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民黨高層的派係政治;蔣介石“*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
定價:48.00元
作者:金以林著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509711514
字數:345000
頁碼:46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20719913
編輯推薦
蔣介石的迅速崛起,引起瞭黨內元老和地方實力的普遍不滿和不服,從1931年2月28日到1932年3月1日,這是蔣介石確立“**領袖”地位過程中*危機重重的一年零一天……
內容提要
孫中山逝世之後,國民黨群龍無首,派係林立,誰能勝齣?
相比於鬍漢民、汪精衛等,蔣介石隻是“黨內後進”,“一大”時連中執委候補委員都不是;相比於其他軍事將領和地方實力派,到中原大戰時,蔣介石也並不占有絕對優勢。所以在他嚮“黨國領袖邁進的過程中,不僅黨內元老們大大地不滿和不服,就是軍事將領們也時不時地要挑釁一下。既要緊抓“軍權”,又要爭取“黨權”,這就是蔣介石要做的事情。圍繞著“軍權”與“黨權”,蔣、鬍、汪三方不斷演繹齣分分閤閤、上颱下颱的復雜故事、一旁的太子派、西山會議派、地方實力派,也伺機而動……
本書選取瞭從1931年2月28日夜鬍漢民被扣,到1932年3月1日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選舉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這一年零一天的曆史截麵作為考察重點,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國民黨高層內的派係政治鬥爭,以及捲入其中的地方實力派與中央之間、地方實力派相互之間的種種利益較量。對處於鬥爭核心的蔣介石、鬍漢民、汪精衛、孫科等各人心理,和派係鬥爭中的地城色彩,都有很精彩的論述。
目錄
**章蔣、汪、鬍分閤迴顧
一孫中山逝世後的繼承權之爭
二“廖案”結果:鬍漢民逐齣廣州
三中山艦事件:蔣介石的冒險行動
四寜漢對峙:元老們迎汪抗蔣
五蔣汪聯手反對特委會
第二章蔣鬍由閤作到分裂
一蔣介石為什麼選擇瞭鬍漢民
二蔣鬍閤作的基礎
三黨權和軍權的較量
第三章約法之爭和鬍漢民被扣
一約法問題之由來
二鬍適挑戰“黨治”,鼓吹約法緒論
**章蔣、汪、鬍分閤迴顧
一孫中山逝世後的繼承權之爭
二“廖案”結果:鬍漢民逐齣廣州
三中山艦事件:蔣介石的冒險行動
四寜漢對峙:元老們迎汪抗蔣
五蔣汪聯手反對特委會
第二章蔣鬍由閤作到分裂
一蔣介石為什麼選擇瞭鬍漢民
二蔣鬍閤作的基礎
三黨權和軍權的較量
第三章約法之爭和鬍漢民被扣
一約法問題之由來
二鬍適挑戰“黨治”,鼓吹約法
三《太原約法》的真實意圖
四國民黨四中全會上的交鋒
五湯山事件
第四章國民會議的本質
一國民會議的召集
二曆次修訂《國民政府組織法》之比較
三國民黨內外對《約法》的反應
第五章“非常會議”和廣州開府
一扣鬍引起的風波
二鬍漢民為什麼選擇在廣東發難
三黨內各派聯閤反蔣局麵的形成
四四監委彈劾通電的反響
五廣州開府
六陳銘樞態度的轉變
第六章北方反蔣的再次興起
一石友三率先反叛
二閻锡山返晉風波
三甘肅雷馬事變
四寜粵大戰一觸即發
第七章上海和談
一蔣為何始終堅持政治解決
二國難當頭,被迫和解
三寜粵廣州會議
四初步統一的上海和談
第八章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錶大會
一南京,蔣介石主持下的四全大會
二粵方內部的矛盾和分化
三廣州,鬍漢民調停下的四全大會
四上海,汪精衛另起爐竈
第九章蔣氏下野和國府改組
一蔣介石被迫下野
二北方秘密聯閤倒張
三四屆一中全會的糾紛
第十章蔣汪閤作
一內外交睏的孫科內閣
二特委會的成立與金融風潮
三蔣介石復齣前的布置
四蔣汪閤流,重掌中樞
第十一章地域觀念與蔣介石的起伏
一孫中山粵籍觀念在國民黨中的運用
二江浙派對粵籍“黨統”的首次挑戰
三黨內粵籍領袖正統意識的總爆發
四地域觀念淡齣黨內權力鬥爭
結語蔣介石“*高領袖”地位的確立
徵引參考資料索引
後記顯示全部信息
作者介紹
金以林,1967年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本科)、香港大學中文係(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研究係(博士);1993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現任副研究員;美國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所、颱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著有《近代中國大學研究》
光是“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這個副標題,就讓我對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過程,其中必然充滿瞭血與火的洗禮,以及高超的政治手腕。我預感這本書會細緻描繪齣從黃埔建軍初期,到北伐統一,再到“寜漢閤流”直至清黨,每一步關鍵棋局是如何為他奠定不可動搖的威權基礎的。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群雄並起、各懷異心的年代,蔣是如何平衡軍權、黨權和政權這三股力量的?他究竟是依靠軍事上的絕對勝利,還是更依賴於高超的政治手腕,比如對時局的精準判斷和對潛在對手的先發製人?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次重大人事任免的幕後交易,或是某一重大曆史事件中,他是如何巧妙地藉力打力,排除異己,最終將所有權力匯聚於一身的。這本書如果能將確立“領袖”地位的過程寫成一齣跌宕起伏的政治大戲,而不是枯燥的年代編年史,那它的閱讀價值就極高瞭。我甚至好奇,在確立地位的過程中,有沒有一些令他自己都感到棘手甚至冒險的時刻,那些“差點功虧一簣”的瞬間,往往最能體現一個政治傢的真實麵貌。
評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史料的偏嚮性問題的。畢竟,關於國民黨高層的許多一手資料,要麼是當事人的迴憶錄(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要麼是對手陣營的批判性記錄。一本優秀的政治史著作,必須具備強大的史料辨析能力。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對不同來源的史料進行交叉驗證和批判性解讀,並在此基礎上構建齣一個相對中立的敘事框架,那它的可信度將大大提高。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派係間秘密協議、暗中聯絡的描述,這些往往是其他材料難以捕捉到的。作者是否有能力穿透那些官方敘事和宣傳迷霧,找到被刻意淡化或隱藏的“真實協商”過程?例如,在確立最高領袖地位的過程中,是否有來自外部勢力(如西方列強或地方實力派)的隱形乾預或默許?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多維度、多層次的解讀,將內部派係鬥爭與外部地緣政治壓力聯係起來考察,那麼它對整個民國史的研究無疑將做齣重要貢獻。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去魅化”的視角,讓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和真實。
評分這書名真是抓人眼球,一看就知道是部硬核曆史讀物。我這個人對近現代中國曆史,尤其是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鬥爭,一直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光是“派係政治”這四個字,就預示著裏頭少不瞭各種權謀算計、聯盟與背叛的精彩故事。我腦子裏立刻浮現齣黃埔係、CC係、政學係這些不同山頭在幕後博弈的畫麵。這本書能把復雜的派係關係梳理得井井有條,想必作者下瞭不少功夫去挖掘那些塵封的檔案和迴憶錄。我特彆期待看到關於派係間利益衝突是如何影響重大決策的論述,比如抗戰時期的戰略部署,或者遷颱後的政治格局調整,這些都不是簡單的人物傳記能解釋清楚的。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勾勒齣派係間的動態平衡和傾覆過程,那簡直就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我猜想,作者或許會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將不同派係領袖的行事風格和政治哲學進行剖析,讓讀者能更立體地理解那個時代精英階層的運作邏輯,而不是停留在教科書上那種扁平化的描述。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敢於深入那些被主流敘事有意無意忽略的“灰色地帶”,揭示權力背後的真實脈絡。
評分這本書的潛在價值,也許在於它能為我們理解“忠誠”與“效忠”在特定政治環境下的多重含義提供新的視角。在派係林立的復雜政治生態中,“忠誠”往往是流動的,它可能指嚮個人、派係,甚至是某種意識形態的旗幟。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那些關鍵人物在不同派係間的搖擺不定和最終選擇的深層動因,那將是非常精彩的心理側寫。例如,某位重要人物最終選擇“效忠”於蔣介石,到底是齣於理念的認同,還是權力的現實考量?這種選擇背後的傢族利益、個人前途乃至生死抉擇,都是引人入勝的細節。我期望作者能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私人信件或日記片段,用以佐證這些政治行為背後的復雜人性。曆史不是隻有宏大敘事,更有無數細微的個人抉擇匯聚而成,而國民黨高層的派係鬥爭,無疑是展現這種人性復雜性的絕佳舞颱。這本書如果能捕捉到那些曆史瞬間中,人物內心的掙紮和權衡,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部政治史,更是一部生動的人性史詩。
評分從標題來看,這本書似乎在探討一種結構性的權力演變,而非僅僅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敘事。我個人對那種試圖跳齣“偉人史觀”,轉嚮製度和結構分析的曆史著作情有獨鍾。這本書如果能將國民黨內部的組織架構、黨章的修改曆史,以及不同時期權力分配的製度化嘗試作為分析的基石,那就太棒瞭。派係政治的本質,很多時候在於對“規則製定權”的爭奪。我猜想作者或許會深入剖析國民黨“一黨專政”體製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構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派係之間的博弈是如何形塑瞭黨中央的運作模式的。更進一步說,這種結構性的權力集中,對後來國民黨在大陸的治理能力和最終的失敗,有沒有深遠的影響?如果能將派係鬥爭放入一個更大的曆史框架中去考察其後果,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會大大提升。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冷峻、理性的分析,它不為誰歌功頌德,也不對誰妄加批判,而是客觀呈現齣特定曆史條件下,權力結構如何自我強化和最終走嚮僵化的邏輯鏈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