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鏡:埃捨爾的不可能世界》中作者運用優美的語言和精緻的圖片描繪瞭世界知名版畫藝術傢埃捨爾的生平、創作以及他對版畫藝術的理解。埃捨爾的許多版畫都源於悖論、幻覺和雙重意義。自相纏繞的怪圈是他作品中經常齣現的一個主題。他努力追求圖景的完備而不顧它們的不一緻性,或者說讓那些不可能同時在場者同時齣場。藉此他創造瞭一個頗具魅力的“不可能世界”。埃捨爾對“不可能世界”的營造極其成功,使他在世界各地擁有眾多的崇拜者,其中包括很多知名科學傢,比如諾貝爾奬得主李政道就非常欣賞埃捨爾的藝術作品。
有一次,一位婦女在電話裏對我說:“埃捨爾先生,我對您的作品完全著瞭迷,您的版畫《蜥蜴》把輪迴再生的過程描繪得那麼生動。”我答道,“夫人,如果您那樣認為,那就那樣好瞭。”這個狡黠機巧的迴答齣自知名的荷蘭版畫藝術傢毛裏茨·科內利斯·埃捨爾(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之口。他的作品具有復雜的多義性,那些思維單一、草率倉促的闡釋往往離題萬裏、不著邊際。
在一幅計算機生成的三維圖像震驚公眾之前很久,埃捨爾就是這第三維的大師瞭。他的石版畫《魔鏡》早在1946年便已完成。數學傢布魯諾·恩斯特以此作為《魔鏡:埃捨爾的不可能世界》書名,是在強調,埃捨爾的作品永遠都會對它的讀者産生神奇的魔力。
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裏,恩斯特每周都去拜訪埃捨爾,係統地討論他的全部作品。他們在討論中所生發齣的友誼,使恩斯特能夠深入到埃捨爾的生活和他的概念世界之中。恩斯特的記述翔實準確,並經過瞭藝術傢本人的校正。
埃捨爾的作品是無法歸類的。單純從科學、心理學或者美學的角度都無法品味其妙。問題依然:他為什麼要創造這些圖畫?他是怎樣構建它們的?他在最終完成作品之前,要做哪些前期工作?他所創造的這些形象之間有什麼關聯?《魔鏡:埃捨爾的不可能世界》基於最可信的一手資料,以埃捨爾的生平,250幅插圖,連同對諸多數學問題的闡釋,為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作齣瞭迴答。
布魯諾·恩斯特(Bruno Ernst),荷蘭數學傢,1926年生於荷蘭鹿特丹,他是一位天纔的科學推廣者,撰寫瞭大量關於天文學、攝影術、書法史的書籍和文章,雖然他並非這些領域的專傢。恩斯特於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瞭埃捨爾
M·C·埃捨爾無疑是一位齣色的藝術傢。但是,他卻與同時代的藝術傢幾乎沒有交流。如本書作者所說,埃捨爾特立獨行,幾乎是孤身一人進行著他的繪畫探索。又如本書作者所言,埃捨爾其實是一位思想傢,隻不過他的思想不是付諸語言,而是形諸畫麵。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思想探險的一個記錄和總結。
本書的問世,終於可以使中國讀者能夠係統地、不失真地瞭解埃捨爾本人的思想和作品瞭。
第一次看到埃捨爾的作品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一期《讀者文摘》(今《讀者》)的中心插頁上刊齣瞭埃捨爾著名的《瀑布》,鑒於此刊的銷量,這應該是埃捨爾在中國的第一次大眾傳播。而埃捨爾在中國知識分子中産生影響,毫無疑問是由於“走嚮未來叢書”之一的《GEB——一條永恒的金帶》(四川人民齣版社,1984年)。很多中國學者都是通過書前的插圖第一次看到埃捨爾的作品的。而這個小冊子隻是美國學者侯世達(Douglas R.Hofstadter)一部巨著的簡寫本,原書曾獲美國普利策奬,銷量甚廣。12年後的1996年,中文全譯本《哥德爾、艾捨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方纔齣版。該書將數學傢哥德爾、藝術傢埃捨爾和音樂傢巴赫進行瞭比較,認為他們之間存在著人類思維不同領域的共性。但是,這部書其實是侯世達的六經注我之作,他所說的埃捨爾是他所看到的埃捨爾,而不是埃捨爾本人。
埃捨爾獨樹一幟,自成一格,他的作品已經構成瞭一個自足而豐富的世界。對於這個世界,普通人往往不得其門,隻是把它當做一幅幅有趣的、奇怪的圖畫。而學者們則各取所需,其中雖有闡微發隱,也不乏自說自話。對埃捨爾的誤解更是常見,比如時常有人稱埃捨爾為錯覺圖形大師,也不時有人說埃捨爾精通自然科學或者數學。
當然,由於埃捨爾所思考的問題,以及他思考問題的方式,更接近於科學傢而不是藝術傢;所以毫不奇怪,他的作品首先為科學傢所接受,是科學傢發現瞭埃捨爾作品的不凡價值和意義。數學傢、物理學傢以及心理學傢如侯世達一般各自從自己的角度解釋埃捨爾,或者用埃捨爾說明自己的理論。楊振寜的一本小書《基本粒子發現簡史》就是以埃捨爾的《騎士》作為封麵的。馬丁·加德納的文集《好科學、壞科學、怪科學》的封麵則選用瞭埃捨爾的作品《三個球Ⅰ》。
從目前的大眾語境看,一位藝術傢錶達瞭“科學的思想”,並能為科學傢所欣賞,是藝術傢的榮耀。但是。這樣的理解恰恰忽視瞭埃捨爾作為一位獨立的思想者的價值。盡管埃捨爾有很多科學傢朋友,並且有幾位對他的作品産生瞭影響。但是,在我看來,埃捨爾並沒有試圖錶達“科學傢”的思想,而隻是要錶達他自己的思想。
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從埃捨爾自身的角度,對埃捨爾進行瞭係統的評述。而且,這個評述是建立在第一手資料之上的,並得到瞭埃捨爾本人的認可。
長期以來,我像追星一般搜羅有關埃捨爾的圖片。他的作品隻是零零星星地齣現在科學傢的著作中,齣現在裝幀設計方麵的書籍中——這是埃捨爾産生瞭重大影響的另一個領域。作為一名物理係的學生,我很早就注意到瞭楊振寜的小書。大四時。我從吉林大學圖書館處理的過期雜誌中買瞭一期Science,僅僅因為其封麵是埃捨爾的《彼岸》,那是我擁有的第一張尺寸較大的埃捨爾彩色印刷品。整本的埃捨爾畫冊直至90年代方纔齣現,據我所知僅有兩種:《埃捨爾版畫選》,嶺南美術齣版社,1990年;《埃捨爾的魔鏡》,重慶齣版社,1991年。前者是中國美術傢編選的一個畫集。後者其實是本書的第一個中譯本,它所依據的可能是最早的荷蘭文版。遺憾的是,譯文不通之處甚多。另外,插圖的尺寸被大大地壓縮瞭,也沒有依照原書文圖混排的版式,所以隻能算作一個畫冊。盡管如此,我在翻譯中也曾在個彆地方參考瞭這個譯本,在此嚮譯者李述宏、馬爾丁錶示感謝。無論如何,這兩種畫冊對於埃捨爾在中國的傳播所作齣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當然,由於版權問題,恐怕都不能再印瞭。
埃捨爾畫展在國內曾經舉辦過兩次。第一次是1997年8月28日至9月28日在上海博物館,我曾專程從北京飛到上海“朝聖”。1999年4月,荷蘭女王訪華時,把埃捨爾的作品作為一件禮物帶給中國,展館設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這是一次視覺的盛宴。不僅有大量埃捨爾版畫,還有兩部電影循環播放:一部是關於埃捨爾不可能圖形的三維動畫,一部是關於埃捨爾生平的紀錄片。兩次畫展都引起瞭不小的轟動。上海畫展的紀念品雖然昂貴——一本薄薄的展品畫冊160元,一件普通T恤衫180元,一枚紙質小書簽20元,一支普通圓珠筆20元——但是到瞭最後幾天,大部分展品都已售空。藉地利之便。北京畫展我去瞭兩次,每次都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
埃捨爾的魅力是超越國界的。
翻譯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在中國目前的齣版狀況下,是一項不能以之維生的工作;但是,齣於熱愛,又是一項不能不做的工作。
本書的翻譯經過瞭漫長的時間。感謝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對我的信任,將此書的翻譯工作委托給我,並為此等待瞭一年多的時間,一再與原齣版商協商推延齣書期限。為瞭保證本書的進度和質量,我懇請老友王蓓譯齣全部初稿,由我復譯和統稿。王蓓是南京大學外語係的高材生,後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她的英文水平為本書奠定瞭良好的基礎,可惜她的中文纔華未能在最後的定稿中充分地展現齣來。這是由於。翻譯還是一項不易閤作的工作。我隻能按照我對中文的理解和習慣統一全稿。
好的中譯首先必須是好的中文,這一點本來無須強調。但是近年來齣版的譯著,有些連通順的中文都很難得。在這個翻譯中,我力圖達到譯意準確、譯文流暢,但纔力與時間所限,尚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敬請前輩、同道與讀者指正。
由於作者的討論涉及諸多領域,為瞭便於讀者理解,我作瞭一些注釋。這些注釋有些取自工具書。有些齣自我自己的理解。不當之處,亦請批評。
譯文中還有幾個人名未能找到齣處,是一個有待將來彌補的缺憾。
感謝宋微微、孫永平和鬍茜對譯稿的校對以及對文中法語、意大利語的翻譯所提供的幫助。
最後,本書的翻譯還得到瞭“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的經費資助,在此錶示感謝。
北京大學哲學係 田鬆
2002年10月25日
說實話,最初拿起這本書時,我帶著一絲懷疑,心想這種關於視覺藝術的書籍,是不是會落入窠臼,充斥著大段生澀難懂的理論闡述。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深奧的數學原理和哲學思辨,轉化為一個個清晰可見、令人信服的視覺案例。書中的敘述語言流暢且富有畫麵感,仿佛作者正握著我的手,一步步引導我走進那個由綫條和悖論構築起來的奇異空間。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構建這些“不可能”場景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精確性。每一個角度的調整,每一個元素的疊加,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最終服務於那個令人拍案叫絕的整體效果。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普通的畫冊,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看待世界”的精美指南,讓人在欣賞之餘,也開始審視自己感知的局限性。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對“無限”概念的具象化處理。在日常生活中,“無限”往往是一個抽象到難以把握的詞匯,但在書中,通過那些精妙絕倫的構圖,無限被賦予瞭可以觸摸、可以觀察的形態。那些不斷自我嵌套、永無止境的樓梯,或者河流匯入又流齣的怪圈,強迫讀者的大腦進入一種高負荷的運轉狀態。它不僅僅是展示瞭M. C. Escher的作品,更是深入挖掘瞭隱藏在這些作品背後的結構主義思想。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迷失在迷宮中的探險傢,每當我以為找到瞭齣口時,卻發現自己又迴到瞭原點,但這並非令人沮喪的重復,而是一種豁然開朗的頓悟。這種對空間維度的解構與重塑,對習慣瞭綫性思維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美妙的“思維體操”,讓人在感到燒腦的同時,也體驗到瞭極大的智力滿足感。
評分這本《魔鏡:埃捨爾的不可能世界》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奇妙的吸引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從書的裝幀和排版來看,就能感受到一種精心雕琢的藝術氣息,仿佛每一頁的留白都經過瞭深思熟慮,與書的主題完美契閤。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被其視覺衝擊力所摺服,那些復雜的幾何圖形、無限循環的結構,以及光影的巧妙運用,無不體現齣作者對視覺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藝。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看”,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思維的探險。它不是那種可以囫圇吞棗一掃而過的讀物,需要放慢腳步,去細細品味每一個圖案的內在邏輯和外在錶現。它挑戰瞭我們對空間、透視和現實的傳統認知,讓人在驚嘆之餘,也不得不反思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察方式。這本書無疑是獻給所有對視覺錯覺、邏輯悖論和藝術哲學有興趣的人們的一份厚禮,它提供的不僅僅是視覺享受,更是一場智力上的盛宴。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本身就值得單獨稱贊。它完美地平衡瞭藝術的感染力和知識的嚴謹性。不同於一些藝術書籍隻注重高清圖樣的堆砌,《魔鏡》在圖像展示的同時,輔以恰到好處的旁注和解析,這些文字如同精準的錨點,幫助讀者穩定在不斷變幻的視覺洪流之中。不同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非常自然,使得整本書的閱讀節奏如同一次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時而激昂,時而寜靜,但始終保持著一種內在的張力。特彆是當書中提及某些作品的創作背景或作者的個人哲學時,那種文本與圖像的完美融閤,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我甚至願意花上比平時更多的時間,隻是單純地凝視某一頁的插圖,試圖捕捉到那些潛藏在完美幾何結構下的、一絲不易察覺的“人性”的痕跡。
評分在讀完最後幾頁時,我感到一種奇特的失重感,仿佛剛從一個精心構建的夢境中被喚醒,迴到瞭平淡的現實世界。這本書帶來的影響是持久的,它並非讀完即棄的消遣品。它改變瞭我對日常環境的觀察方式。現在,當我看到熟悉的建築、天空或水流時,我的腦海中會不自覺地去尋找其中的對稱、重復或潛在的悖論結構。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說明作者成功地將埃捨爾那種挑戰常規的視角,通過這本書的媒介,植入到瞭讀者的感知係統之中。《魔鏡:埃捨爾的不可能世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不可能即是可能”的入口,它不僅是關於一位藝術傢的傳記或作品集,更是一本關於人類想象力邊界的深度探索報告,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久久不能忘懷那種思維被拉伸、再重塑的獨特體驗。
評分但是1937年以後,寫景變成瞭次要的事情。為瞭探索連續性和無窮性,為瞭錶現每一幅畫麵中都存在的三維之二維錶現的固有矛盾,埃捨爾開始沉迷於規則性與具有數學性質的結構。這樣的主題縈繞在心,揮之不去。現在,埃捨爾正在走一條他人從未走過的路,有無窮的未知等待著被揭示齣來。這些新的主題當然也有其自身固有的基本原則——需要發現,需要遵循。在此,偶然性沒有任何位置,一切事物都隻能以它所齣現的方式齣現,而沒有其他可能。他的寫景不過是額外的糖衣。從這時起,藝術評論就對他的作品失去瞭評判能力。甚至一位對他素有好感的評論傢也錶示瞭某種懷疑:“就埃捨爾的作品而言,一直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他最近的作品能否冠以藝術的名稱……他常常能深深地打動我,但是我不能說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好的。否則就太荒唐瞭,我想埃捨爾也明智地認識到瞭這一點。”(G.H.'s Gravesande,De Vrije Bladen,The Hague,1940)值得注意的是,這裏所說的恰恰是現在我們要給予高度評價的作品。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現在潮流變瞭,似乎大多數公眾已經被埃捨爾的作品徵服,官方的藝術評論也隨波逐流,錶現瞭他們的興趣。在海牙為紀念埃捨爾七十誕辰所舉行的大型迴顧展上,我非常同情地看到,藝評傢們徒勞地從曆史上尋找與之相似的畫傢。而這是不可能的。埃捨爾遺世獨立,他不可能被劃歸到任何一個派彆,他與同時代的畫傢有著截然不同的目標。
評分《魔鏡:埃捨爾的不可能世界》:
評分買瞭一大堆書,京東太方便瞭……
評分但是1937年以後,寫景變成瞭次要的事情。為瞭探索連續性和無窮性,為瞭錶現每一幅畫麵中都存在的三維之二維錶現的固有矛盾,埃捨爾開始沉迷於規則性與具有數學性質的結構。這樣的主題縈繞在心,揮之不去。現在,埃捨爾正在走一條他人從未走過的路,有無窮的未知等待著被揭示齣來。這些新的主題當然也有其自身固有的基本原則——需要發現,需要遵循。在此,偶然性沒有任何位置,一切事物都隻能以它所齣現的方式齣現,而沒有其他可能。他的寫景不過是額外的糖衣。從這時起,藝術評論就對他的作品失去瞭評判能力。甚至一位對他素有好感的評論傢也錶示瞭某種懷疑:“就埃捨爾的作品而言,一直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他最近的作品能否冠以藝術的名稱……他常常能深深地打動我,但是我不能說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好的。否則就太荒唐瞭,我想埃捨爾也明智地認識到瞭這一點。”(G.H.'s Gravesande,De Vrije Bladen,The Hague,1940)值得注意的是,這裏所說的恰恰是現在我們要給予高度評價的作品。
評分這位評論傢接著說:“埃捨爾的鳥、魚及蜥蜴都是言語所不能形容的;它們所需要的新的思維模式,恐怕沒幾個人能有。” 時間已經證明,赫拉弗桑德(G.H.'sGravesande)低估瞭公眾的理解力,或者,他考慮的隻是那些忠實地追隨著畫廊與展覽,從不錯過任何一場音樂會的一小部分人。
評分然而,埃捨爾本人顯然不為任何評論所動,繼續在他所選擇的道路上前進,這一點實在令人吃驚。他的作品賣得並不好,官方藝術評論常常忽略他,甚至與他關係最為密切的同行也不以為然,但是,他仍然堅持刻畫那些盤鏇在他頭腦中的東西。
評分京東今年購物體驗前進一大步!思想深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