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学生时期文稿详注

毛泽东学生时期文稿详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继昉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学生文稿
  • 早期思想
  • 历史文献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湖南一师
  • 文史哲
  • 红色文化
  • 传记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7338843
商品编码:114682061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毛泽东学生时期文稿详注(1910-1918)
作者: 任继昉
市场价: 52.00
ISBN号: 9787507338843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类型: 平装


   内容简介
  1912年6月到1918年6月,毛泽东求学期间留下了作文、笔记、信函、诗歌等文稿30多篇,依时间次序为:《商鞅徙木立信论》、《讲堂录》、《致文咏昌信》、《挽易咏畦联》、《致湘生信》、《〈明耻篇〉题志》、《致友人信》、《致萧子升信》(四封)、《致黎锦熙信》、《致萧子升信》(八封)、《致黎锦熙信》、《致白浪滔天信》、《体育之研究》、《〈一切入一〉序》、《致黎锦熙信》、《国文教授案》、《夜学招学广告》、《夜学日志首卷》、《夜学招学广告》、《学友会五月十日事录》、《〈伦理学原理〉批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这些文稿大多用文言写成,使用了大量的古代词语、历史典故,词义多与现代不同,有些词语存在歧义,以至学界产生误解、曲解;也为一些不怀好意之人故意歪曲、居心险恶之人恶意中伤留下了漏洞。为方便阅读,减少理解困难乃至误读、曲解,《毛泽东学生时期文稿详注(1910-1918)》即对这些文稿的词语、典故详加注释、疏通,以便普及红色经典。

 

   目录
前言



《新民丛报》批语
解题
商鞅徙木立信论
解题
注释
讲堂录
国文
十月二十八日
十一月一日修身
国文一时
十月初三日国文
十一月十五日修身
十一月二十三日修身
十一月二十九日修身
十二月六日修身
国文
十二月十三日修身
国文集
《孟子》经




解题
注释
致文咏昌信
解题
注释
◇杨昌济记毛泽东的谈话
解题
注释
挽易咏畦联
解题
注释
致湘生信
解题
注释
《明耻篇》题志
(一)
……

《中华民国史事拾遗: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思潮变迁》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深刻的社会结构变动以及奔涌不息的思潮演变。本书聚焦于国民革命的兴起与挫折、国家统一的艰难历程、抗日战争的民族记忆,以及最终的内战格局的形成,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富于细节的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民国肇建与早期探索(1912-1925)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华民国建立初期的政治遗产与现实困境。清王朝的覆灭并未带来即刻的稳定,反而暴露了新型共和体制在传统社会肌理中面临的巨大阻力。 1. 共和的艰难开端:从南京临时政府到二次革命 本书详细考察了孙中山先生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初期尝试,分析了其在政治纲领、权力结构和对内外交往中所遭遇的制约。重点剖析了袁世凯上台后,如何利用旧有军事力量和官僚体系,逐步侵蚀民主制度的根基,最终导致“洪宪帝制”的闹剧。这一阶段的叙述,不仅关注高层政治角力,更着重于地方士绅、新兴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对共和理想的最初拥护与幻灭。 2. 军阀割据与地方自治的悖论 民国初期,中央权威的真空催生了权力的高度碎片化。本书细致描绘了主要军阀集团的崛起路径、地盘划分及其统治特点。例如,对直系、皖系、奉系等不同派系的政治经济基础、军事组织能力及意识形态倾向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指出,在军阀混战的表象下,地方社会结构并未完全停滞,乡绅、教会、地方商会等非国家行为体在维持社会秩序和推动某些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复杂角色。 3.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与思想解放的浪潮 1915年前后爆发的新文化运动,是本书探讨的又一核心议题。我们不再将其简单视为对儒学的批判,而是将其置于全球现代性冲击与中国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文学革命的深层意涵: 白话文的推广不仅是语言工具的革新,更是知识传播方式和民众参与政治的媒介转型。重点分析了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人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探索与争论,以及他们对国民性改造的迫切呼吁。 对西方思潮的吸收与本土化: 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如何通过留学生群体和知识分子网络在中国传播,以及这些思潮在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时产生的张力和适应性变化。 4. 五四运动:觉醒的年代与民族主义的高涨 1919年的五四运动被视为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本书详述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如何引爆民众的愤怒,并分析了这场运动的社会动员模式——学生、工人、商界首次形成相对统一的政治力量。运动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出路的探讨进入更具实践性和组织性的阶段。 第二部分:国民革命与国家整合的尝试(1926-1937)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统一进程,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的重塑。 1.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战略意义 本书详尽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策略调整与实践,以及国民党内部对联俄、联共政策的争议。北伐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争取民众、重建中央权威、实现“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目标的重要步骤。我们分析了北伐过程中,各地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对革命形势的推动作用及其引发的社会震动。 2.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早期建设 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本书重点考察了其在“训政”旗帜下的各项建设努力: 财政与经济改革: 围绕统一币制、废除厘金、整顿税收等方面的尝试,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的有限发展空间。 教育与文化政策的推行: 强调“三民主义”的教育灌输,以及对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 政治整合的困难: 面对地方实力派(如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的制衡,以及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如“宁汉融合”后的矛盾激化),中央政府权威的巩固始终面临挑战。 3. 围剿与“安内攘外”的困局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本书采取中立的史学视角,分析了红军的游击战术、土地政策的实践,以及国民政府发动的历次“围剿”行动的军事逻辑与政治后果。强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民族危机的延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原大战等事件对国家统一进程的挫伤。 第三部分:浴火重生:抗日战争的全面形态(1937-1945) 抗日战争构成了民国史最为集中和激烈的篇章。本书致力于揭示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军事战略和民族心理的重塑作用。 1. 战争的爆发与战略转变 从卢沟桥事变到淞沪会战,再到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本书细致还原了中国军队在初期遭受的巨大损失与不屈的抵抗。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决策背后的考量,以及从正面战场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的军事部署变化。 2. 敌后战场的复杂性与多方博弈 本书对敌后抗日战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不仅关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斗争,更深入探讨了国民党地方部队在敌后坚持抗战的区域和作用,揭示了在共同抗日的前提下,国共双方在地方权力、资源分配和民众动员上复杂的摩擦与制衡关系。 3. 沦陷区社会与大后方的艰辛 战争对民生造成了空前的灾难。本书关注了沦陷区知识分子、市民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探讨了“曲线救国”等复杂现象背后的动机。同时,对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如何维持庞大机构的运转、应对恶性通货膨胀、组织工业内迁和教育机构南迁的艰巨努力,给予了充分的描述。 第四部分:终局与遗留问题(1945-1949) 抗战胜利并未带来和平,而是加速了内战的爆发。 1. 胜利后的权力真空与重庆谈判 本书分析了战后日本占领区的接收混乱,以及国共双方在接收过程中的摩擦升级。重点解读了重庆谈判的台前幕后,指出和平努力的最终破产,根源在于双方在国家主权和军队改编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2. 决定性的内战与政权的更迭 本书梳理了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的军事部署、战略失误和战局转折点。在政治层面,本书分析了国民政府后期因腐败、通胀失控和政治失信而导致的统治基础的全面瓦解,以及人民解放军在政治宣传和土地政策上对广大农民阶层的吸引力。 3. 民国遗产的评估与反思 全书的结论部分,旨在对中华民国时期进行一个全面的、非评判性的历史总结。考察其在追求国家独立、推动社会现代化、引入西方制度等方面的历史功绩,同时也直面其在维护国家统一、解决社会不平等、应对外来侵略等方面的历史局限与悲剧性结局。本书认为,民国时期是中国从传统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关键枢纽,其留下的诸多社会矛盾和政治遗产,深刻地影响了其后中国历史的走向。 --- 本书特色: 史料的广度与深度: 广泛参考了民国档案、私人信函、回忆录以及当时的中外使节报告,力求还原事件的立体性。 非中心化的叙事: 叙事不以单一政治实体为中心,而是平衡考察了国民党、共产党、地方军阀、知识分子群体乃至普通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 注重社会史维度: 深入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女性地位的变迁、现代法律观念的传入等社会结构性变化,而非仅仅聚焦于政治军事史。 《中华民国史事拾遗》为研究中国近现代转型期复杂性的历史学者的重要参考,亦为渴望深入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的普通读者提供的权威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装帧朴实的书卷,首先冲击我的是其内容的浩瀚与严谨。这绝非是为某个固定观点服务的“选本”,更像是档案室中精心整理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全景图”。它展现的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摸索前行的年轻灵魂,那些早期的文字,带着初试锋芒的稚嫩,却又饱含着对真理的执着追寻。我发现,许多被后世简化和定型的概念,在这里都是在反复的辩论、质疑和自我否定中逐渐成型的。文稿的排列似乎遵循着时间线索,让我们得以清晰地追踪其思想的演进路径。更为难得的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侧面文字——比如对某本书的读书心得,或者对某次讨论会的记录——恰恰是理解其核心思想形成的关键节点。这些材料的价值在于它们的“不完美”和“进行时态”,它们记录的不是一个已经板上钉钉的结论,而是一个思想家正在形成中的思维结构。作为一名对历史细节有着苛刻要求的读者,我对书中体现出的那种对文献真实性的坚守印象深刻,它避免了后人过度解读的风险,将判断的权利交还给了读者。

评分

阅读体验是相当“费脑”的,但也是极其充实的。这套文稿的结构安排,显然是为那些愿意深入文本肌理的读者准备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部学术工具书与个人史诗的结合体。我花了大量时间在那些注释上,它们如同地图上的比例尺,帮助我准确地定位了文本中的每一个参照物。例如,当文稿中提到某个当时的报刊或学派时,注释立即提供了背景信息,避免了读者因为信息缺失而产生的阅读障碍。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我特别留意了不同阶段文稿之间的风格差异,早期倾向于哲学思辨和文学创作,随着时间推移,其关注点逐渐转向社会实践和政治理论的建构。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比任何直接的论述都更具说服力。可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去理解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淬炼出自己的世界观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如此大量的“学生时期”材料抱有一丝疑虑,担心内容会过于零散或流于形式。然而,这份疑虑很快就被书中展现出的惊人一致性和早慧性所打消。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其对“基础工程”的细致记录。那些在日后看来是决定性的理念,在这里都可见其萌芽阶段的模糊轮廓和初步论证。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伟大的思想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艰苦的辩论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之上。文稿中反复出现的对教育、民族独立、阶级关系的探讨,显示出其思想的连贯性。编者所做的详注工作,真正做到了“如影随形”,它不仅解释了术语,更串联起了知识点与历史事件,使得阅读不再是孤立地看一篇篇文字,而是跟随一个思想的成长路径进行体验。这种对源头材料的尊重和细致的梳理,使得此书成为研究特定人物思想体系的必读之作。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在于它展现了知识分子早期的“挣扎”与“探索”。它没有用后世的成就来美化那个阶段,反而忠实地保留了那些尝试、挫折,甚至是自我怀疑的痕迹。这让阅读对象变得异常立体和人性化。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种“逆向工程”,试图还原出思想是如何从众多可能性中,逐步聚焦到最终的路径上的。详注的运用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们的作用远超一般的释义,更像是历史的“校对员”,确保读者不会因为时代隔阂而误解文本的本意。我注意到,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前夕,文稿的密度和强度明显增加,显示出思想的快速涌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标准答案,而在于它系统地展示了“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过程,这对于任何一个处于思想形成阶段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食粮。它教导我们,任何成熟的思想体系,都必然经历过漫长而艰辛的“学生时期”的积累与锤炼。

评分

这部厚重的文集,着实让人沉浸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氛围之中。初翻阅时,我便被那些泛黄的纸页和铅字所吸引,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跳与思考的轨迹。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叙事,这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通过大量原始文献的辑录与详尽的注释,勾勒出一个青年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精神面貌。那些书信、日记、学习笔记,乃至早期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尤其是在注释部分,编纂者似乎下了苦功夫,对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人名地名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补充,这极大地帮助了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去理解文本背后的复杂语境。它提供的细节密度之高,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也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层次。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文稿”,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一个伟大人物在“学生时期”所经历的思想蜕变与知识积累的过程,那种朴素而坚定的信念力量,是今天许多人所缺乏的。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模糊细节的澄清,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和可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