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的读者对象是有志成为航天器设计师的研究生、有航天经验的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                                    本书是在南安普敦大学短期课程教学笔记的基础上整 
理而成,是航天器各专业有经验专家多年心血的结晶。该书第一版发行于1991 
年,后经读者要求多次改进和再版,至今已是第四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空间任务需求为设计驱动,给出任务及轨道选择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航天 
器的空间环境与设计约束的基础上展开航天器设计,介绍了航天器发射与运行控制 
密切相关的运载火箭系统和地面站及控制系统,阐述了航天器的结构、机构、装配、集 
成和测试、小卫星工程以及产品保证等内容。本书最后一章是对前面各章专业知识 
的总结,并重点介绍一种系统设计方法———并行工程设计,该章内容是全书的精髓。     
目录
   译者序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缩略语 
下册 
 11 航天器热控 
 11.1 前言 
 11.2 热环境 
 11.3 热平衡 
 11.4 热分析 
 11.5 热设计 
 11.6 热技术 
 11.7 热设计验证 
 11.8 航天器热设计实例——XMM/牛顿 
 参考文献 
 12 通信 
 12.1 引言 
 12.2 无线电通信技术 
 12.3 通信载荷 
 12.4 结论 
 参考文献 
 13 遥测、指令、数据管理与处理 
 13.1 引言 
 13.2 系统结构 
 13.3 遥测数据格式化 
 13.4 遥控 
 13.5 通信技术及协议 
 13.6 在轨数据管理(OBDH)及处理 
 13.7 技术 
 13.8 工具和控制文件 
 参考文献 
 14 地面段 
 14.1 简介 
 14.2 地面站 
 14.3 飞行动力学 
 14.4 地面数据系统 
 14.5 飞行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5 航天器机构 
 15.1 引言 
 15.2 一次性机构 
 15.3 连续和间歇操作机构 
 15.4 组件 
 15.5 材料 
 15.6 摩擦 
 15.7 测试和验证 
 15.8 结论 
 参考文献 
 16 航天器电磁兼容工程 
 16.1 引言 
 16.2 电磁兼容问题的实例 
 16.3 电磁兼容规范 
 16.4 电磁兼容——术语和定义 
 16.5 EMC基础 
 16.6 电磁兼容的系统方法 
 16.7 电磁兼容分类 
 16.8 静电放电 
 16.9 航天器接地方案 
 16.10 航天器电磁兼容问题的主要原因 
 16.11 航天器电磁兼容工程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7 装配、集成和验证 
 17.1 简介 
 17.2 术语定义 
 17.3 验证计划 
 17.4 分析和试验之间的关系 
 17.5 AIV计划 
 17.6 常规试验 
 17.7 试验类型 
 17.8 型号研制原则 
 17.9 建造标准及应用 
 17.10 地面支撑设备 
 17.11 AIV流程中检验点 
 17.12 验证关闭 
 17.13 发射准备 
 17.14 总结 
 参考文献 
 18 小卫星工程及其应用 
 18.1 简介 
 18.2 小卫星设计理念 
 18.3 小卫星系统设计 
 18.4 商用货架产品器件在空间环境下的使用 
 18.5 微卫星平台 
 18.6 迷你卫星平台 
 18.7 纳卫星平台 
 18.8 可承受的小卫星发射 
 18.9 在轨运行 
 18.10 小卫星应用 
 18.11 皮卫星及小型化最新进展 
 18.12 结论 
 参考文献 
 19 产品保证 
 19.1 概述 
 19.2 项目中的产品保证 
 19.3 可靠性/可信性 
 19.4 元件 
 19.5 材料和工艺 
 19.6 制造、装配、集成和验证过程中的产品保证 
 19.7 安全性 
 19.8 运行过程中的产品保证 
 19.9 软件产品保证 
 19.10 技术开发中的产品保证 
 19.11 产品保证启示 
 参考文献 
 20 航天器系统工程 
 20.1 引言 
 20.2 系统工程 
 20.3 并行工程 
 20.4 实例研究:CRYOSAT航天器 
 20.5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20.3 并行工程 
20�保唱保薄〗樯躙n
  并行工程(CE)是一整套技术,从产品设计、开发、采购和制造等过程由近实时 
的团队合作进行实施。另外,在参与项目的所有学科之间还有一个高级的集成工 
具,在产品寿命周期中参与项目的团队共享相同的设计工具和环境。这种方法的 
目的是大幅减少从开发到转入市场的时间和开发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 
并行工程活跃于科学界和工业界已有30多年。其概念已引入航空业得到持 
续发展,并延伸到其他工业领域和寿命周期更广的产品区域。 
一个相关的子学科,如合作和分配工程,虽然强调准实时活动和工具集成特 
性,但重点还集中在不同远程团队的参与。这通常涉及多个公司参与项目,对供应 
商进行管理等,团队的结合某种意义上较松散。 
为了说明并行工程的原理,本节将使用一个特殊的工具进行说明———ESA 并 
行设计中心(CDF),设在荷兰的欧洲航天研究与技术中心(ESTEC)。 
到目前为止,主要根据背景和应用环境,并行工程引入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并在 
文献中使用。在ESA 并行设计中心(CDF)采用的并行工程定义如下: 
“并行工程(CE)是一种集成产品开发的系统方法,强调响应客户的期望。它 
通过决策达成共识的方式体现合作、信任和共享的团队价值观,从产品生命周期开 
始,所涉及的各领域并行工作”。 
20�保唱保病〔⑿猩杓芢n
经验表明航天系统工程特别适合航天任务的早期规划和概念设计。因此并行 
设计(CD)是其他方法的一种替代。有三种主要的设计方法: 
(1)顺序设计; 
(2)中心设计; 
20 航天器系统工程 ·605· 
(3)并行设计。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航天器系统工程(下册)》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且不包含该书的具体信息,旨在提供一个完整、自然的图书介绍文案。  ---   《现代宇航技术前沿探索》   深入洞察未来太空任务的复杂工程与管理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虚构出版社名]  页数: 约 750 页  定价: [此处可填写虚构定价]  ISBN: [此处可填写虚构ISBN]  ---   内容概要  在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渴望日益增长的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新的航天时代。从地球轨道上的巨型空间站到深空探测器对遥远星体的拜访,每一次成功的任务背后,都凝聚着极其复杂的工程设计、严谨的管理流程和对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现代宇航技术前沿探索》正是这样一本旨在剖析这些宏大工程背后核心理念与实践的专著。  本书聚焦于大型、复杂航天项目的后期开发、集成、验证、运营与寿命管理等关键阶段。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从初级概念到最终在轨运行所必须面对的技术挑战,更深入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性的管理策略和先进的分析工具,来确保任务的成功率和系统的可靠性。  全书内容高度浓缩,涵盖了航天系统工程学的多个关键分支领域,是航天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研究人员以及高年级理工科学生的理想参考读物。它将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旨在培养读者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思维能力。   核心章节精览  第一部分:高级系统集成与环境适应性设计  本部分着重于将各个子系统有机结合,确保整个航天器能够在极端太空环境中稳定运行。     热控系统优化与主动温控策略: 探讨了在月球背面、火星极地等极端温度梯度环境下,如何通过多层流体回路、可变辐射率材料以及先进的相变材料(PCM)技术来维持关键部件的工作温度窗口。重点分析了热结构耦合分析的有限元方法应用。    空间环境效应分析与防护: 详述了电离辐射、微流星体与空间碎片(MMOD)对电子元件和光学系统的长期影响。本书详细介绍了冗余设计、屏蔽材料选择(如轻质复合材料与高密度屏蔽层组合)以及基于概率的寿命预测模型。    软件与硬件集成测试(SIT/HIL): 强调了在集成测试阶段,如何模拟真实的飞行环境、通信延迟和地面测控约束。详细介绍了硬件在环(HIL)仿真平台构建的流程、工具链选择及其在早期故障检测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任务运行、在轨服务与寿命延长  航天器一旦发射升空,其后续的运行和维护成为决定任务成败的生命线。本部分着眼于任务的动态管理和系统的高效利用。     在轨状态评估与健康监测(PHM): 介绍了先进的传感器网络部署和数据融合技术。重点讨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模式识别算法,用于早期预测电源系统退化、姿态控制系统漂移或推进剂消耗异常。    自主导航与姿态控制增强: 阐述了在深空探测任务中,传统地面测控的局限性,并详细介绍了星载自主导航算法的实现,包括基于视觉的相对导航(V-NAV)技术和先进的惯性测量单元(IMU)滤波校正方法。    在轨服务与模块化接口标准: 展望了未来航天器维护和升级的趋势。本书探讨了标准化的机械接口、电气接口(MEI)和数据接口(DDI)的建立对于延长卫星寿命和降低空间碎片风险的战略意义。  第三部分:任务保障、质量管理与安全裕度  一个成功的航天项目,其基础在于严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对不确定性的有效管理。     系统可靠性与冗余架构分析: 深入讲解了从部件级到系统级的可靠性分配、故障树分析(FTA)和事件树分析(ETA)。重点对比了冷冗余、热冗余和混合冗余在不同任务场景下的适用性及成本效益。    质量保证与过程控制(QA/QC): 详细描绘了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出厂验收的全流程质量控制流程。特别关注了洁净室操作规范、无损检测技术(NDT)在关键连接处的应用,以及对焊接和粘接工艺的严格监管。    风险管理与安全裕度设定: 探讨了如何量化技术风险、进度风险和资源风险。本书提供了一套量化模型,用于指导项目团队在预算和时间约束下,科学地设定系统设计中的安全裕度,平衡性能追求与失败风险。   本书的独特价值  《现代宇航技术前沿探索》区别于传统教材的关键在于其面向未来任务的实践导向。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基础原理,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当代大型项目中被广泛采用,但鲜少在标准教科书中系统论述的工程实践细节。  作者以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基础,将复杂的工程决策过程系统化、可视化。通过丰富的图表、案例对比和计算示例,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案而非另一种”背后的系统级权衡。无论您是负责从零开始设计一个新型立方星,还是管理一个大型轨道平台的寿命延长计划,本书都能为您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石和决策支持框架。  本书适合对象:     从事航天器设计、集成、测试与验证的工程师。    关注航天技术前沿的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    正在进行航天相关毕业设计或研究生的专业学生。    需要理解复杂航天项目管理流程的决策层人员。  ---  立即探索,掌握下一代航天任务成功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