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怡 著
图书标签:
  • 民族音乐
  • 中国音乐
  • 音乐欣赏
  • 民乐
  • 音乐文化
  • 艺术
  • 传统音乐
  • 中国文化
  • 音乐教育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58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79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在结构上共分三十二讲,其基本内容、主要围绕中国民间音乐的五大类别即: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而展开,介绍了其历史发展脉络,体裁分类形式,音乐风格特征,以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流派等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同时,《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也涉及了传统文人音乐中的部分古琴音乐以及20世纪以来当代优秀作曲家创作的部分民族器乐。

作者简介

  孙怡,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理论教研室音乐学专业副教授。198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音乐美学家何乾三教授与民族音乐学家周青青教授,1991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曾发表的主要论文有:《音乐审美中的转换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传统民族器乐曲中的文学性因素与音乐欣赏》(《人民音乐》,2002年第3期)、《陕西风格胡琴曲的润腔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江南风格胡琴曲的润腔艺术》(《人民音乐》,2000年第9期)、《河南风格胡琴曲的润腔艺术》(《音乐表演》,2000年第4期)等;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中国民间音乐欣赏》(“211工程”教材建设项目,本人)、《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中央音乐学院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合著);编写的教材主要有《附中民歌教材》(上、下)、《附中戏曲教材》等。

目录

第一讲 民歌概述
一、民歌的特征
二、民歌的分类
三、民歌与其他民间音乐的关系
思考题

第二讲 汉族号子
一、号子的特征
二、北方汉族号子
三、南方汉族号子
思考题

第三讲 汉族山歌
一、山歌的特征
二、北方汉族山歌
三、南方汉族山歌
思考题

第四讲 汉族小调
一、小调的特征
二、北方汉族小调
三、南方汉族小调
思考题

第五讲 少数民族民歌
一、北方少数民族民歌
二、南方少数民族民歌
思考题

第六讲 民间舞蹈音乐概述
一、民间舞蹈的特征及分类
二、民间舞蹈音乐的特征及分类
思考题

第七讲 汉族民间舞蹈音乐
一、北方汉族民间舞蹈音乐
二、南方汉族民间舞蹈音乐
思考题

第八讲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音乐
一、北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音乐
二、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音乐
思考题

第九讲 民间器乐概述
一、民间器乐的历史
二、民间器乐的分类
三、民间器乐曲的标题
四、民间器乐曲的结构及发展手法
思考题

第十讲 吹奏类器乐独奏
一、笛子
二、唢呐
三、笙
四、管子
思考题

第十一讲 拉弦类器乐独奏
一、二胡
二、板胡
三、京胡
四、中胡
思考题

第十二讲 弹拨类器乐独奏
一、琵琶
二、古筝
三、扬琴
四、三弦
五、古琴
思考题

第十三讲 丝竹乐合奏
一、江南丝竹
二、广东音乐
三、福建南曲
四、潮州弦诗
思考题

第十四讲 鼓吹乐和吹打乐合奏
一、鼓吹乐
二、吹打乐
思考题

第十五讲 近现代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一、小型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二、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思考题

第十六讲 少数民族器乐
一、少数民族器乐独奏
二、少数民族管弦乐合奏
思考题

第十七讲 说唱音乐概述
一、说唱音乐的基本特征
二、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
三、说唱音乐的结构形式
四、说唱音乐的曲种分类
思考题

第十八讲 北方汉族说唱曲种(一)
一、京韵大鼓
二、西河大鼓
思考题

第十九讲 北方汉族说唱曲种(二)
一、山东琴书
二、北京琴书
思考题

第二十讲 北方汉族说唱曲种(三)
一、天津时调
二、河南坠子
思考题

第二十一讲 南方汉族说唱曲种(一)
一、苏州弹词
二、三棒鼓
思考题

第二十二讲 南方汉族说唱曲种(二)
一、四川清音
二、福建南曲
思考题

第二十三讲 少数民族说唱曲种
一、北方少数民族说唱曲种
二、南方少数民族说唱曲种
思考题

第二十四讲 戏曲概述
一、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戏曲音乐的基本特征
三、戏曲的声腔与剧种
思考题

第二十五讲 全国性剧种
一、昆剧
二、京剧
思考题

第二十六讲 北方汉族主要剧种(一)
一、秦腔
二、晋剧
思考题

第二十七讲 北方汉族主要剧种(二)
一、河北梆子
二、豫剧
思考题

第二十八讲 北方汉族主要剧种(三)
一、评剧
二、碗碗腔
三、吕剧
思考题

第二十九讲 南方汉族主要剧种(一)
一、越剧
二、锡剧
思考题

第三十讲 南方汉族主要剧种(二)
一、黄梅戏
二、沪剧
思考题

第三十一讲 南方汉族主要剧种(三)
一、川剧
二、婺剧
三、滇剧
思考题

第三十二讲 南方汉族主要剧种(四)
一、湖南花鼓戏
二、甬剧
三、粤剧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遥远的旋律:世界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世界各地那些尚未被主流音乐体系充分记录和传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我们聚焦于那些根植于特定地域、承载着古老记忆与独特生活方式的声音图景,力求呈现一个宏大而细腻的全球音乐生态。这不是对任何特定民族音乐的详尽研究,而是一次对“失落”或“边缘化”旋律的田野考察与聆听记录。 第一部分:时间深处的呼吸——古老祭祀与仪式音乐的重构 本部分将探访那些仍在特定社群中保持活力的、与自然崇拜、祖先祭祀紧密相连的音乐形式。我们不会聚焦于已知的、被大量文献记载的宗教音乐,而是深入到那些仅在特定节庆或隐秘仪式中出现的声响。 1. 极北之地的冰雪咏叹:萨米人的“约伊克”(Yoik)的深层变奏 我们将讨论萨米人传统“约伊克”在现代环境变迁下面临的挑战,以及年轻一代如何在其古老旋律骨架中融入对现代困境的表达。重点在于分析其非旋律性的、注重“氛围”和“意象”的表达方式,如何与传统萨满教信仰的残留痕迹相互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那些仅存在于特定家族或部落间的、关于特定人物或地貌的“个人约伊克”,这些版本很少被录音或记录。 2. 安第斯山脉高海拔社区的“矿歌”变迁 聚焦于秘鲁和玻利维亚安第斯山脉中,那些围绕采矿活动而发展出的特定劳动歌谣。这些歌曲不仅是劳动节奏的需要,更是对矿井深处危险、对土地神灵(Pachamama)的敬畏的口头史诗。我们将探讨这些歌曲中如何使用当地特有的管乐器(如昆卡琴 Quena 或排箫 Siku)来模拟风声和地壳的震动,以及这些音乐在社区对现代化采矿业的抵触与适应中的角色。 3. 巴厘岛之外的甘美兰:爪哇岛偏远村落的“慢节奏”乐团 尽管巴厘岛的甘美兰闻名遐迩,但在爪哇岛更偏远的内陆地区,存在着一些风格迥异、速度极慢、音色更加“沉郁”的乐团。这些乐团的曲目往往与地方王室的衰落或特定的哲学沉思相关。我们将分析它们如何通过极其缓慢的金属敲击节奏和复杂的复调结构,来表达一种近乎静止的时间观。 第二部分:游牧者的歌谣与流动的疆域 本部分关注那些因迁徙、贸易或战争而形成的、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叙事性的音乐传统。这些音乐往往是流动的身份认同的载体。 1. 中亚草原的“长调”断层与口述历史的失真 我们关注哈萨克或蒙古部分游牧部落中,那些关于“汗国时代”或“大迁徙”的超长篇叙事性歌谣。这些歌曲的演唱往往需要极强的耐力和气息控制,其旋律模式具有高度的即兴性,极大地依赖于演唱者的个人记忆和当前听众群体的构成。探讨在定居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对这种叙事复杂性的疏离,以及哪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正在随着老歌手的离去而永久失传。 2. 撒哈拉的“沙漠布鲁斯”:图阿雷格族乐器的隐秘技艺 不同于广为人知的现代“撒哈拉摇滚”,我们关注图阿雷格族传统中,使用皮革和金属制作的简易打击乐器(如 “蒂迪特 Tinde”)所演奏的、具有强烈催眠效果的女性独唱音乐。这些音乐通常在封闭的女性集会中进行,其节奏变化微妙,歌词内容往往是对部落政治、爱情纠葛的私密评论,鲜少被外界记录。 3. 欧洲古老吉普赛部落的“未被采纳”的调式 在深入分析传统的罗姆(Romani)音乐时,我们避开弗拉明戈和东欧的管弦乐影响,转而探讨一些在西欧边缘地区(如法国南部或西班牙内陆)的古老分支中流传的、具有明显中东或拜占庭调式影响的歌谣。这些调式在主流罗姆音乐中因与当地音乐融合而被稀释,但在这些隔离社群中仍保留着其独特的、略显“不和谐”的音高结构。 第三部分:海洋的低语与岛屿的声响 海洋文化孕育出的音乐,其特点在于对风声、水声的模仿以及对航海知识的编码。 1. 大洋洲深海航行者的“呼唤与应答” 重点考察波利尼西亚某些偏远岛屿上,用于长途航行时保持清醒和定位的“呼唤与应答”式歌唱。这些歌唱往往使用高频的、近乎口哨的音色,其目的在于穿透风浪。我们将分析这些歌声中的特定音高变化如何对应于星象和洋流的特定模式,而非单纯的旋律表达。 2. 东南亚红树林地区的“潮汐鼓点” 探索生活在东南亚红树林和沼泽地带的特定族群,他们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如空心的红树根或特制的竹筒)来模仿潮汐的规律。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往往是低频的、连续的噪音,它们是社群时间感的体现,远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鼓点”。 3. 爱尔兰盖尔语社区的“失传的清唱” 聚焦于爱尔兰西海岸一些偏远教区的盖尔语传统清唱(Sean-nós)。我们不关注那些已成为标准的、清晰的歌谣,而是那些因为语速极快、装饰音极多,以至于歌词内容几乎被声音完全吞没的古老版本。这些版本更接近于一种纯粹的声乐技术展示,而非叙事。 结语:聆听沉默的重量 本书的最终目标不是提供一套完整的“世界音乐地图”,而是邀请读者以一种谦卑和开放的心态去聆听那些尚未被量化、尚未被商业化的声音。这些旋律往往是社区身份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们的消失,意味着一个理解世界和历史的独特视角正在沉入地底。我们所记录的,是这些声音在消失前留下的微弱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民族音乐欣赏》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中国音乐的大门!以前总觉得民族音乐离我很远,像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但这本书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那些古老而迷人的旋律带到了我的眼前。它不仅仅是介绍乐器、曲调的枯燥文字,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音乐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中,感受吐鲁番的热情奔放,或是沉浸在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里。书中对不同民族音乐的分类和讲解,逻辑清晰,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困惑。比如,当我读到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章节时,那些复杂的节奏和独特的演唱方式,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如此直观易懂,仿佛我都能跟着哼唱起来。尤其是对一些经典曲目的解读,细致入微,从创作背景到情感表达,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这些乐曲有了全新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一些音乐家和他们的故事,这些真实的人物经历,让音乐变得更加有温度,不再是冷冰冰的音符组合。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对中国民族音乐一无所知的人,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好奇心,并且渴望去探索和聆听的爱好者。

评分

我是一名音乐爱好者,平时喜欢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但对于中国民族音乐,我的了解一直比较有限。《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我在音乐探索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贴近读者的角度来阐述复杂的音乐概念,使得那些原本听起来可能有些门槛的音乐,变得生动有趣,触手可及。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各个民族的代表性音乐,从大家熟知的汉族音乐,到那些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音乐,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作者并没有堆砌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音乐的结构、情感和表现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如古琴、琵琶、二胡等的讲解,不仅介绍了它们的形制和演奏技法,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让我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民族音乐的魅力,它不再是遥远而神秘的存在,而是充满活力和情感的鲜活艺术。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音乐作为其中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自然是我关注的焦点。拿到《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较为学术化的作品,但读下来却发现它充满了惊喜。作者的文笔非常优雅,将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高深莫测的音乐理论,用一种诗意而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悠扬的笛声、激昂的鼓点、或是婉转的古筝,它们在文字间跳跃,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卷。书中对器乐、声乐、舞蹈音乐等不同门类的介绍,层次分明,既有宏观的概览,也有对具体作品的细致解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述不同地域音乐风格时,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各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让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的音乐之旅。书中的配图也恰到好处,那些精美的乐器图片和历史场景插画,为文字增添了视觉的享受,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音乐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解,从浅尝辄止上升到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音乐灵魂的窗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就是了解这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这本书,恰恰为我打开了这样一扇窗口。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中国广袤的音乐版图。从北方的粗犷豪迈,到南方的婉约细腻,再到边疆地区的神秘悠扬,作者都用极其生动的笔触加以描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民族音乐的“故事化”解读,那些关于音乐的传说、创作的灵感、以及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都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使得音乐不再是抽象的音符,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鲜活艺术。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声乐到器乐,从独奏到合奏,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比较小众的民族音乐,让我得以接触到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瑰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漫长而愉快的音乐旅行,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和热爱。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着迷的人,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中国民族音乐的读物,而《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性与生动通俗的表达方式相结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失趣味性。作者对于音乐史、乐器学、作曲技法等方面的梳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让人在阅读时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同时,书中对于不同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社会功能以及审美特征的分析,都显得尤为深刻,让我不仅仅是在“听”音乐,更是在“理解”音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音乐的听觉感受时,所使用的那些富有感染力的词语,仿佛真的能够让我在脑海中构建出听觉的画面。书中引用的许多经典曲目,作者的解读都非常到位,能够点出其精髓所在,让我对这些曲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欣赏水平。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更加热爱和珍视中国民族音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