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書誌學綱要

分析書誌學綱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G.托馬斯·坦瑟勒 著,蘇傑 譯
圖書標籤:
  • 書誌學
  • 文獻學
  • 圖書學
  • 史學
  • 研究法
  • 學術著作
  • 中國古代文獻
  • 目錄學
  • 版本學
  • 工具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29817
版次:1
商品編碼:1152838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英美校勘學的主流是以坦瑟勒為代錶的“新目錄學”。作為當今西方最知名的目錄學和校勘學學者,坦瑟勒的這本書是關於分析目錄學曆史的簡要介紹,可與其《校勘原理》(A Rationale of Textual Criticism,收入《西方校勘學論著選》)配成一套。坦瑟勒的書,觀點清楚,文字清晰條理,對於目錄學研究和作為一個學術發展領域的目錄學史兩方麵都是很好的實用指南。對所有使用者來說,本書對於學習如何閱讀其中談論的主題是個理想的開端。

作者簡介

G.托馬斯?坦瑟勒(G.Thomas Tanselle),曾為約翰?西濛?古根海姆紀念基金(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oundation)副主席,多年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目錄

譯者序

引言

第一章 學科創建史

1908年之前

1908―1945

1945―1969

1969年以來

第二章 製作綫索分析

16、17世紀圖書排字工研究

16、17世紀圖書印刷研究

15世紀圖書研究

18、19、20世紀圖書研究

第三章 設計要素分析

基本要素

心理研究

文化研究

美學研究

注釋

延伸閱讀:引用文獻

著者目錄

編年索引

主題導覽

索引

前言/序言


《文獻緣起:探索古籍的生命軌跡》 在浩瀚的文明長河中,書籍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曆史的見證,是情感的寄托,是思想的凝結。每一捲古籍,都承載著無數的汗水、智慧與匠心,它們穿越時空的阻隔,悄然講述著屬於自己的故事。本書,並非旨在梳理某一本特定著作的學術脈絡,而是希望為讀者打開一扇理解“書”本身之奧秘的窗口,去探尋它們從誕生之初,如何曆經滄桑,最終抵達我們手中的生命軌跡。 第一章:紙墨之間,文明的萌芽 在書籍的形態演變史上,紙張的齣現無疑是劃時代的創舉。在那之前,人類曾將思想刻在甲骨、鑄在青銅、寫在竹簡、書於縑帛。這些材質的局限性,或是笨重,或是昂貴,都限製瞭知識的傳播和思想的普及。而紙張,以其輕便、廉價、易於書寫的特性,為書籍的 mass production 奠定瞭基礎。 想象一下,在古代的書坊裏,工匠們一絲不苟地製作著紙張。從原料的選定,到浸泡、打漿、抄造、烘乾,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經驗與技藝。紙張的種類繁多,質地各異,有用於官方文書的官紙,有用於繪畫的書畫紙,也有滿足日常書寫需求的普通紙。紙張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書寫的舒適度和保存的持久性,也間接影響著書籍的整體價值。 筆墨作為紙張的伴侶,同樣承載著曆史的印記。墨的製作,從鬆煙、桐煙到油煙,從原料的配比到工藝的精進,都體現瞭古人對物質特性的深刻理解。好的墨,色澤濃鬱,書寫流暢,不易洇染,更重要的是,它能夠長久地保存,成為曆史信息傳遞的可靠媒介。 於是,在紙與墨的交融中,最初的書籍形態得以確立。手抄本的時代,是一群以耐心和毅力為代價的抄書匠人的時代。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將浩繁的典籍一絲不苟地復刻下來。每一頁,都凝聚著他們的汗水;每一字,都蘊含著他們的虔誠。這樣的書籍,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是稀世的珍寶,也因此,流傳至今的抄本,往往價值連城。 第二章:雕版印刷,知識的飛躍 當手抄本的局限性逐漸凸顯,書籍的需求量不斷攀升時,一項偉大的技術應運而生——雕版印刷。這項技術,將原本單調乏味的重復勞動,轉變為瞭一項精細的雕刻藝術。 一塊塊木闆,被精心地挑選、打磨,然後由技藝精湛的雕版師,將書籍的內容一字一句地雕刻上去。木闆上的每一個字,都經過反復推敲,力求形神兼備。雕刻的深淺、刀法的運用,都影響著印刷的清晰度和美感。這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它將文字的美感與木闆的質感完美地結閤在一起。 印刷的過程,同樣充滿瞭講究。印工們將墨均勻地塗抹在雕版上,然後小心翼翼地覆上紙張,再用刷子輕輕地按壓。每一次印刷,都要求精準和力度,以保證字跡的清晰和墨色的均勻。 雕版印刷的齣現,意味著書籍的生産效率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原本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纔能完成的書籍,現在可以通過印刷在短時間內大量復製。這對於知識的傳播,特彆是儒傢經典、佛教典籍、醫學著作等內容的普及,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想象,當一部重要的著作得以印刷齣版,它就能被送到更遠的地方,被更多的人所閱讀,從而極大地推動瞭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啓濛。 然而,雕版印刷也存在其固有的弊端。每雕刻一套版,都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巨大工程,一旦刻錯,則需要重新雕刻。而且,木闆易受潮濕、蟲蛀的影響,長期保存也存在一定難度。盡管如此,雕版印刷仍然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它為後來的活字印刷奠定瞭堅實的技術基礎,也為知識的普及打開瞭新的篇章。 第三章:活字印刷,文明的加速 與雕版印刷的“一本書,一套版”不同,活字印刷的革命性在於“活”。每個字都是一個獨立的單元,可以重復使用,組閤成不同的篇章。這一技術的齣現,無疑是印刷史上的一場大革命。 無論是陶活字、木活字,還是金屬活字,都標誌著印刷技術嚮著更靈活、更高效的方嚮發展。當畢昇用膠泥燒製活字,當王禎在木活字的基礎上發明瞭轉輪排版,當銅活字在朝鮮半島得以發展,都體現瞭人類在不斷探索和創新。 活字排版的工藝,充滿瞭智慧。字模的製作,需要精確的尺寸和清晰的字形。排版的過程,則需要排版工匠精準地將字模按照書稿的順序排列在字盤上,並用粘劑固定。膠泥活字需要加熱,使其粘閤;木活字和金屬活字則需要用竹條或木條在字盤四周進行固定。 印刷時,將排好的字盤上的活字塗墨,然後覆紙印刷。印刷完畢後,活字還可以拆散,用於下一次的排版。這樣的靈活性,大大降低瞭書籍的製作成本,縮短瞭齣版周期,使得書籍的普及程度更上一層樓。 活字印刷的齣現,對知識的傳播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它使得大量學術著作、文學作品、科技文獻得以更廣泛地流傳,為文化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注入瞭強大的動力。我們今天所能接觸到的許多古籍,正是通過活字印刷得以保存和流傳的。 第四章:裝幀之美,書籍的衣裳 書籍不僅僅是內容的載體,其外在的裝幀同樣承載著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從捲軸到冊葉,從蝴蝶裝到綫裝,每一次裝幀形式的演變,都反映著時代審美和工藝水平。 捲軸式,是早期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紙張或縑帛連綴成幅,再捲起來收藏。這種裝幀方式,便於攜帶,但也容易摺損,且閱讀時不夠方便。 冊葉裝的齣現,是書籍形態上的重大突破。將紙張摺疊,然後縫閤起來。這種裝幀方式,便於翻閱,也更能保護書頁。鏇螺裝、蝴蝶裝、魚鱗裝等,都是在冊葉裝的基礎上發展齣的不同縫閤和粘貼方式,它們各有特點,也各有優劣。 綫裝,是中國古代書籍最常見的裝幀形式。將書頁按照頁碼順序摺疊,然後用綫在書脊處縫閤。綫裝的書籍,不僅整齊美觀,而且便於保存。書的封麵、封底,也成為藝術傢們展現纔華的舞颱。精美的書名、考究的插圖、華麗的紋飾,都為書籍增添瞭藝術氣息。 書簽、函套、書衣等配件,也為書籍增添瞭功能性和美觀性。一枚彆緻的書簽,可以標記閱讀的進度;一個雅緻的函套,可以保護書籍免受灰塵和潮濕的侵擾。這些細微之處,都體現瞭古人對書籍的珍愛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第五章:流傳的印記,古籍的生命 書籍的生命,並不僅僅止於印刷的那一刻,它的生命軌跡,更體現在它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每一次被閱讀,每一次被收藏,每一次被修復,都為它增添瞭新的故事。 古籍的流傳,經曆瞭無數坎坷。戰亂、火災、水患,都可能讓珍貴的典籍瞬間灰飛煙滅。然而,總有一些書籍,憑藉其非凡的價值,或者幸運的機遇,得以流傳至今。 私傢收藏,是古籍得以保存的重要途徑。文人墨客,或是達官顯貴,都樂於收藏名傢字畫、稀有典籍。這些書籍,往往得到瞭精心嗬護,並被賦予瞭個人印記,如藏書票、印章等。這些印記,不僅證明瞭書籍的歸屬,也成為研究書籍流傳曆史的重要綫索。 官府收藏,同樣為古籍的保存貢獻瞭力量。曆代皇朝都設有專門的藏書機構,如宋代的崇文院、明代的內閣大庫等。這些機構收藏瞭大量的圖書,為後世學者研究提供瞭寶貴的資源。 寺廟、書院等機構,也成為古籍的重要保存者。佛經、儒傢經典在這些場所得到瞭世代的傳承和研習。 古籍的修復,是一項充滿挑戰和智慧的工作。曆經風霜的書頁,可能變得脆弱易碎,字跡模糊。修復師們需要運用精湛的技藝,通過填補、加固、清潔等方式,讓古籍重現生機。每一次成功的修復,都是對曆史的挽救,也是對文化的尊重。 結語 《文獻緣起:探索古籍的生命軌跡》並非一本詳盡的學術專著,而是一次對書籍生命力的深情迴望。它希望通過對紙墨、印刷、裝幀、流傳等環節的細緻描摹,讓讀者看到,每一本書,無論其內容如何,都擁有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它們是文明的火種,是曆史的密碼,更是我們與過去對話的橋梁。當我們拿起一本古籍,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觸摸曆史的脈搏,感受先賢的心跳。這些古籍,以其沉默的姿態,嚮我們訴說著一個又一個關於知識、關於智慧、關於情感的永恒故事。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沉浸在這本書的某個章節裏,感覺像是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馬拉鬆。初讀時,確實被其中大量引用的古典文獻和晦澀的術語給震懾住瞭,一度懷疑自己是否具備解讀它的能力。這種感覺很奇妙,既有知識盲區帶來的挫敗感,又有一種“正在攀登高山”的激動。作者的敘事風格極其嚴謹,幾乎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所有的論證都像精密的鍾錶齒輪一樣咬閤得天衣無縫。你不能跳躍著去讀它,必須按部就班地跟隨作者的邏輯鏈條,稍有不慎就會迷失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文獻考辨那一塊的處理方式,那種層層剝筍、抽絲剝繭的分析過程,簡直是一場智力的盛宴。它迫使我不斷地停下來,查閱旁注,甚至去翻閱其他相關著作來佐證理解。這本書不是用來消磨時間的,它是用來磨礪心智的利器,讀完一個段落,總感覺自己的思維都被重塑瞭一遍。

評分

從一個側麵來看,這本書的實用價值也許需要時間來體現。它不是那種能立即指導你解決某個具體操作問題的指南手冊,它更像是為這門學科打下瞭堅實的地基。我注意到,書中對一些基礎概念的溯源和定義,是如此的詳盡和審慎,以至於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此類概念的粗淺認知。這種對根源的追溯,雖然過程略顯枯燥,但卻是構建真正深厚學養的必經之路。對於那些有誌於在該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針”。它不會告訴你“怎麼做”,而是會告訴你“為什麼是這樣”,這種對本質的探求,遠比錶麵的技巧更有力量。它迫使你思考的,是如何構建一個自洽、嚴密的知識體係,而不是簡單地套用前人的結論。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硬核”的,它沒有試圖去迎閤現代讀者的碎片化閱讀習慣。如果你期待的是輕鬆愉快的散文或者故事性的敘述,那麼你很可能會失望。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需要被“解構”和“消化”的學術報告。我發現,要真正理解其中的核心觀點,我需要反復迴溯,甚至在筆記本上畫齣復雜的思維導圖來梳理作者的論證結構。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每一次小小的“頓悟”都顯得尤為珍貴和甜蜜。每一次突破一個難點,都會帶來巨大的成就感,仿佛自己也掌握瞭一把開啓某個古老知識寶庫的鑰匙。它的價值不在於讓你讀完後能滔滔不絕地炫耀讀過,而在於它在你內心深處播下瞭求真務實的種子,讓你學會用更審慎、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已有的知識體係。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復古的墨綠色封皮,配上燙金的宋體字,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沉甸甸的曆史感和學術的厚重。我是在一傢老舊的書店裏偶然發現它的,當時就覺得它仿佛是從時光深處走齣來的孤本。翻開扉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考究,散發著一種淡淡的油墨香氣,讓人忍不住想要細細摩挲。書中的排版布局非常講究,字體大小、行距、頁邊距的設置都透露齣一種匠人精神。清晰的目錄結構讓人對全書的脈絡一目瞭然,盡管內容本身可能需要深入鑽研,但至少在視覺上給予瞭讀者極大的友好度。特彆欣賞的是,作者在一些關鍵概念的引入處,都用瞭精美的插圖或圖錶進行輔助說明,這對於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論體係無疑是巨大的幫助。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也讓人對其中蘊含的知識儲備充滿瞭敬意和期待。這絕不是那種隨隨便便印刷齣來的流行讀物,它散發著一種靜謐而堅定的力量,仿佛在無聲地對每一個翻閱它的人說:“我已經準備好接受你的挑戰瞭。”

評分

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傾注瞭畢生的心血在其中,字裏行間都流淌著對所研究領域的無限熱愛與敬畏。讀著讀著,我甚至能想象齣作者當年在故紙堆中披星戴月、與古籍默默對話的場景。這種由衷的學術熱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超越瞭文字本身,成為一種精神的傳遞。它讓我重新思考瞭“治學”的真正含義——那是一種對真理近乎偏執的追求,是對前人智慧的尊重,以及對後人探索的責任感。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足以讓一個領域的研究者受益終生,因為它提供瞭一個宏大而精密的框架。它不是輕飄飄的談資,而是值得用時間去品味、去爭辯、去超越的學術遺産。每一次重讀,我都能發現新的細節和更深的層次,這正是一部真正偉大著作的標誌。

評分

中譯本前言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值得一讀。

評分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空間敘事研究》既全麵研究瞭傳統的以文字寫成的文學文本的空間敘事問題。也深入考察瞭本身就被理論傢們稱之為“空間藝術”的圖像的空間敘事問題(跨媒介),還把研究的觸角伸嚮瞭曆史敘事領域(跨學科),對曆史敘事的空間問題提齣瞭自己獨特的看法。龍迪勇本人的學術修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書、讀過的書是相當多的,而他的理論修養和文學史、藝術史方麵的學識在同行中也經常被傳為美談),也是他能夠在如此寬闊的鋒麵上遊刃有餘的條件:隻有把這個似乎形而下的問題哲學化、抽象化,纔有可能潛到彆人未敢到達的根源湧發的大海深處。還不錯。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先後就學於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敘事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在《文藝理論研究》、《思想戰綫》等CSSCI期刊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等選刊轉載。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不錯。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先後就學於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敘事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在《文藝理論研究》、《思想戰綫》等CSSCI期刊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等選刊轉載。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還可以。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先後就學於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敘事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在《文藝理論研究》、《思想戰綫》等CSSCI期刊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等選刊轉載。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還不錯。

評分

總以為目錄學、版本學是中國纔有的學問。其實,西洋這方麵的傳統也很久遠,值得藉鑒。不錯的書。

評分

不錯的書,各方麵都讓人滿意

評分

《藝術的故事》是有關藝術的書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它概括地敘述瞭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曆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曆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曆史中都既迴顧過去又導嚮未來”。

評分

——美國國立藝術館館長卡特·布朗,1995年。

評分

譯者簡介:

評分

在那項幫助人們熟悉藝術的偉大事業中,《藝術的故事》是一部巔峰之作。我無法錶達自己對於這一新版本的贊美之情。設計優雅,圖文輝映,插圖悅目賞心,文字清晰閃光;所有這一切,使新版熠熠生輝。此書值得一讀再讀,就像美酒佳釀那樣,愈加品賞,愈覺其味雋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