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徐丽仙,评弹“丽调”的开创者。开宗立派的徐丽仙在艺术上以执著著称,她勤奋学艺,四处求教,凭借个人的刻苦精神和对艺术的敏感天赋,终于在“蒋凋”、“徐调”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曲艺形式的唱腔和音乐特点,创造了与评弹其他流派迥然不同的“丽调”。《菊坛名家丛书·评弹系列·一曲琵琶凄婉绝:徐丽仙传》站在史家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对徐丽仙的艺术和人生作了历史研究式的考察,无一处无证据,无一处不推敲,可谓是徐丽仙洋弹艺术的信史。
作者简介
潘讯,安徽泾县人,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苏州市南社研究会理事,编著有《苏州艺术家研究·金丽生卷》、《苏州艺术家研究·邢晏春邢晏芝卷》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吴宗锡
序周良
唱出时代的心声(代序)连波
楔子
第一章 牵愁惹恨几时休(1928-1949)
故乡烟水阔
“钱家班”遗事
学艺苦与甘
说书悲与欢
长篇溯因缘
人远天涯近
初闯上海滩
第二章 丽调端合唱焚香(1950-1959)
努力跟上新时代
今朝重见罗汉钱
杜十娘与敫桂英
《新木兰辞》添绝唱
湖滨初试《双珠凤》
跃进声里说新书
第三章 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1965)
中南海边怀仁堂
一曲新声醉京华
誉满香江梨花落
春阑初谱葬花词
放声讴歌为农工
第四章 惊心草木秋(1966-1976)
风暴中的荒唐境遇
磐石下的艰难创作
第五章 转眼芳华尽(1977-1984)
枯木逢春重吐芳华
病魔袭来繁霜压枝
北上求医陈云探望
告别演出泪洒书坛
谱唱新篇整理旧作
师徒情深“丽调”流远
笔撰心得口述艺事
春蚕丝尽余音袅袅
附录一 徐丽仙年谱
附录二 徐丽仙演出作品存目
附录三 丽调识小录
附录四 论20世纪中叶的苏州弹词女声流派
后记
精彩书摘
解放不久,我就离开了这个霸头的魔掌。但是我所嫁的男人却是一个充满旧思想的中间商人。他之所以要和我结婚主要是为了要花我所赚的钱。没几年我就和他离了婚。这样我的生活又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历程。为什么会有这段经历呢?我还是以为自己的命太苦。于是此后就只想多赚些钱,逐渐走上了追求享受的道路。为了提高收入,弹唱方面力求与众不同,弦子要特别,唱腔也要特别。这样我的唱腔就更向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道路上发展了。曲调固然“悦耳新颖”,但完全不顾所要表达的内容,此外那种哀怨低沉的色彩也有了发展。
一九五二年(应为1953年——引者注)我参加了国家举办的人民评弹团。在党的教育下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逐渐认识到了唱腔必须结合内容。在演出实践中我先后唱过《罗汉钱》、《杜十娘》、《情探》等节目,在唱腔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一般的效果也不坏,如<罗汉钱》中的“可恨卖婆话太凶”,《杜十娘》中的“天昏昏”,《情探》中的“梨花落”等,往往一曲唱完能使书场里听众落泪。这样我就认为自己唱对头了。可是有些同志指出,我对人物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刻和准确,当时我思想上还不大服气,我想:唱调的内容很苦,我能把苦唱出来使听众落泪不就是成功吗?我认为别的感情我也许体会不到,要说体会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受欺骗、受迫害的痛苦,我是能够理解的,因为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可是同志们说苦也有不同的内容,不能简单地处理感情,应该把妇女不甘心受压迫、要求反抗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了。由于我对思想改造和唱腔的关系领会得不深刻,只是追求发挥自己唱腔特点,因此到后来在唱《雪里红梅》时就发生了问题,唱到一位革命女战士的母亲在监中和女儿会见时的一段唱词时,为了追求唱腔的悦耳,竟连一般苦的感情也表达不出来了。个人主义的抬头,一味想表现自己,结果使我重新走上了形式主义的老路。幸亏领导上及时指出我的缺点,并组织我深入生活到工厂和农村去,通过劳动锻炼和学习,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政治和艺术的关系,认识到用什么感情来处理唱腔,表达生活内容,是与个人的立场观点分不开的,实际上这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我深切地认识到在艺术中一味表现自己是不对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唱《罗汉钱》、《杜十娘》、((情探》等唱词时所强调的苦,还只是我思想上一贯认为的“命苦”这种消极思想的反映。因此我在表现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时,抹煞了他们的社会时代背景,忽略了主题思想,一味追求使台下听众落泪,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了。
经过了这些方面学习,明确了上述的问题,我在领导的帮助和群众的支持下,尝试着突破自己低沉感伤的情调,在《新木兰辞》的开篇中摸索着创造歌唱女英雄花木兰的唱腔。这是我的唱腔由低沉哀怨走向明朗刚健的第一步。《新木兰辞》开篇在演唱后受到听众们的热烈欢迎。它的成功应该归之于党在思想上对我的教育和帮助。
从《新木兰辞》演唱过程中,特别是到工农群众中去演唱这一节目时,我深深地感觉到,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开朗、刚健、豪迈的符合我们的时代感情的唱腔,而这一方面我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工农兵,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彻底改造我们的思想。
今年春天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领导上特地组织我们去工厂参观访问和演出,并向工人同志们学习。我在工厂里受到了工人兄弟们的敢说敢做的革命精神的教育,感到评弹的唱腔迫切需要革新才能更好地来歌唱这一伟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因此在党的领导和刘天韵同志的帮助下,探索创造了《六十年代第一春》的唱腔,在创作过程中,工人同志们大胆创造的精神不断地鼓舞着我,我尝试着用快板和原来的唱腔结合,来歌唱工人同志的思想感情。开篇演出后受到了听众的欢迎,但是我自己检查,和工人同志的感情还离开很远,原因是自己深入工农兵、改造思想还很不够。
……
前言/序言
琼林撷英: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与传承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广阔天地,聚焦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剧种、流派及其杰出代表人物的艺术人生与表演精髓。我们不着眼于任何单一的评弹艺术家传记,而是力求构建一幅涵盖昆曲、京剧、越剧、川剧等主要剧种的宏大画卷,展现中国戏曲如何熔铸了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审美情趣。 第一部分:古典声腔的源流与演变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戏曲艺术的深厚根基,从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戏的兴起到元代杂剧的鼎盛,勾勒出戏曲艺术的脉络。重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声腔艺术如何适应时代需求而不断发展和融合。 一、 昆曲:水磨腔的典雅遗韵 昆曲,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至今仍在演出的剧种之一,以其细腻典雅的唱腔和丰富的表演程式著称。我们将详细考察其“百戏之祖”的地位,分析其音乐体系——昆腔的结构特点,特别是“水磨腔”的婉转悠扬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对明清两代昆曲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如《牡丹亭》《长生殿》的文本与演出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昆曲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审美情趣的载体,以及其在清代中后期遭遇的挑战与转型。 二、 京剧的“乾嘉革新”与声腔的融合 京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章将详述“徽汉合流”的过程,即徽班如何与汉调艺人相互影响、最终孕育出京剧艺术的成熟形态。重点剖析京剧的四大声腔——西皮、二黄的形成与区别,以及它们如何被整合进“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表演体系中。对老生、青衣、花旦、武生等行当的唱腔特点和身段规范进行系统梳理,揭示京剧如何以其熔铸百家的特点,成为“国剧”。 三、 南方声腔的地域特色与生命力 除了北方的京剧和南方的昆曲,中国其他地域的声腔艺术同样光彩夺目。本部分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剧种进行深入剖析: 1. 越剧的清雅秀美: 考察越剧如何从早期说唱形式发展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重要剧种,其“小歌班”的兴起,以及王派、袁派等流派在唱腔处理上的创新与影响。重点分析其音乐如何贴近吴侬软语,展现江南水乡的细腻情感。 2. 川剧的火爆与变脸艺术: 展现川剧在市井文化中的旺盛生命力,分析其高腔、清腔、昆腔等声腔的交融,特别是对“川剧变脸”这一绝技的技艺起源、程式化表演及其文化内涵的探讨。 3. 其他地方戏曲的掠影: 简要介绍豫剧的刚健有力、秦腔的粗犷奔放等,凸显地方剧种在艺术形式上的多样性与地域文化的承载性。 第二部分: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与写意精神 戏曲不仅是音乐的艺术,更是高度凝练的身体语言的艺术。本部分专注于舞台表演的“程式化”这一核心特征,探究其背后的哲学意蕴。 一、 身段与手势的语汇系统 中国戏曲的每一个亮相、每一次指点、每一趟台步,都蕴含着特定的意义。本章将解析戏曲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训练体系,阐释“开打”、“走圆场”、“亮相”等基本程式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视觉叙事系统。探讨这些程式如何在不同剧种中得到继承与变异,例如武戏中的翻跟斗与文戏中的水袖运用。 二、 服饰、脸谱与虚拟空间的构建 戏曲舞台是极简的,却依靠高度符号化的服装、道具和脸谱来构建复杂的叙事空间。我们将分析: 脸谱的色彩哲学: 脸谱不仅仅是化妆,更是人物性格、命运的直接指示牌,解析红、黑、白、蓝等基本色块所代表的道德属性和人物类型。 服装的等级与象征: 蟒袍、靠、帔、褶等不同服装的形制,如何区分角色的身份、地位和场合。 虚拟化表演: 探讨如何仅凭一根马鞭象征骑马,如何通过一桌二椅来表现亭台楼阁,揭示中国传统美学中“以意带形”的写意精神。 第三部分:戏曲教育、传承与当代困境 戏曲的生命力在于薪火相传。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下的戏曲生态,分析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师徒制”的坚守与现代戏曲教育 传统戏曲的艺术精髓往往通过世代相传的“师徒制”得以保持原真性。本章将探讨这一传承方式的优势(如技艺的精细打磨)与局限(如对个体天赋的依赖)。同时,比较分析现代戏曲学院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学院派与科班派在培养艺术家方式上的异同。 二、 剧目创作与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戏曲的题材不能完全停留在古代的神鬼情缘和忠孝节义。本部分将考察近代以来,戏曲家们如何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历史新篇,如新编历史剧的兴起,以及如何运用传统声腔来表现现代主题而不失其艺术本色。探讨在保持剧种“腔调”的纯粹性与适应现代观众审美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三、 保护、推广与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戏曲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对剧种生存的积极影响,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媒体、跨界合作等方式,拓宽戏曲的受众群体,特别是吸引年轻一代观众。同时,简要介绍一些经典剧目在海外巡演中获得的认可与反响,展现中国戏曲作为世界级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书旨在为广大戏曲爱好者、艺术研究者提供一部系统、深入的参考读物,力求全面展现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不朽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