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的精彩故事繼續,本書呈現過去30年這個島國的種種神奇:
1.新加坡草根批判反思李光耀政策之書。
2.新加坡“較會時事評論”的人,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李光耀時代。
3.BBC媒體人以全新視角闡述對李光耀以及李光耀時代的較真實看法。
4.讓包括新加坡旅遊者在內的所有關注新加坡以及李光耀的讀者瞭解更為真實的新加坡。
作者從一個普通新加坡人的角度,通過夾敘夾議的方式,書寫在李光耀時代的成長經曆,為大傢呈現的,是一個不一樣的“新加坡故事”——一個新加坡平民的新加坡故事。
這個故事沒有任何血淚,卻包含瞭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希望能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瞭解新加坡這一路走來的發展曆程,同時思考國傢的政策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
李慧敏,70後,英國廣播公司(BBC)特約撰稿、自由寫作人。南京大學中文係本科、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碩士畢業,曾從事教育工作,並曾在新傳媒、BBC等機構任職,對新加坡時事、區域政治等課題有廣泛的研究與涉獵。
慧敏(作者)這代人在李光耀先生威嚴的注視下長大,成年後開始反省新加坡走過的路、我鄭重推薦這位新加坡70後女記者的心路曆程。
——張力奮《金融時報》中文網 總編輯
如果不是飲著這裏的水長大;如果腳下的根不是緊緊擁抱這片土地;如果欠缺敏銳的觸覺和獨立思考能力,任誰也寫不齣這樣真實反映島國人心的作品。如果你不習慣閱讀高度如此逼視雙眸的文字,閱讀時不妨戴上墨鏡。
——蔡誌禮 副教授 《學語緻用:李光耀華語學習心得》
我覺得慧敏(作者)是有著七十二般變化、揮舞著金箍棒的孫悟空。而李光耀先生,像是法力無邊、戰無不勝的如來佛。麵對佛祖,孫悟空雖然敬重有加,行止有度,但並不卑躬屈漆,唯唯諾諾;偶爾還會直呼其名,數落其事。而悟空的敢愛敢恨,亦笑亦罵,纔真能彰顯佛的寬厚與仁慈。
——呂元禮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
序一 換一副新眼鏡看新加坡 張力奮...1
序二 不卑躬屈膝 快人快語 呂元禮...3
序三 溫室嬌花還是鐵樹開花 陳 劍...5
前言...8
第一部分
呱呱落地...12
牙牙學語...15
華語、英語、Singlish...24
十年樹木……...42
……百年樹人...53
組屋生活,組屋夢...64
待嫁女兒心...70
南洋大學...79
精英崇拜...88
排名幾乎墊底的新加坡媒體...102
三餐溫飽vs言論自由...108
龍應颱和林寶音...120
我們是這樣變得優雅的……...126
宗教信仰的力量...129
快要死瞭還怕被罰...135
我也想移民...138
第二部分
2011...142
他們說,後李光耀時代開始瞭...174
全國對話...189
期待另一個李光耀?...201
後記...209
呱呱落地
雖然我也姓李,但跟李光耀卻沒有任何親屬關係。
我來自廣東的祖父母,就誠如李光耀曾說的,都是不識字的、無田無地的農民的後代,而我的父母也不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階層。
齣生在1965年新加坡獨立以後的我,是在李光耀治國模式下成長的一代。雖然沒有經曆過戰爭、暴亂,但我也並非是嘴裏含著金或銀湯匙齣生,要什麼有什麼、被慣壞的嬌貴富傢女。
我齣生時,新加坡剛建國獨立不久,可說跟我一樣正處在童年階段。不過,新加坡就像是個神童,在旁人的指引下,憑著自己聰慧的天資,在短短的時間裏成功吸引外資、製造就業機會,在經濟上取得瞭長足的發展。
當時,越南仍深陷戰爭的鏇渦裏,中國內地仍然深處“文革”時期,而東南亞各國也處在動蕩中。這些都給瞭新加坡起步的優勢,加上李光耀領導的政府以神速的行政效率,在短時間裏整頓瞭國傢秩序,讓我們的經濟發展遙遙領先於同區域各國。
李光耀經常迴憶建國初期的艱辛,也不時嚮人們描述過去的社會動蕩。他就像一個經常替子女未來操心不已的老爸一樣,成天擔心我們不懂得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不懂得感恩,永遠隻會抱怨,也生怕我們這些不肖子孫很快地蝕光瞭前人所纍積的老本。
不過我想,也正因為建國初期多數人“目不識丁”,所以大傢都會把希望寄托在一個學識豐富的領導人身上。如果當時人人都是達官顯要、文人學士,各有不同的主見和主張,恐怕那時候的政治鬥爭會更加激烈。
“政府很厲害,凡事交給政府就行瞭”,這也是在我成長的風平浪靜的歲月裏,自小被灌輸的觀念。
記得我在念小學的時候,在英文教科書裏讀到一篇故事Father Knows Best(爸爸最清楚)。故事說的是一個小男孩約瞭其他朋友齣海遊玩,卻遭到父親的極力阻止。
朋友們齣發到海邊那天,小男孩關在房間裏賭氣。媽媽不斷在旁溫柔地勸說:“爸爸最清楚情況,他是為瞭你好纔不讓你齣去的。”
後來天氣突然急速轉變,被關在傢的小男孩看著窗外風大雨大,開始感到不安。之後,他在電視新聞中得知那幾個朋友在掀起巨浪的海上遭遇不幸。
這時,小男孩纔想起媽媽說的“爸爸最清楚情況,他是為瞭你好……”這句話,纔意識到因為爸爸的神通廣大,自己的小命纔被保住瞭,當下對父親多瞭一份敬意。
這個故事中沒有太多強烈的說教色彩,但篇章裏的人物和價值觀都摺射齣非常傳統的傢長式管理的思想——掌控權力的父親自始至終沒有嚮小男孩解釋不讓他外齣的理由,而賢惠的媽媽也隻是不斷地在一旁勸孩子聽爸爸的話。
故事裏的爸爸就像神人似的,最瞭解外頭的危險情況,而這也成瞭限製小男孩外齣的理由。
我們的領導者李光耀不就像是課文中神人父親的形象嗎?
他非常有威嚴,也最清楚外麵世界的情況。對於這種父親形象,大傢是又怕又敬。但是眼看大傢的日子逐漸好轉,我們知道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瞭我們好。
……
一提起新加坡,你會馬上想到什麼?
可能是歌手林俊傑或孫燕姿,可能是乾淨整潔的市容,也可能是口音怪怪的新加坡式英語和新加坡式華語,又或者是這裏的“嚴刑峻法”……鞭刑、罰款、禁售口香糖之類的……當然,少不瞭名字響當當的、我們所敬畏的李光耀先生。
李光耀是一個在新加坡政壇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到目前為止,他在國傢建設以及對人民生活上的影響力無可比擬。
李光耀在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宣布獨立後成為第一任總理,直至1990年宣布辭任。辭任時,他67歲,以一個經驗豐富的政治傢來說,這個年紀並不算太老。他辭任的消息公布後,國際媒體都感到震驚,紛紛贊揚他急流勇退,說他絲毫不戀權力。
辭任後,他依然留在內閣,從未真正退齣新加坡政治。他就像守護天使般,對國傢大小事嚴格把關。
在不少西方學者和媒體的眼中,李光耀是可怕的獨裁統治者。在他們看來,新加坡是一個保姆國傢,是一座有死刑的迪斯尼樂園。然而,在另一些人眼中,他卻是一位英明、有遠見的領導者,而他的治國模式更是不少國傢希望學習的對象。
對普通新加坡人來說,李光耀又是什麼樣的形象呢?
小的時候,我和大人們常常坐在電視機前看著他發錶演講或與各國元首開會,覺得他就像個神奇的人物。
長大後,我多數時候也是在電視上看到他。偶爾,自己和朋友們也會像過去的大人們那樣,在茶餘飯後評論他和他的政策。
如此這般,又過瞭許多年。
在2013年8月9日國慶慶典上,我們看到年邁的他步履蹣跚,在旁人攙扶下,齣席瞭慶典,還麵帶笑容嚮大傢揮手示意。
自從1965年新加坡建國以來,這個舉國歡騰的慶典,他從未曾缺席過。48年後的他,顯得如此蒼老虛弱,昔日的意氣風發已漸漸從他身上消逝。當他靜靜坐著觀看大傢精心籌備的慶典時,鏡頭前的他看起來慈眉善目,卻讓人感覺到,他是如此孤寂。
這個人,真的是如西方媒體所批評的獨裁專製?又或者他是一個一絲不苟到近乎武斷、偏執、神經緊綳的完美主義者?又或者,他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無法真正瞭解的巨人?
李光耀本人或許並不會在乎我們怎麼看待他,因為他曾說過,他不需要受人愛戴,而是要令人畏懼。
年事已高的他本應該含飴弄孫,或下下棋,或到海邊垂釣,過著悠閑優哉的退休生活。但他卻似乎閑不下來,他不時齣版著作或言論集,分析國內國際形勢,或告誡新加坡人,或為自己過去的政策辯護。
或許,他其實很介意人們對他的曆史評價,所以希望厘清人們對他的誤解。
人,本是復雜多麵的。一個人在我們眼裏是什麼形象,取決於我們從什麼角度看他。
相信不少新加坡人也跟我一樣,對於李光耀,我們的心情是復雜的。我們可能不太能接受他的一些作風和曾經推行的政策,但卻不得不感激他為我們建立瞭穩定繁榮的社會。
寫這本書,不是為瞭評論李光耀,也不是要論述所謂的新加坡模式,這類工作由學者冷靜分析更恰當。
這本書希望做到的,是從一個普通新加坡人的角度,通過夾敘夾議的方式,書寫在李光耀時代的成長經曆,為大傢呈現的,是一個不一樣的“新加坡故事”。
這個故事沒有任何血淚,卻包含瞭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希望能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瞭解新加坡這一路走來的發展曆程,同時思考國傢的政策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
《歲月如歌:國民的奮鬥》這本讀物,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更加注重個體體驗和情感共鳴的閱讀感受。它並非直接描繪政治傢的決策,而是通過一係列鮮活的人物故事,勾勒齣瞭新加坡國民在特定曆史時期所經曆的社會轉型和個人成長。書中對基層民眾生活的描寫非常到位,無論是早起趕工的年輕工人,還是在市場裏忙碌的小販,亦或是辛勤操持傢務的主婦,他們的生活狀態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作者善於捕捉人物內心的情感波動,比如對未來的迷茫,對機遇的渴望,以及麵對挑戰時的勇氣。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青年一代成長曆程的刻畫,他們如何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接受教育,尋找職業,組建傢庭,以及為自己和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這種奮鬥精神,貫穿瞭整本書,讓人備受鼓舞。書中的語言樸實而有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它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一個國傢的進步,離不開每一個普通人的辛勤付齣和不懈努力。這本書更像是一首獻給普通人的頌歌,贊美他們的堅韌、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愛。
評分《傢國同心:草根的年代》這本書,以一種樸實無華的敘事風格,講述瞭一段跨越數代人的傢族故事。它沒有長篇纍牘的政治分析,也沒有宏大的曆史事件的堆砌,而是將視角投嚮瞭一個普通傢庭,通過這個傢庭幾代人的生活軌跡,摺射齣瞭新加坡社會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發展變遷。我尤其被書中對傢庭成員之間關係的刻畫所打動,無論是父母對子女的關懷,還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扶持,都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在那個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年代,傢庭的溫暖和凝聚力顯得尤為珍貴。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他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如何剋服睏難,如何將傢族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書中的一些生活細節,比如早市的喧囂,鄰裏之間的互助,以及節慶時的熱鬧場麵,都充滿瞭濃鬱的生活氣息,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的崛起,不僅僅是政策和領導人的功勞,更是無數普通民眾默默奉獻的結果。這本書讓我對“國傢”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疆域,更是由無數個傢庭、無數個個體的情感和努力所構成的。
評分《獅城記憶:時代的烙印》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層次分明的。它並沒有直接講述某個政治人物的豐功偉績,而是將目光聚焦在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以及這些生活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被塑造、被改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對教育體係的描繪,書中通過一個傢庭的視角,展現瞭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殷切期望,以及他們在那個特定時期,為瞭給孩子更好的未來所付齣的努力和犧牲。那些清晨的奮鬥,深夜的陪伴,以及對知識的渴望,都讓人動容。書中的人物,雖然不是什麼大人物,但他們的故事卻有著巨大的感染力。他們經曆瞭生活的艱辛,但也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沉穩,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卻有一種娓娓道來的力量。每一個小人物的故事,都像是一塊拼圖,最終組閤成瞭一幅關於那個時代新加坡社會變遷的生動畫麵。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閱讀故事,更是在感受一種時代的力量,一種人民的智慧,以及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讓我思考,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
評分《時代的迴響:普通人的故事》是一本令人迴味無窮的書。它沒有著重於某位政治人物的政策影響,而是以一種沉浸式的敘事,帶領讀者走進新加坡普通民眾的生活圖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社會變革中個體命運的描繪。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講述瞭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們,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經曆機遇與挑戰。比如,書中對一些早期移民的描寫,他們如何從零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又如何將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融入到這個新的國度。還有對那些在工業化進程中,從鄉村來到城市,成為新一代建設者的年輕人的刻畫。書中的人物,雖然身份各異,但他們都擁有一種共同的特質:那就是麵對生活的艱辛,依然保持樂觀的態度,並且努力為傢人和自己創造更好的未來。作者的敘事技巧非常高超,能夠將宏觀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人經曆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讀者在感受時代變遷的同時,也能深入理解人物內心的掙紮與成長。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是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和他們的故事所構成的。
評分《往事如煙:新加坡崛起的背後》這本書,我剛翻瞭幾頁就被深深吸引瞭。作者以一種極其樸實卻又不乏深刻的筆觸,描繪瞭一個時代特有的印記。雖然書中沒有直接提及“成長在李光耀時代”這個書名,但字裏行間流淌的,無疑是那個年代新加坡普通民眾生活的縮影。從街頭巷尾的市井氣息,到一傢人圍坐吃晚飯時的傢長裏短,再到孩子們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成長足跡,都仿佛昨日重現。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比如孩子們放學後在巷口玩耍時的遊戲,爭搶著一顆彈珠的興奮,或是夏天午後,老人們坐在榕樹下搖著蒲扇聊天的場景,這些看似瑣碎的片段,卻勾勒齣瞭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社區,也映射齣整個社會在那個時期的脈絡。書中對環境的描寫也很到位,潮濕的空氣,斑駁的牆壁,甚至是空氣中彌漫的食物香氣,都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讀著讀著,我仿佛也跟著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瞭那個時代的喜怒哀樂,感受到瞭他們在那段特殊時期所經曆的蛻變和堅韌。這本書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從微觀的個體視角齣發,展現瞭一個時代的宏大變遷,這種方式反而更加觸動人心。
評分不錯的網上f買書挺好的
評分還可以,有趣的書!!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書,書很不錯。
評分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浙江餘姚人。唐初傑齣的政治傢、書法傢、文學傢。曾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李世民稱贊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其書法尤為後人稱道,為唐初四大書法傢之一。
評分書很好 hauhuiconhzhelimaide
評分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浙江錢塘(杭州)人。唐初傑齣的政治傢、書法傢,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他博覽文史,擅長書法,尤工隸書楷書,為唐初四大書法傢之一。以直言敢諫著稱於貞觀、永徽之際。
評分另一個角度瞭解新加坡人的生活,不錯!
評分買來的還可以用吧啊啊
評分書很好 hauhuiconhzhelimaide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