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官一身轻,谁解陶渊明?

无官一身轻,谁解陶渊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建业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唐诗
  • 陶渊明
  • 田园诗
  • 隐逸
  • 人生感悟
  • 古典文学
  • 文学
  • 文化
  • 名家名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492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661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2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每个人都被自己不安分的心鼓动着,华服美食、美女香车、权势金钱……太多的诱惑让人无法平静,这本书能让你静下浮躁的心,回归生命的源头,安顿真实的自己。

内容简介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个风雨如晦的乱世,是政治上混乱、社会上苦痛的时代。就在这片混乱中,陶渊明用他喜欢的菊,也用他钟爱的酒,更用他澄明的心,创造了一个宁静悠远的小世界。陶渊明采菊东篱,悠然见山,心与物齐,客我两忘,上接漆园蝶梦,下启子瞻一蓑烟雨,脱然“为己”,跨越了秦汉士人们壮怀激烈的传统人生梦,突破了魏晋玄家们恣意不安的现实人生路,为后世士大夫创造了一个精神的故乡,觅得了一处安顿灵魂的居所。
  回观我们灯红酒绿、车马喧嚣的现代生活,在一片物质的海洋里,我们的心浮浮沉沉无所依傍,陶渊明就是那片净土,让我们能够用不为外物所惑,安于布衣粗食、简单质朴的生活。
  《无官一身轻,谁解陶渊明?》能让你静下浮躁的心,回归生命的源头,安顿真实的自己。

作者简介

  戴建业,1956年生。文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兼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著作有:《老子的人生哲学》(台湾扬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唐宋诗词史》(湖北科技出版社)、《老子现代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另有论文、译文数十篇。

目录

序言 无所利念的洒脱

第一章 感受与体验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及文化渊源
第二章 回归:心与物的自然
——安顿好生,以超越死
第三章 不虚此生
——活出真性情
第四章 从认识自己到坚守本分
——陶渊明对自我的认知
第五章 为何坚决不做官
——辞官归隐的反思
第六章 乐活在民间
——不一样的归隐
第七章 酒中有真意
——任怀自得的诗人
第八章 静穆的力量
——陶诗的主导风格
第九章 开启自然质朴的诗风
——品味陶诗的妙不可言
第十章 被低估的诗国伟人
——从被冷落到备受推崇
第十一章 品行气节与人生境界的范本
——再识陶渊明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无官一身轻,谁解陶渊明?》:
  后者并不把一己生命作为私人的占有物,认为个体生命是大化生命的一部分,追求个人生命的不朽枉然无益,只会使自己把生命看作一种沉重的负担,它暴露了“营营惜生”者心胸的狭隘和自私,应当将个体融进广阔的生命洪流,将一己生命融进宇宙大化的生命节律之中。一方面在精神上吐纳山川,另一方面又与造化和同一气,随天地而同流,与大化而永在,天地大化的生生不息就是个人生命的永恒。这样,还用得着为“吾生”的存亡而牵肠挂肚,为“奄去靡归期”而涕泪涟涟,为“身没名亦尽”而五情俱热,为求饮求名而栖栖惶惶吗?生命如能“纵浪大化中”,便不会因高寿和盛名而窃窃惊喜,也不至于为命短和名没而戚戚忧惧。沃仪仲评这首诗说:“日醉促龄,立善谁誉,并饮酒好善,一齐扫去矣。细寻结穴处,只在纵浪大化,不喜不惧,渊明置身真在日月之上。题中‘自然’二字,释得透快。”人们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诗句中,往往只注意到诗人生性的旷达和笔端的潇洒,很少人由此认识到“渊明置身真在日月之上”。较之为了个人肉体长生或精神长存而炼丹服药、而纵酒荒放、而立善求名之流,渊明面对死亡的“纵浪大化”和“不喜不惧”,其境界何其高远,其胸襟多么博大!
  《饮酒二十首》之十一与《形影神》中所展露的生命意识可相互印证: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

前言/序言

unll
《竹林深处》:一部关于魏晋风流与士人精神的恢宏画卷 本书简介 《竹林深处》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叙事,它是一次对魏晋时代精神世界的深度探寻,一幅描绘那个时代名士风流、思想激荡与生命哲学的宏大画卷。本书聚焦于建安至西晋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探讨在“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人群体中,如何面对乱世的压抑、传统的崩塌与自我价值的重塑。 一、乱世的底色与士人的觉醒 魏晋时期,东汉王朝的余晖散尽,军阀混战与门阀政治的阴影笼罩大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儒家思想的正统性受到空前挑战,玄学应运而生,成为知识分子寻求精神慰藉和自我解放的哲学基石。 本书开篇,便细致勾勒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处的困境:一方面是政治高压下不得不采取的“洁身自好”或“阿附权贵”的选择;另一方面,则是内心深处对个体自由和生命本真的强烈渴望。 我们深入剖析了“竹林七贤”的群体现象,他们并非简单的隐士,而是时代精神的先驱者。他们以饮酒、弹琴、清谈、服散(五石散)等行为,构建起一套对抗主流价值观的“场域”。这种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是对僵化礼教和虚伪道德体系的深刻反思与消极抵抗。本书将考证他们每一次聚会、每一句玄谈背后的深层用意,揭示“名教与自然”这对永恒矛盾在他们生命中的挣扎与和解。 二、玄学的形上追寻与生命哲学的构建 玄学,作为魏晋思想的灵魂,《竹林深处》用大量的篇幅进行解读。它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对“有”与“无”、“体”与“用”、“名”与“实”的形而上学的探究。 王弼对《周易》的解读,如何将复杂的卜筮之学转向对“老庄”本体论的阐发?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流露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决绝,不仅仅是私人恩怨,更是对历史合法性的质疑。本书将这些思想脉络梳理清晰,展示了士人如何从对既有经典亦步亦趋的解读中解放出来,转而关注个体内在的精神体验和生命力的流转。 我们特别关注“贵无论”的思潮,它如何鼓励士人超越世俗的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与“道”相契合的纯粹存在状态。这种对本真的回归,不仅是哲学上的探索,更是个体在精神废墟中重建意义的尝试。 三、艺术、风度与“士人品格”的养成 魏晋时期,艺术的地位空前提高,文学、书法、绘画不再仅仅是装饰或道德说教的工具,而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寄托情怀的最高载体。 本书详细分析了书法艺术的演变,从汉隶的庄重走向魏晋风度的飘逸。王羲之的“神韵”如何体现了玄学的审美观?曹植的诗歌如何将个人情感的抒发推向新的高度?这些艺术成就,无不是士人精神世界的物质投射。 “风度”是魏晋士人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书中通过大量文献考证,还原了名士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他们的服饰、他们的谈吐、他们对器物的鉴赏。这种对“风度”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对生命美学的极致构建,是他们在无法改变外部世界时,通过雕琢自身来彰显价值的方式。 四、历史的必然与遗憾:由竹林走向中朝 “竹林七贤”的悲剧结局是本书无法回避的主题。山涛的“合”与嵇康的“不合”,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对权力诱惑与坚守原则时的两种典型路径。 本书不落窠臼地分析了司马氏篡权前后,士人阶层与政治权力的复杂互动关系。一些人选择隐退以求自保(如阮籍的“穷途而哭”),而另一些人则在更高层的权力结构中扮演了新的角色(如王导、王敦的崛起)。这种由魏晋初期对个体自由的狂热追求,如何一步步演变为东晋时期门阀的固化与政治的僵化? 《竹林深处》旨在呈现一个多维度的魏晋图景:既有其思想的深刻性与艺术的空灵美,也有其政治上的无奈与个体命运的悲凉。它试图让读者理解,那个“乘桴浮于海”的梦想,最终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无尽的回响与沉思。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广泛引证《世说新语》、《三国志注》、嵇康集等一手文献,还原历史场景的真实肌理。 视角独特: 跳出传统“清谈误国”的简单论断,深入挖掘玄学对个体生命哲学的积极建构。 文笔雅致: 叙事流畅,文风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分析的思辨性,力求再现魏晋风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无官一身轻,谁解陶渊明?》的书名,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向往。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充满压力的社会里,能拥有“无官一身轻”的洒脱,简直是奢望。而“谁解陶渊明?”,更是点出了一个核心人物,一位古代文人,他的人生选择与心境,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强烈的共鸣。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陶渊明的生平故事,更重要的是,它会深入挖掘陶渊明身上那种超越时代、超越功名利禄的精神内核。或许作者会借由陶渊明的经历,剖析我们现代人为何会深陷“身不由己”的泥潭,为何总是背负着无形的枷锁。他笔下的田园风光,他辞官归隐的决心,他与自然的对话,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反思当下生活、寻找内心平静的绝佳参照。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一种摆脱束缚、回归本真的力量。它或许会像一阵清风,吹散我心中积累的尘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不是在寻找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是希望通过理解陶渊明,找到一种更健康、更自在的生活态度,一种即使身处喧嚣,也能保持内心宁静的能力。这本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对人生价值的追问。

评分

《无官一身轻,谁解陶渊明?》这书名,光是念出来就有一种“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它不仅点出了陶渊明身上那份令人神往的洒脱,更像是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命题:谁能真正懂得这位隐士的内心世界?我好奇,作者究竟会以怎样的角度,去剖析陶渊明看似简单的“归隐”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与深刻思想。我脑海中闪过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与世无争的清淡,但这份清淡背后,必然是对世俗纷扰的一种深刻体悟与抗拒。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走进陶渊明的精神花园,去感受他辞官时的决绝,去理解他田园生活中的甘苦,去体味他那份“常恐秋节至,凉飙夺我衣”的孤独,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将陶渊明的智慧,与我们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联系起来。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在“身不由己”的泥沼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一身轻”?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更是一次关于人生选择与内心自由的深刻探讨。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能够安顿心灵、重拾生活力量的智慧。

评分

《无官一身轻,谁解陶渊明?》的书名,像一个古老而又迷人的谜语,瞬间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陶渊明,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名字,他的“无官一身轻”是多少人心中的理想状态,又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谁解”二字,更是将这份探索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它暗示着,理解陶渊明并非易事,需要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我揣测,这本书不会止步于简单介绍陶渊明的诗歌成就,而是会试图深入他的内心世界,去探寻他辞官归隐的真正动因。或许,作者会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描绘出当时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对比出陶渊明内心的坚持与不屈。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细致地描绘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如何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安顿心灵。这种“轻”并非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精神上的富足与自由。这本书,我想它更像是一次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义,它会引导我们思考,在追求世俗成功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关注内心的成长与宁静。我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寻得自己内心安宁的启示,不再被外在的评价和压力所束缚。

评分

初翻开《无官一身轻,谁解陶渊明?》,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和哲学思辨的色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无数的“必须”和“应该”裹挟着前行,身心俱疲。而“无官一身轻”,仿佛一声悠长的叹息,道出了多少人压抑在心底的渴望。紧接着的“谁解陶渊明?”,则巧妙地将这份渴望引向了那位千古名士。我忍不住去想,作者究竟会从哪个角度去解读这位隐士?是他的诗歌?他的生活?还是他身上那种特立独行的精神?我脑海中浮现出陶渊明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那些关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关于归园田居的恬淡。但这本书,我更期待它能超越单纯的文学鉴赏,触及到陶渊明之所以选择隐逸的深层原因。这背后,一定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失望,是对官场黑暗的厌倦,更是对自己内心纯粹追求的坚持。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个时代的背景,如何刻画陶渊明在仕与隐之间的挣扎与抉择。最终,他为何能毅然转身,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一身轻”?这其中的智慧,我想才是最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条审视自我、重塑人生观的路径,让我们在追逐外在成就的同时,也能看见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自由的自己。

评分

读到《无官一身轻,谁解陶渊明?》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跳出了“辞官”、“归隐”、“田园诗”这些关键词。然而,这本书的名字似乎比这些更进一层,它不仅仅是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概括,更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一起去“解”这位诗人。我猜想,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而是会深入剖析他之所以能够“一身轻”的内在逻辑。在那个讲究“学而优则仕”的年代,陶渊明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能如此坚定地摆脱世俗的羁绊?又是怎样的心境,让他能在回归田园后,感受到真正的自在与满足?我期待书中能有细致的描写,展现陶渊明在仕途中的不如意,以及他内心深处对自由与宁静的渴望。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否将陶渊明的思想,与我们当下社会中的种种压力和焦虑联系起来?在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身轻”?这本书,我想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寻。我希望它能启发我,去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洒脱。

评分

东西满意的,就是这次送货太不给力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东西满意的,就是这次送货太不给力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东西满意的,就是这次送货太不给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