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100年与中国大变局

一战100年与中国大变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德言,曹智 编
图书标签:
  • 一战史
  • 中国近代史
  • 百年变局
  • 历史研究
  • 战争与和平
  • 国际关系
  • 社会变革
  • 政治史
  • 文化史
  • 二十世纪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092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64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8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战100年与中国大变局》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声东、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总策划,由著名外交家、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作序,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肖天亮少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少将、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国防大学教授乔良少将以及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会长李世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教授等近30位将校及专家分别撰文。全书分为“中国篇”和“世界篇”两部分,对一战百年历史、中国参与一战经过、一战对中国的深远影响等重大问题进行全面审视和深入解读。这种由著名军事专家和社科院、高校资深学者联手,对一战进行大规模的反思总结,在国内纪念“一战百年”报道中尚属首次。

目录

策划心语:一战,中国不是旁观者
绪论:中国与1914/傅莹
中国篇
中国为什么要参加一战?/肖天亮
一战百年启示录/曲爱国
一战推动中国发展走向重大拐点/任天佑
西方大战刺激中华民族觉醒/徐焰
一战折射近代中国经济走向/姜鲁鸣
一战促中国迈向军事现代化/于江欣
日本趁一战图谋独占中国/舒健
一战期间中美恩怨纠葛/徐弃郁
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吴琼
巴黎和会:中国首次对列强说“不”/李扬帆
一战促进中国民族意识大觉醒/王新俊
一战后军事改革得失对中国的启示/王金华
世界篇
一战的历史地位非同寻常/李世安
世界军事历史坐标上的一战/陈新生
一战笔记:血腥屠场外的残酷战争/乔良
德英难逃“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警示/李泉
深刻认识一战爆发原因和影响/张顺洪
一战前德国战略调整五大教训/柯春桥
极端民族主义推动一战爆发/金立昕李新伟
扭曲安全观将欧洲推入深渊/李成刚
和平崛起的德意志为何滑向战争?/吴琼
一战惨剧背后的军事败笔/康吴
一战后国际秩序缺陷催发二战/周小宁
一战留给二战三大难题/金海
一战加速社会主义运动分化/邓超
一战促使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杭聪
一战:欧洲十个意想不到/王义桅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曲爱国:对于一战爆发原因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近百年,而且还会继续争论下去。列宁曾经有个经典的论断,“帝国主义就是战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认为,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我认为,这个结论是应该坚持的。一些欧美历史学家认为,一战是由于德国崛起并力图改变已有国际力量格局,引起既有霸主英国等国的恐惧而引发的战争,这种解释也可以商榷。爆发大战是各种因素的合力运动,通往大战是波诡云谲的历史过程。其中需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
  一是警惕“火药桶”效应,防止热点变成燃点。一战的战火从巴尔干半岛燃起,由巴尔干“火药桶”的地区冲突演变为世界大战。巴尔干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分裂、对立和杀戮中,形成了难以弥合的敌视与裂痕。一战前,原来控制这一地区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衰落,出现了权力真空,大国势力乘机进入,使其成为国际矛盾的交汇点。德国宰相俾斯麦曾预言,“巴尔干国家里的一些混帐事儿”迟早会燃起熊熊战火。果然,随着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一场涂炭生灵和文明的世界战火终于燃起。“火药桶”就是国际事务中的热点地区。表面上是小国间的利益冲突和民族纠纷,实际上是大国的势力交错和力量博弈。小国冲在前,大国站身后。热点的温度上升,就会出现燃点,发生战争,最终会把大国对抗变成现实,引发大战。
  二是警惕联盟的绑架效应,防止盟国把大国拖入战争。联盟能够加强加盟各方的力量和信心,二战中的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就是捍卫和平、战胜法西斯的中坚力量。但联盟战略也有负面作用,就是绑架效应。一战前,德国与奥匈帝国是盟国,俄国、法国等国也是盟国。奥匈帝国为争夺巴尔干急于发动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德国因此而被拖入大战。同样,由于支持塞尔维亚,俄国立即进行战争动员,俄国的盟国法国也随之而动。基辛格曾经对这种大国因联盟的绑架而被盟国拖入战争的情况评价说:“欧洲各国自愿成为巴尔干各好斗国家的代理人。对这些任性妄动缺乏国际责任感的国家,欧洲各国却宁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因此,联盟不是肯定会带来安全,相反在某些时候可能会成为陷阱。盟国不但可能成为大国争霸棋局中的棋子,在大国博弈中成为牺牲品,而且也会以联盟的方式绑架大国,把大国拖入战争,使大国在持久的冲突和战争中耗尽国力走向衰落。
  记者:还有大国自身的因素。从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到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中间经历1个月的时间,欧洲各大国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磋商,找到消弭战火的途径。但最终结果却是在8月全面开战,走入了大战。普通民众聚焦“八月炮火”,但历史学家更沉思“七月危机”。怎样评价当时欧洲各大国的表现?
  曲爱国: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也许不会有一战。但是仅有萨拉热窝事件,也断断不会有一战。在反思一战爆发的原因时,既要看到历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的战争必然因素,也要看到欧洲各国在危机控制与处理时失策的因素。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欧洲各大国的狂热情绪、称霸心理和短视行为掺杂在一起,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同样是导致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有三个因素需要认真反思。
  ……
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脉动 序章:尘封的记忆,时代的潮涌 1914年夏,欧洲的宁静被一声枪响骤然打破,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熊熊烈火。这场空前绝后的全球性冲突,不仅深刻地重塑了西方世界的政治版图,其深远的影响更是如涟漪般扩散至世界每一个角落,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荡起前所未有的巨变。 第一章:世界大战的阴影下的中国 当欧洲的战火渐趋白热化,远隔万里的中国,正经历着辛亥革命的余波,政治格局动荡不安。清帝退位,民国肇始,然而共和的理想尚未稳固,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然显现。一战的爆发,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既是危机,也是潜在的机遇。 1.1 战局的遥远辐射:经济与政治的夹缝求生 尽管远离欧洲主战场,一战对中国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列强忙于战争,对华经济侵略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缓,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喘息之机。一些中国的轻工业,如纺织、面粉等,趁机填补了西方产品因战争中断而留下的市场空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然而,这种发展并非毫无代价。战争导致的海运受阻,原材料供应困难,以及协约国对中国提出的经济援助背后隐藏的更多控制,都让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1.2 战场的延伸:德国在华利益的争夺 德国作为同盟国的重要一员,在中国也拥有不少利益,例如在山东的胶州湾租借地及其铁路权益。战端一开,日本便以此为借口,向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了胶州湾。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国家主权再一次受到侵犯。虽然中国也加入了协约国,并派遣了劳工队伍支援欧洲战场,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依然卑微,依旧是列强瓜分利益的对象。 1.3 理想的憧憬与现实的碰撞:《凡尔赛和约》的屈辱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遣了代表团,满怀希望地期望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争取平等地位。然而,与会列强的目光依旧聚焦于他们自身的利益,中国的合理诉求被无情地忽视,山东的权益被转让给日本。这一结果,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中国人民的希望,激起了强烈的民族屈辱感,也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埋下了导火索。 第二章:时代巨变的洪流:思想的解放与新生的萌芽 一战的洗礼,不仅冲击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更深刻地动摇了旧有的思想体系。西方思想,特别是民主、自由、科学的理念,在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广泛传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2.1 新文化运动的深化:告别帝制,拥抱理性 随着辛亥革命的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愈发汹涌。一战的硝烟,让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落后的根源,批判传统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迎来了革新,涌现出大量具有反思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2.2 五四运动的爆发:民族觉醒的怒吼 《凡尔赛和约》的出卖,是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忍无可忍的导火索。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游行示威,随后蔓延至全国,演变成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性的抗议,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指明了新的可能。 2.3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早期传播 一战结束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和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这一时期,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中国的未来寻找出路。 第三章:社会肌理的重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迁 一战带来的冲击,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思想层面,更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3.1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新的生活图景 战争时期,沿海港口城市因其对外贸易的便利,经济发展更为显著,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变化,西式建筑、有轨电车、电影院等开始出现,新的消费习惯和娱乐方式逐渐流行。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接受教育、参与社会活动的女性逐渐增多。 3.2 传统观念的挑战与现代性的困境 然而,这种快速的变迁并非没有摩擦。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婚姻制度、道德伦理都构成了挑战。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人们也在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的撕扯,迷茫与困惑并存。这种社会肌理的重塑,既是进步的体现,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需要时间去调适和解决。 3.3 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从精英到启蒙者 面对国家民族的危难,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学者,而是积极投身社会变革,成为思想的启蒙者、民族解放的呼唤者。他们创办报刊、组织讲座、参与政治活动,用自己的智慧和良知,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第四章: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一战的结束,并非意味着中国危机的终结,而是新一轮更深刻的变革的开始。1914年到1918年,那短短的四年硝烟,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息,并将中国引向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4.1 历史的维度:从屈辱走向复兴的起点 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屈辱和苦难,更是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和顽强的生命力。一战的经历,让中国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激发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这是一个民族在疼痛中觉醒,在痛苦中成长的过程。 4.2 时代的启示:中国大变局的深层逻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全球体系变动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打破了旧有的世界秩序,催生了新的国际格局,也为中国内部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条件。理解一战的背景下中国的处境,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变局,理解其背后的深层逻辑。 5.1 历史的传承:镜鉴与启迪 当年的战火硝烟已然散尽,但历史的回响却从未停止。它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独立自主的珍贵。它也启示着我们,在面对外部挑战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5.2 未来的脉动:在历史的深刻理解中前行 从一战时期的被动卷入,到如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已经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一战100年,虽然是历史的陈迹,但它所激荡起的时代浪潮,所塑造的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国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更是为了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那场发生在远方的战争,以其特有的方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思考。 结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的巨变,都承载着前人的血泪与梦想。理解历史,是为了不忘初心,更好地回应时代的召唤,继续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一战100年与中国大变局》这本书,我内心就充满了期待。光是这个书名,就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我一直在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原本与中国关系不大的欧洲冲突,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我预感,这本书会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解读这段历史。作者可能会细致地展现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所遭遇的背叛,以及这背后所折射出的弱肉强食的国际丛林法则。这种现实的冲击,无疑会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巨大的心理震撼,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处境和未来。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巴黎和会”的失败,如何激化了中国国内的矛盾,加速了民族危机的总爆发,也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埋下了导火索。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分析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战争带来的经济机遇和挑战。这本书或许会揭示,一战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一场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大变局”的催化剂,它在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分

这本《一战100年与中国大变局》,从书名就能看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历史命题。我一直觉得,要理解现代中国,就不能忽视一战时期的历史进程。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视角切入,分析一战如何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方列强在一战中的消耗,又给了东方民族主义怎样的喘息和发展的机会。然后,再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细致地剖析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特殊地位:既是战胜国,又在巴黎和会上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这种“战胜”与“失败”并存的复杂境遇,无疑是中国社会思想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节点。书中可能会深入分析“公理战胜”论调在中国破灭后,所引发的巨大思想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如何催生了对西方文明的深刻反思,并转向探索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对“巴黎和会”的失败进行详尽的叙述,以及中国代表团的抗争,包括顾维钧等人的慷慨陈词。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在那之后,中国会走上如此不同的发展轨迹。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瞬间被吸引住了,《一战100年与中国大变局》,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张力。我一直对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的转型时期特别感兴趣,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恰恰是那个时期一个极其重要的催化剂,它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远东的中国。我设想这本书会详细梳理一战爆发的背景,不仅仅是欧洲列强的矛盾,更会深入剖析作为当时弱小国家的中国,是如何被卷入这场战争的,以及中国在战争中的具体角色和扮演的戏份。我特别期待书中能细致描绘出中国在战前的屈辱地位,在战时如何被动参战,以及战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失望和觉醒。书中可能会提到中国派遣劳工远赴欧洲战场,这些普通中国人的命运,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苦难和坚韧,无疑是历史洪流中的闪光点,也是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同时,我也好奇书中的“大变局”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是政治上的动荡,经济上的冲击,思想上的启蒙,还是社会结构的重塑?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还会探讨一战对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推动作用,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革命埋下了伏笔。作为读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宏观的历史叙事,更能挖掘出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细节和人物故事,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读过一些关于近现代史的书,但我总觉得对于一战与中国大变局之间的联系,我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书名,恰好点出了这个关键的转折点。我设想,本书的写作风格可能会是学术性与可读性并存。既有严谨的史实考证,又不乏引人入胜的叙述。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如何阐释“大变局”这一概念。是仅仅指政治体制的改变,还是包括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我希望书中能详细地描绘出,一战结束后,中国社会内部思想的激荡,各种思潮的涌现和碰撞,以及这些思潮如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比如,对民主与科学的呼唤,对马克思主义的引进和早期传播,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后来的中国革命。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中国在战后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梳理出,从一战结束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中国经历的种种挑战与机遇,以及最终走向革命的必然性。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打动,很有年代感,仿佛带着读者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还没有细读,但仅仅是目录和前言,就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有了初步的认识。我预感这本书在史料的考证和挖掘上会非常扎实,可能会引用大量一手文献,包括当时的报刊、档案、私人信件等等,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历史现场。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一战”与“中国大变局”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单纯的外部影响,还是中国内部的因素也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书中是否会分析中国内部的政治派别在一战期间的立场和博弈?比如,北洋政府的决策,巴黎和会的失败对国内政治格局的震荡,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分子和民众的普遍不满。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可能被深入探讨的话题:袁世凯政府在参战问题上的考量,段祺瑞政府的外交政策,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人的命运,以及“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讲述历史事件,更是在解读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动力。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和洞察,分析中国在这个全球性事件中的得失,以及它如何在这种得失中寻找自己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