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們纔有希望。
——黑格爾
2.一部豐滿的人物傳記閤集,描繪齣一幅瑞士德語作傢群像,有力填補並充實瞭瑞士和世界文學史。
3.每一位作傢均依“知人論世”,“因情析文”的手法加以人物描畫和作品賞析,為文學史讀本的典範。
4.國內第一部係統、詳細、深入介紹瑞士德語作傢的專著,兼具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
瑞士文學如同瑞士這個國度之於世界一樣,是世界文學璀璨的一顆明珠,而在瑞士文學史上,若論影響力和創作力,德語作傢竟雄踞瞭重要的位置。
《天纔的畫像:瑞士德語文學十大傢》深度論及瑞士德語文學的發展概況,並遴選齣凱勒、施皮裏、羅伯特?瓦爾澤、黑塞、弗裏施、迪倫馬特、穆施剋、畢希澤、赫利曼和貝爾弗斯等十位大師級的作傢,依據各自生平、作品和影響的脈絡,描繪齣一幅清晰生動的瑞士文學大師群像。他們是以紙筆為生的一介文人,他們是堂吉訶德式的理想騎士,有著不屈和執著的品格,曆經磨礪後,成為佳作傳世的文學大傢。
本書不僅對瑞士的文學史作瞭係統梳理,也藉此對瑞士的曆史源流和民族文化作瞭深度解析,打開瞭中國人瞭解瑞士的一個窗口。
閻寒,女,德國海德堡大學德語文學博士。199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係,獲碩士學位。2001年,赴德國海德堡大學留學,主修德語文學,輔修現代漢學,2005年獲海德堡大學德語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瑞士伯爾尼自由中學,並擔任瑞士谘詢特邀記者。著有:專著《歌德威廉邁斯特小說中服飾的象徵意義》(德文)及論文、譯文若乾篇。
導讀 寫作在語言疆界的邊緣
第一章 凱勒——英雄詩人
第二章 海蒂——一個瑞士傳奇
第三章 羅伯特·瓦爾澤——散發芳香是玫瑰的命運
附錄 剋萊斯特在圖恩
第四章 赫爾曼·黑塞——做你自己
第五章 馬剋斯·弗裏施——瑞士民族詩人的誕生
第六章 迪倫馬特——一位天纔的畫像
第七章 越界者穆施剋——在他者中找到自己
第八章 畢希澤——最瑞士的瑞士作傢
第九章 托馬斯·赫利曼——最是寂寞黃昏時
附錄 酒醉黃昏
第十章 貝爾弗斯——雙子星座又見傳人
引用書目
譯名對照錶
圖片版權說明
後記
導讀:寫作在語言疆界的邊緣
瑞士建國要追溯到1291年,在此之前,瑞士隻是德意誌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南部邊陲,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麵同帝國密不可分。1291年,烏裏(Uri)、施維茨(Schwyz)和下瓦爾登州(Unterwalden)簽署瞭《永久同盟誓約》,這就是瑞士的雛形。1599年,瑞士成功地脫離瞭神聖羅馬帝國,1648年,瑞士的獨立獲得瞭承認。1798年,法軍進入瑞士,在拿破侖的命令下成立瞭海爾維西亞共和國(Helvetische Republik)。1848年瑞士取得瞭革命勝利,建立瞭現代國傢,這就是今天的瑞士聯邦。
在文學方麵,聖加侖的修道院是古代高地德語文學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12世紀後半葉到16世紀,瑞士陸續齣現瞭騎士文學、曆史題材的民歌以及狂歡節戲劇等文學樣式。蘇黎世的宗教改革傢茨文利(Zwingli)翻譯的《聖經》是瑞士16世紀德語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日內瓦的精神、政治領袖讓?加爾文則對瑞士的法語文學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18世紀,啓濛主義的洪濤巨浪席捲瞭阿爾卑斯小國,啓濛者高舉追求個體幸福、實現個體教育的旗幟,追溯整理阿雷曼民族的神話,提倡愛國主義,倡導發揮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自歐洲各國的詩人、自然學學者紛紛贊美阿爾卑斯山的壯美,同時他們也在大山的居民身上發現瞭崇高、高貴、熱愛自由的美德,這就是迄今仍未退色的瑞士神話的開端。在啓濛時代,瑞士有眾多纔俊之士橫空齣世:約翰?雅各布?博德默(Johann Jacob Bodmer)不知疲倦地翻譯彌爾頓和荷馬,他編輯整理《尼伯龍根之歌》,齣版文學刊物,他與蘇黎世同鄉約翰?雅各布?布賴丁格(Johann Jacob Breitinger)一起同戈特捨德(Gottsched)展開瞭究竟應該以法國文學,還是應該以英國文學為榜樣的論戰,影響瞭整個德語文學界。歌德的朋友、神學傢、哲學傢拉瓦特(Lavater)努力揭示神性與自然之間的聯係,他的著作至今還有廣泛讀者。有“平民教育之父”之稱的佩斯塔洛奇(Pestalozzi)不僅興辦學校,還撰寫教育小說和教育學著作來傳播自己的教育理念。伯爾尼的醫生、詩人、自然學傢哈勒(Albrecht von Haller)不僅在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方麵著作甚豐,他還留下瞭詩集《瑞士詩歌的嘗試》(Versuch Schweizerischer Gedichte),他在長詩《阿爾卑斯山》(Die Alpen)中第一次以雄渾的筆力贊美瞭當時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山。哈勒是啓濛時代最勤勉、最全麵的學者之一,他以百科全書式的知識豐富瞭幾代人的頭腦。黑格爾稱他的學問高深如阿爾卑斯山。法國三大啓濛思想傢之一的盧梭,齣生在瑞士日內瓦,他在教育小說《愛彌兒》中錶現瞭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個性解放的追求,他的文字感情豐沛,為瑞士法語文學開闢瞭新天地。總之,瑞士的文學、藝術、科學在18世紀進入瞭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無怪乎法國大思想傢伏爾泰(Voltaire)稱當時的瑞士為全歐洲最文明的國度。
19世紀中期,整個歐洲都進入瞭革命的年代,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得那樣:“這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壞的時候;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也是絕望之鼕;我們可能擁有一切,也可能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嚮天堂,也正走下地獄……”經過啓濛者一個多世紀的播種,在全歐文明程度最高的國傢裏,局勢還是比較明朗的。1847年,自由派僅僅經過一個月的戰鬥就贏得瞭“分離同盟戰爭”(Sonderbundkrieg),這也是曆史上最後一次在瑞士本土上進行的戰爭。1848年,瑞士聯邦宣布成立,阿爾卑斯小國完成瞭嚮現代民主國傢的轉型。
在瑞士嚮現代國傢邁進的19世紀,文壇上湧現齣瞭三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傢,他們是耶雷米亞斯?戈特赫爾夫(Jeremias Gotthelf,) 、凱勒和康拉特?斐迪南?邁耶(Conrad Ferdinand Meyer)。三人之中,凱勒的成功之路最為麯摺,成就也最大,他是具有世界聲譽的現實主義小說傢和詩人,在他的傢鄉瑞士,他享有民族詩人的美譽。他之於瑞士,就像莎士比亞之於英國,歌德之於德國、巴爾紮剋之於法國,就連他的同行邁耶也把凱勒譽為“祖國的保護人”。擅長曆史題材的邁耶對凱勒曾經有些不以為然,他惋惜地說:“我為您的纔華感到惋惜,您把它浪費在低級素材和流氓無賴身上。我隻寫曆史素材,我需要的是國王、將軍和英雄。”凱勒隻寫小人物——夥計、富裕農民、小手工業者、小店主、小商人,他們好逸惡勞,快活輕率,貪心不足,而正是他們構成瞭瑞士資産階級的主力,對這個階層,凱勒始終保持著善意的、嘲諷的態度。通過描寫小資産階級的人生百態,凱勒生動細緻地反映瞭過渡時期政治、經濟、社會、倫理的深刻變革,他的作品與時代息息相關,可以說,他用作品培養瞭一代現代公民。另外,他還曾經投筆從戎,加入誌願軍,親身參與瞭瑞士聯邦的建立、瑞士新憲法的修訂,並且擔任蘇黎世州政府秘書長一職達十五年之久。
1848年革命勝利後,瑞士成立瞭當時中歐地區獨一無二的民主政體,於是,歐洲各地的共和派、自由派、革命派都對瑞士趨之若鶩,這樣,在成為旅遊勝地之前,瑞士就成為瞭歐洲自由派嚮往的聖地。許多被自己祖國通緝的異見分子都在瑞士寜靜的湖光山色中找到瞭安身之處。當時有人笑談,一紙通緝令就是進入瑞士的簽證。從1848年到1918年的幾十年是瑞士近現代史上思想最自由、最寬容的時期:尼采在巴塞爾大學講授超人哲學,巴枯寜在提契諾創辦無政府主義學校,列寜在蘇黎世研究無産階級革命理論,喬伊斯在利馬特河畔吟詩作畫,幾步之遙之處,達達主義(Dadaismus)在“伏爾泰酒店”悄然興起,蘇黎世成瞭現代派藝術傢薈萃之地。
時光推進到瞭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紀之交時,瑞士並沒有像歐洲其他國傢那樣齣現自然主義、錶現主義等現代文藝流派,就連日後誕生在蘇黎世的達達主義也隻對少數的瑞士作傢産生瞭有限的影響。這一時期,瑞士文學在沿著兩條路走,一條就是19世紀三位大師開創的現實主義之路,另一條就是以描繪田園風光和山民自然狀態為內容的“鄉土文學”之路。其中,女作傢施皮裏(Johanna Spyri)憑藉兩部《海蒂》(Heidi)兒童故事道盡瞭現代人無限的鄉愁,掀起瞭人們對自然的嚮往。盡管有學者對故事脫離現實頗有詬病,但是這絲毫不影響讀者對《海蒂》的喜愛,自從它於1880年問世以來,這個來自大山裏的小女孩就風靡瞭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和觀眾。《海蒂》是銷量最大的瑞士圖書,到2001年為止,已經被譯成瞭50種語言。有些故事永遠不過時,有些人物永遠不會老。海蒂正是如此。
……
這本《天纔的畫像》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瑞士德語文學寶庫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那些被曆史長河珍藏的璀璨靈魂。我一直對那些在各自領域留下瞭深刻印記的“天纔”們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正是滿足瞭我這種渴望。它並非簡單地羅列人物,而是試圖描繪齣他們如何在其特定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如何以其獨特的纔情衝破時代的藩籬。我尤其被作者對海因裏希·海涅的解讀所吸引,雖然海涅的德語文學地位常與德國文學聯係在一起,但書中對他在瑞士生活的片段,以及他與瑞士文化交流的細緻勾勒,為理解這位詩人的多麵性提供瞭全新的視角。海涅那種融閤瞭詩意、批判與幽默的寫作風格,在書中被巧妙地展現齣來,仿佛能聽到他那充滿智慧的低語。同時,作者對高爾·弗裏德裏希·海因茨的分析也頗為深刻,這位被忽視的瑞士哲學傢,其思想的光芒在書中被重新點亮,其對存在主義的早期探索,以及對人類精神睏境的洞察,讓我在閱讀時不禁陷入沉思,也引發瞭我對西方哲學發展脈絡的進一步興趣。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文學與哲學的迷宮,感受那些偉大的心靈如何在各自的時代閃耀光芒,而又如何跨越時空,觸動我們今日的心靈。
評分《天纔的畫像》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和思想上的啓迪。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能夠用文字傳遞情感、觸及靈魂的作傢懷有深深的敬意,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一類作傢的求知欲。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卡爾·斯皮特勒的解讀。這位瑞士文學的巨匠,他的史詩般的作品充滿瞭力量與想象力,而書中對其創作曆程的梳理,以及對其作品中英雄主義和人性光輝的挖掘,讓我對這位鮮為人知的諾貝爾文學奬得主有瞭全新的認識。斯皮特勒那充滿古希臘神話色彩的筆觸,以及他對道德與理想的深刻思考,在書中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書房中,筆耕不輟,構築著一個又一個宏偉的世界。此外,書中對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雖然不是瑞士作傢,但他與瑞士的淵源,以及他對瑞士文化的影響,也被巧妙地融入書中,這讓我意識到文學的邊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歌德的詩歌中那種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贊美,與瑞士的壯麗風光相互呼應,在書中得到瞭生動的體現。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天纔的共通之處,也看到瞭他們各自的獨特光芒。
評分翻開《天纔的畫像:瑞士德語文學十大傢》,我仿佛置身於一場盛大的精神饗宴。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勾勒瞭十位瑞士德語文學巨匠的風采。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用文字構建齣宏大世界、又能在細微之處洞察人性的作傢充滿敬意,而這本書正是滿足瞭我對這一群體的深度探索。我被這本書對赫爾曼·黑塞的描繪深深打動,黑塞的作品中那種對自我追尋、對精神自由的渴望,一直是我在生活中不斷探尋的方嚮。書中對於黑塞早期作品中“存在危機”的分析,以及他如何從東方哲學中汲取養分,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心靈之旅”敘事,讓我對這位諾貝爾奬得主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黑塞的作品總是帶有一種獨特的疏離感和對內在世界的探索,而這本書則幫助我厘清瞭這種疏離感的來源,以及他在瑞士的獨特經曆如何塑造瞭他的創作。此外,書中對雅各布·布剋哈特這位曆史學傢的解讀也讓我耳目一新。布剋哈特以其對文藝復興的深刻洞見而聞名,而書中對他作為一位“文化的史學傢”的定位,以及他如何運用文學性的語言來解讀曆史,展現瞭曆史學與文學之間微妙而迷人的聯係。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天纔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生長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並與時代精神相互激蕩的産物。
評分《天纔的畫像》這本書,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為我揭示瞭瑞士德語文學世界的瑰麗圖景。我一直鍾情於那些能夠用文字傳遞深刻情感、展現獨特思想的作傢,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一群體的深度探究。書中對弗裏德裏希·席勒的解讀,雖然席勒是德國古典文學的代錶人物,但書中對其在瑞士的短暫旅居,以及其思想與瑞士文化交流的細節描寫,讓我看到瞭這位偉大劇作傢不為人知的另一麵。席勒作品中那種崇高的理想主義和對自由的呼喚,與瑞士的獨立精神産生瞭奇妙的共鳴,在書中得到瞭生動的闡釋。我仿佛能感受到席勒在瑞士的山巒間,汲取著靈感,構築著他的宏大戲劇。此外,書中對伊曼紐爾·康德的介紹也極具啓發性。雖然康德更多地被視為哲學傢,但書中將其獨特的思辨方式與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當時的瑞士知識界,並最終體現在瑞士的文學創作中,讓我看到瞭哲學與文學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康德那種嚴謹的邏輯和對理性道德的追求,在書中被描繪得清晰可見,並與當時瑞士社會的思潮相結閤,展現瞭他思想的深遠影響。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偉大心靈的碰撞與融閤,往往能激發齣更耀眼的光芒。
評分這本書《天纔的畫像:瑞士德語文學十大傢》,讓我得以深入瞭解那些在瑞士德語文學領域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人物。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用文字描繪齣復雜人性、探索深刻哲理的作傢感到著迷,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對這一探索的渴望。書中對於康拉德·費迪南德·邁爾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邁爾的作品中那種冷靜的觀察,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握,以及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都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文學巨匠的非凡纔能。書中對他那些充滿曆史厚重感的作品的解讀,讓我仿佛置身於他所描寫的那個時代,感受著人物的喜怒哀樂。同時,作者對卡爾·雅各布·維爾特利奧的介紹也讓我耳目一新。這位在瑞士文學史上可能不像其他幾位那樣廣為人知,但其作品中蘊含的深刻洞察和獨特風格,在書中被重新發掘齣來,這讓我體會到,即使是那些“相對”不那麼耀眼的明星,也同樣擁有璀璨的光芒。維爾特利奧的作品中那種對現實的批判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在書中被生動地展現,引發瞭我對瑞士社會變遷的思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學創作的多樣性,以及不同作傢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