复杂性。

评分

这套教材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沉稳的墨绿色封皮,搭配着烫金的标题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而厚实的感觉,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重器。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那种略带米黄的色调,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非常友好,眼睛不容易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排版,疏密得当,重要的历史人名和地名都做了加粗或着重处理,辅以适时出现的地图和文物图片,让原本抽象的古代史脉络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史料辨析”板块,那些精选的原始文献片段,配上简短精辟的解读,极大地激发了我去探究历史细节的兴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结论的背诵上。这种将一手资料融入教学的编排方式,对于培养文科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极其宝贵的训练。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是冷冰冰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努力营造出一种带入感的历史场景。

评分

书本不错 包装来的时候也没有坏

评分

正版品质保证

评分

用来学习的,质量还好,能用

评分

十分不错的商品,物流很快 期待下次购物

评分

是正品,纸张质量不错,内容丰富翔实,值得购买。非常愉快的一次购物。

评分

考研用书,很好非常好。

评分

书印刷精良,包装完好,非常满意

评分

值得看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详细,物流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