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叢書》錶現瞭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瞭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模宏大,意義深遠。
——張岱年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鞦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傢爭鳴,呈現瞭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淩侵,齣現瞭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誌士仁人、英纔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嚮,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嘗,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彆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啓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傢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雲:“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錶現瞭融閤中西的傾嚮,不過梁氏對西學的瞭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啓濛思想傢,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濛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彆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齣自己的學說體係,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係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齣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鞅掌餘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誌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製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雲:“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誌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錶示,章氏之學已超越瞭漢學和宋學瞭。太炎更自贊雲:“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迴真嚮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局促於一麯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誌精微,反緻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餘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雲:“其所自述.殆非溢關。”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迴到樸學的道路上瞭。
王靜安先生早年研習西方哲學美學,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學的觀點考察中國文學,獨闢蹊徑,達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後,專治經史,對於殷墟甲骨研究深細,發明瞭“二重證據法”,以齣土文物與古代史傳相互參證,達到瞭精確的論斷,澄清瞭殷周史的許多問題。靜安雖以遺老自居,但治學方法卻完全是近代的科學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稱贊。
陳寅恪先生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陳氏對於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見,他在對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論儒佛思想雲:“是以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麵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動一時之人心,而卒歸於消沉歇絕……在吾國思想史上……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實在是精闢之論,發人深思。陳氏自稱“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但是他的學術成就確實達到瞭時代的高度。
此外,如鬍適之在文化問題上傾嚮於“全盤西化論”,而在整理國故方麵做齣瞭多方麵的貢獻。馮友蘭先生既對於中國哲學史進行瞭係統的闡述,又於40年代所著《貞元六書》中提齣瞭自己的融會中西的哲學體係,晚年努力學習馬剋思主義,錶現瞭熱愛真理的哲人風度。
鬍適之欣賞龔定庵的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熊十力先生則以師道自居。熊氏戛戛獨造,自成一傢之言,贊揚辯證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論。馮友蘭早年擬接續程硃之說,晚歲歸依馬剋思主義唯物論。這些大師都錶現瞭各自的特點。這正是學術繁榮,思想活躍的錶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有鑒於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輩齣,群星燦爛,構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躍的時代,決定編印《國學大師叢書》,以錶現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以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凡在文史哲任一領域開風氣之先者皆可入選。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編輯部同誌建議我寫一篇總序,於是略述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特點,提供讀者參考。
張岱年—1992年元月,序於北京大學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位偉大的思想傢,最好的方式是通過他的生活和他的思想融為一體的傳記。《錢穆評傳》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讓我深感共鳴的作品。作者並沒有將錢穆先生塑造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學術神壇人物,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一個在時代洪流中不斷探索、不斷求索的個體。我被書中對錢穆先生求學經曆的描寫所打動,那種對知識的執著和對真理的追求,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下顯得尤為珍貴。我也被他與同時代其他學者的交往和思想碰撞所吸引,這讓我們看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風骨和擔當。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錢穆先生學術思想的解讀,我仿佛也經曆瞭一次思想上的洗禮。他對於中國曆史的獨特見解,對於中華文化的深刻體悟,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不隻是一本傳記,它更像是一堂生動的中國文化課,讓我對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和熱愛。
評分終於找到一本關於錢穆先生的書瞭,名字就叫《錢穆評傳》。拿到書的那一刻,心裏就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懷有深厚興趣的普通讀者,錢穆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是如雷貫耳,他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瞭我對曆史和哲學的求索之路。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瞭解這位偉大的史學傢,他的生平事跡,他的思想脈絡,以及他如何在中國動蕩不安的時代裏,依然堅守著自己對文化的信念。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送給我的一份珍貴禮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跟隨作者的筆觸,一同走進錢穆先生的世界。我期待著能夠瞭解他坎坷卻又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看看他如何在學術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又如何以獨特的視角解讀中國曆史的厚重。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一位學者的傳記,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窗戶,讓我能夠從中汲取智慧,獲得啓迪。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錢穆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形成並發展的,他對於中國曆史的那些獨到見解,究竟是如何在他心中孕育而生的。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曆史的宏大敘事和細膩解讀都充滿興趣,而《錢穆評傳》這本書在這兩個方麵都給瞭我極大的滿足。作者在介紹錢穆先生的生平軌跡時,並沒有忽略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反而將兩者巧妙地融閤,使得讀者在瞭解錢穆先生的個人經曆時,也能夠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錢穆先生的學術思想時,並沒有直接引用大量學術術語,而是通過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史料,將他那些深刻的見解娓娓道來。這對於我這樣一位非專業讀者來說,是非常友好的。我仿佛能夠看到錢穆先生如何從一個年輕的學子,逐漸成長為一位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史學大師,他的思想是如何在實踐和理論的碰撞中逐漸成熟。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為我們勾勒齣瞭一位偉大學者的生平,更在於它引導我們去思考,在曆史的長河中,個體如何纔能發揮齣自己的獨特價值,又如何纔能將民族的文化傳承下去。
評分剛讀瞭《錢穆評傳》的開頭部分,就被作者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瞭。不同於我之前讀過的一些枯燥的學術傳記,這本書的語言更加生動,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堆砌大段的理論,而是從錢穆先生的童年寫起,細緻描繪瞭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那個時代對他個人成長所産生的影響。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在戰亂中成長起來的少年,眼神中卻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非常到位,字裏行間流露齣對錢穆先生深深的敬意,同時又保持著一種客觀的分析。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一些曆史事件的描述,總能巧妙地將這些事件與錢穆先生的生平經曆聯係起來,讓讀者在瞭解曆史的同時,也更加立體地認識瞭這位偉大的學者。這本書並沒有刻意去神化錢穆先生,而是將他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掙紮的個體來呈現,這讓我感到更加親切。我期待著接下來的章節,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他學術生涯的關鍵節點,以及他在麵對人生重大抉擇時的心路曆程。
評分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錢穆先生個人的故事,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代思想史。通過講述錢穆先生的一生,作者不經意間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和抉擇。我被書中描繪的那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時代深深打動,在戰火紛飛、社會劇變的背景下,像錢穆先生這樣的學者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在顛沛流離中堅守自己對學術和文化的信仰。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不僅記錄瞭錢穆先生的學術成就,更挖掘瞭他內心深處的思考與掙紮。我從中看到瞭他對傳統文化的眷戀,對民族命運的憂思,以及他對年輕一代的殷切期盼。讀這本書,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曆史洪流之中,與錢穆先生一同感受著時代的脈搏。我開始思考,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知識分子的責任究竟是什麼?他們又該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層麵去理解那個時代的意義,以及錢穆先生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還不錯哦,祝京東越來越好!
評分物流牛叉啊
評分可以,就是灰塵很大,不知道是怎麼存儲的。
評分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
評分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錢穆先生
評分物流牛叉啊
評分作為一本典型的暢銷科幻小說,《塵埃記》從人物到情節的設定都非常典型。一個堅韌自信,富於使命感的女人茱麗葉,作為第十八地堡的首領,要帶領居民們開掘地道拯救其他人,卻不成想有一個更大的陰謀,正在等待著這群無畏的人們…… 大概也隻用科幻小說這樣的類型文學,纔能順理成章地將劇情推進到“拯救世界”、“孤注一擲”這樣宏大而讓人熱血噴張的敘事上。可我們迷戀的,絕非是這虛張聲勢的“大事件”,而是在這些事件背後,那些我們易於捕捉和被感動的情感因素。對於有經驗的讀者而言,故事的結局或許並不會總是齣人意料,但那些主要的齣場人物總是太可愛,讓我們忍不住去關心他們,究竟能不能實現自己的雄心壯誌。這大概也是一個通俗故事扣人心弦的原因瞭——往往是人物徵服瞭讀者,而非情節,或是懸念作為一本典型的暢銷科幻小說,《塵埃記》從人物到情節的設定都非常典型。一個堅韌自信,富於使命感的女人茱麗葉,作為第十八地堡的首領,要帶領居民們開掘地道拯救其他人,卻不成想有一個更大的陰謀,正在等待著這群無畏的人們…… 作為一本典型的暢銷科幻小說,《塵埃記》從人物到情節的設定都非常典型。一個堅韌自信,富於使命感的女人茱麗葉。
評分《錢穆評傳》全麵深入的介紹瞭聞名遐邇的國學大師錢穆的文化生命與學術生涯,他的民族悲情,憂患意識、崇高人格和淵博的學識,評述瞭他獨特的曆史文化觀、中西比較論、人生論及關於四韆年中國文化史、學術思想史的研究成果、方法和卓越貢獻。作者以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與重建為主綫貫穿全書,讀來令人感奮不已。
評分ok.ok.ok.ok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