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钟爱华医生的故事,是与中国人民一起写就的故事,是关于爱的故事,是“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的现实版。他和许多像他一样的人曾在这片土地上默默生活、奉献,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有他们的一份血泪和欢喜。这是一章不该忘记的历史,这是一片不能忘却的深情。
·他医治人的身体
·他和同伴们饱经匮乏、土匪和战乱之患
·他使自己的家成为最舒适温暖的待客之家
·他的幽默和善见证了平安喜乐能穿透战火
·他是深爱中国的美国医生钟爱华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无论是在个人的生命上,还是我所从事的事工中,我其实也深受钟爱华医生的影响。事实上,回头看来,我深信上帝之所以让路得成为我的妻子,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让钟医生成为我的岳父!
——葛培理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代代相传
第1章 宝贵遗产
第2章 青梅竹马
第3章 职业棒球手
第4章 中国来鸿
第5章 初到清江浦
第6章 仁慈医院
第7章 “四先生”回来了
第二部分 中国情
第8章 德州商人
第9章 医治与扩建一
第10章 书籍和刺刀
第11章 女儿的童年
第12章 安睡清江浦
第1章 大撤退1927
第三部分 战火纷飞
第14章 欢喜归来
第15章 黑热病
第16章 最大的长老会医院
第17章 “有趣的集合”
第18章 增援与悲剧
第19章 宣教的意义
第20章 婴儿哭声
第21章 吉斯勒夫妇
第22章 敞开的大门
第23章 日军侵华
第24章 安全港
第25章 清江浦陷落
第26章 日军统治
第27章 引路的手
第28章 未完成的乐章
第四部分 新工场
第29章 卡罗来纳第一把刀
第30章 邻居作家
第31章 调解员
第32章 拂晓前起床
尾声重返中国
跋遗产长存,
精彩书摘
1914年,弗吉尼娅在里士满圣路加医院的护士培训班学习,之后又在附近一家专门针对平信徒的训练学校进修。她的同学中有一位是富有的烟草商约翰·里德的女儿。里德家是虔诚的基督徒家庭,而且对年轻人开放。里德先生的一个儿子后来成为钟爱华医疗宣教的同工。小里德依然能回忆起小时候第一次见到弗吉尼娅时的印象:“她戴着一顶宽大的白色帽子,随着她的身体欢快地震动。一位帅气英俊的年轻人站在门口,姐姐说是钟爱华来看莱夫特威克小姐了。”钟爱华成了小里德心目中的英雄:“你看到的是一位年轻的医生。不是布道者,而是要成为宣教士的医生。我们都非常敬佩他,视他为年轻人中将生命献给主的榜样。”
约翰-里德先生本人也被钟爱华在棒球场上的勇猛所打动。钟爱华是医学院校队的成员,并且在新建成的布罗茨瑞德公园球场投出了第一球。这是非常冒险的一投,因为击球手也迫切地想要击出一记有纪念意义的本垒打。钟爱华经过长期练习,已经完全掌握了当时线路最难捉摸的“指节变化球”:球在运行当中丝毫不会旋转,击球手甚至可以看到球身上的缝合线条;但就在进入击球区的一刹那,球会因前方压缩的空气而突然变向,而击球手和钟爱华本人都不知道球变化的方向。
1913年夏天,弗吉尼亚职业联赛里士满俱乐部的教练,一位曾经的捕手,想要试试这位年仅19岁的医学院学生的投球才华。
钟爱华投出各式各样的球:快球、弧线球、直线球。教练问还有没有其他花样,于是钟爱华投出一记指节变化球。“球在开始运行时没有任何的旋转。就在教练要接球前的一刹那,球突然下沉,击中了教练的小腿!他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接住那球。还没等回到俱乐部,教练就迫不及待要与我签约。”
钟爱华在合同中特意加入了一条:俱乐部不得要求他在星期日旅行或参加比赛。俱乐部没有任何异议就接受了此条款。因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投手,纽约巨人队的克里斯蒂·马修森在与俱乐部的合同里也有相同条款。
1913年暑假,钟爱华作为职业选手随球队在弗吉尼亚各地比赛,主要负责帮助击球手练习并担当球队的替补投手。里士满俱乐部的主力投手是伯利·格兰姆斯,第一替补是布鲁克林·道格尔斯。钟爱华上场参加了里士满以6:5击败纽约巨人队的友谊赛,巨人队的教练约翰·麦格劳因自己球队遭遇这样的失败而气急败坏。
里士满俱乐部队员们的特点和性格各不相同。“球队里有一些品行端正的队员,但也有一些难对付的人。我常想,正是因为上帝听我父母的祷告,用他大能的手保护了我,才使我没有卷入球队的一些黑幕中去。很多事情我甚至没有察觉就过去了。”1914年,钟爱华在整个6月为里士满打比赛,之后又在山区联赛中为克利夫顿福奇队打比赛。但在离他出生地不远举行的第二场比赛中,钟爱华投球那只手的食指骨折,无法参加赛季剩下的比赛。
1915年,当钟爱华在医学院的第三学年快要结束的时候,联邦联盟①中的巴尔的摩金莺队买下了里士满俱乐部。这一出人意外的变化给了钟爱华进入主流联盟打球的机会。但加入金莺队就意味着要中断学业。当爱华几年前舍弃律师生涯走向医疗宣教这条路的时候,他已经将名誉和利益抛在脑后。而现在,他有机会在棒球场将这些东西捡回来。
……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钟爱华传:洋医生的中国心》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细且自然: 《尘封的丝路秘闻: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回响》 一、引言:被遗忘的沙海低语 本书旨在探寻一条横跨千年的精神与文化之路——敦煌。它不仅仅是一系列宏伟的石窟群,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咽喉要塞,是佛教艺术在东方大地上生根、开花、最终趋于沉寂的历史缩影。我们试图穿透岁月的流沙,重温那些在莫高窟中留下印记的匠人、僧侣、旅人以及守护者们的故事。不同于以往侧重艺术鉴赏的著作,本书将聚焦于敦煌作为一座“活的城市”的兴衰脉络,探究其兴盛的经济基础、复杂的宗教生态以及在历史转折点上所展现出的文化韧性与脆弱性。 二、丝路的黄金时代:贸易、信仰与技术交流 敦煌,地扼河西走廊的咽喉,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便成为东西方物质与精神财富交汇的十字路口。本书第一部分将详细描绘敦煌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的景象。我们不遗余力地搜集了大量的碑刻、文书以及出土的贸易记录,力求还原一个繁忙、多元、充满活力的边塞都会。 1. 经贸动脉的活力: 详细剖析了粟特商人、回鹘贵族以及吐蕃使节在敦煌的贸易活动。通过对“敦煌文书”中零星记录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重建彼时粮食、丝绸、香料乃至奴隶的交换路径与价格波动。例如,书中将呈现一份关于公元八世纪胡麻油价格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中原与西域物价联动的复杂机制。 2. 信仰的熔炉: 佛教的传入并非一帆风顺。本书将探讨早期印度教、祆教(拜火教)与本土道教在敦煌的并存与冲突。重点关注佛教宗派如何在敦煌形成独特的本土化特征,以及不同教派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考察了壁画中“密教元素”的早期渗透,以及儒家思想在边塞官僚体系中的适应性表现。 3. 营造之秘: 莫高窟的修建是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本书将着重分析其建筑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协同。通过对洞窟形制、彩塑颜料来源的考察,揭示了高僧们如何调动大量的劳力和物资,实现如此宏伟的工程。我们引入了最新的材料科学分析结果,探讨石窟的保护与修复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技术挑战。 三、历史的骤变:战火、政权更迭与文化的重塑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敦煌命运的转折点。此后,敦煌经历了吐蕃占领、归义军自治以及后来的西夏、元朝统治。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这些剧烈的政治动荡对敦煌文化生态产生的深远影响。 1. 吐蕃的统治时期(781-848年): 这一时期敦煌的佛教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本书将重点分析吐蕃统治下,藏传佛教元素如何融入和改造原有的中原佛教体系。通过解读《敦煌藏文文书》,我们得以窥见彼时吐蕃地方官员与汉族士绅之间的权力博弈与文化妥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藏传密宗的“上师”体系是如何渗透到莫高窟的供养文化中的。 2. 归义军的“黄金尾声”: 归义军的建立象征着汉文化的暂时复兴。书中详述了张氏、曹氏家族如何以莫高窟为精神象征,重建地方秩序。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呈现出一种兼具中原气度和西域色彩的独特“回归”面貌。我们将比对同时期中原艺术的衰退迹象,突显敦煌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 3. 西夏与元代:多元融合的终章: 随着西夏的崛起,敦煌成为党项民族的文化疆域的一部分。本书探讨了西夏佛教的特点,以及它如何与莫高窟的传统产生新的张力。在元代,敦煌的宗教地位逐渐边缘化,但其作为驿站和边防重镇的作用依然存在。我们描绘了喇嘛教在元朝宫廷影响下,对敦煌佛教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更新”的过程,直至它最终沉寂。 四、藏经洞之谜:开启与封闭的瞬间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藏经洞”——这个无意中保存了千年文明的密室。我们不仅复述了王圆箓发现藏经洞的经过,更侧重于对历史背景的重构。 1. 封闭的逻辑: 为什么藏经洞会在十一世纪初被如此匆忙、系统性地封存?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当时军事局势和宗派斗争的假说,分析了“封闭”行为背后可能涉及的宗教净化或避祸的复杂动机,而非仅仅是简单的遗忘。 2. 西方探险家的介入与“劫掠”之辨: 详细审视了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探险家进入敦煌的经过。本书力求摆脱简单的情感化叙事,客观分析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中国政府的弱势地位,以及文物外流的法律和伦理困境。我们对比了不同版本文书在欧洲和国内图书馆的收藏现状,探讨了这种“分散收藏”对后世研究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3. 现代的守护与反思: 最终,本书将视角拉回到当代,探讨莫高窟在二十世纪以来的保护历程。从法国专家伯希和的早期干预,到当代数字化的努力,我们审视了人类在“保存历史”与“研究历史”之间的永恒张力。 结语:敦煌的未来回响 《尘封的丝路秘闻》试图证明,敦煌的意义远超其艺术价值。它是中国历史中“开放性”与“融合性”的活态博物馆。通过对这些尘封史料的细致解读,我们期望能让读者体会到,每一尊佛像、每一卷经书,都承载着一个民族在面对剧变时所展现出的信仰的坚韧与智慧的光芒。敦煌的故事,是关于文明如何相遇、冲突、适应并最终成就永恒的宏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