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準備參加四級考試的讀者 《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便攜版》
科學統計,詞頻排序,助你走齣記憶怪圈
全麵瘦身,小巧輕便,隨時隨地背誦單詞
標記重點,直擊考點,復習記憶有的放矢
新鮮元素,記憶加速,優化升級助記方法
內容簡介
《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便攜版》是俞敏洪所著。該書針對受到百餘萬讀者歡迎的《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進行瞭精簡和壓縮,詞匯量不變,但開本更小巧輕薄,便於讀者隨身攜帶和在衝刺階段進行詞匯復習。
本書沿襲瞭以“詞根+聯想”記憶法為主,同時利用單詞的分拆、諧音和詞與詞的聯係形成一套係統、靈活、實用的記憶方法,與常規版本相比,創新性地將單詞按照詞頻由高到低排序,避免隻能背完A的睏境,提高復習效率。
本書音頻提供免費下載,朗讀者為專業播音員,方便考生充分利用零散時間進行學習,同時掌握標準的英語發音。隨書附贈價值100元網絡課程及30元報名代金券(詳見內封)。
作者簡介
俞敏洪,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北京大學企業傢俱樂部理事長,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理事,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務委員,中華全國青年聯閤會常務委員,中國青年企業傢協會副會長。
內頁插圖
目錄
核心詞匯1
高頻詞匯(詞頻≥11次)1
List11
List211
List320
List430
List539
常考詞匯(詞頻6~10次)48
List648
List757
List866
List975
List1084
List1193
中頻詞匯(詞頻3~5次)101
List12101
List13110
List14118
List15126
List16135
List17144
List18153
低頻詞匯(詞頻≤2次)161
List19161
List20170
List21179
List22187
List23196
List24205
List25213
List26221
List27230
List28239
List29247
List30255
超綱詞匯264
熟詞僻義錶280
中學已學單詞307
索引317
前言/序言
這本書的讀者,應該是充滿理想、奮發嚮上的一代。今天的你們,麵臨著從未有過的機遇,也麵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無論在大學裏選擇什麼專業,英語都將是助你在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進步的階梯。而詞匯作為英語學習的基礎,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好的詞匯書不僅能讓你們牢固地掌握單詞,而且能讓你們獲得記憶單詞的訣竅,讓你們喜歡背單詞、喜歡學英語。很多英語單詞可以拆分成類似漢字偏旁部首的結構——詞根、詞綴,它們通常的組成形式是:前綴+詞根+後綴,例如diversion(n.轉嚮;消遣)的結構是:di(離開)+vers(轉)+ion(名詞後綴)→轉開,轉嚮。熟識瞭常用的詞根、詞綴,就可以避免死記硬背單詞,記憶的效率也會迅速提高。即使在考試中遇到生詞、難詞,也可以通過詞根、詞綴來猜測其意思。本書介紹瞭600條左右的詞根記憶法,涵蓋瞭四級單詞常用的所有詞根、詞綴,可以使大傢在高效背單詞的同時掌握一種考試猜詞方法。
本書中的聯想記憶包括分割聯想、形近詞比較、圖形記憶、通過和生活相關的事物記憶等豐富的記憶方法。例如,feature(v.突齣;由…主演n.特徵;專題節目)的記憶方法為:我的未來(future)由我主演(feature);insight(n.洞察力)的記憶方法是:in+sight(眼光)→眼光深入→洞察力。此外,本書還編寫瞭部分發音記憶、組閤詞記憶等方法,這些貼近學生生活又行之有效的記憶法將帶領大傢體驗真正輕鬆的單詞記憶享受。
《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齣版後,大量學員和讀者通過書信與新東方聯係,我欣喜地看到,這本書實現瞭我編寫時的初衷,“詞根+聯想”幽默的記憶方法幫助學生更有效地記住瞭四級詞匯。但是很多同學也提到,《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太厚,開本大,不便攜帶,使隨時隨地背單詞的願望無法實現,而且原書打亂瞭單詞的順序,讓一些學生對於單詞的難易、重要程度無法辨彆。因此,我們在結閤四級考試改革的基礎上推齣瞭《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的姊妹篇《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便攜版》(以下簡稱《便攜版》)。
《便攜版》延續瞭《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中實用、詼諧的記憶方法和清晰簡潔的講解,強調瞭考點提示,讓考生的時間分配更有效。同時,《便攜版》進一步優化瞭《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的記憶方法,以詞根、詞綴記單詞為主,利用單詞的拆分、諧音和詞與詞之間的聯係形成一套係統、靈活、實用的記憶方法;另外,本書還將單詞的已考詞義突齣顯示,幫助考生把握考試重點。
《便攜版》在繼承《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特色的基礎上作齣瞭如下改動:
按詞頻排列單詞
《便攜版》結閤曆年的四級考試真題,通過電腦搜索的方法對大綱單詞進行科學統計,按照詞頻高低排序,並且進一步將單詞有機地分為高頻詞匯、常考詞匯、中頻詞匯和低頻詞匯四部分。同時,我們將曆次考試中齣現過的熟詞僻義、超綱詞匯和中學已學單詞歸納後單獨列齣,以便考生更閤理地分配時間;把最需要掌握的單詞和知識點放在最前麵來講,避免考生無重點、無主次且隻能背完前麵一小部分的尷尬。
四級詞匯書瘦身,隨時隨地背誦單詞
大多數同學專業課課程任務已經很緊張瞭,拿齣大量的整塊時間背單詞效果往往並不是很好。因此,本書以口袋書的形式涵蓋四級大綱單詞和超綱單詞,將考試中最需要掌握的難點、辨析、用法等在[注意]中進行講解歸納,幫助考生利用起零散時間。這樣,考生就能隨時隨地鞏固大綱詞匯和知識點瞭。
難點、重點、語義突齣顯示
對於很多考生來講,閱讀是最難攻剋的,而閱讀中最難的是語義,語義難在搭配和不常見的詞義。大多數學生孤立地背單詞,就算啃完整本詞匯書可能也不理解閱讀文章。針對這一現象,《便攜版》在《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的基礎上將真題中齣現過的常考搭配總結在[考]中,並且我們還把真題中考過的詞義以藍色重點標齣,讓考生利用有限的時間,直擊考題。
優化原書記憶方法,輕鬆搞定四級單詞
《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中幽默、詼諧的記憶方法得到瞭廣大考生的肯定,在《便攜版》中我們對記憶法進一步優化,添加瞭新鮮元素,讓考生在笑聲中輕鬆記憶單詞。
作為《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的姊妹篇,本書的選詞、考點都保持原書原貌,考生可以在認真學習《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原書的基礎上,把《便攜版》作為學習的有效補充。在復習的初始階段使用《便攜版》“過單詞”;然後在有一定詞匯量後使用原書進一步全麵鞏固復習,通過例句深化記憶,熟悉真題的長難句,見識部分真題;在衝刺階段再利用《便攜版》快速鞏固單詞。
考生的支持和寶貴的建議促成瞭《四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便攜版》的完成,同時特彆感謝匯智博納圖書工作室的金利、何靜、楊雲雲、高楠楠、李岩岩、李素素、金梅等各位編輯,他們作齣的貢獻使本書能夠及時與大傢見麵。衷心希望本書能夠陪伴大傢更好地進行復習。在此感謝所有熱心的讀者,並祝願大傢終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俞敏洪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跨越邊界:全球史視野下的現代文明轉型》 【書籍簡介】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我們所熟知的現代文明並非一個孤立的産物,而是全球互動、技術革新與思想碰撞的復雜集閤體。本書《跨越邊界:全球史視野下的現代文明轉型》,旨在提供一種宏大而精微的視角,解構自15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世界是如何從相對分散的區域性文明,一步步被編織成一個緊密聯係的全球體係的。我們不局限於傳統的民族國傢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無形的“邊界”——它們是地理上的障礙、意識形態的藩籬,更是知識和資源的流動通道。 本書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深入探討瞭現代文明轉型的五個關鍵維度:地理重構與物質交換、知識的全球化與啓濛的迴響、工業革命的雙重遺産、民族國傢的建構與衝突,以及全球秩序的重塑與未來圖景。 --- 第一部分:地理重構與物質交換:世界市場的雛形(約300字) 本部分聚焦於15世紀至18世紀,全球地理認知和物質流動的根本性變革。我們考察哥倫布交換(Columbian Exchange)如何永久性地改變瞭世界各地的人口結構、飲食習慣和生態環境。這不是簡單的貿易路綫圖,而是對“新大陸”與“舊大陸”之間權力與資源再分配的深刻分析。 我們詳細探討瞭白銀、香料、蔗糖等關鍵商品如何在跨洋貿易網絡中扮演的“催化劑”角色,它們不僅驅動瞭早期資本主義的積纍,更在不經意間將遠隔韆裏的社會緊密捆綁。通過對麥哲倫環球航行、早期奴隸貿易路綫的細節梳理,讀者將理解,現代全球化的物質基礎,是如何在殘酷的殖民擴張與不平等的交換關係中奠定的。重點分析瞭如阿姆斯特丹和裏斯本等早期全球貿易樞紐的興衰,揭示瞭地理位置如何轉化為經濟霸權。 第二部分:知識的全球化與啓濛的迴響(約350字) 現代性不僅僅是蒸汽機和工廠,更是觀念的革命。本部分探討瞭“啓濛運動”思想是如何在跨文化傳播中被吸收、改造乃至扭麯的。我們審視瞭印刷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如何加速瞭信息的流通,以及科學革命的成果如何超越瞭歐洲的學院邊界。 書中特彆開闢章節,分析瞭歐洲思想傢(如伏爾泰、盧梭)的理論是如何與印度、中國、奧斯曼等非西方知識體係進行“對話”與“衝突”的。例如,對中國儒傢思想在18世紀歐洲政治哲學中的短暫流行進行瞭細緻考察,以及西方殖民者在接觸新文化時所産生的文化傲慢與知識失語癥。 更重要的是,我們探討瞭殖民地精英和反抗運動如何“盜用”並“改造”啓濛的語言(如自由、平等、人權)來反抗宗主國的壓迫。這種知識的“反嚮流動”,是理解現代民族主義興起及其復雜性的關鍵。本書強調,啓濛的光芒並非單嚮輸齣,而是在全球的碰撞中被重新定義的。 第三部分:工業革命的雙重遺産:能源、勞動與環境代價(約300字) 工業革命是現代文明轉型的核心驅動力,但其影響是極不平衡的。本部分摒棄瞭將工業化視為必然進步的綫性敘事,而是將其視為一場深刻的社會和生態重塑。我們分析瞭煤炭和蒸汽機如何重塑瞭人類對時間、空間和勞動的認知。 重點分析瞭工業化如何導緻瞭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劇烈變動——從圈地運動到契約勞工製。我們詳細考察瞭工業化中心(如英國、德國、美國)對原材料(如棉花、橡膠)的渴求,如何深化瞭對原材料供應地(如印度次大陸、剛果盆地)的剝削與依賴。 此外,本書引入瞭環境史的視角,探討瞭大規模化石燃料的使用如何開啓瞭人類世(Anthropocene)的進程,以及早期工業汙染對城市工人階級和全球生態係統造成的長期、不可逆轉的影響。工業文明的“雙重遺産”,即前所未有的物質富裕與日益擴大的結構性不平等,構成瞭現代性的核心悖論。 第四部分:民族國傢的建構與意識形態的藩籬(約350字) 現代世界的政治版圖主要由民族國傢構成,但這種形態並非永恒。本部分追溯瞭“民族”和“國傢”概念是如何在全球動蕩中被構建和強化的。我們對比分析瞭歐洲自凡爾賽體係後的民族主義浪潮,與亞洲、非洲在反殖民鬥爭中對民族國傢模式的采納與重塑。 書中細緻比較瞭不同類型國傢的形成路徑:如通過內部整閤形成的“老牌”民族國傢(如法國)與通過外部壓力催生的“新式”民族國傢(如許多拉美國傢)。我們深入研究瞭意識形態(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如何作為黏閤劑或分裂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用以動員民眾、劃定“我們”與“他們”的界限。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部落化”與“國傢化”之間的緊張關係,探討瞭帝國解體後,邊界的劃定是如何埋下長期衝突的隱患,這些邊界的“非自然性”至今仍在影響著地緣政治的穩定性。 第五部分:全球秩序的重塑與未來的圖景(約200字)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20世紀至今的變革。我們分析瞭兩次世界大戰作為對既有全球權力結構和民族國傢體係的“總清算”,如何催生瞭諸如國際聯盟、聯閤國等旨在維護全球穩定的超國傢機製。冷戰的結束並未帶來終結,反而揭示瞭新的權力分散形式。 本書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瞭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信息技術的爆炸性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身份政治的崛起。我們探討瞭當代世界麵臨的跨國挑戰——氣候變化、流行病、數字監控——這些問題超越瞭傳統民族國傢的應對能力,預示著下一輪文明轉型的方嚮。結論部分邀請讀者思考,在一個技術日益同質化但社會矛盾日益碎片化的世界裏,我們如何重新定義“邊界”與“共同體”。 本書適閤對世界曆史、社會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嚴肅讀者,尤其適閤希望擺脫單一中心論史觀、理解當代復雜世界的求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