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倾听全国经方专家论坛讲课的现场直播
领略伤寒临床大家毫无保留的心得感悟
内容简介
《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二)》是第二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名师授课的“现场实录、原音再现”。黄煌、钱超尘、吴荣祖、杨志敏、刘英锋、李赛美、韩世明、陈伟、吕英等经方名家,将自己的临床心得倾囊传授、毫无保留。
“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是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由广东省中医院承办,每一年或两年举办一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二)》是2011年8月在广州主办的第二届讲习班的现场实录。
“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始终贯穿着“临床运用”这一主题,选择经方界有特色的医家或者有特色的专题进行讲解。主讲专家既有经方名家、大家,也有经方界的后起之秀。总体定位是想跳出学院派的“藩篱”,多一些民间的、鲜活的、有特色的经验和创新性思路奉献给大家。
《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二)》是完全口语化、生动化的现场实录版,少了书面体的缜密、严肃,但却更鲜活、更灵动、更有深度,尤为可贵的是,专家们在现场演讲时灵机闪现的思想火花,汇成“临床突破”的燎原之火。
作者简介
雒晓东,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脑病科主任,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脑病的中西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熟悉国内外中西医脑病的新进展。主要擅长帕金森病、中风病及头痛等的中西医诊治。曾在日本德岛大学医学部神经内科研修1年,具体从事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等椎体外系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及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0多项,主持的“中药头痛灵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帕金森病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精于六经辨治外感和内科杂病,主要从事神经内科及其他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如颤证、中风、眩晕、头痛、痴呆、癫痫、失眠、郁证等;尤其擅长帕金森病的中西医诊治。
内页插图
目录
宋本《伤寒论》台湾本简考
李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我常用的几张黄连方
《伤寒论·少阴篇》学习体会
道法自然,因时制宜
《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
经方的临床运用举隅
李可治水气痰饮病经验
经方剂量及煎服法的回归问题
经方辨证思维探讨
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
厥阴病临床治疗体会
经方辨治皮肤病的思路
精彩书摘
3.腹部多扁平,腹肌菲薄而缺乏弹性。
4.脉多弱。
5.或心下痞,或腹中痛,或欲呕吐,或下利,或心中烦,或不得卧。这里提示桂枝体质的患有黄连病的适用黄连汤。
黄连汤的适用病症:
1.糖尿病胃轻瘫。目前国内糖尿病的发病率非常高,有统计显示与GDP水平同步的。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很多,胃轻瘫临床表现为慢性胃炎、胃弛缓与胃潴留等。症状主要为腹胀、早饱、厌食、暖气、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症状通常在餐后较为严重。体检可见胃区胀满,可闻及震水音。X线检查显示胃蠕动减慢、减弱,胃扩张或弛缓,排空延迟,幽门开放等征象。胃镜检查可见胃体或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胃电图检查有胃蠕动功能减弱。
对于胃轻瘫,一般用黄连。有一病人,不断地呕吐,人又瘦,起初我用半夏厚朴汤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来考虑到血糖的症状,我用黄连汤,效果不错,应用于其他病人也适用,故我推荐黄连汤。现代研究表明黄连、肉桂也有降糖的作用。
2.伤食。曾有报告,有人将此方煎煮后作为春节期间治疗胃肠炎的“西药”,效果非凡。主要由于春节期间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过量,儿童多食过食糖果及肥甘厚腻之品,导致胃的受纳障碍,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所谓急性胃肠炎的病变。这种情况与黄连汤证相似。
经过很多实践,我发现原方的妙用。学生时代我以为辨证论治要灵活用方,故常用组合方,后来认识沿用经方,但没有完全跳出局限,还是经方加减,最后我发现疗效最好的是经方,我坚定不能随便加减,要加减也是按照仲景规律。最近用黄连汤治疗一例胃病,效果非常好,他已经是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腹泻,人消瘦,用了后效果非常好,他说这个方神了,这么长时间的胃胀胃痛解决了,后来他来复诊时我出国了,旁边的一个医生以黄连汤为主方,加入蒲公英、神曲等数味药,结果病人胃痛反复,而且汤药味道很难闻。经方原方使用不仅有效,而且汤液可口。我大学里面有一群学生,组建了一个模拟经方实验室,大学生生病后自己开方、煎药,也给别人煎,他们发现经方原方煎出来的汤药闻起来很香,如果煎杂方,味道很难闻,事实确实是这样的,黄连汤加入大枣、生姜、肉桂后药味就香起来了,苦味可以接受。为什么?经方的原始服用者是奴隶,医生是奴隶,服务对象是奴隶主,要既治病,又可口,那个时候的大夫就研究调味。
3.醉酒。醉酒后大多呕吐、腹泻、头昏,此方可以解酒。胸中有邪热、邪气,黄连汤就适用了。它能迅速地解决醉酒后的心慌心悸、恶心呕吐、腹泻、脸红等。春节期间大家对这个方的反映很好。
4.慢性胃炎、胃溃疡。消瘦、面色暗、有腹泻倾向的患者出现胃炎、胃胀,此类患者大都存在寒热互结之象,可用黄连汤。而黄芪建中汤适用于能食、没有腹胀的病人,黄芪多吃会腹胀,这是虚中杂实,单用人参、大枣效果不明显。很多慢性胃炎的老男人,我常用黄连汤;而壮实的人出现胃痛,我根据扶阳理论,常用附子干姜甘草之四逆汤,但是要加肉桂、黄连、黄芩、大黄,其中三黄的量要小。
5.心肌炎、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多见消瘦、心中烦等。肉桂可治悸,黄连也治悸、除烦悸,故可用黄连汤。现代很多人一看到心悸就想到炙甘草汤,这是错误的,不是所有心律失常都适用,炙甘草汤要用于消瘦而心悸的病人。
6.胃肠型感冒发热。江苏省名中医夏奕钧先生曾经治疗一例反复发热不退的男子,原因不明,发热后出汗,汗出身冷,大便不成形,舌头根部厚白,用此方愈。根据夏奕钧先生经验,使用本方时,患者可见舌苔白厚,尤其是舌体的后半部,用温法。
7.失眠、神经症。很多失眠、神经症或伴有糖尿病,或有胃痛胃胀等。可以用原方,也可以用交泰丸,我发现也可以用黄连、肉桂等量,睡前用沸水泡服,喝2~3口,能帮助睡眠,而且那个香味也可能有催眠作用。
再说几点供大家参考:
本方采用昼三夜二的服法,可能考虑到患者恶心呕吐,无法大量服用,也考虑到汤液的浓缩,而采取少量频服的方法。再说说半夏厚朴汤是昼三夜一的用法,早中晚和临睡。
……
前言/序言
《医海拾珠:古今医案精粹与辨证施治之道》 引言: 《医海拾珠:古今医案精粹与辨证施治之道》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医临床实践的力作。本书并非一本孤立的理论著作,而是以历代名医医案为根基,融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旨在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爱好者以及有志于深入了解中医精髓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本书不拘泥于单一学派或某一代的医学思想,而是广泛汲取历代医学大家的智慧,从古人的智慧宝库中挖掘出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医学瑰宝,并将其与现代思维相结合,展现中医辨证施治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 第一部分:古医案的智慧之光——拨云见日,洞察病机 本书的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历代经典医案的深度挖掘与解读。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各具特色的经典医案,这些医案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多个科室,囊括了内伤杂病、外感时邪、疑难杂症等多种病证。然而,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医案,而是对其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力求呈现医案背后的深刻内涵。 病案精选与梳理: 严谨甄选了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外科正宗》、《傅青主女科》等经典著作中的典型病案。同时,也收录了近现代名老中医的医案,以体现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病案都经过细致的梳理,清晰呈现病史、症候、治法、处方、疗效等关键信息。 辨证论治的逻辑解析: 重点在于解析医案中的辨证过程。我们将详细阐述每一位医家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细致入微地观察患者的体征、症状、舌苔、脉象,并结合病人的生活习惯、情si情志等,层层深入地剖析病因、病机,最终确立辨证纲领。例如,对于同一病证,不同医家的辨证思路可能存在差异,本书会对此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各自的理论依据和临床特色,帮助读者理解辨证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遣方用药的艺术阐释: 医案的精髓不仅在于辨证,更在于精妙的遣方用药。本书将深入剖析医家组方用药的理法方药,详细解释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在复方中相互配伍所产生的协同、制约或增强等作用。我们将强调“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分析方剂的组成结构和化裁变化,揭示其针对特定病机、症候所展现出的独特疗效。例如,为何某味药在该方中起君药作用?它与臣药如何配合以达到治病的目的?佐药和使药又扮演着何种角色?这些都将在书中得到详尽解答。 治未病与调摄的启示: 除了治已病,本书还将关注医案中蕴含的“治未病”思想以及日常的调摄养生之道。许多医案不仅记录了疾病的治疗,也包含了医家对病人生活习惯、情si情志的指导,以及对疾病复发、转归的预后判断。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学习如何预防疾病、如何保持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辨证施治的现代视角——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古老的医学智慧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医海拾珠:古今医案精粹与辨证施治之道》的第二部分,便是将传统辨证施治的理念,置于现代医学的语境下进行审视与阐释。 现代医学对中医病机理论的印证: 本部分将尝试运用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药理等知识,对中医的某些病机理论进行解读与验证。例如,中医所说的“肝气郁结”如何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情绪调控等理论相结合?“脾胃虚弱”是否可以从消化系统功能、免疫系统调控等方面进行理解?本书并非要用西医的理论来“取代”中医,而是希望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对话,增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与说服力,也为中医临床医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现代诊疗手段在中医辨证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发展了各种先进的诊疗手段,如影像学检查(CT、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基因检测等。本书将探讨如何将这些现代诊疗手段所提供的信息,有机地融入到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例如,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脏腑的形态结构,实验室检查可以反映机体内部的生化代谢状态。这些信息如何辅助中医医生进行更精准的辨证,避免误诊误治?本书将提供具体的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探索: 在某些复杂、疑难的疾病面前,单一的医学体系可能难以应对。本书将介绍一些成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案例,重点分析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如何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药物或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这并非鼓励盲目联合,而是强调在坚持中医辨证的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审慎地、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现代医学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新发疾病与疑难杂症的中医应对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疾病不断出现,一些传统疾病也可能出现新的变化。本书将结合时下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困扰临床的疑难杂症,尝试运用书中所学的经典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探讨中医在这些问题上的应对策略。这部分内容将更具前瞻性与实践性,旨在为读者提供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部分:临床实践的传承与创新——学以致用,贡献医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医海拾珠:古今医案精粹与辨证施治之道》的第三部分,将着眼于临床实践的传承与创新,鼓励读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医疗能力,并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临床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读者建立和完善临床思维。这包括如何系统地提取病史信息,如何识别关键的辨证要点,如何权衡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以及如何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本书还将提供一些临床思维训练的练习题,引导读者主动思考,提升临床判断能力。 处方用药的灵活变通: 经典方剂是中医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但临床情况千变万化,并非所有病人都适合套用经典方。本书将强调在理解经典方剂配伍原则和药理作用的基础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病情轻重、兼夹证候等进行灵活加减变化,以达到“立方如用兵”的境界。这部分内容将注重培养读者的“活法”,而非“死背”。 医案书写与学术交流的规范: 良好的医案书写是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术交流的基础。本书将介绍规范的医案书写格式,以及如何在中医理论的框架下,清晰、准确、有逻辑地记录临床过程。同时,也将探讨如何通过学术论文、临床讲座等形式,分享临床经验,促进中医界的学术交流与共同进步。 对未来医学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作为一部承载古今智慧的著作,《医海拾珠:古今医案精粹与辨证施治之道》也希冀能够引发读者对中医未来发展的思考。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掘和传承中医的精华,如何与其他医学学科进行更深入的融合,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本书将以开放的姿态,鼓励读者积极探索,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医海拾珠:古今医案精粹与辨证施治之道》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医学著作。它如同医海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折射出中医辨证施治的深刻哲理与无穷魅力。本书的目标是帮助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经典理论,更能够将其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中医智慧与力量。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广大中医工作者和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在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海中,共同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