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黑格尔
2.一部丰满的人物传记合集,描绘出一幅瑞士德语作家群像,有力填补并充实了瑞士和世界文学史。
3.每一位作家均依“知人论世”,“因情析文”的手法加以人物描画和作品赏析,为文学史读本的典范。
4.国内第一部系统、详细、深入介绍瑞士德语作家的专著,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瑞士文学如同瑞士这个国度之于世界一样,是世界文学璀璨的一颗明珠,而在瑞士文学史上,若论影响力和创作力,德语作家竟雄踞了重要的位置。
《天才的画像:瑞士德语文学十大家》深度论及瑞士德语文学的发展概况,并遴选出凯勒、施皮里、罗伯特?瓦尔泽、黑塞、弗里施、迪伦马特、穆施克、毕希泽、赫利曼和贝尔弗斯等十位大师级的作家,依据各自生平、作品和影响的脉络,描绘出一幅清晰生动的瑞士文学大师群像。他们是以纸笔为生的一介文人,他们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骑士,有着不屈和执着的品格,历经磨砺后,成为佳作传世的文学大家。
本书不仅对瑞士的文学史作了系统梳理,也借此对瑞士的历史源流和民族文化作了深度解析,打开了中国人了解瑞士的一个窗口。
阎寒,女,德国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199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获硕士学位。2001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留学,主修德语文学,辅修现代汉学,2005年获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瑞士伯尔尼自由中学,并担任瑞士咨询特邀记者。著有:专著《歌德威廉迈斯特小说中服饰的象征意义》(德文)及论文、译文若干篇。
导读 写作在语言疆界的边缘
第一章 凯勒——英雄诗人
第二章 海蒂——一个瑞士传奇
第三章 罗伯特·瓦尔泽——散发芳香是玫瑰的命运
附录 克莱斯特在图恩
第四章 赫尔曼·黑塞——做你自己
第五章 马克斯·弗里施——瑞士民族诗人的诞生
第六章 迪伦马特——一位天才的画像
第七章 越界者穆施克——在他者中找到自己
第八章 毕希泽——最瑞士的瑞士作家
第九章 托马斯·赫利曼——最是寂寞黄昏时
附录 酒醉黄昏
第十章 贝尔弗斯——双子星座又见传人
引用书目
译名对照表
图片版权说明
后记
导读:写作在语言疆界的边缘
瑞士建国要追溯到1291年,在此之前,瑞士只是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南部边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同帝国密不可分。1291年,乌里(Uri)、施维茨(Schwyz)和下瓦尔登州(Unterwalden)签署了《永久同盟誓约》,这就是瑞士的雏形。1599年,瑞士成功地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1648年,瑞士的独立获得了承认。1798年,法军进入瑞士,在拿破仑的命令下成立了海尔维西亚共和国(Helvetische Republik)。1848年瑞士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现代国家,这就是今天的瑞士联邦。
在文学方面,圣加仑的修道院是古代高地德语文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12世纪后半叶到16世纪,瑞士陆续出现了骑士文学、历史题材的民歌以及狂欢节戏剧等文学样式。苏黎世的宗教改革家茨文利(Zwingli)翻译的《圣经》是瑞士16世纪德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日内瓦的精神、政治领袖让?加尔文则对瑞士的法语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启蒙主义的洪涛巨浪席卷了阿尔卑斯小国,启蒙者高举追求个体幸福、实现个体教育的旗帜,追溯整理阿雷曼民族的神话,提倡爱国主义,倡导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自欧洲各国的诗人、自然学学者纷纷赞美阿尔卑斯山的壮美,同时他们也在大山的居民身上发现了崇高、高贵、热爱自由的美德,这就是迄今仍未退色的瑞士神话的开端。在启蒙时代,瑞士有众多才俊之士横空出世:约翰?雅各布?博德默(Johann Jacob Bodmer)不知疲倦地翻译弥尔顿和荷马,他编辑整理《尼伯龙根之歌》,出版文学刊物,他与苏黎世同乡约翰?雅各布?布赖丁格(Johann Jacob Breitinger)一起同戈特舍德(Gottsched)展开了究竟应该以法国文学,还是应该以英国文学为榜样的论战,影响了整个德语文学界。歌德的朋友、神学家、哲学家拉瓦特(Lavater)努力揭示神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他的著作至今还有广泛读者。有“平民教育之父”之称的佩斯塔洛奇(Pestalozzi)不仅兴办学校,还撰写教育小说和教育学著作来传播自己的教育理念。伯尔尼的医生、诗人、自然学家哈勒(Albrecht von Haller)不仅在植物学、解剖学、生理学方面著作甚丰,他还留下了诗集《瑞士诗歌的尝试》(Versuch Schweizerischer Gedichte),他在长诗《阿尔卑斯山》(Die Alpen)中第一次以雄浑的笔力赞美了当时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山。哈勒是启蒙时代最勤勉、最全面的学者之一,他以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丰富了几代人的头脑。黑格尔称他的学问高深如阿尔卑斯山。法国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的卢梭,出生在瑞士日内瓦,他在教育小说《爱弥儿》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他的文字感情丰沛,为瑞士法语文学开辟了新天地。总之,瑞士的文学、艺术、科学在18世纪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无怪乎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称当时的瑞士为全欧洲最文明的国度。
19世纪中期,整个欧洲都进入了革命的年代,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得那样:“这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也是绝望之冬;我们可能拥有一切,也可能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也正走下地狱……”经过启蒙者一个多世纪的播种,在全欧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里,局势还是比较明朗的。1847年,自由派仅仅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就赢得了“分离同盟战争”(Sonderbundkrieg),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在瑞士本土上进行的战争。1848年,瑞士联邦宣布成立,阿尔卑斯小国完成了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型。
在瑞士向现代国家迈进的19世纪,文坛上涌现出了三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是耶雷米亚斯?戈特赫尔夫(Jeremias Gotthelf,) 、凯勒和康拉特?斐迪南?迈耶(Conrad Ferdinand Meyer)。三人之中,凯勒的成功之路最为曲折,成就也最大,他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在他的家乡瑞士,他享有民族诗人的美誉。他之于瑞士,就像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歌德之于德国、巴尔扎克之于法国,就连他的同行迈耶也把凯勒誉为“祖国的保护人”。擅长历史题材的迈耶对凯勒曾经有些不以为然,他惋惜地说:“我为您的才华感到惋惜,您把它浪费在低级素材和流氓无赖身上。我只写历史素材,我需要的是国王、将军和英雄。”凯勒只写小人物——伙计、富裕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店主、小商人,他们好逸恶劳,快活轻率,贪心不足,而正是他们构成了瑞士资产阶级的主力,对这个阶层,凯勒始终保持着善意的、嘲讽的态度。通过描写小资产阶级的人生百态,凯勒生动细致地反映了过渡时期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的深刻变革,他的作品与时代息息相关,可以说,他用作品培养了一代现代公民。另外,他还曾经投笔从戎,加入志愿军,亲身参与了瑞士联邦的建立、瑞士新宪法的修订,并且担任苏黎世州政府秘书长一职达十五年之久。
1848年革命胜利后,瑞士成立了当时中欧地区独一无二的民主政体,于是,欧洲各地的共和派、自由派、革命派都对瑞士趋之若鹜,这样,在成为旅游胜地之前,瑞士就成为了欧洲自由派向往的圣地。许多被自己祖国通缉的异见分子都在瑞士宁静的湖光山色中找到了安身之处。当时有人笑谈,一纸通缉令就是进入瑞士的签证。从1848年到1918年的几十年是瑞士近现代史上思想最自由、最宽容的时期:尼采在巴塞尔大学讲授超人哲学,巴枯宁在提契诺创办无政府主义学校,列宁在苏黎世研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乔伊斯在利马特河畔吟诗作画,几步之遥之处,达达主义(Dadaismus)在“伏尔泰酒店”悄然兴起,苏黎世成了现代派艺术家荟萃之地。
时光推进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之交时,瑞士并没有像欧洲其他国家那样出现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文艺流派,就连日后诞生在苏黎世的达达主义也只对少数的瑞士作家产生了有限的影响。这一时期,瑞士文学在沿着两条路走,一条就是19世纪三位大师开创的现实主义之路,另一条就是以描绘田园风光和山民自然状态为内容的“乡土文学”之路。其中,女作家施皮里(Johanna Spyri)凭借两部《海蒂》(Heidi)儿童故事道尽了现代人无限的乡愁,掀起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尽管有学者对故事脱离现实颇有诟病,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读者对《海蒂》的喜爱,自从它于1880年问世以来,这个来自大山里的小女孩就风靡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海蒂》是销量最大的瑞士图书,到2001年为止,已经被译成了50种语言。有些故事永远不过时,有些人物永远不会老。海蒂正是如此。
……
翻开《天才的画像:瑞士德语文学十大家》,我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精神飨宴。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了十位瑞士德语文学巨匠的风采。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文字构建出宏大世界、又能在细微之处洞察人性的作家充满敬意,而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对这一群体的深度探索。我被这本书对赫尔曼·黑塞的描绘深深打动,黑塞的作品中那种对自我追寻、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一直是我在生活中不断探寻的方向。书中对于黑塞早期作品中“存在危机”的分析,以及他如何从东方哲学中汲取养分,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之旅”叙事,让我对这位诺贝尔奖得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黑塞的作品总是带有一种独特的疏离感和对内在世界的探索,而这本书则帮助我厘清了这种疏离感的来源,以及他在瑞士的独特经历如何塑造了他的创作。此外,书中对雅各布·布克哈特这位历史学家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布克哈特以其对文艺复兴的深刻洞见而闻名,而书中对他作为一位“文化的史学家”的定位,以及他如何运用文学性的语言来解读历史,展现了历史学与文学之间微妙而迷人的联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天才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生长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并与时代精神相互激荡的产物。
评分《天才的画像》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启迪。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用文字传递情感、触及灵魂的作家怀有深深的敬意,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类作家的求知欲。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卡尔·斯皮特勒的解读。这位瑞士文学的巨匠,他的史诗般的作品充满了力量与想象力,而书中对其创作历程的梳理,以及对其作品中英雄主义和人性光辉的挖掘,让我对这位鲜为人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了全新的认识。斯皮特勒那充满古希腊神话色彩的笔触,以及他对道德与理想的深刻思考,在书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看到他在书房中,笔耕不辍,构筑着一个又一个宏伟的世界。此外,书中对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虽然不是瑞士作家,但他与瑞士的渊源,以及他对瑞士文化的影响,也被巧妙地融入书中,这让我意识到文学的边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歌德的诗歌中那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与瑞士的壮丽风光相互呼应,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天才的共通之处,也看到了他们各自的独特光芒。
评分《天才的画像》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为我揭示了瑞士德语文学世界的瑰丽图景。我一直钟情于那些能够用文字传递深刻情感、展现独特思想的作家,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群体的深度探究。书中对弗里德里希·席勒的解读,虽然席勒是德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人物,但书中对其在瑞士的短暂旅居,以及其思想与瑞士文化交流的细节描写,让我看到了这位伟大剧作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席勒作品中那种崇高的理想主义和对自由的呼唤,与瑞士的独立精神产生了奇妙的共鸣,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阐释。我仿佛能感受到席勒在瑞士的山峦间,汲取着灵感,构筑着他的宏大戏剧。此外,书中对伊曼纽尔·康德的介绍也极具启发性。虽然康德更多地被视为哲学家,但书中将其独特的思辨方式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时的瑞士知识界,并最终体现在瑞士的文学创作中,让我看到了哲学与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康德那种严谨的逻辑和对理性道德的追求,在书中被描绘得清晰可见,并与当时瑞士社会的思潮相结合,展现了他思想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伟大心灵的碰撞与融合,往往能激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天才的画像:瑞士德语文学十大家》,让我得以深入了解那些在瑞士德语文学领域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文字描绘出复杂人性、探索深刻哲理的作家感到着迷,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这一探索的渴望。书中对于康拉德·费迪南德·迈尔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迈尔的作品中那种冷静的观察,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非凡才能。书中对他那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作品的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他所描写的那个时代,感受着人物的喜怒哀乐。同时,作者对卡尔·雅各布·维尔特利奥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这位在瑞士文学史上可能不像其他几位那样广为人知,但其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洞察和独特风格,在书中被重新发掘出来,这让我体会到,即使是那些“相对”不那么耀眼的明星,也同样拥有璀璨的光芒。维尔特利奥的作品中那种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在书中被生动地展现,引发了我对瑞士社会变迁的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以及不同作家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评分这本《天才的画像》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瑞士德语文学宝库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历史长河珍藏的璀璨灵魂。我一直对那些在各自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天才”们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这种渴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而是试图描绘出他们如何在其特定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以其独特的才情冲破时代的藩篱。我尤其被作者对海因里希·海涅的解读所吸引,虽然海涅的德语文学地位常与德国文学联系在一起,但书中对他在瑞士生活的片段,以及他与瑞士文化交流的细致勾勒,为理解这位诗人的多面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海涅那种融合了诗意、批判与幽默的写作风格,在书中被巧妙地展现出来,仿佛能听到他那充满智慧的低语。同时,作者对高尔·弗里德里希·海因茨的分析也颇为深刻,这位被忽视的瑞士哲学家,其思想的光芒在书中被重新点亮,其对存在主义的早期探索,以及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洞察,让我在阅读时不禁陷入沉思,也引发了我对西方哲学发展脉络的进一步兴趣。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文学与哲学的迷宫,感受那些伟大的心灵如何在各自的时代闪耀光芒,而又如何跨越时空,触动我们今日的心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