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二战那些事2:战火传奇》是国内第一部通过漫画的形式来讲述二战历史故事的原创作品。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画风,按照二战发生的时间轴,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那一段宏大的二战历史如画卷般慢慢展现在读者的眼中,让读者轻松地记住了二战的那段历史,明了战争的缘由,知晓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特别的故事。用漫画这种亲和力极高的形式来讲述二战,也非常符合目前年轻读者群的阅读风格。该图书在网上的点击率非常高,已达到1500万,是目前受喜爱的二战漫画作品。
海报:
内容简介
国内首部以漫画解说的形式解读二战中鲜为人知的故事的作品,抛离过去教科书式的枯燥讲解,用风趣的解说风格配合轻松搞笑的漫画,组成一个个简短干练的小章节,讲解二战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一些二战不为人知的秘密,是非常具有探知性、趣味性的作品。该作品由网络漫画名人黄哲原创(那个黄同学),经测试:一经网络更新单日点击过25万次。被多家网站转载、好评、置顶,如有妖气、果壳网、新华网、光明网、铁血网、飞扬军事、大旗网、空中网、360图书馆等,本书第一辑7月出版,9月就已经重印第三次,点击率已突破1500万。现在隆重推出第2辑战火传奇,将二战精彩进行到底,绝对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精彩军事盛宴,军迷们,今年送孩子的漫画礼物来啦!!!
作者简介
那个黄同学,原名黄哲:退伍军人,网络漫画家,昆山市漫画家协会会员,广东人民出版社特聘漫画作家。爱好军事历史故事,其创作的漫画作品入选中纪委举办的全国优秀廉政漫画。以轻松、温暖的风格见长。这一次的作品以“活泼”“志趣”“轻松”的风格切入,是二战题材作品中少有的精品,也是国内第一本以漫画解说的形式解读二战中鲜为人知的故事的作品。让人们发现藏在图画背后的知识,为严肃历史端正态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二战那些事》漫画作品,通俗易懂,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能创作出版,对少年儿童具有教育和普及历史知识的积极意义。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著名书法家:霍国强 ★黄同学的文字活泼幽默,黄同学的插画简约明了,黄同学的书有料有货有内涵。你想了解二战,必选《二战那些事》。
——中国钢笔画联盟理事、美术家:钱笠 ★这是一本奇葩的二战漫画作品,很生动、很有料、很货真价实、很值得拥有,期待第二辑的出现。
——著名跨界艺术家:黑马大叔 ★黄同学在军事漫画上的钻研与坚持令人敬佩,本书实乃军迷的必选漫画读本!
——著名游戏漫画家:艾洋 ★黄同学以漫画的形式将严肃的历史呈现给读者,让人轻松,不带负担的走进二战。
——著名军事作家,《卫国岁月》作者:周渝 ★很喜欢漫画中的动物人物造型,呆萌又不失生动,把各个国家的特性表现的活灵活现,真是太搞笑了。
——青年文学作家,《王小波传》作者:乐文城 ★第1次看到这本漫画书,就被这独特的画风所吸引,能将军事历史画的如此诙谐又不失真实,实属难得。
——著名网络动画《简笔笑话》主创:迈克尔.基 ★黄同学的《二战那些事》把血腥的二战历史用风趣搞笑的叙事风格和Q版人物讲述出来,真是有趣,让人耳目一新。
——网络漫画家,《哈哈江湖》作者:不管什么鱼 ★作为一名对军事陌生的女性读者,我从头到尾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漫画,还觉得不过瘾,期待黄同学的后续新作品。
——好山水动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政安 ★军迷中很多人即喜欢军事,又喜欢漫画,黄同学将二者结合,创作的《二战那些事》系列漫画,内容精彩、画风有趣,是军事漫画中难得的佳作。
——《中国国防报》军迷天地记者:张鹏鹏 ★以欢乐、搞笑的形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二战史,期待黄哲先生的后续作品。
——腾讯网编辑:薛石英 ★幽默而不失真相的二战漫画,能让人在轻松氛围下了解二战历史的漫画佳作。
——铁血军事论坛编辑:Proce ★烽火硝烟的岁月,在黄同学幽默风趣的笔下展开,让战争以另外的一种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
——新浪微漫画编辑:呆呆貘 目录
第一章 一代名枪—— 毛瑟军用手枪/001
第二章 大器晚成的汤姆逊冲锋枪/016
第三章 罪恶帮凶——三八大盖/028
第四章 战场镰刀—— MG34、42机枪/045
第五章 德国V系列火箭/059
第六章 二战最差武器排行榜/073
第七章 1936年柏林奥运会/088
第八章 希特勒和他的“国民汽车”/096
第 九 章 二战传奇—— SPAM午餐肉/105
第 十 章 战场多面手——军用绑腿/116
第十一章 战争与狗/129
第十二章 武装党卫军简史/141
第十三章 北非烽烟/161
第十四章 沙漠之狐——隆美尔/170
第十五章 决战阿拉曼/179
第十六章 斯大林格勒战役/189
帝国黄昏: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秩序的黎明 作者: 历史研究小组 字数: 约1500字 --- 卷首语:历史的回响,永恒的警示 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某些关键的转折点,它们如同一道深邃的鸿沟,将过往的经验与未来的走向清晰地分割开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它的政治版图、科技脉络、文化底色,无不深深地烙印着一个世纪前那场席卷全球的巨大风暴——“大萧条”及其后续影响的深刻印记。本书并非聚焦于战火纷飞的直接交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决定战争爆发、塑造战争格局、并最终定义战后世界秩序的宏大叙事与隐秘角落。 《帝国黄昏: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秩序的黎明》试图提供一种超越传统战史叙事的视角,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旧有欧洲霸权体系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以及在经济危机、意识形态极端化和国际联盟的无力中,酝酿出足以颠覆世界的巨大能量。我们将探讨的,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那些在金融市场、外交密室、科学实验室以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悄然发生的结构性变革。 第一部分:钢铁与黄金的失衡——大萧条的全球涟漪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1929年华尔街的崩盘。然而,我们关注的重点并非股价的跳水本身,而是这场金融海啸如何迅速转化为政治地震。 一、经济民族主义的抬头: 面对国内经济的崩溃,各国政府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自救路径。我们详细考察了美国罗斯福政府“新政”的复杂性与局限性,分析其如何重塑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并间接为后来的全球军事动员提供了经验。与此同时,我们着重对比了欧洲国家,特别是那些资源匮乏、经济结构单一的工业强国,如何将“自给自足”的口号推向极端,建立起排他性的经济集团。从英国的帝国特惠制到法国的法郎集团,再到德国和日本对外扩张的经济驱动力,展示了经济壁垒如何加剧了地缘政治的紧张。 二、意识形态的狂热土壤: 大萧条不仅仅是经济危机,更是对自由主义和民主制度信心的致命打击。在失业率飙升、社会福利体系缺失的背景下,极端的政治哲学找到了肥沃的土壤。我们细致地描绘了法西斯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在意大利和德国的“社会工程”实践。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对“集体主义”乌托邦的构建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研究宣传机器如何系统性地清洗异见,将一整代人的希望与恐惧导向单一的领袖和国家目标。我们揭示了这些运动如何将经济困境巧妙地转化为对外部“敌人”的仇恨,从而为后续的军事冒险铺平了道路。 三、科技与重整的暗流: 萧条时期,科学研究并未停滞,反而因国家意志的介入而加速了某些领域的集中发展。本书详细考察了航空技术、合成燃料以及早期电子学的突破,这些原本用于民用的技术,如何被各国秘密纳入国家战略储备,成为未来冲突中决定性的隐形力量。例如,德国对合成橡胶和石油的战略投入,并非单纯的工业升级,而是对未来“封锁战”的预先布局。 第二部分:外交迷宫与绥靖的幻象 在经济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对立日益尖锐的背景下,国际联盟的权威性被不断削弱。本部分将焦点集中于1930年代的重大外交事件,探讨大国外交的失算与权力的真空。 一、联盟的失效与小国的悲歌: 我们重新审视了“曼彻斯特学派”对集体安全概念的批判,并以“九一八事变”和“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为例,分析了英法等传统强国在面对亚洲和非洲的侵略行为时,其“保持距离”政策的深层动机。这种动机夹杂着对本土经济复苏的急迫需求、对共产主义的警惕,以及对战争疲劳症的集体恐惧。 二、中欧的裂变与“泡沫”的生成: 慕尼黑协定,作为绥靖政策的顶峰,被赋予了超越历史事件本身的象征意义。本书采取一种动态的视角,剖析了英法领导人构建“欧洲平衡泡沫”的心态——他们试图通过对德国的有限让步,换取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反布尔什维克屏障”。我们引入了当时多国外交档案中关于“领土交换换取和平”的秘密讨论,展示了建立在误判基础上的外交谈判如何为最终的灾难积累了能量。 三、轴心国的形成:从意识形态同盟到地缘战略绑定: 本章对比了《柏林—罗马轴心》与《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背后的不同逻辑。法西斯主义的扩张哲学如何与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在反西方民主的共同点上实现功能性对接,以及这种同盟在战争初期如何有效地分散了协约国和后来的反法西斯阵营的战略资源。 第三部分:黎明前的阴影——秩序重塑的催化剂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从直接的冲突转向那些定义战后世界的结构性力量的酝酿过程。 一、美国的回归与孤立主义的终结: 我们分析了美国从严格的中立立场到“民主兵工厂”角色的转变。重点探讨了《租借法案》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对美国国内舆论的长期影响,以及美国工业机器如何超前部署,使其在冲突后期具备了无可匹敌的物资投送能力。这并非单纯的军事介入,而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一次关键性战略转向。 二、科学的伦理边界与国家意志的融合: 在核物理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各国对于基础科学的投入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本书专门探讨了这一时期科学界内部的分裂与合作,以及科学家群体如何被卷入国家机器的宏大叙事之中。我们审视了原子能研究的早期阶段,揭示了其对未来全球权力平衡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三、联合国的远景规划: 即使在战火最炽热的时候,关于战后重建的讨论也从未停止。我们考察了雅尔塔体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早期蓝图设计。这部分内容揭示了美国、苏联和英国在构建战后国际经济秩序(IMF、世界银行)和政治安全框架(联合国)时,不同意识形态如何进行“妥协的艺术”与“权力的界限”的划定,这些设计最终成为了我们今日世界格局的基石。 结语:从帝国黄昏到新秩序的诞生 《帝国黄昏》力图展示的是,人类如何一步步走进深渊,并非因为一次孤立的错误,而是因为一系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看似合理的、但最终相互催化的决策链条。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理解那个逝去的时代,正是因为旧的帝国秩序在经济与道义上的衰败,才为全新的、充满矛盾与希望的全球秩序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契机。这不是一本关于英雄和具体战役的书,而是一部关于结构、思想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