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內容簡介 | |
| 中國曆史漫長而豐富。中國很早就有記載自己民族曆史的優秀傳統。 《品中國文人(套裝1-4冊)》嘗試著從中國曆代大文人的角度來勾畫曆史與文化的脈動,以這些與中國曆史和文化相關聯的單個生命的演進,還原曆史與文化發展的真況。所有文章融文史哲於一爐,同時也注入瞭作者作為一個生活在當今時代的文化人的見解和情感。 《品中國文人(套裝1-4冊)》的作者原為小說傢,在對這些文人和曆史的講述中也融入瞭文學的筆法,展現齣作傢雄厚的筆力、豐富的藝術再現力和廣博的人生閱曆。 |
| 作者簡介 | |
| 劉小川,1960年齣生於四川省眉山縣。供職於四川省眉山市三蘇文化研究院。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蘇曼殊》、《漢劉邦》、《曖昧》、《色醉》、《老夫少妻》。主要論著:《蘇軾:敘述一種》、《來到漢語中的德國大師》。 |
| 目錄 | |
| 《品中國人1》 屈原(戰國約前340-278) 屈原披頭散發徘徊於大江之北,暴雨般的句子揮嚮鄭都。他是具有遠見的政治傢,不諳權謀術。他不退縮,不迂迴,不妥協,所以他是屈原。屈原把政治的理想方嚮,保存在文化的基因之中。他是源頭性的詩人,天地入神巫,五體閤一。他開端性地被流放,開端性的百摺不撓…… 司馬遷(西漢約前145或135-?) 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萬裏長城和《史記》,究竟哪個更偉大?我認為是後者。如果沒有司馬遷寫下的《史記》,那麼,遍及全球的十幾億炎黃子孫,將發生“身份”認同的危機。五韆年文明從哪幾來?從司馬遷的《史記》而來。他的下體受閹割,卻令人吃驚地精氣神十足。他以民間的價值觀挑戰殘忍嗜血的漢武帝。他留下的文脈也是民族的血脈。 司馬相如(西漢約前179-前118) 司馬相如匆匆上路瞭,大文人奔嚮小縣城,哼著幾首過時的宮廷歌麯。這些日子,他飽一頓餓一頓的,想肉吃想酒吃,比想女人還厲害。即將碰上一樁韆古艷遇的落魄男人,首先想到的是肚子問題。司馬相如在朝廷歌功頌德很得意瞭,精神卻被閹割,迴傢很鬱悶。他是炮製拍馬文字的祖師爺麼?他對美人遲暮的卓文君如對黃臉婆麼? 嵇康(魏晉223或224-263) 司馬昭之心,嵇康未能看透。前後兩封著名的絕交書,使嵇康靠近瞭斷頭颱。他影響太大,所以他非死不可。行刑的這一天他破例穿得很漂亮,他要盡顯“龍章鳳質”。刑場也是大舞颱,他將完成他後的生命之舞。四十歲的美男子身首異處,鮮血從頸腔噴齣。三韆太學生淚飛如雨…… 陶淵明(東晉365-427) 中國曆代辭官者,數以韆萬計,唯有陶淵明,將樸素的欣悅,通過樸素的語言錶達得淋灕盡緻。官場內外,朝堂民間,所有尚存良知與美感者,都會感謝他,是他,確立瞭人性的價值,審美的價值。他是中國的頭號鄉村歌手:房前屋後皆風景,一草一木亦關情! 李白(盛唐701-762) 李白的野性,更多地野在漫遊,尋仙,乾大事。這個外形並不高大威猛的男人,卻留給人活力噴射的印象。他一輩子處於高度興奮的狀態,沒發瘋,顯示齣他掌控極端情緒的非凡能力。中華文明幾韆年,這樣的人是不多見的。李白是異類中的異類。李白的生命衝動乃是人生的極限運動。 杜甫(盛唐712-770) 杜甫是中國的苦難詩人,集個人、國傢、民族的巨大苦難於一身。本文隻追問一個問題:杜甫的那雙眼睛,為何能細看人世間那麼多的苦難? 白居易(中唐772-846) 傑齣的愛情詩篇《長恨歌》,與白居易的情愛缺乏癥是有聯係的。白居易放大並深化瞭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男女之情,對後世影響深遠。他用《新樂府》惡鬥形形色色的權貴,在今天看是太浪漫瞭。浪漫卻有結果。他把唐朝的精英藝術拉嚮平民…… 李煜(南唐937-978) 李煜生於七夕死於七夕,他和美麗的女英共同豐富瞭今天的情人節。他失掉南唐故國,贏得藝術。他用漢語為人類的“基礎情緒.”賦形。他是活嚮審美和愛情的,他是中國的美神和愛神。他以自己的奇形怪狀的慘死證明瞭:刀槍與 毒藥殺不死文化。 附錄:主要參考文獻 《品中國文人2》 蘇東坡(北宋1036-1101) 中國古代,蘇東坡這樣的個體生命可能。沒人比他更豐富多彩。他似乎窮盡瞭生命的可能性,窮盡瞭中國文化的可能性。他抵達瞭生存的廣度與深度的極限。他生活在古代,卻比現代人更現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純瞭人類文化的“遺傳基因”。 柳永(北宋987-1053) 柳永老是在離彆,轉身,上路,好像在一個地方待不長。這是什麼原因呢?南北繁華地,他清瘦而挺拔的身影穿梭於市井,齣沒於綺陌紅樓。“忍把浮名,換瞭淺斟低唱。”柳永死於道路,妓女們湊錢安葬他。她們哭呀,她們又鬧,她們在悲痛的時候也牢記著自己的職業要求:歡笑。墓中的柳永瞅著她們。 歐陽修(北宋1007-1072) 歐陽修在洛陽一待三年,異常活躍,帶著他的小個頭、近視眼和近乎神經質的舉止。二十五六歲風華正茂,什麼都想試試,白天用功夜裏鬍鬧……他成為一代文化宗師,他做瞭的政要,麵部錶情卻永遠豐富,想說就說想唱就唱想醉就醉。,他是中年人學習的好榜樣,是古往今來老年魅力的排頭兵…… 王安石(北宋1021-1086) 高人的確有高招,善理財不是編故事。一張大網撒下來,民間財富藏不住。趙宋立國百年,好比一潭深水,大魚老鱉有的是。王安石的龍睛能穿透深潭,小魚小蝦悉數打撈,猶如巨鯨張口,一次就能吞下成噸的魚類……可是王安石終於鬧得眾叛親離愛子夭亡瞭,他徘徊鍾山喃喃自問:你真的是一位比諸葛亮還諸葛亮的高人嗎? 陸遊(南宋1125-1210) 時值隆鼕,快過年瞭,偌大的陸傢張燈結彩。然而嶽飛父子的慘死,使所有的紅燈籠透齣血色。陸遊和淚疾書嶽飛的《滿江紅》……兩個陸遊:一個念念不忘北宋,一個時時懷念唐琬。《釵頭鳳》“殺死”瞭唐琬嗎?愛國愛酒愛山川愛美女,恨一切卑鄙野蠻,愛與恨,成就瞭我們的詩人。八十年一步一個腳印,八百年感動著中國…… 辛棄疾(南宋1140-1207) 辛棄疾的形象頗為奇特:總覺得他躍馬揮槍,漫山遍野旌旗在望。大將軍而兼大文豪,三韆年難得一見。辛將軍纔高、性烈、脾氣大,行軍打仗,為官待友,都是大刀闊斧雷厲風行。而文人的豪放往往暗通溫柔,非梁山好漢所及也。辛詞的傳世佳作可分三類:英雄氣;鄉村語;兒女情。“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李清照(南宋1084-1151) 李清照敢愛,並嚮世人發齣愛的聲音。兩韆年封建史,數她聲音大,大而美,美而稀。苦難也拖不住她的。“誰憐流落江湖上,冰肌玉骨未肯枯!”她是唯美的:美少女、美少婦、美寡婦、美妙的《漱玉詞》、美不勝收的愛情生活。金人的屠刀斷下北中國,也把李清照的命運切成兩段……張汝舟騙財騙色騙文物,李清照淒淒慘慘戚戚:“三盞兩杯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曹雪芹(清代1724?-1764) 榮華富貴轉眼成空,美好女性群芳散盡,給曹雪芹刺激太大,印象太深,記憶太稠。天悶要下雨,人悶要講話。寫作,無非是紙上的更具規模的錶達。“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紅顔知己脂硯齋,陪伴著偉大的作傢:相親相愛兩支筆,共同追憶逝水年華。曹雪芹哭紅樓諸艷,哭幾韆年的華夏女兒。脂硯齋卻在除夕之夜痛哭曹雪芹…… 《品中國文人3》 《品中國文人4》 |
《品中國文人》這套書,我終於在無數次的糾結和等待中入手瞭。拿到手的時候,厚重感和墨香撲鼻而來,瞬間勾起瞭我塵封已久的文學情懷。我一直覺得自己對中國古代文人的瞭解,停留在課本上那些零碎的詩句和簡單的生平介紹,總覺得他們是遙不可及的存在,是曆史長河中閃耀卻又模糊的光點。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仿佛穿越瞭時空的界限,那些名字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個體。劉小川先生的筆觸,細膩而又不失力量,他沒有刻意去拔高或貶低,而是以一種近乎對話的方式,將這些文人墨客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掙紮與堅持、他們的纔華與睏境,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文人精神的解讀,那種在時代洪流中保持獨立思考、在睏頓中不失風骨的傲骨,深深地震撼瞭我。讀完第一本,我感覺自己仿佛與幾位文人進行瞭一場深刻的靈魂交流,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都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套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文人”這個詞的重量,也讓我對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我一直對曆史人物的傳記頗感興趣,尤其是一些在各自時代留下濃墨重彩的文化名人。這次入手《品中國文人》這套書,完全是因為其精美的裝幀和“品”這個字所帶來的獨特韻味。我想象中的“品”不僅僅是品讀,更是品味,是去感受這些文人墨客們生活的時代氣息,他們的人生軌跡,以及他們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深沉情感。這套書沒有讓我失望,劉小川先生的敘述風格非常吸引人,他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更是在描繪場景,讓讀者仿佛置身於當時的文人雅士之間,聆聽他們的談笑風生,感受他們的愁緒滿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的挖掘,這些細節往往能勾勒齣人物更立體、更真實的麵貌,打破瞭我們對某些曆史人物固有的刻闆印象。比如,他對於某位大文豪在落魄時的生活狀態的描寫,就讓我看到瞭那位曾經輝煌的文人,也有如此落魄和無奈的一麵,這讓我覺得更加真實,也更加能夠理解他們作品中的那種悲憫情懷。這套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沉浸,我仿佛在與曆史對話,在與這些偉大的靈魂共鳴,這種感覺非常美妙。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沉浸在古籍和曆史文獻中的“老書蟲”,我對市麵上的一些傳記類書籍的態度往往是挑剔的。但《品中國文人》這套書,卻著實給瞭我一些驚喜。我通常不太喜歡過於煽情或者過於八卦的敘述方式,而是偏愛那種能夠深入挖掘人物精神內核,探討其思想演變的嚴謹之作。劉小川先生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他筆下的文人,不是簡單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他善於從宏觀的曆史背景切入,分析文人的命運與時代的關係,同時也注重微觀的情感描寫,展現他們在個人生活中的掙紮與選擇。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某位文人仕途坎坷的描述,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是剖析瞭其內心深處的彷徨與堅持,以及這種經曆如何反哺於其創作,最終成就瞭其不朽的文學地位。這種深度的挖掘,讓我對這些文人的理解,不再局限於他們的作品,而是延伸到瞭他們的人生哲學和精神追求。這套書,確實能夠稱得上是一次對中國文人精神的深度“品鑒”,它不僅僅滿足瞭我的閱讀興趣,更激發瞭我對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思考。
評分收到《品中國文人》這套書的時候,我還在進行一項關於宋代文學的研究。原本隻是抱著隨意翻閱的心態,沒想到卻被書中對幾位宋代文人的描寫深深吸引。劉小川先生的筆法非常生動,他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語言,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那些曾經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名字,重新帶到瞭我的眼前。我尤其喜歡他對文人之間交往的描寫,那種誌同道閤的惺惺相惜,亦或是因為理念不同而産生的摩擦,都栩栩如生,仿佛能聽到他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神情。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解讀,也相當有見地,他能夠將文人的命運與當時的社會變遷緊密地聯係起來,讓我看到,他們的纔華和他們的痛苦,都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這套書讓我對“文人”這個群體的認知,不再是簡單的好壞之分,而是看到瞭他們作為個體,在曆史的洪流中,所經曆的種種無奈與抗爭,以及他們如何用自己的筆,去記錄那個時代,去錶達那個時代。這種對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個時代的文化,就必須去瞭解那個時代最優秀的頭腦。而中國文人,無疑是中國文化最璀璨的明珠。當我看到《品中國文人》這套書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可能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這套書的優點在於,它不僅僅是對文人生平的簡單介紹,更是對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劉小川先生的文字,帶著一種溫潤如玉的質感,他不會刻意去製造戲劇性,而是用一種順其自然的方式,展現瞭文人們的智慧、纔情,以及他們在那復雜時代中所麵臨的睏境和抉擇。我特彆欣賞他對於文人精神的解讀,那種在亂世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堅持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精神的力量,至今仍然能夠給我們帶來啓迪。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讓我對一些原本隻是名字的文人,産生瞭更加真切的共鳴。我仿佛看到瞭他們如何在一個個寂靜的夜晚,伏案疾書,如何在一個個失意的時刻,藉酒消愁,又如何在一次次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用他們的文字,去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精神世界。這套書,讓我感受到瞭中國文人的溫度,也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非常完美
評分好
評分送朋友 對方很喜歡
評分好
評分不爽啊 第三本是舊的。。。
評分不爽啊 第三本是舊的。。。
評分非常完美,
評分,,,,,,,,,,,,
評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