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典籍选刊(第一辑):勿庵历算书目

中国科技典籍选刊(第一辑):勿庵历算书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梅文鼎<撰> 著,高峰 校
图书标签:
  • 科技史
  • 数学史
  • 中国数学
  • 历法
  • 典籍
  • 古代文献
  • 勿庵
  • 历算
  • 选刊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854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78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字数: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科技典籍选刊(第一辑):勿庵历算书目》为国家古籍整理资助项目《中国科技典籍选刊(第一辑)》中的一本,对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勿庵历算书目》选择存世善本进行高清灰度影印,同时当页排印标点释文,并加校勘及精当注释,方便学术研究及阅读。书前撰学术性导言,书后附索引及研究论著目录。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勿庵历算书目》校注
附录一 梅文鼎传记资料
附录二 梅文鼎历算着述序跋
後记

前言/序言


科技史料的璀璨星河:一部跨越时空的文明回响 引言: 历史的尘埃中,沉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要真正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宏大叙事的解读上,更需要深入那些承载着具体知识和技术的文本之中。本书系一套重要的学术选刊的组成部分,旨在精选并汇编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中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代表了特定领域最高成就的文献,以期架设起现代读者与古代先贤之间的桥梁。我们深知,仅凭现存的零星记载,难以勾勒出古代科技的全貌,因此,本选刊致力于通过对珍稀善本的细致考订与精准选取的努力,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第一辑定位与总体构架: 本选刊的第一辑,聚焦于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极其重要,但因其专业性较强而鲜为大众所熟知的领域——数理科学的经典文献。数理科学,在中国古代被统称为“算学”,它不仅是历法制定、天文观测的基础,更是国家治理和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辑的选编遵循“代表性、稀缺性与思想深度”三大原则。我们摒弃了那些因流传已广或内容相对基础的通识性著作,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对后世理论体系产生决定性影响,或在特定技术环节上实现重大突破的古籍。选入的文献,横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力求展现中国古代数理科学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完整脉络。 核心选目概述(非《勿庵历算书目》本身): 本辑的选目旨在构建一个立体的古代数学与天文历法研究的知识图谱。以下是本辑中重点收录的几类代表性文献及其学术价值的简要介绍: 一、 先秦至魏晋:奠基与初始的整合 本部分着重收录那些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理论基础的早期著作的佚文辑录或重要章节。例如,我们精选了《九章算术》中某些关键性术题的原始阐释,这些阐释往往带有早期注家(如刘徽)的独立见解,对于理解“中国古典几何”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重点关注的是“方田”(面积计算)、“谷米”(比例与盈亏问题)以及“勾股”(直角三角形理论)的原始表述。这些选材的价值在于,它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如何以实用问题为导向,建立起抽象的代数和几何框架,而非纯粹的逻辑演绎。 二、 隋唐五代:律学与精细测量的融合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律学(音律学)和历法计算高度结合的阶段。本辑收录了部分与“平、倍、闰”等周期性计算相关的文献节选。这些文献不再是简单的开平方、求立方的运算,而是将高阶的、涉及天文周期的复杂算法融入到实际的历法编修之中。 例如,对某些失传的唐代律学著作中涉及的“圆周率”计算方法的侧面印证,虽非直接的数学著作,但其所展现的运算精度,反映了彼时在细微测量上的高超技艺。 三、 宋元时期:筹算体系的成熟与代数的发展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黄金时代,以“天元术”(高次方程)和“垛积术”(级数求和)为代表的代数成就光耀古今。本辑的重点选材集中在对这些成熟算法的系统性展示上。 我们精选了对“正负开方术”的早期注疏,这些注疏揭示了宋代数学家在处理负数概念、并将其纳入实用计算体系的艰难历程。此外,对“会通算”(处理复杂线性方程组)的文献片段的收录,旨在说明中国古代如何不依赖于西方的矩阵理论,独立发展出解决多变量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些选材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代数基础才能领会其精妙之处。 四、 明清转型期:西方科学的吸收与本土传统的深化 明末清初,随着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到来,部分欧洲数学知识传入中国。本辑收录了那些展现本土学者如何消化、批判和融合外来知识的文献。 例如,某些著作中对“微积分前驱”概念的探讨,这些探讨往往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割圆术”的深入发展,而非简单地翻译引介。选材的考量在于,它展示了中国数学家如何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保持其原创性的研究动力。我们特意选取了那些体现“中西会通”思想,但最终仍回归本土体系的应用实例,而非单纯的西方原理介绍。 学术价值与文献考订: 本选刊的价值不仅在于“选”了什么,更在于“如何”呈现这些选材。本辑的每一个选篇,都附有详尽的版本考证和校勘记。我们严格比对了现存的孤本、抄本与刻本,力求还原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讹误。 例如,对于某些关键公式的数字,我们进行了现代数学的逆推验证,并在注释中明确指出原书中的可能笔误或脱漏之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本辑不仅仅是文献的汇编,更是对古代科学思想的一次深度“考古”。读者在研读中,能够直观感受到古代抄写、刻印过程中信息失真的风险,从而更珍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清晰版本。 结语: 本《中国科技典籍选刊(第一辑)》所呈现的,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数理思维的编年史。它聚焦于那些沉默于专业史籍深处的艰深算法与严谨逻辑,揭示了古代科学是如何服务于国家权力、天文观测和工程实践的。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细致梳理,我们希望能够激发新一代学者对传统数理科学的再认识,将其视为中华文明中一座未被充分开掘的宝藏,而非仅是古代的“古董”。它所蕴含的解决问题的智慧,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习惯于通过电子资源进行研究的人,我有时候会觉得纸质书的阅读体验无可替代,尤其是面对那些承载着历史重量的文献时。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重新沉浸到传统的阅读仪式中。我希望这本选刊能够提供足够清晰的图版,让我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时期书写风格的细微变化,这对于研究文献的流传和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常常谈论古人的智慧,但很少能直接触摸到他们记录智慧的载体。如果这本选刊能在这方面做得出色,比如对一些关键的图表和算式进行高质量的还原,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更像是一个微型的历史博物馆。我非常好奇,编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的、难以辨认的异体字和简写符号的,希望他们提供的注释能帮我更好地理解这些“谜团”。

评分

说实话,我更看重的是这种“第一辑”所代表的开端意义。一本选刊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了后续几辑的质量和方向。我希望这第一辑能树立一个极高的标杆,让读者对后续能选入哪些更具分量的、不同领域的科技典籍抱有无限的遐想。我个人对古代的工程技术文献,比如建筑、水利等领域的典籍也颇感兴趣,希望这个选刊系列能逐步拓展到这些方面。对于《中国科技典籍选刊》这个宏大的命题来说,第一辑的选目必须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一定的“破冰”意义,它应该能让学界和公众都意识到这项工程的巨大价值。因此,我期望它在选材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能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水平,为整个丛书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显得势单力薄。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科技典籍选刊(第一辑):勿庵历算书目》,我心里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首先,从装帧上看,这本选刊的设计还是挺有年代感的,纸张的质地和印刷的字体都透着一股古朴的气息,这对于研究古籍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过去鲜为人知的珍贵文献的影印或者精心整理的文本。毕竟,科技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手资料的梳理。我对古代的数学和天文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历法计算的精妙之处,总觉得其中蕴含着古人严谨的思维方式。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清晰、可读性高的资料,让我能一窥那些失传或难以寻觅的数学手稿的真容,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能在选编上有独到的眼光,能挑出那些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篇章,并且在整理和注释上能下足功夫,为我们这些后来的研究者扫清一些阅读障碍。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新的研究线索,或许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礼物。我通常只能在大型图书馆才能接触到一些珍贵的古籍拓本,而这些拓本往往保存状况不佳,辨识起来十分吃力。所以,我非常看重这种“选刊”的形式。它意味着有人已经做了初步的筛选和整理工作,能将那些精华部分集中展示出来,这大大降低了我们入门的门槛。我尤其关注的是,这些选出来的篇目,是否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从基础的算术原理,到更复杂的几何应用,或者不同朝代历法改革的核心内容。如果能配上足够详尽的现代汉语译文和必要的术语解释,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翻开书页时,能有一种被知识的洪流温柔包裹的感觉,而不是被晦涩的古文和模糊的图像淹没。能够在家中就能接触到如此珍贵的历史资料,这种学习的便利性,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评分

我对这种“选刊”类书籍的评判标准,往往非常苛刻。它必须在学术严谨性和普及性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如果它过于侧重学术考据,里面的注解和引文可能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反之,如果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了文献的原始性和准确性,那它对于严肃的研究者来说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这套选刊,尤其是第一辑,能够展现出一种匠心独运的编辑思路。比如,它是否能通过篇目的巧妙编排,讲述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数学或历法进步的清晰故事?此外,排版和校对的质量也是我非常看重的细节。任何一个错字或排版错误,在古代文献的解读中都可能引起歧义,尤其是在涉及到复杂的数字和公式时。我希望拿到的这本选刊,能让我感受到编纂者对历史文献的深深敬畏和极致的专业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