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分東西兩區,第1、2窟在西區,第3、4、5窟在東區。第1、3、4窟均為方形中心柱窟。其中第1窟最大,窟內長寬各6.5米,高6米,中心柱長寬各2.8米,基座長寬各3.5米。窟門外兩側各雕一力士,高約 3
評分編輯
評分石窟分東西兩區,第1、2窟在西區,第3、4、5窟在東區。第1、3、4窟均為方形中心柱窟。其中第1窟最大,窟內長寬各6.5米,高6米,中心柱長寬各2.8米,基座長寬各3.5米。窟門外兩側各雕一力士,高約 3
評分米。兩力士外側應各有一組一佛二菩薩的摩崖造像,今僅存東側摩崖大佛(高5.3米)、 脅侍菩薩和西側一脅侍菩薩。崖麵上有弟子、飛天等。窟內外相互聯係為一宏偉的整體布局。第 2窟為未完成窟。第5窟最小,長寬各3.2米,高3米,無中心柱。第3、4、5窟窟門外側皆應為尖拱形門楣,門外兩側各雕一金剛,今僅存第 5窟外二身、第 4窟外一身金剛。
評分石刻中的重要部分是第 1、3、4窟南壁門兩側的帝後禮佛行列浮雕。供養人行列浮雕形象在雲岡石窟中已經齣現,因風化過甚,形象難於辨認。此外,龍門石窟賓陽洞帝後禮佛圖已被盜鑿,流入美國。鞏縣石窟的帝後禮佛浮雕為國內現存的重要代錶性作品。其中又以第1窟的禮佛圖為最完整、精美。 第1窟禮佛圖浮雕在南壁窟門左右,各作3層,相嚮排列。東側係以帝王為首的男供養人群像,其中主像13人,人高約60厘米,侍從約40餘人,較主像矮小,高約40厘米,西側係以皇後為首的女供養人群像,其中主像11人,侍從約30餘人,皆略小於東側人物。帝王頭戴平天冠,右手持蓮枝,左手置於侍者所捧香爐中,兩側侍者或為王者牽衣,或持扇、持裝飾華麗的傘蓋。其餘男像皆戴高冠,各與身邊持傘、扇之侍從形成一組。女像頭戴蓮花冠,各自都有持傘、扇的侍從。每層浮雕由於方嚮、服飾的一緻而形成強烈的整體感,而上部空間由於斜嚮的羽扇、傘蓋和飄動著的結帶以及人物的參差錯落而增加瞭畫麵的變化。整個行列錶現瞭貴族上層人物的雍容華貴和虔誠肅穆的宗教感情。其雕刻技法與龍門石窟不同。如龍門古陽洞景明四年 (503)比丘法生為孝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龕下供養行列,人高雖僅有20厘米左右,但局部雕鑿精細。鞏縣的則重整體,人物除僧尼袈裟有幾條衣紋,每個形象主要是靠圓渾的浮雕體積感構成,主像腹部的自然前挺及兩臂的動作,在侍從的眾多垂直綫中異常突齣。浮雕概括洗練的特點在窟內其他北朝石刻上也極為明顯。如第1窟東壁第1龕內比丘像、各窟壁腳的伎樂浮雕等。
評分編輯
評分鞏縣石窟
評分3石窟特色
評分編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