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

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晨希 编
图书标签:
  • 铸造
  • 铸造工艺
  • 工装设计
  • 金属材料
  • 制造工程
  • 机械工程
  • 模具设计
  • 生产技术
  • 工业工程
  • 材料成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991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725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3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全书旨在为读者提供铸造工艺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实用手段。
* 书中重点介绍了铸铁件、铸钢件和非铁合金铸件的浇注系统设计、补缩系统设计、出气孔设计以及工装设计等内容,同时也阐明了特种铸造工艺设计的有关要求和要点。

* 书中列举了典型铸件工艺设计实例,详细介绍工艺设计有关的步骤和计算方法,帮助读者透彻学习和理解工艺设计有关的知识。

内容简介

本书从铸造工程实际出发,全面介绍了砂型铸造工艺设计原理和方法以及砂型铸造生产中常用铸造工艺装备的设计方法,具体包括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铸造工艺参数及其选择,砂芯设计,浇筑系统设计,冒口设计,冷铁、拉筋和出气孔设计,铸型装配及铸造工艺设计实例,铸造工装设计等内容。
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实用图表、数据和工程实例,可供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参考,也可用作高等院校铸造专业的教材。

目录

第1章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1.1铸造工艺设计的基本内容
1.1.1铸造工艺设计的依据
1.1.2铸造工艺设计的内容及步骤
1.1.3铸造工艺符号及其表示方法
1.2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分析
1.2.1从避免铸造缺陷方面确定铸件的合理结构
1.2.2从简化铸造工艺方面确定铸件的合理结构
1.3造型和制芯方法的选择
1.4浇注位置的确定
1.5分型面的确定

第2章铸造工艺参数及其选择
2.1铸造收缩率
2.2铸件尺寸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
2.2.1铸件尺寸公差
2.2.2机械加工余量
2.3最小铸出孔和槽
2.4起模斜度
2.5工艺补正量
2.6分型负数和反变形量
2.6.1分型负数
2.6.2反变形量
2.7砂芯负数、分芯负数和非加工壁厚的负余量
2.7.1砂芯负数
2.7.2分芯负数
2.7.3非加工壁厚的负余量

第3章砂芯设计
3.1设置砂芯的基本原则
3.2砂芯的固定和定位
3.2.1垂直砂芯的固定
3.2.2水平砂芯的固定
3.2.3砂芯的定位
3.3芯头的尺寸和间隙
3.3.1芯头的结构
3.3.2芯头承压面积的核算
3.4芯撑和芯骨的选用
3.4.1芯撑的结构、类型与选用
3.4.2芯骨的结构与选用
3.5砂芯的排气

第4章浇注系统设计
4.1浇注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4.1.1浇口杯设计
4.1.2直浇道和浇口窝设计
4.1.3横浇道设计
4.1.4内浇道设计
4.2浇注系统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4.2.1按断面积比例关系分类
4.2.2按内浇道的位置分类
4.3浇注系统尺寸设计
4.3.1公式法设计浇注系统的基本原理
4.3.2对浇注系统设计结果的校核
4.4灰铸铁件浇注系统尺寸设计
4.4.1浇注时间的确定
4.4.2浇注系统截面尺寸计算
4.5可锻铸铁件浇注系统设计
4.5.1浇注时间的确定
4.5.2浇注系统设计
4.6球墨铸铁件浇注系统设计
4.6.1浇注时间的确定
4.6.2浇注系统设计
4.7铸钢件浇注系统设计
4.7.1用转包浇注时浇注系统的设计
4.7.2用底注包浇注时浇注系统的设计
4.7.3浇注系统设计工程实例
4.8非铁合金铸件浇注系统设计
4.8.1铝合金、镁合金铸件浇注系统设计
4.8.2铜合金铸件浇注系统设计
4.9金属液过滤技术
4.9.1纤维过滤网
4.9.2陶瓷过滤器

第5章冒口设计
5.1概述
5.1.1冒口的种类
5.1.2冒口的形状
5.1.3冒口的位置
5.1.4冒口的有效补缩距离
5.2补贴
5.2.1均匀壁上的补贴
5.2.2局部热节的补贴
5.3铸钢件冒口设计
5.3.1铸钢件冒口的补缩距离
5.3.2模数法设计冒口
5.3.3热节圆法设计冒口
5.3.4比例法计算冒口
5.4铸铁件冒口设计
5.4.1灰铸铁件冒口设计
5.4.2可锻铸铁件冒口设计
5.4.3球墨铸铁件冒口设计
5.5有色合金铸件冒口设计
5.5.1铜合金铸件冒口设计
5.5.2铝合金铸件冒口设计

第6章冷铁、拉筋和出气孔设计
6.1冷铁的分类与作用
6.1.1外冷铁
6.1.2内冷铁
6.2铸钢件用冷铁
6.2.1铸钢件外冷铁设计
6.2.2铸钢件内冷铁设计
6.3铸铁件冷铁设计
6.3.1铸铁件外冷铁设计
6.3.2铸铁件内冷铁设计
6.4铝合金、铜合金铸件冷铁设计
6.4.1外冷铁
6.4.2铝合金、铜合金铸件的内冷铁
6.5铸筋设计
6.6出气孔设计

第7章铸型装配及铸造工艺设计实例
7.1型芯的烘干
7.1.1黏土砂芯、砂型烘干工艺
7.1.2有机黏结剂砂芯烘干工艺
7.1.3水玻璃砂型、砂芯烘干工艺
7.1.4烘干质量检验
7.2铸型的装配
7.2.1下芯
7.2.2合型
7.3铸造工艺卡
7.4铸造工艺图及铸件图
7.4.1铸造工艺图
7.4.2铸件图
7.5铸造工艺设计实例
7.5.1汽缸盖铸件
7.5.2大型齿轮铸件
7.5.3阀体铸件
7.5.4柴油机缸体铸件
7.5.5车床床身铸件
7.5.6汽车曲轴铸件

第8章铸造工装设计
8.1模样设计
8.1.1制造模样的材料及其性能
8.1.2金属模样的结构与尺寸
8.2模板设计
8.2.1模板的分类
8.2.2模底板的结构和尺寸
8.2.3模样及浇冒口在模底板上的装配
8.3砂箱设计
8.3.1设计和选用砂箱的依据和原则
8.3.2砂箱的分类及典型砂箱
8.3.3砂箱本体的结构设计
8.3.4砂箱的定位方式、结构和尺寸
8.3.5砂箱卡紧装置设计
8.3.6砂箱吊运装置设计
8.3.7对砂箱制造的技术要求
8.4芯盒设计
8.4.1芯盒的种类及特点
8.4.2金属芯盒设计的一般原则
8.4.3芯盒的结构
8.5其他铸造工装设计
8.5.1烘芯板设计
8.5.2砂芯检验工具和砂芯修磨工具设计
8.6铸造工装设计举例
8.6.1模底板和模板框设计
8.6.2模样和模板设计
8.6.3芯盒和烘干器设计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铸造工艺与工装设计概述 1.1.1 铸造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1.1.2 工装在铸造生产中的作用与重要性 1.1.3 本书的研究范围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铸造材料基础 2.1 常见铸造金属材料 2.1.1 黑色铸造合金(灰铸铁、球墨铸铁、钢) 2.1.2 有色铸造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锌合金) 2.1.3 新型铸造合金简介 2.2 铸造合金的性能要求与选择原则 2.2.1 机械性能(强度、硬度、韧性等) 2.2.2 耐磨性、耐腐蚀性、耐热性等 2.2.3 考虑工艺性(流动性、铸造收缩率、加工性等) 第三章 铸造工艺流程分析 3.1 典型铸造工艺流程解析 3.1.1 砂型铸造(粘土砂、树脂砂、水玻璃砂等) 3.1.2 特种铸造(熔模铸造、压铸、金属型铸造、离心铸造等) 3.2 铸造工艺参数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3.2.1 浇注温度、浇注速度 3.2.2 模具温度、压力 3.2.3 冷却速度与凝固方式 3.3 铸造缺陷的产生原因与预防措施 3.3.1 气孔、砂眼、夹渣等内部缺陷 3.3.2 裂纹、变形、浇不足等外部缺陷 第四章 模具结构设计与制造 4.1 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 4.1.1 强度、刚度与耐磨性设计 4.1.2 拆模与排气考虑 4.1.3 冷却与加热系统的设计 4.2 典型模具结构分析 4.2.1 砂型模具(实型、分型面、浇冒口系统) 4.2.2 金属型模具(模腔、模仁、导向件、推出机构) 4.2.3 压铸模具(模架、模芯、流道、排溢系统) 4.3 模具制造工艺与技术 4.3.1 模具材料的选择与热处理 4.3.2 模具加工方法(数控加工、电加工、钳工配合) 4.3.3 模具表面处理与检测 第五章 工装夹具设计与应用 5.1 工装夹具的功能与分类 5.1.1 定位、夹紧、支撑、导向等功能 5.1.2 焊接夹具、装配夹具、检测夹具、机加工夹具等 5.2 夹具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5.2.1 提高生产效率与保证产品精度 5.2.2 适应性、通用性与经济性原则 5.3 典型工装夹具设计实例 5.3.1 汽车零部件装配夹具设计 5.3.2 航空发动机零件加工夹具设计 5.3.3 电子元器件自动化生产线夹具设计 5.4 夹具的制造、调试与维护 5.4.1 夹具材料选择与加工 5.4.2 夹具精度检测与调整 5.4.3 夹具日常维护与保养 第六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在铸造及工装设计中的应用 6.1 CAD技术在模具及工装设计中的应用 6.1.1 三维建模与仿真分析 6.1.2 参数化设计与标准化组件库 6.2 CAM技术在模具及工装制造中的应用 6.2.1 数控编程与路径优化 6.2.2 自动化加工与智能化制造 6.3 CAE技术在铸造过程模拟与优化中的应用 6.3.1 流动、充型、凝固模拟 6.3.2 缺陷预测与工艺参数优化 第七章 新型铸造工艺与智能制造 7.1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铸造中的应用 7.1.1 砂型3D打印技术 7.1.2 金属3D打印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 7.2 数字化与智能化铸造车间 7.2.1 工业物联网(IIoT)与数据采集 7.2.2 机器人与自动化生产线 7.2.3 智能决策与过程控制 第八章 铸造质量控制与管理 8.1 铸件质量检测方法 8.1.1 无损检测(X射线、超声波、磁粉、渗透等) 8.1.2 有损检测(金相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 8.2 质量管理体系与标准 8.2.1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 8.2.2 行业特定标准与规范 8.3 质量问题的追溯与持续改进 8.3.1 根本原因分析 8.3.2 纠正预防措施 第九章 经济性分析与发展趋势 9.1 铸造工艺与工装设计的成本核算 9.1.1 材料成本、制造成本、人工成本 9.1.2 模具与夹具的生命周期成本 9.2 铸造行业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9.2.1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9.2.2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要求 9.3 创新驱动与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附录 (可能包含常用公式、表格、图例等) ---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铸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各类铸造方法、常用铸造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选择原则。详细介绍了从砂型铸造到多种特种铸造工艺流程的分析,深入剖析了影响铸件质量的关键工艺参数,并提供了针对常见铸造缺陷的有效预防和处理方案。 在工装设计方面,本书重点探讨了模具和夹具的设计理论、设计原则与具体应用。涵盖了模具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工艺,包括砂型模具、金属型模具以及压铸模具的结构特点和加工技术。同时,深入讲解了工装夹具的功能、分类、设计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不同类型夹具(如装配夹具、加工夹具)的设计要点及其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精度方面的作用。 本书还将计算机辅助技术(CAD/CAM/CAE)在铸造及工装设计中的应用作为重要篇幅,展示了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工具进行设计、仿真优化和制造,以提升设计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还对增材制造(3D打印)等新型铸造技术以及数字化、智能化铸造车间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最后,本书关注铸造质量的控制与管理,介绍了多种检测手段和质量管理体系,并对铸造行业的经济性分析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铸造生产的各个环节,掌握高效的工装设计方法,并了解行业前沿技术与发展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充满了期待,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制造业的老兵,我对“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这个主题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我总是认为,一个产品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基础的制造环节,而铸造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其内容。我的期望很高,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领略最前沿的铸造技术,探索最精妙的工装设计理念,甚至能够为我解决一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更是一本能够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宝典。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各种铸造方法,例如熔模铸造、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离心铸造等等,并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工艺流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在工装设计方面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比如如何根据铸件的复杂程度、材料特性、生产批量来选择合适的工装材料和结构,如何设计出既能保证铸件精度又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工装夹具。我甚至希望能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成功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如何通过优化铸造工艺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如何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来保证铸件的质量,以及如何将数字化技术(如CAD/CAM/CAE)融入到铸造和工装设计中,实现智能化制造。我坚信,一本优秀的专业书籍,应该能够引领读者站在行业的前沿,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评分

初次翻阅《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我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所折服。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体,逻辑性强,从铸造技术的宏观概述,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工艺细节和工装设计原理,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核心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金属凝固过程的深入分析,以及不同合金元素对铸件性能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铸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缺陷(如缩孔、气孔、裂纹等)至关重要,也为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书中对各种砂型铸造技术的阐述,包括湿砂、干砂、表面覆膜砂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造型设备和熔炼设备的介绍,这些都是实现高效生产的关键。在工装设计方面,这本书同样表现出色。它详细介绍了模具的结构组成、分型面选择、排气排胶设计等关键要素,并对压铸模、注塑模等不同类型的模具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书中提供的计算实例和设计图例,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能够帮助他们快速理解抽象的设计概念。而且,这本书并不局限于传统的铸造和工装设计,还涉及了一些新兴技术,例如增材制造(3D打印)在铸造模具制造中的应用,以及智能化工装的设计等,这让我看到了铸造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发了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评分

《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的拓展。它在讲解各种铸造工艺时,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工艺流程,而是从宏观的角度,将不同工艺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和分析。例如,在讲解低压铸造时,它不仅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和设备构成,还将其与重力铸造、压铸等工艺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让我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低压铸造在哪些方面具有优势。在工装设计方面,这本书也展现了其全面性和系统性。它不仅介绍了模具的结构和设计原则,还对模具的制造工艺、检测方法以及质量控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模具表面处理技术”的章节,例如氮化、渗碳、PVD涂层等,这些技术对于提高模具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书中还对“模具寿命预测”和“优化模具材料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为我们进行更科学、更经济的模具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总而言之,这本书以其宏观的视野、系统的分析和前瞻性的眼光,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的铸造世界的大门。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之前,我对铸造的理解仅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觉得无非就是将金属融化了倒入模具。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铸造工艺背后蕴含的复杂科学和精妙技术。书中关于金属材料学在铸造中的应用,让我对不同金属的熔点、流动性、收缩率以及其在凝固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相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于理解为什么某些材料适合某种铸造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配比来改善铸件性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工装设计部分,我被书中对模具寿命、脱模力计算以及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等方面的详尽讲解所吸引。这些都是在实际生产中至关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考虑工装的设计要素,从而避免潜在的设计缺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缺陷分析和预防的章节,它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了各种常见的铸造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供了相应的工艺调整和工装改进建议。这一点对于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返工率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对铸造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和安全生产进行了讨论,这在当今社会对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视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就足以吸引所有对金属加工和精密制造感兴趣的读者。我个人尤其看重其在“工装设计”这一部分的深度。在我看来,一个再好的铸造工艺,如果缺乏与之配套的、设计精良的工装,其优势将大打折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将工装设计作为铸造工艺的一个附属章节,而是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和详细的讲解。我喜欢书中关于工装材料的对比分析,例如不同钢材、合金以及非金属材料在模具制造中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模具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热稳定性。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工装精度要求、公差配合以及表面处理的建议,这些都是确保最终铸件质量的关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根据铸件的批量大小、几何形状的复杂程度来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工装设计方案。比如,对于小批量生产,金属型模具可能成本过高,而采用更简易的砂型或熔模则更为合适。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明智的决策。而且,书中还涵盖了许多关于工装的维护和修复的知识,这对于延长工装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工装设计领域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是我在同类书籍中少见的。

评分

《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实战性”。它并非空中楼阁般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围绕着实际生产需求展开。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工艺参数优化”的章节。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调整浇注温度、浇注速度、模具温度、冷却时间等关键参数,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铸件的致密性、力学性能,并减少缺陷的产生。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统计学方法和实验设计的方法,帮助我们进行系统的工艺参数优化,而不是单纯依靠经验。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在工装设计方面,书中还强调了“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比如如何设计更符合操作习惯的工装,如何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如何提高工装的自动化程度。这一点在当今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书中还对一些“智能工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比如带有传感器的模具,能够实时监测温度、压力等参数,并进行反馈控制。这让我看到了铸造行业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的巨大潜力。这本书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做”,更教会我们如何“做好”,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甚至引领行业发展。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热爱钻研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制的。它在讲解各种铸造工艺时,对于工艺流程中的关键节点,比如模具预热、合金成分控制、浇注操作、冷却方式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参数范围和注意事项。这一点对于追求极致工艺稳定性的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缺陷诊断”的部分,它列举了大量因工艺参数不当或工装设计缺陷而导致的常见铸造缺陷,并提供了详细的分析和改进方法。例如,书中关于如何通过调整砂型湿度和烘干温度来预防湿砂铸造中的气孔问题,就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在工装设计方面,这本书也展示了其细致入微的风格。它详细介绍了模具的分型面设计、滑块机构、斜顶机构等关键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它们的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进行了讲解。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快速原型制造”在工装模具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这为我们缩短模具开发周期,提高试模效率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工艺细节的把握和工装设计的深度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贵资料。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并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而《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在讲解铸造工艺时,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操作流程,而是深入剖析了金属在高温下的物理化学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最终的铸件质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相图”和“凝固动力学”的讲解,这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合金在冷却过程中会形成特定的微观组织,以及这些组织如何影响铸件的力学性能。在工装设计方面,这本书也展现了其深度。它不仅仅介绍了几何形状的设计,还深入探讨了热应力分析、模具疲劳寿命预测以及失效模式分析等。例如,书中就如何通过优化浇口位置和形状来减小热应力集中,从而避免模具开裂,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分析方法。我还注意到书中关于“仿形制造”和“拓扑优化”在工装设计中的应用,这为我们设计出更轻量化、更高效的工装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是什么”和“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并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它是一本能够让读者不断成长和进步的专业书籍。

评分

这本《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给我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并非仅仅堆砌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将铸造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行业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铸造工艺的细致讲解,从最基础的砂型铸造,到精密的熔模铸造,再到高效的压力铸造,每一个环节都被剖析得条分缕析。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背后蕴含的物理原理、材料科学以及工程学的考量都清晰可见。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帮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工艺的逻辑,从而在面对突发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工装设计的阐述同样精彩。工装,在铸造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这本书不仅列举了各种常见的工装类型,如浇冒口工装、芯盒、模具等,还深入探讨了工装材料的选择、强度计算、磨损分析以及维护保养等关键问题。它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设计指南和计算公式,让我能够更准确地为实际生产需求设计出高效、耐用的工装。我特别留意到书中提到的一些优化设计方法,比如如何通过仿形设计来提高铸件的尺寸精度,如何利用组合式工装来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不可多得的铸造领域专业读物。

评分

当我翻开《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这本书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创新的殿堂。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应用相结合,让我对铸造这一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模流分析”在铸件和模具设计中的应用。它通过生动的图示和深入的讲解,展示了如何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熔融金属在模具中的流动行为,从而优化浇口位置、排气孔设置,并有效避免填充不足、焊合线等缺陷。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设计复杂结构铸件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在工装设计方面,这本书也展现了其前瞻性。它不仅关注传统的模具设计,还积极探讨了“模具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的理念,这有助于提高模具的设计效率和生产效率。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模具失效分析”和“预防性维护”的知识,这对于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案例研究”的部分,它通过对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解决方案的剖析,让我能够学到宝贵的经验,并触类旁通。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激发创新思维的启迪之书。

评分

竟然正常发货给我

评分

有用

评分

书是好书!

评分

书本也摔破了。

评分

买给家人的,很满意。

评分

内容不错,可以放心购买

评分

书本也摔破了。

评分

专业用书都好贵啊,不过希望有帮助

评分

竟然正常发货给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