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在日本出版时被大幅删改过的书,因为这本书以很少被人提及的“来自美国的压力”为线索来剖析日本战后史。以这种观点和角度来论述的书籍,以前没有过,今后可能也不会有。因为在日本言论界,论述“美国的意图”是大忌。
内容简介
《日美同盟真相》作者以长期从事情报分析的经验为基础,系统回顾了日本战后70年的历程,指出了日本政治家垮台的美国因素。
作者认为,决定战后日本外交的最大动力,是针对来自美国的外压所产生的“自主”路线与“追随”路线的斗争。美国对日占领时期后,日本社会被植入美国将“自主派”拉下台、换成“对美追随派”首相的体系。日本不过是美国的一个棋子,其地位随着美国世界战略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日美同盟的本质。实际上,在世界政治的舞台上,许多国家的历史都是由其与大国的关系来决定的。认清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理解世界政治变迁的“一把钥匙”。
作者担任外交官近40年,在大学任教7年,以其丰富的外交经验和教学经验,成就了这部内涵饱满、富有真知灼见、通俗易懂的著作,是一本“高中生也能读懂”的日本战后史。
作者简介
孙崎享,1943年生于中国鞍山。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1966年进入日本外务省,曾任日本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外务省国际情报局长、驻伊朗大使、防卫大学教授等职,是日本外务省內具有代表性的情报分析专家。
郭一娜,1985年出生,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2010年3月毕业于日本琦玉大学社会学系,获硕士学位。2010年6月进入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2011年7月被派驻新华社东京分社担任记者。
目录
序
前 言 为什么要写一部“高中生也能读懂”的战后史?
日本的战后史,如果不以“来自美国的压力”为前提考察的话,就看不到其本质
第一章 从“终战”到占领
战后最初10年,是吉田茂“对美追随”路线和重光葵“自主”路线激烈对立的时代
第二章 冷战开始
美国的全球战略在变,对日占领政策也出现急转。美国逐渐将日本定位为对苏战争的防波堤
第三章 旧金山和约与日美安保条约
独立路线与对美追随路线同步启动,这决定了日本前行的道路
第四章 保守联合与修订日美安保条约
岸信介统一了保守势力,开始着实修订日美安保条约,但并未触及核心部分
第五章 自民党与经济增长时代
安保骚乱后的上世纪60年代,日美关系迎来黄金时代。日本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安保问题被逐渐搁置下来
第六章 冷战终结与美国战略转移
冷战结束,日美关系时隔40年经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日本重新被美国定位为“最大威胁”
第七章 “9·11”与伊拉克战争后的世界
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后,美国开始暴走。美国轻视联合国,在全球行使军力,并要求日本合作
后 记
精彩书摘
战败后的日本面临极大的经济困境。但在战后6年间,日本共支付了5000亿日元的美军经费,占日本国家预算的2到3成。金额之大让人难以置信。
日本人是如何面对这一状况的?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因为被占领,发牢骚也没用。大可不必与美国硬碰硬,招致美国不满”。持这种意见的人,以吉田茂为中心。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我们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应该向美国直言不讳地提出”。这些人的中心是在第一届吉田内阁中担任大藏大臣、此后当选首相的石桥湛山。
战前,石桥就敢于和日本军部叫板。这在当时是很难做到的。但正是那些在战前做到这一点的人,战后也能堂堂地与美方理论。
增田弘在其著作《石桥湛山》中记载,“面对GHQ要求增加终战处理费的要求,石桥大藏大臣愤慨之余,给麦克阿瑟心腹马夸特(William Frederic Marquat)写了一封信。‘我听说贵司令部正在讨论增加22年度(1947年度)的终战处理费(美军驻留经费)。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日本陷入通货膨胀的危机事态。到那时,我将无法履行大藏大臣的职务。’这封信刺激了ESS(GHQ经济科学局)。吉田从马夸特处获知这封信后说,‘石桥这口气也太强硬了,这可麻烦了’,要提醒湛山注意态度。”
与美国抗争的石桥在1947年5月16日被开除公职。石桥的心腹石田博英在《石桥政权71天》一书中写道:“大藏大臣石桥着力处理的是削减终战处理费的问题。当时是物资匮乏的年代,甚至有的国民被饿死。但驻军的要求中居然包括建设高尔夫球场、开辟特别列车,最后还有养花和金鱼的费用。我记得总额大约60亿美元,大藏大臣石桥想尽各种方法削减美军经费。石桥曾说:‘有传闻说,因为我大力主张削减终战处理费,招致了司令部的不满,遭到开除。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尽管石桥本人对此否认,但我相信削减经费问题正是他被开除的原因……我认为GHQ方面担心反抗GHQ的石桥获得日本百姓支持并在自民党内受到重视。”
石桥被开除公职时,担任日本首相的是吉田茂。吉田曾对石桥说:“你就当是被山狗咬了。”
石桥的女婿、外交官千叶皓在某个场合遇到民政局次长凯德斯,凯德斯说:“因为石桥想成为某种象征,我们不得不对他果断采取措施。”
凯德斯是GHQ内的实权派,他担心石桥成为“敢于对占领军表达日方主张的人”。美国深知,此类人物获得国民支持、成为自主路线的象征的话,将会很危险,所以“采取了果断措施”。美国对重光葵如此,对石桥亦如此。
当时石桥的话很重要。“下一任大藏大臣是否也会采取和我同样的态度呢?当然,这么做可能会被解任,但如果持续两三年,GHQ当局也该开始反省了吧。”
……
《日美同盟: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 一、 引言:一场复杂而深刻的战略伙伴关系 日美同盟,作为二战后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复杂性与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国家间军事合作范畴。它不仅塑造了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也深刻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的走向。本书《日美同盟: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旨在深入剖析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从历史根源、现实挑战与未来走向等多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刻的画卷。我们将避免浮光掠影式的叙述,而是力求通过详实的史料、严谨的分析,展现日美同盟的真实面貌,揭示其内在的逻辑与驱动力,并探讨其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与可能的发展轨迹。 二、 历史的基石:从战败到盟友的艰难转型 日美同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的硝烟散尽。战败后的日本,在盟军占领下,经历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在美国主导下,《日本国宪法》的制定,特别是第九条关于放弃战争的规定,为日美同盟奠定了特殊的法律基础。1951年签署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Japan),标志着两国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然而,这段转型并非一帆风顺。日本国内曾存在对安全条约的强烈反对声音,认为这限制了日本的自主性,并可能将日本卷入美国的全球战略冲突。而美国对日本的安全保障,也并非出于纯粹的善意,更重要的是出于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扩张的地缘战略考量。 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的关键事件,包括: 《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订过程: 深入分析条约的核心内容,特别是驻日美军的地位、日本对美国军事基地的使用权,以及两国在安全问题上的相互义务。 日本国内的“安保斗争”: 考察大规模的民众抗议活动,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思潮、政治力量与国际影响。 朝鲜战争与冷战格局对日美同盟的影响: 阐述冷战背景下,日美同盟如何从战败国的受制者,逐渐演变为美国在亚洲地区遏制苏联的重要支点。 日本“经济奇迹”与安全保障的并行发展: 分析在得到美国安全庇护后,日本如何得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以及这种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如何支撑了其军事现代化和对同盟的贡献。 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挖掘,读者将能够理解日美同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博弈、妥协与演变,其基础是建立在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战略需求与现实考量之上。 三、 动态的演进:从冷战到新世纪的挑战与调整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美同盟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不再有单一的、明确的共同敌人,同盟的逻辑需要重新被审视与调整。 本书将重点探讨这一时期的演变,包括: 冷战后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修订: 分析1997年修订的防卫合作指针,其标志着日美同盟开始超越单纯的“日本本土防卫”,转向更广泛的“周边事态”应对,以及日本安保政策的逐步松绑。 9·11事件后的“反恐战争”与日美同盟的深化: 考察日本积极参与国际反恐行动,包括派遣自卫队赴伊拉克、印度洋等地执行任务,这标志着日本在安全领域承担起了更多国际责任,也进一步巩固了日美在安全问题上的合作。 中国崛起与地区安全挑战: 详细分析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及其对东亚地区安全格局的影响。探讨日美同盟如何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调整其定位,以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例如在钓鱼岛/尖阁列岛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 朝鲜核问题与地区稳定: 分析日美两国在应对朝鲜核武器及导弹威胁方面的合作,包括情报共享、联合演习以及外交协调等。 “新防卫大纲”与日本安保政策的突破: 梳理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安保政策上的重大调整,如解禁集体自卫权、增加防卫预算等,分析这些举措如何重塑了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角色,以及其对地区安全带来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分析,将突出日美同盟的动态性与适应性。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框架,而是在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时,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与升级。 四、 理论的视角:同盟理论与日美同盟的契合度 理解日美同盟的运行机制,离不开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本书将引入并应用相关的同盟理论,来解读日美同盟的内在逻辑,包括: 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同盟: 探讨日美同盟如何符合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家寻求安全、制衡潜在威胁的逻辑。分析美国对日本的安全承诺,如何在冷战时期遏制苏联,在后冷战时期制衡中国。 自由主义视角下的同盟: 从自由主义的角度,分析日美同盟在促进地区稳定、维护国际秩序、推动经济合作等方面的作用。探讨两国在民主价值观、市场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共同点如何加固了同盟关系。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同盟: 考察日美同盟中的身份认同、互信关系与观念的建构。分析两国如何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共同的战略认知与价值观念,以及这种身份认同如何影响着同盟的巩固与发展。 同盟的“安全困境”与“安全协同”: 分析日美同盟在提升双方安全水平的同时,是否也会引发周边国家的担忧,导致地区军备竞赛的“安全困境”。同时,也探讨两国如何通过战略沟通与合作,实现“安全协同”,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书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框架,去辨析日美同盟的决策逻辑、行动模式以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五、 现实的考量:经济、文化与民众意识 日美同盟并非仅仅是军事与政治的结合,其背后还交织着复杂的经济、文化以及民众意识等多种因素。 经济互赖与安全保障的良性循环: 分析两国之间巨大的贸易额、投资以及技术合作。探讨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如何为日美同盟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安全保障又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文化交流与认知差异: 探讨两国在文化、社会价值观上的异同,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着同盟的认知与运作。分析媒体报道、民间交流、教育项目等在增进相互理解、化解误解方面所起的作用。 民众意识与对同盟的态度: 考察日本民众对日美同盟的看法,包括支持、疑虑与反对的声音。分析美军基地问题、核共享问题等敏感议题在日本国内引发的讨论,以及这些民意如何影响政府的对美政策。 “日美经济摩擦”与同盟的韧性: 回顾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日美之间曾出现的严重经济摩擦,分析这些摩擦如何考验了同盟关系,以及两国如何通过协商与妥协,最终维护了同盟的稳定。 这些现实层面的考量,将帮助读者认识到日美同盟的复杂性,它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也与两国社会内部的多元因素息息相关。 六、 未来展望:挑战、机遇与演变方向 展望未来,日美同盟将继续在全球变局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与潜在挑战。 全球地缘政治的变动: 深入分析中美战略竞争的长期化、俄乌冲突的影响、印太战略的推进等,这些外部因素将如何塑造日美同盟的未来走向。 技术革新与军事现代化: 探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太空军事化等新技术对日美同盟军事合作模式的影响,以及两国在这些新领域的合作潜力。 日本国内政治的变化: 分析日本国内政治的稳定性、领导层的决策风格以及其国内安全政策的未来走向,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日美同盟的实质内容。 “自主性”与“依赖性”的平衡: 探讨日本在增强自身防卫能力的同时,如何维持与美国同盟的紧密度,以及如何在“自主性”与“依赖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同盟的“外延”与“内涵”: 思考日美同盟是否会进一步向外扩展其合作范围,例如在气候变化、全球健康等议题上的合作。同时,其“内涵”也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化与调整。 本书将以开放的态度,审视日美同盟的未来可能性,并提出一些关于其可能演变方向的分析与预测。它可能是一个更具弹性的、多层次的伙伴关系,也可能在应对区域性挑战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七、 结论:一个不确定的时代的战略锚点 日美同盟,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是一段充满挑战的现在,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未来。它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的需要,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本书《日美同盟: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旨在通过全面、深入、多维度的分析,呈现日美同盟的真实面貌。它不是一篇简单的历史回顾,也不是对未来趋势的简单预测,而是一次对这一复杂关系进行深度解读的尝试。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日美同盟的来龙去脉,把握其内在的逻辑与驱动力,洞察其在当前及未来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不确定的时代,日美同盟或许仍然是维护地区稳定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战略锚点,但其未来形态,仍需我们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