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行为学》
★一部关于心理学如何影响人们行为及决策的有趣之作!
比如大脑有一些需要你克服的不易察觉的荒谬倾向:
① 买彩票其实只是概率游戏,但大部分人会认为自己买彩票比机器选择中奖率更高。
② 大部分所谓巧合都是大脑过分关注的结果,但依然有人会认为某些重复出现的东西具有非凡的意义。
③ 手持一杯热饮,比一杯冷饮更容易产生亲和力;喝了一杯甜饮的人比喝凉白开的人更愿意原谅别人。
④ 在口算一道数学题时,手持质量较重的物品,人们更容易给出较高的估算值……
★跨界科学家为你揭示人们日常思考所觉察不到的偏见、混乱和错误!
① 你的大脑想要的,常常并不是它所需要的。
② 你的记忆很容易就会被改变,一张照片一部影片都会让你想起很多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③ 说话过程中比喻通常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在迅速改变你对事物的看法……
★用科学的方法帮你找到生活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劣势,认识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是良好的开始。并且改变自己不是一个虚无的信念,而是有方法可循的,科学的帮助比励志书更有用。
《你怎么样,世界就怎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利文斯顿40年阅历之作!剥离人生的痛苦与局限,揭示抑郁背后的心理模式,让自己和世界一起改变!
一位拥有40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心理医师,一位参加过越战的士兵!
没有人比他更懂得心理,也没有人比他更懂得焦虑、迷茫,或者是生不如死。
生活在一个抑郁的世界里,戾气恒生,而这份抑郁和戾气,唯有利文斯顿可以帮助我们化解。
《疯狂行为学》
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你过上有意义生活的科学指南。
为什么对于那些我们感觉不舒服的任务,明知道应该按时完成,却会拖延,但这种拖延又会让我们感到更加焦躁不安?为什么我们能在一些随机性事件中看到意义?为什么我们试图戒掉一些对我们有害的东西,却反而让自己陷入另一种诱惑?
我们很多人受困于无所觉察的力量,有些人称他们为命运,实际上大部分只是心理的强迫性重复。人们的行为被莫名其妙的心理因素左右,大脑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不自主“走神”,这一切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很难意识到它们竟然就这样堂而皇之影响你生活,误导你决策,让你变得不理智。
无意识对生活的影响,比你想象的还要大。跨界科学家经过精密完备的实验向你证实:你的大脑想要的,常常并不是它所需要的。事实上,大多数让我们的大脑感到“快乐”的东西都会导致错误、偏见和失真。人类的思考有太多的缺陷。
本书探索那些让大脑感到快乐的事情,以及为什么那些想法对我们而言是有害的。作者的研究包括对进化和社会心理学的剖析,包括认知科学、神经学,甚至市场经济学。作者通过不同的试验和案例,提供克服大脑困境的方法,使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变得更理智,最终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你怎样,世界就怎样》
我的诊疗室里,开始接待越来越多的心理病人——他们焦虑、迷茫,甚至生不如死……
药物只能让人的神经暂时放松,但如果他们一直深陷在自己的悲观情绪里,终将会与幸福擦肩而过。
人活着,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希望;人活着,要学会扮演自己的每一个角色,要敢于改变自己——毕竟,世界的样子就摆在那里,不会因了你而改变。
《疯狂行为学》
作者:戴维·迪萨尔沃是一位科学家,也是公共学者,写作关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互方面的话题。他曾在《科学美国思维》《今日心理学》《福布斯》《华尔街日报》等众多知名期刊上发表过作品,收到大量读者追捧。他经常采访关于科学和科技的话题,曾在NBC晚间新闻和CNN头条新闻上做过专家嘉宾主持,为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和一些公共或私人的组织做咨询研究分析和沟通专家。
译者:王岑卉,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策划并编译有“新东方双语书话译丛”《一派书心》《书林辟径》《书海逸趣》《护书之苦》《藏书之乐》,译有《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自控力2:瑜伽实操篇》《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疯狂的简洁》《CIA特工之王》《唤醒沉睡的天才:教练的内在动力》《红圈:海豹突击队前狙击手总教练回忆录》等。
《你怎样,世界就怎样》
作者:戈登·利文斯顿,美国医学博士,西点军校和霍普金斯医学院毕业生,自1967年开始任医师至今。 他是心理学家,同时也经常给《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报》、《巴尔的摩太阳报》、《读者文摘》撰稿。
译者:刘建周,毕业于上海大学,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主要译著包括:《孽火照出我的美丽》、《奔向华尔街》、《达·芬奇骗局》、《疯狂天才》、《小心!不要被常识骗了》和《奥巴马的权力之路》等。
《疯狂行为学》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又引人入胜的好书,书中充满了可以用在实际生活中的科学观点。”
——加里·斯莫(Gary Small),医学博士,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科教授,
著有《记忆圣经》(The Memory Bible)、《读心设备》(iBrain)
和《沙发的另一边:精神科医师如何解决不寻常问题》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uch: A Psychiatrist Solves His Most Unusual Cases)
“阅读《大脑不高兴》就像在你最喜欢的中餐馆吃点心一样,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布鲁斯·胡德(Bruce Hood),哲学博士
布里斯托认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著有《超级感受:为什么我们会相信不可信的东西》
(SuperSense: Why We Believe in the Unbelievable)
“迪萨尔沃带领我们踏上了令人振奋的探索之旅,让我们见识到了大脑的各种倾向,并提供了帮助自己的万能药方。”
——马克·长吉(Mark Changizi),哲学博士,
著有《驾驭:语言和音乐如何模仿自然》
(Harnessed: How Language and Music Mimicked Nature)
和《从猿到人》(Transformed Ape to Man)
“本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每一章都体现了对人性的洞见。热爱思考的读者会将它视若珍宝。”
——菲利普·阿尔加贝(Phillip Alcabes)
著有《忧惧:从黑死病到禽流感,恐惧和幻想如何加速流行病传播》
(Dread: How Fear and Fantasy Have Fueled Epidemics from the Black Plague to the Avian Flu)
“这是一部关于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有趣著作,叫人一拿起就放不下来……迪萨尔沃一如既往地没有让人失望。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教益。快来读一读吧!”
——玛姬·杰克逊(Maggie Jackson),
著有《分心:注意力的消逝和即将到来的黑暗时代》
(Distracted: The Erosion of Attention and the Coming Dark Age)
“迪萨尔沃是一位既亲切又热心的作家。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读者了解了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但本书关注的核心并非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大脑和思维,而是你我如何通过这些科学成果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这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之旅。”
——陶德·埃希格(Todd Essig),哲学博士,
威廉·艾伦森·怀特学院(William Alanson White Institute)的心理培训与督导专家
“媒体每周都会公布一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最新发现。这些东西听上去似乎不错,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却没什么关系。迪萨尔沃独辟蹊径,凭借自己的创造力和智慧,从这些研究成果中精选出与我们生活有关的部分,实在是造福大众。”
——J·D·特劳特(J. D. Trout),哲学博士,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哲学和心理学教授,
著有《移情鸿沟:从美好生活到美好社会》
(The Empathy Gap: Building Bridges to the Good Life and the Good Society)
“想知道神经系统是怎样像操纵木偶一样控制你的吗?迪萨尔沃从最新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中汲取精华,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对此进行了解读。谁知道呢,或许你了解得越多,在被神经系统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就越能控制自己。”
——约瑟夫·卡罗尔(Joseph Carroll),哲学博士,
著有《文艺动物:进化与叙事的天性》
(The Literary Animal: Evolution and the Nature of Narrative)
《你怎样,世界就怎样》
★战争,病魔,车祸,环境破坏,恶性竞争……全面考虑来看,人类在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没有多少道德
——读者评论
★如果可以。希望真的做到【你怎样,世界就怎样】!就像标题我们从来都不缺少选择,不管情况如何绝望。
——读者评论
★人们常常处于极端的孤独和自我欺骗之间。幸福的最佳机会存在于两者中间的某个地方。最后我们准备好付出多少,就又资格收获多少。
——读者评论
《疯狂行为学》《你怎样,世界就怎样》
前言:为什么人类的心理那么难以捉摸?... 1
引言:人类有趣的认知特点... 6
大脑的运作方式比你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8
寻找更好的答案,励志也许没什么用... 10
直觉有用吗?... 12
关于本书的一点说明... 13
第一部分 你轻易觉察不到的疯狂偏见... 001
第一章 大部分偏见的原因是人们总追求确定性... 002
比虎鲸固执的人类... 002
在眼前“消失”的大猩猩... 006
奇妙的“思维框架”影响实验... 009
喜欢自己找麻烦的人... 013
没有对错!什么有利,就拿过来?... 015
为什么都灵裹尸布谣言总有相信的人?... 017
失败的气功大师也有支持者... 021
思维范式是如何影响做决策的... 023
违背天性的好处... 025
第二章 生活中真有那么多“规律”可循吗?... 028
巧合是神的指示吗?... 028
发现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本能... 030
疯狂的咖啡和抽烟的猴子... 032
故意捣乱的上帝... 033
概率和大脑——不般配的一对... 036
你自己买彩票的中奖比他人代买中奖概率更大吗?... 037
第二部分 无意识的力量以及逃避倾向... 041
第三章 为什么你会对未来估计不足?... 042
为什么别轻许诺言?... 043
阻碍你晋升的“急事综合症”... 045
紧张状态时,人们更没有道德?... 047
第四章 被无意识控制的生活... 049
闭上眼睛也能开车回家?... 049
每个人都有“第二个脑”?... 050
为什么人们会沉湎于负面思想之中?... 053
第五章 虚拟与现实,傻傻分不清楚... 055
网络成瘾是如何毁掉我们的生活的?... 055
疯狂的“多巴胺”... 058
有强迫倾向的人更容易上瘾... 060
科技能让人产生归属感... 062
分清现实和虚拟,没那么简单... 064
小总结:三思而后行... 065
第三部分 怎么做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 067
第六章 倾听内心的声音... 068
一个懒惰型天才的启示... 068
你是成功导向的人,还是趣味导向的人?... 070
“N效应”——关于竞争的有趣现象... 072
怎样避免“N效应”?... 074
更快的绩效反馈带来更强的动力... 075
你是一个适合“公开承诺原则”的人吗?... 078
事先问问自己行不行,容易把事做成... 079
第七章 自制力陷阱... 082
习惯性发誓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082
为什么人们总高估自己的自控力?... 084
伴侣间的承诺不靠谱!... 087
据说想象一下你吃过了,就真的不饿了... 088
人人都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 089
奇怪的道德平衡:为何我们会容忍罪恶?... 091
第八章 如何做不后悔的决定?... 093
后悔与失败感... 093
为什么想要某件东西的欲望远大于得到后的满足感?... 094
为什么人们会喜新厌旧?... 096
反思,未必总是好的... 098
不后悔的秘密... 100
第四部分 社交压力是如何影响你的判断力的?... 101
第九章 跟人打交道的趣味心理学原理... 102
人类真的不容易... 102
试图留给别人的印象会影响你对别人的评价... 103
如何管理交际圈?... 105
莫名其妙的“自己人”... 106
遭遇不公时,什么是最好的决定?... 108
第十章 你比想象中还要容易被影响... 112
为什么你在乎他人的观点?... 112
你决定还是我决定?还是你决定吧... 113
同伴是如何影响你的?... 115
群体选择与身份认同... 116
“真相的幻影”:宣传洗脑的秘密... 117
防不胜防的影视感染力... 118
比喻的力量:思维可以被语言塑造... 120
我们到底有多容易受影响?... 122
第十一章 大脑的流行性“疾病”... 124
不光情绪会传染,肥胖也会!... 124
焦虑就像传染病... 127
指责是怎样使群体变成一锅粥的... 128
移情能力:一种有益的“传染病”... 129
打哈欠的黑猩猩:“偏心”的移情行为... 130
人类并不擅长发现谎言!... 132
第十二章 你觉察不到的力量:物体和环境都在影响你做决定!... 134
思考与身体的知觉也有关系?... 134
重量会影响我们的思维?... 135
温度决定人际关系?... 137
形状、质地、硬度竟然都在影响人们做决定... 138
第五部分 你记住的不一定就是真的!... 141
第十三章 人类不堪一击的记忆能力... 142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142
什么事情更容易被记住?... 143
记忆并不是像数据存储在硬盘里那样... 146
一张照片就可以改变你的记忆... 147
录像会直接歪曲记忆... 148
目击者的证词是百分百可信吗?... 150
别以为记忆很靠谱,每个人都记了很多没发生过的事... 151
记忆也能构造未来情景... 154
第十四章 方向对了,就实践吧!... 155
儿童的模仿:不辨对错的学习... 157
努力不重要,正确的努力才重要... 158
大部分人不缺时间,而是缺少针对性的训练... 159
触类旁通比没有针对性的学习要好... 159
专业技能在新领域通常也会派上用场... 161
小结:找准目标再前进吧!... 162
第六部分 说到不如做到... 163
第十五章 成为一个理智的人的50条建议... 164
1、别着急,让一切先缓一缓... 165
2、意识到偏见,就慢慢改变它... 166
3、提防“可得性偏见”... 166
4、你的思维范式适合你吗?... 167
5、请别人帮你信守诺言... 167
6、去做既有短期回报又符合长期利益的事... 168
7、让目标看得见摸得着... 168
8、捕猎过程比获得猎物更吸引人... 169
9、好的坏的都要想一想,避免“自利偏见”. 169
10、适度的针对性训练很重要... 170
11、定个目标,然后完成它,你会爱上这种感觉... 170
12、向自己发问,不要自我暗示... 171
13、培养有用的习惯... 172
14、你希望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会影响你对别人的第一印象... 172
15、试着记住:你的记忆很可能不可靠... 173
16、快乐的秘密:拒绝习惯化,学会陌生化... 173
17、想象自己刚吃过饭,可以降低美食的诱惑... 174
18、“移情”不爱陌生人... 174
19、训练元认知有好处... 175
20、不要总是相信“常识”... 175
21、不是所有传染都是生理上的... 176
22、自我感觉正确,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正确的... 176
23、小心“探索性无视”... 177
24、我们喜欢寻找联系... 177
25、我们渴望“替罪羊”. 178
26、做事本身就是目标... 178
27、我们不善于预测自己的情绪反应... 178
28、及时的回报会带来动力... 179
29、我们不擅长发现谎言... 179
30、好好利用核对清单... 180
31、反事实思考既有危险,也有价值... 180
32、重复乃说服之母... 181
33、比喻的作用... 181
34、大脑不局限于两耳之间... 182
35、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 182
36、“认知流畅性”有助于学习,也有助于宣传... 183
37、道德感的自我调节... 183
38、对大脑来说,相信什么都一样... 184
39、接受偶然... 184
40、避免合取谬误... 185
41、谨慎看待表面价值... 185
42、不要轻信THOMAS. 186
43、你也许会失去冷静,但一定不能失去全局观... 186
44、小心被后悔操纵... 187
45、记住黑猩猩和儿童是怎么克制冲动的... 187
46、词语会引导认知... 188
47、模仿是人类的天性... 188
48、孤独与冲突存在联系... 189
49、逃避不是魔法... 189
50、来回切换工作可以提高效率... 190
第十六章 告别疯狂,寻找生活的意义... 191
追求完美不如享受充实... 191
追问生活的意义,本身让生活充满意义... 193
结语:我们是意义的制造者... 194
特别章节... 195
铁眼科迪的眼泪也有坏影响?... 195
如果你想让骗子现形,就让他画画吧... 198
不正直行为与情绪的关系,比我们想象得更紧密... 199
打电话时你有多“盲目”?... 201
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时,情绪也会出问题... 203
情绪化进食,以及母亲为什么该受责备... 204
致谢... 206
译者后记... 208
《疯狂行为学》
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吧。首先,设想你正在机场里漫步。在你随便溜达的时候,你发现了一系列似乎是偶然出现但又像是诡异巧合的东西。比如,你在不到45分钟的时间里在4个不同的地方看到了同一个数字(比方说是429吧):一本杂志的标价,不经意看手表时上面显示的时间,某人T恤背后印着的数字,一杯冰镇酸奶的价格。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让你满腹狐疑。你隐约感觉到,这和你即将乘坐的飞机有些关系。果不其然,“巧合”在继续,你的航班号是1429。现在,你有点拿不准了——我是该努力从这些巧合里领悟出什么,还是当这事完全没发生过?这是不是关于我此次出行的暗示?如果是的话,是谁在提醒我注意呢?我是该按部就班地登上这架飞机,还是赶紧去换票搭乘下一个航班,好摆脱这个奇怪的巧合呢?
这样的例子足以让大多数人怀疑这些偶然发生的事可能预示着什么。如果这确实意味着些什么,那怎么才能发现其中隐藏的含义呢?由于马上就要登机了,你产生的第一个念头是“这是在警告我不要坐这架飞机!”但你转念一想,那么多人都要坐这架飞机,有多少人也得到了同样的警告?如果他们都没得到警告,自己又凭什么能享受这种特殊待遇呢?再说,完全有另一种可能性,这也可能是个好兆头嘛。说不定你会坐在未来老公身边,或者遇到一个给你高薪工作的老板。不过,你怎么能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冒这个险值不值呢?万一这架飞机坠毁了,说不定你会后悔当初没领会暗示呢。光是想想这些可能性,你的脑子里就会一团乱。
好了,松口气吧,不用再接着想了。
如果你读了上面两段后觉得很沮丧,我的第一个目的就达到了。其实,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巧合”的含义只产生并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但我们会将其投射到外部世界。问题是,一旦大脑发现某些事物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可能让我们遇险或受益,它就无法摆脱这个念头。在这个例子里,你可能很难想起自己是出于什么原因开始关注“429”这个数字的。或许你只是看见这个数字2次,大脑就会对这个微小的共同点提高了警惕,导致你开始关注相同的数字。一旦发生了这种事,在机场里找到更多含有“429”的东西就不难了。这个数字会像黑暗里的明灯一样吸引你的注意力。实际上,你和没有发现“巧合”时一样安全。其实,这个道理你也明白。但就像这本书讨论的那样,知道却做不到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我再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吧,这可是我亲身经历的。我8岁的时候,住在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市。有一天,我在马路旁边玩雪,发现了3件奇怪的事。首先,我闻到了某种奇怪的味道,像是动物尸体发出的。当时,除了家里养的狗,我基本没接触过动物,但我就是不自觉地把这种气味和动物联系到了一起。没过几分钟,这种气味就消失了。我没放在心上,接着玩了起来。但没过多久,我又听到了沉重的呼吸声。那个声音太低沉了,不太可能是人发出的。我环顾四周,什么也没发现;再凝神静听,声音竟然消失了。我还是没太在意,又跑到一条小路上去堆雪人。可就在这里,我发现雪上有一些痕迹,形状很特殊。我越是仔细看,痕迹就显得越清晰——这是一头熊的样子!脑袋、身子、四肢甚至爪子的形状都清清楚楚地印在那里。没过多久,妈妈就叫我回家吃饭了。吃饭的时候电视里播出的头条新闻让我惊讶得下巴都快掉地上了:有头黑熊刚刚逃出动物园,目前仍未被捕回。
你们怎么看?这是巧合还是预警信号?大家可以慢慢想,我们继续讨论下一个话题。
发现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本能
我们的大脑擅长从不同事物的类似特性中寻找规律,所以巧合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其实不足为奇。心理学的先驱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认为,我们将巧合视为种种内在联系,这些联系会编织成一张不可见的网络。他用“同步性”(synchronicity)来描述这种神秘的力量。一些关于新世纪(New Age)的书籍充分发挥了荣格对巧合的解释,讲述巧合的力量的国际畅销书《塞莱斯廷预言》(The Celestine Prophecy)和各种跟风之作就是绝佳案例。
这种将经验、标志、图像和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冲动,源自大脑理解周围环境的特性。正如我们之前探讨的那样,如果大脑没有这种特性,人类早就灭绝了。但问题在于,和大脑的许多其他特性一样,我们很难控制这种把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冲动。这种冲动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忠实地根据收到的信息“无中生有”。我们对此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种事一次又一次发生。
我们再来讨论一个真实的例子吧。有位心理学家非常痴迷超级畅销书《秘密》(The Secret)[1],不仅自己爱不释手,还推荐给病人读。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可以通过“认为自己是富有的”等积极的自我暗示来改变命运。这位心理学家为了证明此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向病人展示一张新型宝马敞篷车的照片。她解释说,这本书让她确信,自己必须把精力都放在最渴望的东西(也就是这辆车)上,并时刻提醒自己“我会拥有这辆车的!”她自从这么做之后,无论在哪里都能看见这款车。(其实,最近几天她看到这款车的次数不超过5次。)她认为,这正是积极自我暗示奏效的标志。即便是这样一位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自欺欺人。她的注意力被那张宝马车的照片吸引了,导致大脑不停从她路过的地方截取相似的图像。她没有搞清自己大脑里发生的事,还以为积极的自我暗示真能给她带来一部宝马呢。
即便你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没什么问题,也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尽管它可能不会像机场的例子那么戏剧性。商家每天都在运用心理学家称为“聚类错觉”(clustering illusion)的理论,通过安排商品的摆放次序诱导客人购买商品。比方说,如果柜台里有3款蓝光播放器,按价格从高到低排列,那么中间那款肯定是卖得最好的。所以,商家也会据此来定价。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商品排放顺序和产品质量联系在一起(价格最贵的质量最好,价格第二贵的次之,价格最低的质量最差),虽然这二者可能毫无关系。实际上,中间那款播放器的质量未必比价格最低的那款强。零售商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给便宜的商品标个高价也能卖出去。
大脑会做出这些联系,因为这是它的职责所在。大脑的适应性还没有完善到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比如当前复杂的商业环境。我们需要时刻牢记这一点。更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希望每个结果都能对应一个原因,如果没有的话,大脑也很乐意创造一个出来。
《你怎样,世界就怎样》
人如其行。
人们常常向我寻求药物治疗。他们深陷于自己的悲伤情绪中,筋疲力尽,对那些之前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东西失去了兴致。他们深受失眠或嗜睡的困扰,胃口全无或者暴饮暴食。他们焦躁易怒、记忆力减退,常常感觉生不如死,难以记起幸福的模样。
我倾听他们的故事。当然,每个故事都不尽相同,不过其中有些重复出现的主题:他们的家人也过着类似灰心丧气的生活。他们发现自己现在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全是矛盾、冲突或者“冷若冰霜”,几乎没有激情满怀或亲密无间。他们的生活周而复始——工作不顺心,朋友少得可怜,烦恼多得离谱……他们感觉快乐都是别人的,而自己什么都没有。
我是这样对他们说的:好消息是,对于抑郁症我们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坏消息是,药物治疗不会让你重拾幸福。幸福不是将绝望赶走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正面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
所以仅靠药物远远不够,人们还需要带着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总是不停地谈论需要什么、打算怎样,这些是梦想和愿望,对于改变我们的情绪作用不大。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不取决于我们如何想,不取决于我们如何说,也不取决于我们如何感受,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去做。反过来说,对他人做出评判时,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对方的承诺,而是对方的行动。这种简单的法则可以让我们避免影响人类关系的大多数痛苦和误解。
“说归说,做归做,说的总比做的多。”我们太爱豪言壮语,但告诉自己或别人的大部分话后来都成了谎言。在学会更多地关注人们的所做而不是所说之前,有多少次我们感觉受到背叛,并震惊于人们的言行不一?生活中出现的大多数伤心往事都是由于忽视了这样的现实:以前的表现是未来行为最好的风向标。
伍迪?艾伦的至理名言是:“生活里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在作秀。”我们在不计其数的小事中展现勇敢,承担责任或者努力尝试可能会改善我们生活的新事情。很多人都害怕风险,相比之下宁愿选择枯燥乏味、循规蹈矩和老调重弹。这就解释了那种无法抗拒的厌倦感,而这正是我们时代的标志性特征。通过寻欢作乐而疯狂地尝试克服这种倦怠,到最后其实没有意义。对“为什么”这个问题做出的回答,才是沉重地压在我们身上的重担。我们为什么会在这儿?为什么选择自己所过的生活?何苦呢?一则流行的汽车贴纸里包含着绝望的答案:“管他呢!”
总而言之,我们得到的不是自己应得的,而是预料的结果。如果问一个成功的棒球击球手,他踏入场地时将会发生什么,你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我要一击中的!”如果你指出比赛中最好的击球手击球时三次中有两次都无功而返时,任何优秀的球员都会说:“耶,但这是属于我的时刻。”
……
《疯狂行为学》
前言 为什么人类的心理那么难以捉摸?
雷·赫伯特
这本迷人的小书刚开始,大卫·迪萨尔沃就讲了一个杂货店被窃的故事。事情本来可能变得更糟的,但好在没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迪萨尔沃的两名同事冒险去阻止窃贼偷烟,结果身受重伤。杂货店员都不是鲁莽的人,当时掌握的信息也足以做出更明智(不用冒那么大风险)的选择,但他们还是那么做了。他们为什么没有理智地估量风险,而是轻率地做出了决定呢?
迪萨尔沃为这两个倒霉同事的行为做了解释:他们的决定建立在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之上。其中一个年轻人受自古便有的“男强女弱”的偏见影响变得很盲目,抱有这种偏见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受到了影响。另一个年轻人则是因为想逞英雄而变得盲目,这使他忽视了现实存在的诸多可能性,其中一些和“英雄行为”完全沾不上边。他们俩都不假思索地迅速采取行动,做出了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刻板印象(stereotypes)和脚本认知(scripts)是两种很有用的认知工具,也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每天都要遵循的法则。没有这些认知工具,我们就会变得犹豫不决,失去勇气。但如果运用不当,就像迪萨尔沃的同事试图制止偷窃一样,这些认知工具就会变成陷阱。我们每时每刻都会用到“刻板印象”和“脚本认知”,将其视为节约时间和精力的捷径。但就像这个例子显示的那样,这些认知工具也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很喜欢书里讲述的故事,因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坏人不都是又狡猾又残忍的,善良的员工有时也会犯傻。我们所有人在做日常选择时都有可能犯傻。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同情他们犯的傻。
我喜欢这个故事,还是因为它突出了两个要点,一个关于人类行为,另一个关于我们对心理学的认识。
首先,人类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解释这一点,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显而易见。写一本关于行为科学的著作面临的挑战——和写天文学或粒子物理学著作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就是读者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每个人都体验过从恐惧到高兴的各种情绪,每个人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时候,每个人都试过提升自控力但收效甚微——所以说,读者大概知道心理学讲的是什么。心理学家需要向读者展示心理学范畴中不那么显而易见的事实,并让读者相信这些事实是值得去了解的。迪萨尔沃的作品很擅长描述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让读者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相信,心理学著作是各类科学著作中最难写的。乍一听上去,这个说法可能让人难以接受,但这仅仅是因为所谓的“硬科学著作”看似更抽象,和数学关系更紧密。其实不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解释心理学研究成果需要更深厚的科学素养。人类行为非常微妙、难以捉摸,通常隐藏在复杂的心理机制之下。相比之下,写报刊文章(包括写科学专栏)要求的是精准分析。用写报刊文章的方式解读人类思想、情绪、行为的微妙之处,对作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其次,生活中无意识的部分远比我们想象的(或愿意承认的)多得多,而且这不是什么好事。这是认知心理学在过去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关注的核心话题,迪萨尔沃在本书中也很关注这一点。我们的思想不是受到少数无理性偏见的影响,而是受到成百上千种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导致影响力增强或减弱。诸多实验证明,尽管人类大脑拥有独特的分析天赋,但各种各样的偏见使大脑的缺陷也十分突出。就像我们过于依赖“刻板印象”和“脚本认知”做判断一样,对确定性的需要,对社会交往的需求,以及迪萨尔沃在书里提到的其他倾向,同样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关于“人类无意识做出决策”的洞察都很新颖,它们似乎意味着人类大脑是一种“双核处理器”。我们不断在理性思考与直觉判断之间徘徊。就个人而言,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其中一方面,但就人类整体而言,思考和直觉基本是平分秋色的。我们都具备深思熟虑的能力,但往往不会在应该认真思考的时候选择放慢脚步。我们有时候需要迅速做出判断,有时候则可以多花些时间认真思考,这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换句话来说,思考是件很混乱的事。
描写这种混乱并不容易,因为你稍不留神就会禁不住“下结论”的诱惑,给出错误的定论。当我们描述复杂而混乱的事物时,会产生一种将其简单划分的倾向,我们称之为“简化倾向”(reductionism)。我们喜欢一次只分析一个人性怪癖,而不是承认人性很复杂。迪萨尔沃坚持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进而避开了这个误区。
心理学作家还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挑战,也就是抵制大脑的诱惑。本书很多观点来自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范式转变。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与神经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神经科学主要研究的是大脑不同寻常的神经系统和观测大脑行为的手段。这个新兴学科让我们得以从最新的角度研究人类行为,也带火了和大脑科学有关的书籍。这些洞见都很棒,但用来解释人类的思维和情绪仍有不足之处。
目前,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关于大脑的著作比关于思想行为的著作更深刻,更有科学依据。很多作家也陷入了同样的误区。但事实恰好相反。剖析大脑和脑化学研究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所以可以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但它不能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充分解释人类天性。原因很简单:大脑不等同于行为。大脑活动报告不一定能解释最关键的问题,比如为何我们会采取不利于自己的行为。要想解答这些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我们就必须阅读实验心理学著作。
针对神经科学简化事物和夸大其词的倾向,不少科学家都开始指出这一领域的局限性。这不是说探索和扫描大脑并不重要(我们有朝一日肯定会发现这么做的意义),但目前这些做法还解释不了复杂的人类心理。因此,我们仍然需要研究心理学。迪萨尔沃是明智的,他没有选择那条更容易走,但暂时缺乏洞见的道路。
对于严肃的心理学作家来说,他们还面临一个特别的挑战——如何战胜市场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同类作品。大多数书店的心理学专区——一般叫做“励志专区”——都充斥着自命不凡的著作。有些作者具备相应的资历,有些则不具备,不过这好像并不重要。那些著作都在给生活开药方,但没有几个有科学依据,很多甚至连学术研究都没有。
《大脑不高兴》不是一本励志书。作者只是想提供一些“科学方面的帮助”。迪萨尔沃走访了许多实验室,阅读了大量科研文献,然后将这些关于人类思想的前沿观点集中在一本书里,呈献给各位读者。他给我们“开药方”时显得很谦逊,因为应用认知心理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位称职的科普作家现在能做的,就是让读者意识到人类大脑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复杂倾向。摆脱不理智的危险决定仍然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应该做的事,迪萨尔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新工具。
精品收藏 人文阅读 思想沉淀
评分真心不错,我要为书疯狂
评分很快能翻完的一本“小书”,但如果有个孩子要你讲这个故事给他听,就变成很厚的一本书了。因为每一页都需要解释,需要解释那些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可能生活以及和不一样的人们共享世界的可能性。也许不需要解释,也许孩子能以他的天真越过世俗直接领会这一切,和书中的孩子一样。
评分书很不错。值得一看。床头必备。
评分真心不错,我要为书疯狂
评分翻了几页
评分好书不多言,打开就知道。
评分你怎样 那本太袖珍了,希望内容值29.8吧
评分内容应该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