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叢書·中國1945: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

甲骨文叢書·中國1945: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Bernst 著
圖書標籤:
  • 甲骨文
  • 中國1945
  • 中國革命
  • 美國
  • 曆史
  • 政治
  • 二戰
  • 內戰
  • 外交
  • 冷戰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6726
商品編碼:11534995673
齣版時間:2017-03-01

具體描述

作  者:(美)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著;季大方 譯 定  價:76 齣 版 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年03月01日 頁  數:468 裝  幀:精裝 ISBN:9787509796726 部無辜的中國人
一場罕見的勝仗
第二章委員長與美國人
第三章滿目瘡痍的國傢
第四章毛、周和美國人
第二部仇恨的種子
第五章錯誤的人選
第六章特使的憤怒
第七章道德妥協
第八章“笑裏藏刀”
第九章中國政策之戰
第十章不同的命運
第三部成功與失敗
第十一章民心
第十二章斯大林的欲望
第十三章既成事實
第十四章從何下手?
第十五章馬歇爾來瞭
第十六章從希望到對抗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討論的問題是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麵對復雜的中國時局美國的政策抉擇。1945年,駐華美國官員試圖達成三個自相矛盾的目標:其一,阻止中國爆發內戰;其二,保證美國政府不捲入這場戰爭;其三,阻止共産黨及蘇聯從美國與蔣介石政府手中奪去對中國北方的控製權。然而,與共産黨人閤作能避免中國一邊倒嚮蘇聯,或者給予蔣介石政府更多支持就能夠避免其垮颱並能建立一個親美國的中國政府進而可以避免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作者認為,無論當時美國采取怎樣的政策,都不可能根本改變曆史的走嚮,決定中國未來結局的絕不是美國政策,而是存在於中國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擁有巨大但並非無限的實力的美國從來就沒有對中國實施決定性的控製。 (美)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著;季大方 譯 理查德·伯恩斯坦,現居於紐約,記者、文化批評傢和評論員,曾為《時代》雜誌和《紐約時報》駐亞洲和歐洲的通訊記者,並且也是《時代》雜誌北京辦事處首位主任。他撰寫瞭很多有關中國與亞洲的書,如《即將到來的美中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閤著),《很終之旅》(Ultimate Journey,《紐約時報》年度好書),《走齣憂傷》(Out of the Blue,《波士頓環球報》2002年度好書)等。
季大方,江西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國傢留學基金委資助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訪問學等
《甲骨文叢書·中國1945: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 一、 時代背景:風雲變幻的1945 1945年,這是一個注定在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年份。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盡,全球格局正經曆著劇烈的重塑。對於飽經戰亂、滿目瘡痍的中國而言,這一年更是命運的十字路口,革命的浪潮洶湧澎湃,國傢的前途懸而未決。 從1937年全麵抗日戰爭爆發,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付齣瞭巨大的犧牲,贏得瞭民族解放的偉大勝利。然而,抗戰的結束並非意味著和平的到來。長期的戰爭不僅摧毀瞭中國的經濟,也加劇瞭國內政治力量的矛盾。以國民黨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雖然是戰時中國的閤法政府,卻麵臨著來自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解放區日益增長的挑戰。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武裝力量,在敵後戰場進行瞭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極大地牽製瞭日軍的力量,為抗戰的勝利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抗戰勝利後,共産黨的力量得到瞭極大的發展,控製的解放區迅速擴大,成為與國民黨分庭抗禮的重要政治軍事力量。 此時的中國,如同一個病重的老人,雖然戰勝瞭外來的侵略者,但內部的創傷和矛盾卻愈發顯現。國民黨麵臨著鞏固政權、接收日僞成果、處理復雜社會矛盾的重任;而共産黨則積極爭取政治閤法性,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期望在戰後中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國內兩股主要政治力量的較量,注定瞭1945年在中國國內政治舞颱上是一場充滿張力與不確定性的權力博弈。 與此同時,國際局勢也為中國的命運增添瞭復雜性。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戰勝瞭法西斯軸心國,確立瞭新的世界秩序。美國作為二戰的戰勝國,其在亞洲的戰略利益得到瞭極大的伸張。對於剛剛走齣戰爭陰影的中國,美國的影響力舉足輕重。在戰後中國問題的處理上,美國的立場和決策,將直接影響到中國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以及中國未來走嚮。 二、 革命的潮湧:中共的力量崛起與政治訴求 1945年,中國的革命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席捲全國。中國共産黨,這個在抗戰中逐漸壯大起來的政治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麵前。 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共産黨成功地將自己塑造成瞭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在廣闊的敵後戰場,共産黨領導的武裝力量通過靈活的遊擊戰術,不斷打擊日僞軍,收復失地,建立根據地,並積極開展減租減息、土地改革等政策,贏得瞭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這些根據地不僅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更是共産黨政治影響力的重要載體。 抗戰勝利後,共産黨迅速抓住機遇,組織力量接收日僞政權,擴大解放區。在收復日僞據點、管理地方事務的過程中,共産黨展現齣瞭其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同時,共産黨也積極宣傳其政治主張,強調“和平、民主、團結”的建國方針,力圖在戰後中國確立其閤法地位,並推動中國走嚮一個更加公平、進步的社會。 毛澤東在1945年8月發錶的《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等重要講話,明確瞭共産黨在戰後政治格局中的戰略目標。他強調,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在抗戰勝利後,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共産黨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共産黨凝聚人心、動員群眾的旗幟。 此時,共産黨也積極謀求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希望通過政治協商的方式,建立聯閤政府,避免內戰。他們提齣的“和平、民主、團結”的建國綱領,在一定程度上迎閤瞭當時中國人民渴望和平的普遍願望。延安的整風運動,進一步統一瞭全黨的思想,鞏固瞭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為共産黨在未來的政治鬥爭中保持戰略主動奠定瞭基礎。 然而,共産黨的力量崛起,也意味著與國民黨之間矛盾的加劇。國民黨視共産黨為其政權的主要威脅,試圖通過軍事手段來壓製共産黨的擴張。而共産黨也清楚,和平協商的道路充滿挑戰,必須做好應對一切可能情況的準備。1945年,中國革命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摺點,共産黨的壯大不僅改變瞭中國國內的政治力量對比,也為未來的內戰埋下瞭伏筆。 三、 美國的抉擇:冷戰前夜的戰略考量 1945年,世界正站在曆史的巨變前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並沒有帶來持久的和平,反而開啓瞭一個新的地緣政治時代——冷戰的序幕正徐徐拉開。在這個新的時代背景下,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和政策,成為瞭影響中國命運的重要外部因素。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其經濟和軍事實力得到瞭空前的發展,使其成為世界舞颱上最重要的國傢之一。對於剛剛取得戰爭勝利的美國而言,如何處理戰後中國問題,成為瞭其亞洲戰略布局的關鍵一環。 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是復雜而多重的。一方麵,美國對中國的抗戰勝利給予瞭高度肯定,並在道義上支持國民黨政府作為中國的閤法代錶。美國在戰爭期間曾嚮中國提供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並派遣軍事顧問協助中國軍隊作戰。戰後,美國希望看到一個統一、穩定的中國,以維護其在亞洲的戰略利益,並阻止蘇聯的影響力在亞洲的擴張。 另一方麵,美國也看到瞭中國國內共産黨力量的迅速壯大。美國對共産黨及其意識形態持警惕態度,將其視為潛在的威脅。美國決策者們,特彆是對蘇聯的敵意日益增長的那些人,擔憂中國共産黨如果最終掌握政權,可能會倒嚮蘇聯,成為共産主義陣營在亞洲的重要盟友。 在戰後初期,美國試圖在國民黨和共産黨之間扮演一個“調解者”的角色。以馬歇爾將軍為代錶的美國特使,被派往中國,試圖調解國共矛盾,促成雙方建立聯閤政府,避免內戰。美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在中國建立一個相對溫和、親美的政權,從而維護美國的戰略利益。 然而,美國在調解過程中,往往錶現齣對國民黨的傾嚮性。雖然美國也認識到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低效,但齣於對共産黨的忌憚,美國在提供援助和施加影響時,常常更側重於鞏固國民黨的統治地位。例如,美國曾幫助國民黨接收日僞政權,並嚮國民黨軍隊提供武器裝備,這在客觀上增強瞭國民黨與共産黨對抗的實力。 這種“左右搖擺”的政策,以及對中國國內政治現實的某種程度的誤判,使得美國的抉擇充滿瞭矛盾和不確定性。美國既希望中國走嚮和平與穩定,又對共産黨的崛起感到擔憂,這使得美國在處理中國問題時,常常陷入兩難境地。 1945年,美國的抉擇,不僅僅是關於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更是關於如何在冷戰的大背景下,在亞洲地區構建其戰略優勢。美國對於中國共産黨未來走嚮的判斷,以及其對國民黨政府的期望,都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中國內戰的進程和最終結局。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命運,更是美國在20世紀中期全球戰略格局中的一次重要博弈。 四、 抉擇的陰影:內戰的幽靈與未來的迷霧 1945年,中國國內的政治力量博弈,以及美國在此過程中的介入,共同編織瞭一幅錯綜復雜的圖景。革命的浪潮,帶著民眾對新生的渴望,與國民黨試圖維持的舊秩序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張力。而美國的抉擇,則在這種張力中,投下瞭深刻的影響。 在抗日戰爭勝利的輝煌時刻,中國人民普遍期盼著一個和平、民主、重建的未來。然而,政治現實卻迅速打破瞭這種美好的願景。國民黨雖然是戰勝國的閤法政府,但在政治腐敗、經濟凋敝、民眾支持度下降等多重睏境下,其統治基礎日益薄弱。共産黨則通過其在抗戰中的錶現和土地改革政策,贏得瞭廣大民眾,特彆是農民的支持,其力量不斷壯大。 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在抗戰勝利後迅速激化。雙方在接受日僞財産、接收占領區、以及在中國政治體製的未來走嚮等問題上,存在著根本性的分歧。國民黨希望一黨獨大,徹底消滅共産黨;而共産黨則希望通過政治協商,實現其參政和建立新中國的目標。 美國在此時扮演的角色,可以說是“親而不近,疏而不遠”。它承認國民黨政府的閤法性,並嚮其提供援助,希望其能夠穩定中國。但同時,美國也對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低效感到擔憂,並且對共産黨的意識形態有所忌憚。美國試圖通過調解,避免中國陷入內戰,因為它認為內戰將削弱中國,並可能導緻蘇聯在亞洲的影響力擴大。 然而,這種調解努力,從一開始就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國共兩黨之間的互不信任根深蒂固,雙方都試圖在談判中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甚至不惜動用武力來脅迫對方。美國的調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瞭雙方爭奪外部支持的一個戰場。 在1945年,國共兩黨之間的和談,雖然錶麵上轟轟烈烈,但實際上卻充滿瞭猜疑和對抗。政治上的妥協,在軍事上的對峙中顯得蒼白無力。內戰的幽靈,如同籠罩在中國上空的烏雲,越來越濃厚。 美國的決策,在這種復雜的局麵中,顯得尤為關鍵。如果美國能夠更加公正、客觀地看待中國國內的政治力量,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來促成真正的政治改革和權力分享,那麼中國或許能夠避免一場毀滅性的內戰。然而,美國齣於對蘇聯的戒備,以及對中國國內政治力量的某種程度的誤判,其政策的實施,往往傾嚮於支持國民黨,這在客觀上加劇瞭國共之間的矛盾,並最終為內戰的爆發埋下瞭伏筆。 1945年的中國,是一個充滿希望與危險並存的時代。革命的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衝擊著舊有的秩序,而外部力量的介入,則為這種衝擊增添瞭新的變數。美國的抉擇,並非一個簡單的外交政策調整,而是牽動著中國未來走嚮的關鍵一步。曆史的迷霧,在這一年開始籠罩,預示著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巨大變革即將到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泛黃的紙張質感,配閤著略帶曆史滄桑感的字體,仿佛能聞到舊書特有的氣息。我一直對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深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共産黨和國民黨之間那場決定國傢命運的較量,以及在這場博弈中,美國扮演的角色。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二戰後中國局勢的書籍,但總覺得視角不夠深入,特彆是對於美國決策層的考量,很多時候都流於錶麵。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美國的政策製定者們是如何權衡利弊,又是如何一步步做齣影響深遠的決定的?那些檔案解密的內容,那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纔是真正能揭示曆史真相的鑰匙。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這方麵的認知空白,讓我能夠更立體地理解那個時代中美關係的風雲變幻,以及美國的選擇如何深刻地塑造瞭中國革命的進程。

評分

讀史最大的樂趣,莫過於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抽絲剝繭,找到那些被遺忘的細節,拼湊齣更接近真實的圖景。這本書的書名就充滿瞭曆史的張力,“中國1945”這幾個字,瞬間將我拉迴那個關鍵的轉摺點,而“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則點明瞭敘事的焦點。我一直對“抉擇”這個詞很敏感,它意味著在眾多的可能性中,選擇瞭某一條路,而這條路往往伴隨著犧牲與代價。我想這本書一定深入探討瞭美國在那個時期所麵臨的艱難抉擇,是支持國民黨,還是對共産黨保持觀望?這種搖擺不定背後,究竟是基於何種戰略考量,又經曆瞭怎樣的內部辯論?我尤其好奇,那些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關鍵人物,他們的思想脈絡和決策過程究竟是怎樣的?是意識形態的驅動,還是現實利益的權衡?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能夠窺見那個年代美國決策的復雜性,理解其戰略思維的演變,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中國革命最終走嚮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道路。

評分

對於1945年的中國,我一直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教科書裏講述的基本脈絡,陌生的是那些更深層次的細節和動機。這本書的書名,“中國1945: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就如同為我點亮瞭一盞探照燈,直指那個關鍵年份和其中蘊含的復雜關係。我尤其對“美國的抉擇”這一部分感到好奇。在那個國共兩黨鬥爭白熱化、新中國即將誕生的曆史時刻,美國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力量,其政策搖擺和最終取嚮,無疑對中國革命的走嚮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我想這本書會深入挖掘那些塵封的檔案,還原當時美國決策層內部的爭論與考量,揭示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又是如何在中國革命的大潮中尋找自己的定位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個決策者的房間,傾聽他們的聲音,理解他們的睏境,從而更全麵地認識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評分

我一直對那種能夠穿透曆史迷霧,展現事件背後真相的書籍情有獨鍾。這本書的書名,《甲骨文叢書·中國1945: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就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1945年,對於中國而言,是戰後的一個十字路口,而“中國革命”四個字,更是點明瞭當時最為核心的主題。最吸引我的是“美國的抉擇”這一部分。我想這本書會深入剖析,在那個復雜的國際格局下,美國是如何在支持國民黨、觀望共産黨,甚至嘗試調解之間搖擺不定。這種“抉擇”的背後,一定充滿瞭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意識形態的多重考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那些鮮為人知的幕後談判、智囊團的分析,以及杜魯門政府內部的意見分歧。通過這本書,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美國人的視角是如何解讀當時中國的局勢,他們的判斷依據是什麼,而他們最終做齣的選擇,又給中國曆史帶來瞭怎樣的深遠影響。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中國現代史,尤其是近代的解放戰爭,美國人的視角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的觀察,他們與中國各方勢力的互動,以及他們最終做齣的決策,都對那段曆史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中國的抉擇”這個部分,讓我充滿瞭好奇。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中國革命的進程,更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那個時代中國發生的巨變,並且重點分析瞭作為世界強國的美國,在這個過程中是如何思考的,又是如何行動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史料,或者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讀已有的史料,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美國在那個時期,究竟扮演瞭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他們的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這些政策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地緣政治博弈和意識形態對抗。

評分

好書大傢讀。京東買書又方便又快捷還便宜。希望以後多送券。。還會繼續買 的。

評分

挺有名的,一本書買瞭還沒看完。

評分

做活動時購入,性價比高,非常滿意!

評分

好書,值得閱讀,還便宜,買瞭不後悔。

評分

活動很給力,用券相當實惠,正品質量有保障。

評分

做活動時購入,性價比高,非常滿意!

評分

還未讀,藏書

評分

挺有名的,一本書買瞭還沒看完。

評分

趁著讀書節多屯點書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