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魏禧年谱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魏禧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勇强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文献
  • 传统文化
  • 魏禧
  • 年谱
  • 地方史
  • 人物传记
  • 清史
  • 史学研究
  • 文献整理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16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50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魏禧年谱》以谱主存世的诗文作品等第一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各类文献中有关材料的搜辑考索、排比参证,尽可能详尽地勾画谱主的行年事迹,其中尤对文学创作、学术活动、政治遭际等,作较为翔实的考订。

作者简介

陆勇强,男,汉族,1954年生于上海。1984年考入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师从蒋天枢先生、章培恒先生。1987年7月毕业,并获硕士学位,旋至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任教至今。现为教授。现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明清文学、岭南地方文化与文献的研究。曾参与《中华文艺理论集成·两汉卷》和《研究资料卷》(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项目)的编纂,又曾先后参加《中国近代诗歌鉴赏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增订注释全宋词》(撰稿者之一,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岭南学术百家》(副主编之一,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书的编撰。独立承担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资助项目2项:《陈维崧年谱长编》、《陈维崧文集编校》。在《文献》、《学术研究》、《明清小说研究》、《戏曲艺术》、《辞书研究》、《暨南学报》、《安徽史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凡例
谱略
年谱
引用资料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夏,与归庄订交,归庄以诗赠之。二人每晤,均出示其文,互相攻谪。先是,叔子年未三十时,已闻归庄名、读其诗。后数度游江南,欲交之,均相失。
  《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十-《归元公六十叙》:“吾年未三十时,闻归震川先生有曾孙庄,抱高节,负才使气,善骂人。既有传长歌至山中者,凡三千余言,上溯鸿漾,下及季世,驱使神仙鬼怪之物,呵帝王,笞卿相,践籍古之文人,恣睢佯狂,若屈平、李白沉冤醉愤无聊之语。……予惊怖其人,疑不可近。及数游吴、越,人颇名其狂,予愿交之,而动辄相失。壬子夏,侨吴门,元公闻之,趣过予,予方畏暑未之报,元公则四五至不为嫌。每至,挟其文,予亦出新旧文,二人者相攻谪其不足。”
  《归玄恭先生年谱》“康熙十一年壬子”条:“至吴门,晤姜学在实节、王勤中武及魏冰叔禧。”“是年诗,有……《赠魏叔子》。”
  按,叔子所云长歌即《万古愁》,全祖望《题归恒轩万古愁曲子》云:“世传《万古愁》曲子,瑰壤恣肆,于古之圣贤君相,无不诋诃,而独痛哭流涕于桑海之际,盖《离骚》、《天问》一种手笔,但不能定其为何人所作。近人或以为谑翁,或以为道隐,或以为石霞,皆鲜证据。惟魏勺庭征君及其事于《恒轩寿序》,予始取而跋之。”(《鲒埼亭集外编》卷三十一)据此可知,《万古愁》在当时流播众口,其作者则鲜为人知,而据叔子此序可判定该曲为归庄所作。《恒轩寿序》即《归元公六十序》。又,归庄赠叔子诗未见通行之《归庄集》,或已佚。
  《乾隆昆山新阳合志》卷二十八《人物志·隐逸》:“归庄,字玄恭,昌世子。少通五经,工诸体书,性豪放善饮,酒酣落笔,辄数千言不能止。……乙酉六月,邑人将举兵,先杀县丞阎茂才,其议实倡于庄。已而亡命,谢儒冠,往来湖山间,远近谈忠义者,以庄为归;而庄能揆是非,辨真妄,未尝轻以身殉,卒免于难。庄性好奇,为诸生时,忽请于学使者,改名祚明,自后或称归藏,或称归乎来;其字或称悬弓,或称园公;既薤发僧装,称普明头陀,亦称鏖鏊钜山人。生平最善顾炎武,以博雅独行相推许,而俱不谐于俗,里中有‘归奇顾怪’之目。诗歌、古文、墨竹无不工。……晚年不能自给,寄食僧合,顾非素交,虽厚赠弗纳。卒年六十一。”与姜埰、归庄过从密切,常聚谈竟日。
  《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十四《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禧乃先到公门,公欣然屣履接之。每过,必具馔。……每酒具,必招元公,三人者谈竟日去。”《敬亭集》卷三《魏冰叔归元恭见过》:“留客蓬门僻,占星处士高。形踪皆异地,涕泪尚吾曹。上古探金版,中厨敕涧毛。谁能河朔饮,一盏尽酕醄。”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中其他分册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该丛刊中除《魏禧年谱》以外的其他研究领域和内容,并确保风格自然、信息丰富。 ---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跨越时空的文化脉络与文献探微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旨在汇集学界对中国历史文献的深入整理、考证与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议题进行跨学科的探讨。本丛刊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文化视野,致力于发掘、整理和研究那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精髓的珍贵史料,展现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与生命力。本期聚焦于丛刊中收录的其他重要研究成果,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明图景。 一、 早期文献的再审视与古史重构 本丛刊的另一重要板块聚焦于先秦及秦汉时期的文献梳理与古史研究。这一时期的文献,如甲骨文、金文、竹简简牍以及早期传世典籍,是构建中国信史的基石。 《上古竹简文字的时代辨识与释读新探》 这一专题深入探讨了近年来出土简帛文献的整理与考证。研究者们运用现代文献学、古文字学和考古学的交叉方法,对一批新发现的竹简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辨识和初步的释读。重点分析了战国时期各国书写习惯的差异,以及特定地域简牍在文本内容上的地域性特征。例如,对某楚系简牍中涉及祭祀仪式的记录,结合相关礼制文献进行了相互印证,揭示了不同区域间礼仪实践的细微差别。此文不仅提供了大量第一手释读成果,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更为精细化的古文字时代划分标准,对当前学界对上古史的认识提出了修正性意见。 《春秋史官叙事策略与后世史学范式》 则将目光投向了《春秋》及其传注。研究者摒弃了传统上将《春秋》视为单一政治史料的局限,从叙事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剖析了春秋时期史官在记录历史事件时所采用的微妙笔法和价值取向。文中详细比对了《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在同一事件叙述上的差异,指出这些差异并非简单的增删,而是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历史人物褒贬态度的体现。通过对“微言大义”的结构性分析,该文展示了早期史官如何通过文献建构历史合法性,对后世史学范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宋代文人圈层的交往与思想流变 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士大夫阶层的高度活跃和成熟的文人社群是其显著特征。本丛刊特别开辟了对宋代文人交往网络和思想生态的研究。 《南宋文人书札中的政治焦虑与私人慰藉》 收集整理了多位重要南宋文人(如周必大、陆游、辛弃疾等)的私人信件,通过对书札中称谓、问候语、引用典故以及对时局描述的词频分析,构建了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数据库。研究发现,在靖康之耻的阴影下,私人书信成为文人释放政治抱负受挫感、寻求精神共鸣的重要场域。信中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往往是其无法施展政治抱负的一种文化投射。该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对官员个人传记的刻画,展现了一个群体的集体心理侧写。 《宋代理学在地方教育中的传播路径考》 则关注了程朱理学如何由精英阶层渗透到地方基层社会。研究以地方志、乡约文献以及私家祠堂碑刻为主要依据,追踪了理学核心概念(如“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在地方精英群体中的接受、改造和应用过程。通过对某一特定区域(如徽州或江西地区)的个案分析,揭示了理学思想在地方化过程中,如何与当地宗族制度和乡土伦理发生复杂的互动与融合,而非一成不变的自上而下的灌输。 三、 明清社会文化史的微观探究 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本部分研究聚焦于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与文化实践的细节。 《明代江南士绅的园林审美与家族延续》 深入剖析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功能。研究者认为,园林的设计与建造,不仅是文人审美情趣的体现,更是士绅家族进行社会交往、彰显文化资本和实现家族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通过对特定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的建造文献、契约文书以及相关诗词的交叉比对,学者们论证了园林空间布局中蕴含的儒家伦理规范和宗法观念。例如,对水系布局中“活水”与“静水”的象征意义的解读,直接关联到家族成员间关系的和谐处理。 《清代民间戏曲在乡镇节日中的角色变迁》 基于地方戏班的收支账目、戏本残页以及地方节庆志书记载,研究了昆曲、弋阳腔等地方声腔在清代中后期的普及过程。研究指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戏曲表演的商业化趋势日益明显,这既促进了艺术形式的传播,也使其在内容上更贴近市民趣味,逐渐疏离了早期文人主导的雅致格局。特定戏目的流行与改编,折射出特定时期社会对道德、功名、爱情等议题的集体关注点。 四、 传统科技与方术的文献价值 丛刊亦不乏对中国传统科技与方术文献的整理与分析,这部分内容展现了古代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明代农书中所反映的区域气候变异与应对策略》 汇集了多部明代地方性农书,侧重于记录不同年份的物候特征、病虫害发生频率以及农民所采取的季节性耕作调整。通过对这些记载的系统化分析,研究试图重建特定历史时段内区域性的气候变化模型,并评估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韧性与局限性。 总而言之,本《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的这些研究,共同致力于将分散的文献碎片重构为有机的文化知识体系。它们不仅是对历史文本的细致“考古”,更是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度对话的努力。每一篇研究都力求以坚实的文献基础,揭示历史深处的肌理与脉络,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魏禧年谱》,光是这个书名就透着一股子古朴和庄重。我平时就喜欢啃一些硬核的历史读物,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历史人物真实面貌的书。年谱这种形式,在我看来,就是最直接、最扎实地还原一个人生命历程的方式。我猜这本书里,不会有多少华丽的辞藻,更多的应该是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梳理。它可能会从魏禧的出生、成长、求学、为官(如果他为官的话)、著述、晚年生活等等方面,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展开。每一条记录,都可能背后有着深厚的史料支撑。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处理一些史料上的争议或者模糊不清的地方的。一个好的年谱,不仅要忠实地记录,更要能够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给读者一个相对准确的认识。这本书会不会涉及魏禧与同时代其他名士的交往?他的社交圈子如何?这些对理解他的思想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而且,这本书既然是“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系列的一员,那么它在史料运用和学术规范上,肯定会有很高的要求。这让我对它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充满信心。这本书或许能让我对魏禧这位人物有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

评分

读到《魏禧年谱》这本书的标题,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饱学之士,在历史的洪流中,用他自己的笔触,书写着属于他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这本书,我猜测它会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带领读者在魏禧的人生画卷中漫游。从他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到他最后的归宿,每一个节点,每一个重要的事件,都可能被细致地记录下来,并加以考证。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史料的?是仅仅罗列事实,还是会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一本优秀的人物年谱,不应止步于简单的史实堆砌,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思想的演进过程,以及他与时代、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这本书会不会涉及魏禧的著作、他的学术思想、他的治学方法?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我来说,了解一位学者的思想,比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更为重要,因为思想的光辉能够穿越时空,照亮后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魏禧学术思想的线索,让我能够窥见他那个时代学术思想的流派和特点。另外,作为“丛刊”中的一员,它很可能与其他书籍构成一个系列,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这使得我对整套丛刊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魏禧年谱》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觉得很有分量,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清代学者的生活和思想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默默耕耘、留下宝贵遗产的文人。《魏禧年谱》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单看这个“年谱”二字,我就能想象到它会以何种方式来梳理魏禧的人生轨迹。它很可能不是那种大刀阔斧的宏大叙事,而是会像抽丝剥茧一样,将魏禧的生平事迹、学术活动、交游往来,甚至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气,都一丝不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本好的年谱,其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名字,而是能触碰到一个人的灵魂,感受他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理解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对书中是否会详细考证魏禧的籍贯、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甚至是他早期生活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充满了期待。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往往是理解一个人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的基石。而且,作为“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的一部分,这本书想必在文献考证方面会有相当的严谨性,这对于我这样希望能深入了解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它或许能够填补我对魏禧研究的一些空白,让我对他这位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魏禧年谱》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历史文献研究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年谱这种体裁,是还原历史人物真实面貌最直接、最权威的方式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一样,以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考证,勾勒出魏禧波澜壮阔(或者说是朴实无华)的一生。我猜书中会涉及到大量珍贵的史料,比如魏禧本人的手稿、书信、日记,甚至是他亲友的记载。这些第一手资料的运用,将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史料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连贯、清晰的时间线,从而展现魏禧的生平事迹的。除了记录生平,我更希望书中能够对魏禧的学术思想、文学成就,以及他与当时社会思潮的互动进行深入的探讨。作为“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研究的一次有益补充。我期待它能够让我对魏禧这位历史人物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评分

《魏禧年谱》,听起来就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我一直认为,要真正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就必须从他的生平轨迹入手,而年谱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我设想这本书的开篇,很可能就是从魏禧的出生年份、地点、家庭环境开始,一点点展开。它或许会详细记录他的重要人生节点:求学过程中的拜师、科举的经历(如果有)、重要的著作完成时间、甚至是重要的家庭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恰恰是构成一个人生命底色的重要元素。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对魏禧的学术思想有一个系统的梳理,不仅仅是列出他的著作,更重要的是阐释他的学术主张、治学理念,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在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作为“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的一员,这本书的价值可能还在于它所承载的文献资料的稀缺性和重要性。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我以前不曾接触过的珍贵史料,从而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魏禧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它可能会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生活百态和学术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