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修建年代不见史书记载。第4窟外119号龛唐龙朔(661~663)年间刻有“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碑”。碑文称北魏孝文帝时(471~499)此处已建寺,时称希玄寺。唐更名为净土寺,宋明皆称大力山石窟十方净土禅寺,今简称石窟寺。造窟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重修石窟寺碑记:“……自后魏宣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但其依据不详。据推测石窟大规模开凿约在北魏后期熙平(516—518)至永熙(532~534)年间。窟内外小龛纪年最早为北魏普泰元年(531),此外,有东魏、西魏、北齐直至唐宋各代年号。
评分米。两力士外侧应各有一组一佛二菩萨的摩崖造像,今仅存东侧摩崖大佛(高5.3米)、 胁侍菩萨和西侧一胁侍菩萨。崖面上有弟子、飞天等。窟内外相互联系为一宏伟的整体布局。第 2窟为未完成窟。第5窟最小,长宽各3.2米,高3米,无中心柱。第3、4、5窟窟门外侧皆应为尖拱形门楣,门外两侧各雕一金刚,今仅存第 5窟外二身、第 4窟外一身金刚。
评分石刻中的重要部分是第 1、3、4窟南壁门两侧的帝后礼佛行列浮雕。供养人行列浮雕形象在云冈石窟中已经出现,因风化过甚,形象难于辨认。此外,龙门石窟宾阳洞帝后礼佛图已被盗凿,流入美国。巩县石窟的帝后礼佛浮雕为国内现存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其中又以第1窟的礼佛图为最完整、精美。 第1窟礼佛图浮雕在南壁窟门左右,各作3层,相向排列。东侧系以帝王为首的男供养人群像,其中主像13人,人高约60厘米,侍从约40余人,较主像矮小,高约40厘米,西侧系以皇后为首的女供养人群像,其中主像11人,侍从约30余人,皆略小于东侧人物。帝王头戴平天冠,右手持莲枝,左手置于侍者所捧香炉中,两侧侍者或为王者牵衣,或持扇、持装饰华丽的伞盖。其余男像皆戴高冠,各与身边持伞、扇之侍从形成一组。女像头戴莲花冠,各自都有持伞、扇的侍从。每层浮雕由于方向、服饰的一致而形成强烈的整体感,而上部空间由于斜向的羽扇、伞盖和飘动着的结带以及人物的参差错落而增加了画面的变化。整个行列表现了贵族上层人物的雍容华贵和虔诚肃穆的宗教感情。其雕刻技法与龙门石窟不同。如龙门古阳洞景明四年 (503)比丘法生为孝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龛下供养行列,人高虽仅有20厘米左右,但局部雕凿精细。巩县的则重整体,人物除僧尼袈裟有几条衣纹,每个形象主要是靠圆浑的浮雕体积感构成,主像腹部的自然前挺及两臂的动作,在侍从的众多垂直线中异常突出。浮雕概括洗练的特点在窟内其他北朝石刻上也极为明显。如第1窟东壁第1龛内比丘像、各窟壁脚的伎乐浮雕等。
评分石窟寺修建年代不见史书记载。第4窟外119号龛唐龙朔(661~663)年间刻有“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碑”。碑文称北魏孝文帝时(471~499)此处已建寺,时称希玄寺。唐更名为净土寺,宋明皆称大力山石窟十方净土禅寺,今简称石窟寺。造窟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重修石窟寺碑记:“……自后魏宣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但其依据不详。据推测石窟大规模开凿约在北魏后期熙平(516—518)至永熙(532~534)年间。窟内外小龛纪年最早为北魏普泰元年(531),此外,有东魏、西魏、北齐直至唐宋各代年号。
评分巩县石窟
评分2石窟历史
评分石窟寺修建年代不见史书记载。第4窟外119号龛唐龙朔(661~663)年间刻有“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碑”。碑文称北魏孝文帝时(471~499)此处已建寺,时称希玄寺。唐更名为净土寺,宋明皆称大力山石窟十方净土禅寺,今简称石窟寺。造窟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重修石窟寺碑记:“……自后魏宣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但其依据不详。据推测石窟大规模开凿约在北魏后期熙平(516—518)至永熙(532~534)年间。窟内外小龛纪年最早为北魏普泰元年(531),此外,有东魏、西魏、北齐直至唐宋各代年号。
评分巩县石窟
评分编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