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与辩护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与辩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亨利·E.阿利森 著,丁三东,陈虎平 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出版社
ISBN:97871000909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881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与辩护》初版于1983年,随即成为康德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由美国哲学家撰写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标志着康德研究的重要转折。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与辩护》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做出深入的解读和有力的辩护,涵括了两百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解读历史,以及当今康德学界关于康德理论哲学的各种最强有力的纲领。第二版在初版里程碑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和增补,对任何想要研读康德及其《纯粹理

目录

中文版导言一: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取向
中文版导言二:亨利·E.阿利森的康德解读及其在英语康德学界的地位
关于资料来源、缩略语和译本的注释
修订版序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先验观念论的本性
第一章 问题的引入
第二章 先验实在论与先验观念论
第三章 自在之物和触发的问题

第二部分 人类认识及其条件
第四章 曲行性和判断
第五章 人类认识的感性条件
第六章 人类认识的理智条件

第三部分 范畴、图型和经验
第七章 先验演绎
第八章 知性的图型法与判断力
第九章 经验的类比
第十章 内感官与观念论的驳斥

第四部分 先验辩证论
第十一章 理性和幻相
第十二章 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第十三章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第十四章 纯粹理性的理想
第十五章 理性的调节性功能

注释
参考文献
中译本附录
1.《纯粹理性批判》主要目录德英中对照表
2.《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术语英德中对照表
3.康德研究著作中译本举要
索引
译后记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伊曼努尔·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八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

评分

感觉还是很有价值的,就是太贵了!

评分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旷世奇著,自1781年出版以来已经根本改变了哲学的面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康德在其中考察知识的先验条件,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他不再认同单纯由概念系统所支撑的传统形而上学,而是建立人类认识的基本条件,推动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同时开创了知识的自我检验机制。

评分

还好还好还好还好哈哈呵呵哈哈哈哈哈

评分

像继续继续经济先进小姐小姐先进

评分

三辉的书好像特别容易参加活动。

评分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与辩护》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做出深入的解读和有力的辩护,涵括了两百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解读历史,以及当今康德学界关于康德理论哲学的各种最强有力的纲领。第二版在初版里程碑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和增补,对任何想要研读康德及其《纯粹理《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与辩护》初版于1983年,随即成为康德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由美国哲学家撰写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标志着康德研究的重要转折。

评分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歌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科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异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 伊曼努尔·康德

评分

1755年任无俸讲师(Privatdozent)在柯尼斯堡大学执教。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的本性要求超越经验的界限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