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鍾愛華醫生的故事,是與中國人民一起寫就的故事,是關於愛的故事,是“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命”的現實版。他和許多像他一樣的人曾在這片土地上默默生活、奉獻,今天我們所擁有的,有他們的一份血淚和歡喜。這是一章不該忘記的曆史,這是一片不能忘卻的深情。
·他醫治人的身體
·他和同伴們飽經匱乏、土匪和戰亂之患
·他使自己的傢成為最舒適溫暖的待客之傢
·他的幽默和善見證瞭平安喜樂能穿透戰火
·他是深愛中國的美國醫生鍾愛華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無論是在個人的生命上,還是我所從事的事工中,我其實也深受鍾愛華醫生的影響。事實上,迴頭看來,我深信上帝之所以讓路得成為我的妻子,原因之一就是為瞭讓鍾醫生成為我的嶽父!
——葛培理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代代相傳
第1章 寶貴遺産
第2章 青梅竹馬
第3章 職業棒球手
第4章 中國來鴻
第5章 初到清江浦
第6章 仁慈醫院
第7章 “四先生”迴來瞭
第二部分 中國情
第8章 德州商人
第9章 醫治與擴建一
第10章 書籍和刺刀
第11章 女兒的童年
第12章 安睡清江浦
第1章 大撤退1927
第三部分 戰火紛飛
第14章 歡喜歸來
第15章 黑熱病
第16章 最大的長老會醫院
第17章 “有趣的集閤”
第18章 增援與悲劇
第19章 宣教的意義
第20章 嬰兒哭聲
第21章 吉斯勒夫婦
第22章 敞開的大門
第23章 日軍侵華
第24章 安全港
第25章 清江浦陷落
第26章 日軍統治
第27章 引路的手
第28章 未完成的樂章
第四部分 新工場
第29章 卡羅來納第一把刀
第30章 鄰居作傢
第31章 調解員
第32章 拂曉前起床
尾聲重返中國
跋遺産長存,
精彩書摘
1914年,弗吉尼婭在裏士滿聖路加醫院的護士培訓班學習,之後又在附近一傢專門針對平信徒的訓練學校進修。她的同學中有一位是富有的煙草商約翰·裏德的女兒。裏德傢是虔誠的基督徒傢庭,而且對年輕人開放。裏德先生的一個兒子後來成為鍾愛華醫療宣教的同工。小裏德依然能迴憶起小時候第一次見到弗吉尼婭時的印象:“她戴著一頂寬大的白色帽子,隨著她的身體歡快地震動。一位帥氣英俊的年輕人站在門口,姐姐說是鍾愛華來看萊夫特威剋小姐瞭。”鍾愛華成瞭小裏德心目中的英雄:“你看到的是一位年輕的醫生。不是布道者,而是要成為宣教士的醫生。我們都非常敬佩他,視他為年輕人中將生命獻給主的榜樣。”
約翰-裏德先生本人也被鍾愛華在棒球場上的勇猛所打動。鍾愛華是醫學院校隊的成員,並且在新建成的布羅茨瑞德公園球場投齣瞭第一球。這是非常冒險的一投,因為擊球手也迫切地想要擊齣一記有紀念意義的本壘打。鍾愛華經過長期練習,已經完全掌握瞭當時綫路最難捉摸的“指節變化球”:球在運行當中絲毫不會鏇轉,擊球手甚至可以看到球身上的縫閤綫條;但就在進入擊球區的一刹那,球會因前方壓縮的空氣而突然變嚮,而擊球手和鍾愛華本人都不知道球變化的方嚮。
1913年夏天,弗吉尼亞職業聯賽裏士滿俱樂部的教練,一位曾經的捕手,想要試試這位年僅19歲的醫學院學生的投球纔華。
鍾愛華投齣各式各樣的球:快球、弧綫球、直綫球。教練問還有沒有其他花樣,於是鍾愛華投齣一記指節變化球。“球在開始運行時沒有任何的鏇轉。就在教練要接球前的一刹那,球突然下沉,擊中瞭教練的小腿!他根本沒有任何機會接住那球。還沒等迴到俱樂部,教練就迫不及待要與我簽約。”
鍾愛華在閤同中特意加入瞭一條:俱樂部不得要求他在星期日旅行或參加比賽。俱樂部沒有任何異議就接受瞭此條款。因為曆史上最偉大的投手,紐約巨人隊的剋裏斯蒂·馬修森在與俱樂部的閤同裏也有相同條款。
1913年暑假,鍾愛華作為職業選手隨球隊在弗吉尼亞各地比賽,主要負責幫助擊球手練習並擔當球隊的替補投手。裏士滿俱樂部的主力投手是伯利·格蘭姆斯,第一替補是布魯剋林·道格爾斯。鍾愛華上場參加瞭裏士滿以6:5擊敗紐約巨人隊的友誼賽,巨人隊的教練約翰·麥格勞因自己球隊遭遇這樣的失敗而氣急敗壞。
裏士滿俱樂部隊員們的特點和性格各不相同。“球隊裏有一些品行端正的隊員,但也有一些難對付的人。我常想,正是因為上帝聽我父母的禱告,用他大能的手保護瞭我,纔使我沒有捲入球隊的一些黑幕中去。很多事情我甚至沒有察覺就過去瞭。”1914年,鍾愛華在整個6月為裏士滿打比賽,之後又在山區聯賽中為剋利夫頓福奇隊打比賽。但在離他齣生地不遠舉行的第二場比賽中,鍾愛華投球那隻手的食指骨摺,無法參加賽季剩下的比賽。
1915年,當鍾愛華在醫學院的第三學年快要結束的時候,聯邦聯盟①中的巴爾的摩金鶯隊買下瞭裏士滿俱樂部。這一齣人意外的變化給瞭鍾愛華進入主流聯盟打球的機會。但加入金鶯隊就意味著要中斷學業。當愛華幾年前捨棄律師生涯走嚮醫療宣教這條路的時候,他已經將名譽和利益拋在腦後。而現在,他有機會在棒球場將這些東西撿迴來。
……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鍾愛華傳:洋醫生的中國心》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細且自然: 《塵封的絲路秘聞:敦煌莫高窟的韆年迴響》 一、引言:被遺忘的沙海低語 本書旨在探尋一條橫跨韆年的精神與文化之路——敦煌。它不僅僅是一係列宏偉的石窟群,更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咽喉要塞,是佛教藝術在東方大地上生根、開花、最終趨於沉寂的曆史縮影。我們試圖穿透歲月的流沙,重溫那些在莫高窟中留下印記的匠人、僧侶、旅人以及守護者們的故事。不同於以往側重藝術鑒賞的著作,本書將聚焦於敦煌作為一座“活的城市”的興衰脈絡,探究其興盛的經濟基礎、復雜的宗教生態以及在曆史轉摺點上所展現齣的文化韌性與脆弱性。 二、絲路的黃金時代:貿易、信仰與技術交流 敦煌,地扼河西走廊的咽喉,自漢代張騫鑿空西域後,便成為東西方物質與精神財富交匯的十字路口。本書第一部分將詳細描繪敦煌在唐代達到鼎盛時期的景象。我們不遺餘力地搜集瞭大量的碑刻、文書以及齣土的貿易記錄,力求還原一個繁忙、多元、充滿活力的邊塞都會。 1. 經貿動脈的活力: 詳細剖析瞭粟特商人、迴鶻貴族以及吐蕃使節在敦煌的貿易活動。通過對“敦煌文書”中零星記錄的細緻梳理,我們得以重建彼時糧食、絲綢、香料乃至奴隸的交換路徑與價格波動。例如,書中將呈現一份關於公元八世紀鬍麻油價格的詳細分析,揭示瞭中原與西域物價聯動的復雜機製。 2. 信仰的熔爐: 佛教的傳入並非一帆風順。本書將探討早期印度教、祆教(拜火教)與本土道教在敦煌的並存與衝突。重點關注佛教宗派如何在敦煌形成獨特的本土化特徵,以及不同教派之間的微妙關係。我們考察瞭壁畫中“密教元素”的早期滲透,以及儒傢思想在邊塞官僚體係中的適應性錶現。 3. 營造之秘: 莫高窟的修建是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跡。本書將著重分析其建築技術與藝術創作的協同。通過對洞窟形製、彩塑顔料來源的考察,揭示瞭高僧們如何調動大量的勞力和物資,實現如此宏偉的工程。我們引入瞭最新的材料科學分析結果,探討石窟的保護與修復在不同曆史階段所麵臨的技術挑戰。 三、曆史的驟變:戰火、政權更迭與文化的重塑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是敦煌命運的轉摺點。此後,敦煌經曆瞭吐蕃占領、歸義軍自治以及後來的西夏、元朝統治。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深入探討這些劇烈的政治動蕩對敦煌文化生態産生的深遠影響。 1. 吐蕃的統治時期(781-848年): 這一時期敦煌的佛教麵貌發生瞭顯著變化。本書將重點分析吐蕃統治下,藏傳佛教元素如何融入和改造原有的中原佛教體係。通過解讀《敦煌藏文文書》,我們得以窺見彼時吐蕃地方官員與漢族士紳之間的權力博弈與文化妥協。特彆值得關注的是,藏傳密宗的“上師”體係是如何滲透到莫高窟的供養文化中的。 2. 歸義軍的“黃金尾聲”: 歸義軍的建立象徵著漢文化的暫時復興。書中詳述瞭張氏、曹氏傢族如何以莫高窟為精神象徵,重建地方秩序。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呈現齣一種兼具中原氣度和西域色彩的獨特“迴歸”麵貌。我們將比對同時期中原藝術的衰退跡象,突顯敦煌在文化傳承中的獨特地位。 3. 西夏與元代:多元融閤的終章: 隨著西夏的崛起,敦煌成為黨項民族的文化疆域的一部分。本書探討瞭西夏佛教的特點,以及它如何與莫高窟的傳統産生新的張力。在元代,敦煌的宗教地位逐漸邊緣化,但其作為驛站和邊防重鎮的作用依然存在。我們描繪瞭喇嘛教在元朝宮廷影響下,對敦煌佛教進行最後一次大規模“更新”的過程,直至它最終沉寂。 四、藏經洞之謎:開啓與封閉的瞬間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藏經洞”——這個無意中保存瞭韆年文明的密室。我們不僅復述瞭王圓籙發現藏經洞的經過,更側重於對曆史背景的重構。 1. 封閉的邏輯: 為什麼藏經洞會在十一世紀初被如此匆忙、係統性地封存?書中提齣瞭一係列基於當時軍事局勢和宗派鬥爭的假說,分析瞭“封閉”行為背後可能涉及的宗教淨化或避禍的復雜動機,而非僅僅是簡單的遺忘。 2. 西方探險傢的介入與“劫掠”之辨: 詳細審視瞭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探險傢進入敦煌的經過。本書力求擺脫簡單的情感化敘事,客觀分析當時的國際政治背景、中國政府的弱勢地位,以及文物外流的法律和倫理睏境。我們對比瞭不同版本文書在歐洲和國內圖書館的收藏現狀,探討瞭這種“分散收藏”對後世研究産生的不可逆轉的影響。 3. 現代的守護與反思: 最終,本書將視角拉迴到當代,探討莫高窟在二十世紀以來的保護曆程。從法國專傢伯希和的早期乾預,到當代數字化的努力,我們審視瞭人類在“保存曆史”與“研究曆史”之間的永恒張力。 結語:敦煌的未來迴響 《塵封的絲路秘聞》試圖證明,敦煌的意義遠超其藝術價值。它是中國曆史中“開放性”與“融閤性”的活態博物館。通過對這些塵封史料的細緻解讀,我們期望能讓讀者體會到,每一尊佛像、每一捲經書,都承載著一個民族在麵對劇變時所展現齣的信仰的堅韌與智慧的光芒。敦煌的故事,是關於文明如何相遇、衝突、適應並最終成就永恒的宏大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