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民國外交史資深學者唐啓華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年之際,奉獻給讀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檔案,尤其是從“駐比利時使館保存檔案”發現的《陸總長在和會專電》,即巴黎和會中國代錶團收發電原件,重建巴黎和會中國外交曆史,對“北京政府對和會有無準備”“山東交涉失利與親日派之關聯”“如何看待中國在和會外交的失敗”等問題做齣瞭新的闡釋。
作者簡介
唐啓華,男,1955年齣生於颱灣基隆。颱灣曆史學傢。颱中東海大學曆史學係學士、碩士,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國際關係史係博士,曾任颱灣政治大學曆史學係特聘教授,現任東海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颱灣的民國外交史研究權威,專長中英外交史、近代中國外交史、中國與國際聯盟。著有《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等。
目錄
緒 論/1
第一章 歐戰期間中國對和會的籌備/11
第一節 袁世凱時期的籌備和會(一)
——保和會準備會/14
第二節 袁世凱時期的籌備和會(二)/39
第三節 1916~1918年的籌備和議/56
第四節 和議籌備機構/82
本章小結/95
第二章 歐戰停火後的和會籌備/97
第一節 與各國接洽/99
第二節 陸徵祥的抉擇/118
第三節 巴黎和會訓令/138
第四節 中國代錶團的組建/148
本章小結/160
第三章 和會外交/163
第一節 山東問題/165
第二節 其他問題/205
第三節 中國代錶團內爭/221
第四節 研究係與巴黎和會/244
本章小結/277
第四章 拒簽和約/281
第一節 拒簽和約,5月/285
第二節 拒簽和約,6月/307
第五章 拒簽之後/331
第一節 山東問題善後/333
第二節 和會尾聲/358
結 論/367
徵引書目索引/381
前言/序言
緒 論
本書探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的和會外交(1914~1920)。
1914一戰爆發迄今已一百年,世界各地有許多學術會議及反省紀念活動。一戰形成的國際政治格局,以及東亞權力架構,一直影響到今天。在一戰殘酷的帝國主義(Imperialism)爭霸中,新興的威爾遜主義(Wilsonianism)與列寜主義(Leninism)各自提齣理想主義的新外交理念,競爭建構新世界秩序的道德製高點;日本則標舉大亞細亞主義(Pan-Asianism),意欲領導亞洲排除歐美霸權。中國興起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與前四者都有密切的互動與閤作競爭關係,共同構成1920年代以來東亞外交的深層結構。研究百年來的中國外交,需要總結曆史經驗與教訓,突破過時政治宣傳與觀念的束縛,除瞭注意發揚民族主義的一麵外,還應觀照到其他國際麵嚮,進而能提齣對全球有吸引力的新的世界秩序構想。
1919年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原因之一即與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及其引發的五四運動密切相關。巴黎和會的中國外交過去學術研究不多,卻早有定論:北洋政府親日賣國,對日藉款締約換文,自甘喪權,種下外交失敗的根源;擔任代錶團團長的陸徵祥對和會沒有準備,對外懦弱,又無力整飭代錶團秩序;雖有顧維鈞、王正廷等外交官的優異錶現,但和會仍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交給日本,而北洋政府居然還訓令代錶簽約;好在國內爆發五四運動,人民堅持“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促使三個親日賣國賊辭職下颱,也讓代錶團拒簽和約,得以稍挽國權。
過去這種曆史敘事結構中,民族主義及革命史觀色彩太重,遮蔽瞭許多史實。百年來國人的印象就是:凡主張簽約的就是親日賣國,主張拒簽的就是愛國,基本上無法對巴黎和會中國外交進行客觀學術研究。近年雖有學者指齣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上有不少成就,但基本的詮釋架構仍無多大變化;至今許多基本的史實沒能弄清楚,不注意其他國傢的觀點及國際局勢,也沒注意到一些爭議的國際法理依據。基本上,過去巴黎和會的中國外交,是被當成國內政治史發展的背景看待,而不是作為外交史進行研究。
隨著近年中國外交檔案逐漸被廣泛使用,而外國檔案及研究成果取得較容易,同時革命史觀也在發生變化,對巴黎和會的中國外交進行學術研究的條件日益成熟,主要問題在於民族主義觀點仍然強勢。
從史料說起
過去研究巴黎和會依據的北洋檔案,主要是被學界廣泛使用的《秘笈錄存》。此書係1920年代吳笈孫將徐世昌任內總統府秘書廳歸檔的電報編纂而成,輯錄有關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大部分重要文件,1927年書稿粗具規模卻中止瞭,未及發刊。編輯附注稱:“以外交關係,於原電中有傷及友邦感情之語及揭明某國某人似有不便者……多所刪易。如發刊在若乾年後,事過境遷,屆時應撿原稿擇選補入。”惟此書於1984年齣版時並未做增補工作。《秘笈錄存》保存許多當時收發電報,甚有史料價值,但是因為是編輯過的史料,經過特定目的之檢選與刪改,在凸顯部分史實的同時,也遮蔽瞭許多真相,使用時要小心,最好能與原檔做比對。
有關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一手史料,主要是北洋外交部的檔案。南京第二曆史檔案館有部分收藏,其中一部分已經齣版。然而,第二曆史檔案館庋藏之巴黎和會相關檔案,近年隨該館之北洋檔案封庫,無法使用,而近期數字化又處理不到這類檔案,筆者隻能等待日後有機會時再參閱。
收藏於颱北南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的《外交檔案》(1861~1928),則是目前最重要的史料來源。其中檔案號為03-37的《巴黎和會檔》是與和會相關的文件,但該檔主要隻有代錶團會議錄、和會期間在巴黎收到各國外文公文部分(應是原件,有陸徵祥、王正廷等人的閱後簽字),其他都是雜件,缺少最重要的收發電。反倒是在03-13《駐比使館保存檔案》中有1918年10月至1919年3月外交部及陸徵祥的收發電,應係和會期間外交部與代錶團之收發電檔,但是並不完全。
近年《外交檔案》03-13《駐比使館保存檔案》增添瞭新的重要內容。1983年3月颱北“外交部”將駐比利時使館檔案141捲共37函,轉移給近史所檔案館,經該館整編掃描後,於2007年末提供在綫影像閱覽。這一批新檔案包括許多與巴黎和會及陸徵祥相關的機密檔案,其中03-13-067-069《陸總長在和會專電》,應是巴黎和會中國代錶團收發電原件,許多收電後有閱看者(如王正廷、顧維鈞、施肇基、魏宸組等)簽字,少部分有陸徵祥的批示及秘書之處理狀況記錄,十分珍貴。03-13-071-01《總長室和議事收發電》,是1919年1~12月北京外交部代理總長陳籙的收發電,即外交部和會收發電。這兩個近年開放的珍貴檔案,相當完整地呈現瞭巴黎和會當時的外交情境。
為何這兩份重要檔案不在外交部的《巴黎和會檔》,而在《駐比使館保存檔案》?《陸總長在和會專電》放在比利時使館可以理解,因為巴黎和會期間負責代錶團檔案管理的是魏宸組,即當時之駐比利時公使;加以陸徵祥、王正廷於1919年9月10日簽署完對奧和約後,代錶團解散,後續事務由顧維鈞負責,1920年6月後由魏宸組接手,因此該批檔案保存於駐比使館有一定的閤理性。但是由和會期間收到的外文公文原檔放在《巴黎和會檔》觀之,《陸總長在和會專電》很有可能也曾帶迴北京,後來纔移至歐洲。
然而,《總長室和議事收發電》絕對應該存放在外交部,在03-33《中日關係檔》、03-38《國際聯閤會檔》中,都有巴黎和會時期相關檔案的抄件,顯示《總長室和議事收發電》原來是在外交部的,為何後來會存放在布魯塞爾駐比利時使館?筆者認為閤理的猜測是,1920年初陸徵祥迴到北京後,即整理瞭部分機密檔案,8月陸氏辭去外交總長職,次年8月偕夫人赴瑞士養病,這批檔案(甚至與《陸總長在和會專電》一起)可能即在此時隨陸氏帶到瑞士,1922年6月陸氏受任為駐瑞士公使後,就放在駐瑞士使館。1927年5月陸氏辭駐瑞士公使職,送夫人歸葬布魯塞爾,10月入天主教修道院,觀禮者有駐比公使王景岐,或許陸徵祥即將該批檔案托給王氏,存放在比利時使館。這一批新近開放的檔案中,有許多陸徵祥不希望被彆人看到的文電,巴黎和會期間列強在華競爭激烈,與中國黨派政爭及南北之爭互相牽引,北京政府內部政策多次變化,加以發生五四運動,國人民族意識強烈,許多外交機密無法說清楚,而囿於當時的國內環境也無法講道理,陸徵祥隻能把這批檔案藏起來。
此外,《外交檔案》之03-12《駐美使館保存檔案》收有1918年底至1919年初,顧維鈞與北京外交部往來電文,翔實地呈現當時顧氏與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及國務卿藍辛(Robert Lansing)等的接洽談論過程,對於理解當時中國外交轉嚮“聯美製日”,有極大的參考價值。03-33《中日關係檔》中的巴黎和會與山東問題部分則已經印刷齣版,使用很方便。
過去研究成果
中國學界主要相關研究成果,有王蕓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王蕓生在1930年代初編寫該書第7捲第70章“巴黎和會”時,引用不少《外交檔案》中的密電,其中(原批)部分,現在已看不到。另外張忠紱《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21)》,成書於1936年春,其中第六章專論巴黎和會,寫作相當嚴謹。這兩本書奠定瞭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史研究的基礎,後來的著作基本上都延續它們的基調。
近年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有:項立嶺《中美關係史上的一次麯摺——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復旦大學齣版社,1993);應俊豪《公眾輿論與北洋外交——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為中心的研究》(颱北:政治大學曆史係,2001);徐國琦著、馬建標譯《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傢認同與國際化》(上海三聯書店,2008);川島真著、田建國譯《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大學齣版社,2012);馬建標《衝破舊秩序:中國對帝國主義國際體係的反應(1912~1922)》(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3)等。學位論文主要有:廖敏淑《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中興大學曆史係碩士論文,1998);祝丹《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策略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等。
英文方麵近年主要研究成果有:Zhang Yongjin,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1918-1920:The Middle Kingdom at the Periphery,主要使用南京第二曆史檔案館的外交檔案,以及英文史料及成果,相當完整地敘述瞭巴黎和會的中日山東問題爭奪曆程,是筆者所見最翔實的學術研究成果。Bruce A.Elleman,Wilson and China:A Revised History of the Shandong Question,Armonk( N.Y.; London,M.E.Sharpe,2002),對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919年巴黎和會背叛中國的說法提齣修正,認為美國並沒有背叛中國,蘇聯沒有平等對華。Xu Guoqi,China and the Great War:China’s Pursuit of a New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Cambridge( U.K.;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使用大量中英文史料,從國際關係史的視角考察歐戰與中國的關係,在國際學界廣受好評。
日本方麵,近年主要專書是川島真《中國近代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大學齣版會,2004),其中第二部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山東問題之解決”,主要使用03-33《中日關係檔》與03-37《巴黎和會檔》,討論巴黎和會與山東問題,尤其是4月30日至6月28日間,中國對簽字或不簽字的決策過程。
基本上,2000年以前的研究未能使用《中日關係史料——巴黎和會與山東問題》一書,而2008年以前的研究未能使用《外交檔案》03-13《駐比使館保存檔案》新整理公開的部分。本書主要使用上述新史料,輔以英日文史料及研究成果,希望經百年沉澱後,能比較平心靜氣地還原曆史真相,擺脫先入為主刻闆印象的扭麯,理解陸徵祥等外交官苦心孤詣的外交努力成果。
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不錯,下次再買,加油
評分
☆☆☆☆☆
瞭解曆史纔能展望未來
評分
☆☆☆☆☆
OK
評分
☆☆☆☆☆
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現在已經按班級排起瞭十幾路縱隊。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給眾人分飯菜。每個人的飯菜都是昨天登記好並付瞭飯票的,因此程序並不復雜,現在值日生隻是按飯錶付給每人預訂的一份。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條為主,裏麵有些叫人嘴饞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錢;乙菜其他內容和甲菜一樣,隻是沒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錢;丙菜可就差遠瞭,清水煮白蘿蔔似乎隻是為瞭掩飾這過分的清淡,纔在裏麵象徵性地漂瞭幾點辣子油花。不過,這菜價錢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錢。
評分
☆☆☆☆☆
平天國曆時十年,數韆萬生靈塗炭,中國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財力幾乎盡耗於此,作者在試圖追尋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熱情時,也在思索:有些人堅信自己身負使命,要讓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為之贊嘆”,極少計算後果,而這是否就是曆史的大苦痛?對於太平天國和洪秀全,人們並不陌生,學術界也做瞭大量的研究和闡述。史景遷並無意於寫一本太平天國全史,而是想通過一個排比有序的曆史脈絡來瞭解洪秀全的內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為邏輯。
評分
☆☆☆☆☆
近幾年民國史研究蔚為顯學,民國範兒一再被提起,但北洋政府研究一直遇冷,評價也頗為負麵。究其原因,除瞭“北洋軍閥”時期的戰亂頻仍,政權更迭的紛雜煩亂外,還在於北洋後繼無人,不像國共兩黨至今掌握政權。“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海峽兩岸的民國史研究雖然在很多方麵存在分歧,但在貶抑北洋,褒揚“北伐”上立場完全一緻。於是一部北洋史便被寫成瞭一部“被革命史”,在三民主義、共産主義、民族主義的重重掩蓋下,不到百年,就形成瞭某種顧頡剛式的“層纍地造成的近代史”瞭。
評分
☆☆☆☆☆
就是好來就是好來就是好來就是好啊。。。
評分
☆☆☆☆☆
挺不錯的書,豆瓣評分很高
評分
☆☆☆☆☆
一直想看看中國外交官是如何在巴黎和會上摺衝樽俎的。他們打破瞭弱國無外交的固有認知。不過列強在霸道之餘,也不是全無說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