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愿在清风中明媚:李叔同传

我只愿在清风中明媚:李叔同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博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李叔同
  • 弘一法师
  • 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佛教
  • 艺术
  • 教育
  • 清华大学
  • 人生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461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09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走过万水千山,李叔同终于在有限的生命中,演出了一场毫无破绽,无法超越的无限人生:梦境与现实趋同,身躯与灵魂同步,感悟与行动渐深。

内容简介

  李叔同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中国现代音乐、戏剧、美术的先驱。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生动展现主人公从风流才子到一代名僧的悲欣传奇。在解读他的人生时,详略得当,侧重于其感情生活的描述、艺术生涯的倾诉,而对其遁入空门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语言优美且富有内涵,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

  杨博,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独爱徜徉于古典文学,悠游在诗词之海,做古时的拾荒者。著有《最美莫过缱绻诗》、《许你一首昳丽的词:一生最爱的100首宋词》、《许你一首清绝的诗:一生最爱的100首唐诗》、《千里清秋,风流常在:辛弃疾的词与情》、《当时年少春衫薄:邂逅最美花间词》、《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的诗与情》等。

目录

我只愿在清风中明媚:李叔同传
在天之涯寻梦
序 卷 华枝春满
第一卷 月落乌啼
第一章 懵懂:当时年少春衫薄
第二章 初梦:取次花丛懒回顾
第三章 秋寒:零星旧梦半浮沉
第四章 天涯:梦里花枝不解愁
第二卷 浓淡皆宜
第五章 落红:春光长逝不归兮
第六章 空门:万籁俱寂丛林寒
第七章 莲花:唯愿灵光普万方
附录一 李叔同年表
附录二 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经典诗文选

精彩书摘

  在天之涯寻梦
  他是一个完美的演员,更是一个完美的设计者。
  如若人生是折子戏,那么他不仅站到了舞台中央,做了声色俱佳的主角,而且掌控了舞台的布景、道具,甚至戏剧情节的走向都由他亲自设定。
  水穿过平原,跃上高山,跌落低谷,最终抵达大海。他走过风流倜傥的锦瑟年华,风光无限,而后犹如落叶归根般,洗尽铅华,回归自我与本心,最终渡到彼岸。
  水日夜不息,他片刻不停。唱词先是秾华缛丽,像是一幅柔亮艳丽的图景;声腔婉转撩人,像是瓷杯中盛放的蜜水。彼时,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光鲜动人,难免让人想到大观园里那个眼角堆放着万种情思的贾宝玉。
  只是,花开终有花落时。阅尽人间浮沉事,看遍尘世多姿景,他决绝地将大观园的布景,换成山林掩映的寺庙。帷幕暂时闭合,他走向后台,脱下黛青色的锦缎衣袍,摘下镶着白玉珠的丝绒碗帽。帷幕再次拉开时,他已成了身披袈裟,脚穿草鞋,手执锡杖的僧人。此时的唱词真淳而质朴,如同陶渊明笔下那片桃花源;声腔圆润而平缓,好似波澜不起的深潭。朦胧烟雨中,他登上通往极乐世界的小船,渐行渐远,只留给观众一个清癯的背影。
  父亲给他取名为李叔同。童年时,母亲唤他的乳名,成蹊;风月场中,他告诉美人他名为惜霜;求学途中,他给自己取名为李广平;漂洋渡海后,他时而称自己李哀,时而唤自己李岸。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份心境,都是戏剧中的特定角色。名字随时可改,场景随时可换,一切都由自己决定。
  姹紫嫣红看遍后,他忽的有些倦了。红尘中熙熙攘攘,谄媚的笑,美人的脸,说过就忘的誓言,把酒对月的唱和,忽明忽暗的灯火,他置身人群中仍感孤寂。盛世已过,牡丹将谢,心在风中流浪。他不允许自己狼狈地度过余生,于是几经挣扎,几度寻觅,终寻到了灵魂的归宿。当众人还在红尘中兜兜转转时,他已经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先前那些名字,那些身份,他没有遗弃,更不曾回避,而是将其寄存在平行时光中,任其在风中飘荡。
  发丝纷纷扬扬落下时,李叔同变为弘一法师。从此之后,他对一切都有了新的阐释。爱,不再是俗世之爱,而是慈悲之爱:前者是虚妄,转瞬即逝;后者惠及万物,永恒不变。生命,不以死为界,肉身可消殒,灵魂则不朽。修行之路,漫长而曲折,它不在脚下,而在心间,它无终点可言。
  每一步,他都用力、用情、用心在走。每一个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每一句台词,都是删了又改,却自然至极。最终,梦境与现实趋同,身躯与灵魂同步,感悟与行动渐深。他在有限的生命里,设计并演出了一场毫无破绽,无法超越的无限人生。
  临终时,他为自己演出的折子戏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欣交集,即欢乐与悲伤交织,满足与遗憾并存,得到与失去毗邻。
  灯火阑珊之际,清风翻开泛黄的书页,我得以在漫漫长途中与他重逢。字里行间,满是他何年在何处做了何事,几时几刻作了何诗,赋了何词,生硬而客观,详尽却无情。而我则在字与句的罅隙中,看到了那些无声的言语。
  于是,我收拾行囊,准备与他一起上路,看他怎样在世间辗转,听闻他如何在灯火阑珊之际叹息,陪他走过茫茫旷野,又越过重重山谷。时而,我是他的童年玩伴,时而我是他的倾心的爱人,时而我是他切磋技艺的同窗,时而我是他的僧友。舞台布景与道具换了又换,戏剧情节在跌宕起伏中向前推进。看戏之人关注他的唱词,而我关注他的神情;旁人品评他的艺术与成就,为他遁入空门而惋惜,而我拨开层层迷雾,潜入他的内心,去寻觅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线索。
  当他最后一次谢幕时,观众无不掩面而泣,而我低头看见一轮圆月在湖心荡漾,岸边弯曲的枝丫上缀满花朵,清风拂过一片婆娑的树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万物皆觅到了自己的归宿。
  不知何处笛声又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今日告别,是为明日之重逢。心存爱意,天涯海角即是归程。
  桂花的香味在夜里弥漫,他的心路历程在墨香中散开。

前言/序言


《尘光中的剪影:近代中国一位儒者的诗酒人生》 一 本书描摹的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行走的灵魂的轨迹,一个将古典的温润与现代的激越熔于一炉的生命样本。这位人物,我们姑且称他为“江先生”,他的前半生,浸染着江南士大夫家庭的熏陶,那是一种对传统文脉近乎虔诚的守护。他幼年即能背诵唐诗宋词,笔墨间已显出超越同龄人的沉静与雅致。他的少年,是在书斋的清冷与园林的幽深中度过的,那里有古籍的霉香,有昆曲的婉转,更有对“立德、立言、立行”的隐约期许。 然而,时代的车轮从不停歇。当西方思潮如洪水般涌入古老的国度时,江先生并未固步自封。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变革的脉搏,选择了一条看似矛盾却又无比统一的道路——他既向外求索,也向内深掘。他留学海外,钻研实学,试图以现代知识武装自己,去应对那个风云变幻的世界。彼时的他,是新旧交替间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青年,他渴望以知识和技能,为民族寻得一条出路。 二 回国后的江先生,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与多面性。他不仅在学术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文章、诗词,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独到见解,令文坛为之侧目。他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将那些高悬的、晦涩的哲理,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命体验。 书中详尽记录了他与当时诸多文坛巨匠的交往。那些深夜的灯下,他们焚香对弈,讨论的不仅是诗词的平仄,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忧思。江先生的性情中,有一种罕见的“雅”,这“雅”不是矫揉造作的浮华,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对美、对真、对善的执着追求。他教人如何品茗,如何赏石,如何从一草一木中体悟生命的哲理。 他的生活似乎是丰富而多姿多彩的。他曾热衷于戏剧革新,对舞台艺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相信艺术的力量能够唤醒麻木的民众。他行走于城市与乡野之间,观察着底层民众的艰辛,并将这种体悟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那时的作品,是入世的、关切的、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 三 然而,人生的剧本往往在最意想不到的转折处迎来高潮。江先生的生命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向”。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职业变动,而是一次彻底的“心灵重塑”。在经历了世事的喧嚣、友人的离散、理想的幻灭之后,他开始向一个更深邃、更幽微的领域探寻。 书中细致描绘了他这段心路历程。从对外部世界的强烈介入,转向对内心世界的精微构建。他开始沉潜,他学习了一门古老的、关于“觉悟”的学问。这种转变,在外人看来,或许是遁世,但对于江先生自身而言,却是找到了一个真正的锚点,一个能够抵御所有外界风暴的坚固堡垒。 他变得更加宁静,然而这种宁静并非毫无波澜。相反,他的艺术造诣在此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书法,用笔凝练,结构古朴,每一笔都仿佛是生命的叹息与智慧的沉淀;他的诗作,从早期的抒情达意,转变为对宇宙人生终极问题的叩问,充满了禅意的空灵与慈悲的广博。 四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还原了江先生晚年隐居生活的点滴。他不再热衷于名利场上的交际,而是将精力投入到教育与修行之中。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简朴甚至清苦的生活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拒绝被物欲捆绑的自由。 他居住的茅庐,简陋却充满生命力。窗外是竹影婆娑,屋内是书卷盈箱。他教授的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如何“生活”。他教导学生如何观察一朵花的开放,如何接纳一次失败,如何用一颗清净心去面对无常的世间。他的教诲,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心灵的走向。 书中收录了大量他晚年写给友人、弟子们的信札。这些信件,笔迹已显苍劲,内容却愈发澄澈。它们如同夜空中指引方向的星辰,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平实的叮咛,教人如何在纷扰中保持本真,如何在得失之间找到平衡。 五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将江先生塑造成一个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呈现了一个真实、复杂、充满挣扎与光辉的生命个体。他有过迷惘,有过痛苦,但他始终在探索,在追寻一种超越了时代局限的价值体系。 通过对江先生人生轨迹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窥见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变迁:从对西方科学的盲目崇拜,到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继承,再到最终寻求心灵家园的回归。他的生命历程,是一部浓缩的近代中国精神史。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证明了在任何一个看似绝望的时代,个体依然有能力构建起一座属于自己的、坚不可摧的、充满美与智慧的内在殿堂。阅读他的人生,如同在喧嚣尘世中,得到片刻的清凉与安宁,让人重新审视何为真正的“丰盛”与“明媚”。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我只愿在清风中明媚:李叔同传》,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与李叔同先生一同经历人生的潮起潮落。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并非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将人物的情感、思想以及时代背景巧妙地融为一体。作者在描写李叔同早年经历时,那种对于美的追求,对于生活的热情,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闻到他身上散发的艺术气息。 而当故事转入他后期的人生轨迹时,那种平和与超脱又扑面而来。作者对弘一法师的描绘,没有一丝一毫的煽情,更多的是对一种境界的呈现。他如何从一个世俗的宠儿,走向心灵的净土,书中那些细微之处的描写,比如他对衣食住行的极简要求,对信众的慈悲态度,都让我对“放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明媚,或许并非来自外界的喧嚣,而是源于内心的宁静与了悟。

评分

读完《我只愿在清风中明媚:李叔同传》这本书,我内心涌动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时代巨匠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李叔同先生从一个风流倜傥的公子哥,蜕变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其中,他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探索,以及最终选择皈依佛门,遁入空门的决绝,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尤其被书中描绘的李叔同在艺术创作中的那份纯粹所打动。无论是他在音乐上的创新,还是在书法、绘画上的造诣,都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他仿佛是为艺术而生,将自己的生命热情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在世俗眼中已然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却在人生的某个节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下一切,这其中的挣扎与觉悟,作者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一一呈现。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壮阔,以及那份对生命真谛的执着追寻。

评分

《我只愿在清风中明媚:李叔同传》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被作者以一种近乎禅意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李叔同。 书中对李叔同艺术造诣的描写,并非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到他创作的每一个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灵魂的闪光点。但更让我动容的,是他晚年的人生转变。作者没有将这种转变描绘成一种简单的“看破红尘”,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对生命更高层次的体悟。 我体会到,所谓的“明媚”,并非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内在的安宁与智慧。李叔同先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放下执念,回归本真”。他选择以最简单、最纯粹的方式度过余生,这其中蕴含的力量,远胜过世俗的一切成就。这本书教会我,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心的平静;真正的光芒,来自心灵的澄澈。

评分

《我只愿在清风中明媚:李叔同传》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传记,在结构和叙事上都别具匠心。作者似乎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引导读者去感受。 从他年少时的风流倜傥,到中年时的艺术巅峰,再到晚年的淡泊宁静,每一个阶段的转变,作者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李叔同人生选择的探讨,他为何会放弃唾手可得的世俗荣耀,走向一条极为艰辛的精神之路?书中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细节的铺陈,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其中的深意。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的思考欲望。 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人,更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那种“明媚”并非肤浅的快乐,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豁达,一种与清风为伴的安然。

评分

我很少会对一本书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我只愿在清风中明媚:李叔同传》做到了。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作者在刻画李叔同先生的内心世界时,极其克制而又深沉。他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神坛人物,而是展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个体。我看到了他在艺术上的才华横溢,也看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困惑与抉择。尤其是当他决定出家时,书中对那一刻的描绘,那种平静背后的巨大勇气,让我肃然起敬。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清风”意象的运用,它贯穿全书,象征着李叔同先生精神的自由与超脱。他的一生,仿佛就是在追求这样一种“在清风中明媚”的境界,不受尘埃的沾染,只留下内心的纯粹与光明。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也随之平静了下来,仿佛也在那清风中,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的那份宁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