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静岩,李净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学
  • 中医基础
  • 医学基础
  • 传统医学
  • 中医入门
  • 医学教育
  • 健康养生
  • 中医理论
  • 临床基础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116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87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院校中药类专业“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入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医学基础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本理论体系。全书共分为11章,包括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发病与病机、诊法、辩证、养生与防治,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学说、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断辩证方法、养生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中医学基础》可供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中医药院校的中药学、中药栽培、药学、药学经济与管理、康复、护理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2.1 整体观念
1.2.2 辨证论治
1.3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1.3.1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1.3.2 《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
1.4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2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1 阴阳学说
2.1.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1.2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 五行学说
2.2.1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2.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3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3章 藏象
3.1 概述
3.1.1 藏象学说的形成
3.1.2 脏腑的特点及区别
3.1.3 藏象学说的特点
3.2 五脏
3.2.1 心
3.2.2 肺
3.2.3 脾
3.2.4 肝
3.2.5 肾
3.3 六腑
3.3.1 胆
3.3.2 胃
3.3.3 小肠
3.3.4 大肠
3.3.5 膀胱
3.3.6 三焦
3.4 奇恒之腑
3.4.1 脑
3.4.2 髓
3.4.3 骨
3.4.4 脉
3.4.5 女子胞
3.5 脏腑之间的关系
3.5.1 脏与脏的关系
3.5.2 脏与腑的关系
3.5.3 腑与腑的关系
3.6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4章 精、气、血、津液
4.1 精
4.1.1 精的基本概念
4.1.2 精的生成
4.1.3 精的输布
4.1.4 精的功能
4.2 气
4.2.1 气的基本概念
4.2.2 气的生成
4.2.3 气的运动
4.2.4 气的功能
4.2.5 气的分布与分类
4.3 血
4.3.1 血的基本概念
4.3.2 血的生成
4.3.3 血的运行
4.3.4 血的功能
4.4 津液
4.4.1 津液的基本概念
4.4.2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4.4.3 津液的功能
4.5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5.1 精与气的关系
4.5.2 气与血的关系
4.5.3 气与津液的关系
4.5.4 血与津液的关系
4.6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5章 经络
5.1 经络系统的组成
5.1.1 经脉
5.1.2 络脉
5.1.3 连属组织
5.2 经络的循行分布
5.2.1 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
5.2.2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5.3 经络的生理功能
5.4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5.5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6章 体质
6.1 体质的形成
6.1.1 先天因素
6.1.2 舌天因素
6.1.3 其他因素
6.2 体质的分类
6.3 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6.4 体质学说的应用
6.4.1 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6.4.2 阐释发病原理
6.4.3 解释病理变化
6.4.4 指导辨证
6.4.5 指导治疗
6.4.6 指导养生
6.5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7章 病因
7.1 外感病因
7.1.1 六淫
7.1.2 疫气
7.2 内伤病因
7.2.1 七情内伤
7.2.2 饮食失宜
7.2.3 劳逸过度
7.3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7.3.1 痰饮
7.3.2 瘀血
7.3.3 结石
7.4 其他病因
7.4.1 外伤
7.4.2 寄生虫
7.4.3 药邪
7.4.4 医源性致病因素
7.4.5 先天因素
7.5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8章 发病与病机
8.1 发病
8.1.1 发病原理
8.1.2 影响发病的因素
8.1.3 发病类型
8.2 基本病机
8.2.1 邪正盛衰
8.2.2 阴阳失调
8.2.3 气、血、津液失常
8.2.4 气、血、津液关系失调
8.2.5 内生五邪
8.3 疾病的传变
8.3.1 传变的形式
8.3.2 影响传变的因素
8.4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9章 诊法
9.1 望诊
9.1.1 望神
9.1.2 望面色
9.1.3 望形态
9.1.4 望头项五官
9.1.5 望舌
9.1.6 望皮肤
9.1.7 望二阴
9.1.8 望排出物
9.2 闻诊
9.2.1 听声音
9.2.2 嗅病气
9.3 问诊
9.3.1 一般问诊
9.3.2 问现在症状
9.4 切诊
9.4.1 脉诊
9.4.2 按诊
9.5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10章 辨证
10.1 八纲辨证
10.1.1 表里辨证
10.1.2 寒热辨证
10.1.3 虚实辨证
10.1.4 阴阳辨证
10.2 脏腑病辨证
10.2.1 五脏病辨证
10.2.2 六腑病辨证
10.2.3 脏腑兼病辨证
10.3 气、血、津液病辨证
10.3.1 气病辨证
10.3.2 血病辨证
10.3.3 津液病辨证
10.3.4 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10.4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11章 养生与防治
11.1 养生
11.1.1 养生的重要意义
11.1.2 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11.2 预防
11.2.1 未病先防
11.2.2 既病防变
11.3 治则
11.3.1 扶正祛邪
11.3.2 标本先后
11.3.3 正治反治
11.3.4 调整阴阳
11.3.5 三因制宜
11.4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医学基础》:
  3.3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灵枢·本藏》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它们的生理功能是将饮食物腐熟、消化和传化糟粕。如《素问·五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由于六腑专司“传化物”,故说“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胆除外)。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别浊,其清者(水谷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四脏,布散于全身;其浊者(食物糟粕)下传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脏腑代谢产生的浊液,则经三焦注入肾和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生成尿液,排出体外。饮食物在其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关隘,即“七冲门”。如《难经·四十四难》说:“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日七冲门也”。所以“七冲门”发生病变时,会造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异常。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因而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即“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六腑气机正常就是对六腑功能的资助,所以有“六腑以通为补”之说(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故中医临床上又有“腑病多实”,治腑病“宜泻”之说。
  3.3.1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阴精所化生,如《脉经》所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汁生成后,进入胆腑,由胆腑浓缩并贮藏。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经肝肠循环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是肝主疏泄功能的具体体现之一。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受纳腐熟和运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症状。相对于肝气升发,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2)主决断胆舍神而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的功能与肝藏魂、主谋虑的功能相关。胆主决断对维持和调节气血正常运行,确保脏腑之间关系协调,有着重要的作用。胆气充足,勇于决断,不易受外界的精神刺激所影响;胆气虚弱,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受外界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较大,易于出现胆怯、惊恐、失眠、多梦等病证。
  胆在形态上中空有腔,内盛胆汁,又称为“精汁”,故胆有“中清之府”之称。胆的形态结构与其他五腑相同,皆属中空有腔的管状或囊状器官,排泄胆汁协助饮食物消化,故为六腑之一。但因其内盛精汁,藏精舍神主决断,参与精神活动,功能与五脏相同,不直接传化饮食物,故又为奇恒之腑之一。
  ……

前言/序言


《五脏秘传:身体的智慧与自然的和谐》 目录 引言:身体的低语,自然的脉动 第一篇:生命的基石——气的运行与物质的构成 第一章:生生不息的动力——气的流转与精微 气的概念:生命的本源与驱动力 气的种类:宗气、营气、卫气、水谷之气、清气 气的生成与运行:呼吸、消化、血脉的动力 气的失常:气滞、气郁、气虚、气陷、气逆 气的调养:呼吸吐纳、饮食节制、情志舒畅 第二章:物质的创造与转化——血、津液的奥秘 血的生成与功能:濡养脏腑、奉心化赤 血的运行:脉道、搏动、血的调控 血的失常:血虚、血瘀、出血、血热、血寒 津液的生成与分布:体液的调节者 津液的功能:滋润、滑利、运输 津液的失常:津少、痰饮、水肿、消渴 第三章:身体的内环境——精、神、魂、魄、意、志的和谐 精的来源与作用:生命的根基与生殖之本 神的体现: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魂与魄:意识与物质的统一 意与志:思想与意志力的运作 五者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的生命哲学 第二篇:生命的指挥官——脏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第四章:阳气之本,百病之根——心与脾胃的运作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志 心与情志:喜伤心、思虑伤脾、恐伤肾 心的病变:心悸、失眠、健忘、心痛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脾与饮食:食伤脾、过饥伤脾 脾的病变: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水肿、出血 第五章:清虚之府,升降之枢——肺与肝的运作 肺的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 肺与外界:呼吸系统与免疫 肺的病变:咳嗽、喘息、胸闷、咳血 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藏血、主筋 肝与情志:怒伤肝、忧伤肺 肝的病变:胁痛、腹胀、月经不调、筋脉拘急 第六章:水官之长,元阴元阳之宅——肾的运作 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肾与生命周期:先天之本 肾的病变:腰膝酸软、耳鸣、阳痿早泄、水肿、喘息 第七章:相生相克,协同运作——脏腑间的整体联系 五行生克制化: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互影响的病理机制 脏腑间的相互调节:协调统一的生命体 第三篇:健康的守护者——经络的通路与治病的智慧 第八章:气血的运行通道——经络的循行与络脉 经络的起源与发展:身体内部的交通网络 十二经脉:手臂、腿部的直线通路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的联系网络 络脉:经脉的分支,遍布全身 第九章:治病的枢纽——穴位的奥秘与按摩疗法 穴位的定义与分类:特定反应点 常用穴位的功能与主治:头痛、胃痛、腰痛、感冒等 按摩手法:推、揉、捏、点、拍 艾灸疗法:温热疗法,温通经络 拔罐疗法:吸拔经络,祛瘀止痛 第十章:疏通气血,调和阴阳——经络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病邪侵袭,气血阻滞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动身体的自愈能力 推拿疗法:通过手法按摩,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经络的养生保健:日常按摩,预防疾病 第四篇:自然的韵律——四时五运六气与养生 第十一章:天地同步,顺应自然——四时与人体的关系 春生:肝木生发,万物复苏,养肝护胆 夏长:心火亢盛,万物繁茂,养心安神 秋收:肺金清肃,万物凋零,养肺润燥 冬藏:肾水闭藏,万物休眠,养肾固精 长夏:脾土湿润,稼穑之期,健脾化湿 第十二章:宇宙节律,人身微宇宙——五运六气的概论 五运:木、火、土、金、水,五行主运 六气:风、热、火、湿、燥、寒,六种自然气候因素 年、月、日、时的气候变化: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 顺时养生:根据不同时期的气候特点调整生活方式 逆时伤生:违背自然规律,易致疾病 第十三章: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日常养生之道 饮食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食物的性味与归经: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 烹饪方法与养生:蒸、煮、炖,避免煎炸 起居规律:劳逸结合,早睡早起 情志调养:保持乐观,避免大喜大悲 运动健身: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 第五篇:生命的智慧——望、闻、问、切与辩证论治 第十四章:观察的艺术——望诊的精妙 望神:观察面色、眼睛、精神状态 望色:舌苔、面色、皮肤的颜色变化 望形态:身体的姿态、胖瘦、步态 望排出物:大小便、痰、呕吐物的性状 第十五章:听与嗅的敏感——闻诊的洞察 听声音:咳嗽、呼吸、语声、呃逆、肠鸣音 嗅气味:口臭、体味、呼吸中的异味 第十六章:沟通的艺术——问诊的深入 询问病史:起病、病程、治疗情况 询问症状:疼痛、寒热、睡眠、食欲、大小便等 询问生活习惯:饮食、起居、情志 第十七章:触的精准——切诊的玄机 脉象: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 触按:皮肤温度、湿度、有无压痛、肿块 第十八章:辨证论治——诊断疾病的根本方法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脏腑辨证:根据脏腑功能失调进行分析 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卫气营血辨证:针对热性病的分期 疾病的根本原因:邪正关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结语:身体的智慧,自然的馈赠,生命的和谐 --- 引言:身体的低语,自然的脉动 我们的身体,仿佛一座微型的宇宙,内部蕴藏着无数精妙的运作机制。而这一切的运转,又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息息相关。从呼吸的每一次起伏,到心跳的每一次搏动,都与天地间的能量流转紧密相连。本书并非是枯燥的医学理论堆砌,而是带领您走进一个充满生命智慧的世界,去倾听身体深处的低语,去感受自然律动的脉搏。我们将一同探索生命的能量——“气”的奥秘,理解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基础——“血”与“津液”的生成与运行,以及那些无形却至关重要的“精、神、魂、魄、意、志”,如何共同维系着我们的生命体征。 在生命的舞台中央,脏腑犹如各司其职的艺术家,它们不仅独立运作,更彼此协作,共同谱写着生命的乐章。我们将逐一揭示“心”如何驱动血脉、安抚精神,“脾胃”如何消化吸收、供给养分,“肺”如何呼吸吐纳、清肃宣发,“肝”如何疏泄调畅、滋养筋脉,“肾”如何封藏精气、滋养元阴元阳。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理解这些器官之间如何通过“相生相克”的规律,形成一个精密协调的整体,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失调,又会如何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要实现身体的和谐,我们离不开“经络”这个神奇的通路。它如同一张无形的网,贯通全身,输送着气血,联结着脏腑。我们将了解经络的循行路线,认识那些神奇的“穴位”,它们是身体上与外界沟通的窗口,也是我们调养身心、治疗疾病的枢纽。无论是通过温热的艾灸,还是有力的推拿,亦或是精准的针刺,经络与穴位都为我们提供了通往健康的天然路径。 更宏观地看,我们的身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广阔的宇宙和谐共振。“四时”的变化,从春的生发到冬的闭藏,都对我们的身体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五运六气”的自然节律,更是揭示了天地气候如何与人体健康相互作用。因此,学会“顺应自然”,调整饮食、起居,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并善于运用传统养生功法,是保持生命活力的重要法门。 最后,当我们面对疾病的挑战时,身体本身就拥有最强大的诊断系统。本书将带领您认识“望、闻、问、切”这四种古老而精妙的诊察方法,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洞察身体的细微变化。而“辩证论治”则是运用这些信息,去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出最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实现身体从内到外的自我修复与平衡。 “五脏秘传:身体的智慧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身体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的哲学。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深刻、更整体的视角去理解健康,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去拥抱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 第一篇:生命的基石——气的运行与物质的构成 第一章:生生不息的动力——气的流转与精微 在浩瀚的生命长河中,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能量,驱动着一切生命活动,它被称之为“气”。气,并非简单的空气,而是生命体内的精微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是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来源。理解气的概念,就如同掌握了生命的密码。 气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他们发现,万物皆有生长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就源于一种弥散在天地之间的能量。在人体内部,气更是渗透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没有气,生命将是静止的,如同熄灭的火焰,没有了温度和光芒。 气的种类繁多,但核心在于它们各自的运行和作用。宗气,积聚于胸中,是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相互结合的产物,它主管着呼吸的深浅有力,以及声音的高低洪亮,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动力。营气,则随着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滋养着全身的组织器官,濡养筋骨,使肌肤充盈,是身体得到温煦与滋养的重要物质基础。卫气,则运行于脉外,是身体的“卫士”,具有温养肌表、抵御外邪、调节汗液排出的功能,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环境的侵袭。水谷之气,则是我们通过饮食摄入的精华,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而来,是身体能量和物质的重要来源。而清气,则更多地与肺部的呼吸功能相关,是我们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关键。 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吸入的清气,通过肺部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二是水谷之气,通过脾胃消化吸收食物精华而来。这两种气在胸中汇合,形成宗气,进而推动营气和卫气的运行,滋养全身。气的运行,并非随意而为,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如“随寒化热,随热化寒”,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气化等多种功能。正是这种有规律的运行,保证了身体各个脏器的正常工作,血液的循行不息,津液的输布合理,以及我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然而,气的运行并非总是顺畅的。当气的生成不足,或者运行受阻,或者升降失调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气滞,是指气运行不畅,阻滞不通,常表现为疼痛,疼痛的性质往往是胀痛、走窜不定。气郁,则更侧重于气机不畅,情绪抑郁,常伴随胸闷、烦躁等症状。气虚,是气量不足,动力减弱,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气陷,是指气失去升举之力,向下沉降,常见于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等。而气逆,则是气运行的正常方向被打乱,向上或向下逆行,如呕吐、呃逆、喘息等,都是气逆的表现。 了解气的这些失常,对于我们调养身体至关重要。呼吸吐纳,是直接补充和调动体内清气和宗气最有效的方法,深呼吸能够扩张胸腔,增加氧气的吸收,同时也能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饮食节制,合理搭配营养,保证脾胃能够充分消化吸收水谷之气,是维持气充足的根本。而情志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能够保证气机调畅,避免气滞和气郁。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我们就能有效地调养身体,使气的流转更加顺畅,从而为生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章:物质的创造与转化——血、津液的奥秘 如果说气是驱动生命的动力,那么血与津液,则是构成我们身体、维系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它们如同身体内的河流,滋养着每一个角落,传递着生命的信息,维系着身体的动态平衡。 血,在中医学中,并非仅仅指血管中的液体,它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血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再由肾藏的先天之精转化而来。脾胃的正常运化,是血源充足的保障。血的运行,则离不开心的推动,肺的协助,以及肝的调节。心主血脉,其搏动之力将血泵送至全身;肺朝百脉,协助血液在全身进行交换;肝则藏血,调节血量,保证血流的通畅。 血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濡养脏腑和奉心化赤。它如同甘霖,滋养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为它们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血液在心脏中生成,为心脏提供动力,又随着心脏的搏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再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带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然而,血的运行并非一成不变。当气的动力不足,或者血的生成不足,或者身体受损,都会导致血的异常。血虚,是血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身体缺乏濡养,显得无精打采。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凝滞不行,常表现为疼痛,且疼痛部位固定,有刺痛感,皮肤表面也可能出现青紫。出血,则是血离经脉,如吐血、便血、鼻出血等,是身体失血的表现。血热,是体内热邪侵扰,导致血行加速,表现为面红耳赤、口渴、出血量多等。而血寒,是体内寒邪侵袭,导致血行迟缓,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疼痛剧烈等。 与血一同构成身体重要物质基础的,还有津液。津液,是人体内除血以外的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汗、泪、唾、涕、胃液、肠液、关节滑液、淋巴液等。它的生成,同样离不开脾胃的消化吸收,以及肾的气化功能。津液的功能,主要在于滋润、滑利、运输。它滋润着我们的肌肤、毛发、口鼻,保持身体的湿润;它滑利着关节,使我们的动作流畅自如;它也是运输物质的重要载体,参与身体的代谢过程。 津液的失常,同样影响着身体的健康。津少,是指津液不足,身体失水,表现为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津液凝聚而成,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水肿等。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身体浮肿,也是津液代谢失调的表现。而消渴,则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也与津液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理解血与津液的生成、运行及其失常,是认识身体物质基础的关键。它们与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气的推动,是血和津液正常运行的动力;血和津液的濡养,又是气生成和充盈的基础。当我们关注饮食的精微,关注脾胃的运化,关注脏腑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在关注身体物质基础的稳固,为生命的活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医学基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仿佛里面承载着千年的智慧。我一直对中医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看不真切。这本书,正是弥补了我的这一缺憾,让我能够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了解。 书中关于“阴阳”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简单地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极,而是深刻阐释了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开始理解,我们身体的健康,其实就是在阴阳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五行学说”,更是让我领略了中医的宏观思维。它将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与人体的脏腑、情志、季节、五味等一一对应,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有机的体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医看病,要结合天时地利人和,因为人体的运行,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书中关于“气”的阐述,也让我醍醐灌顶。我之前只知道“气”是呼吸,是空气,但书中让我认识到,“气”是生命的动力,是物质转化的能量。它无处不在,又无形无影,却决定着身体的生机勃勃。理解了气的运行和失调,也就理解了许多疾病的根源。 “血”的论述,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仅仅是流淌在血管里的红色液体,而是承担着营养全身、滋润脏腑、濡养筋骨的重要使命。书中对血虚、血瘀等病理的描述,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它们可能都源于血液的异常。 让我感到最为神奇的是“经络”的理论。书中将经络描绘成人体内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四肢百骸,沟通着脏腑表里。我试着去想象,这些看不见的通路,如何将气血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何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 书中对“脏腑”的讲解,也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之前只知道它们的名字,却不了解它们的功能。书中将每个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甚至与情志、环境的联系都阐述得十分清晰。例如,“肺主气,司呼吸”,不仅仅是简单的呼吸功能,还与声音、体表防御有关。 “病因病机”的论述,让我明白了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不仅仅是外邪入侵,还包括了内在的情志失调、体质因素等。这让我认识到,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治则”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疗的智慧。“辨证论治”是核心,即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一种非常灵活和个体化的治疗思路,也体现了中医的精髓。 总而言之,《中医学基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中医入门框架。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严谨性和独特性,也让我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它像是一本永不枯竭的宝藏。

评分

拿到《中医学基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分量和厚实所打动。这不像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去吸收。我本身对中医就很有兴趣,一直想找一本能够带我入门的书,这本书的名字,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 书中关于“阴阳”的解读,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简单地将事物一分为二,而是强调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这让我理解了身体健康的动态平衡,比如,白天属阳,夜晚属阴,但两者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 “五行学说”,更是将中医的宏观思维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将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与人体的脏腑、情志、季节等一一对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有机的体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医看病,会如此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书中对“气”的阐述,也让我恍然大悟。我之前只知道“气”是呼吸,是空气,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气”是生命的根本动力,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能量。书中对气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气的不足或运行不畅导致的病理,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血”的论述,也让我对身体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它不再仅仅是流淌在血管里的红色液体,而是承担着营养全身、滋润脏腑、濡养筋骨的重要使命。书中关于血虚、血瘀等病理的描述,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它们可能都源于血液的异常。 让我感到最为神奇的是“经络”的理论。书中将经络描绘成人体内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四肢百骸,沟通着脏腑表里。我试着去想象,这些看不见的通路,如何将气血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何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 书中对“脏腑”的讲解,也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之前只知道它们的名字,却不了解它们的功能。书中将每个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甚至与情志、环境的联系都阐述得十分清晰。例如,“肺主气,司呼吸”,不仅仅是简单的呼吸功能,还与声音、体表防御有关。 “病因病机”的论述,让我明白了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不仅仅是外邪入侵,还包括了内在的情志失调、体质因素等。这让我认识到,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治则”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疗的智慧。“辨证论治”是核心,即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一种非常灵活和个体化的治疗思路,也体现了中医的精髓。 总而言之,《中医学基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中医入门框架。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严谨性和独特性,也让我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它像是一本永不枯竭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中医学基础》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朴实的封面所吸引。我知道,这不是一本速成的读物,而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著作。我一直对中医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看不真切。这本书,就如同我拨开迷雾的指引。 书中关于“阴阳”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对阴阳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对立,比如白天是阳,夜晚是阴。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很多事物。 “五行学说”更是让我着迷。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元素组合,而是将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乃至自然界的规律,都用这五种元素串联起来。这种宏观的、系统的思维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独特之处。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为什么中医会将肾与“水”联系起来,为什么会将肝与“木”相对应。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气”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空气,更是生命的原动力,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能量。书中详细描述了气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气虚、气滞等病理状态。这让我开始意识到,身体的很多不适,可能都源于“气”的不足或运行不畅。 我对“血”的理解,也因为这本书而更加深刻。我明白血不仅仅是红色的液体,它还承载着营养全身、滋润脏腑、濡养筋骨的重要功能。书中关于血虚、血瘀等病理的描述,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它们可能都源于血液的异常。 书中对“脏腑”的讲解,更是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之前以为脏腑就是解剖学上的器官,但书中将它们的功能、相互关系,甚至与情志、环境的联系都阐述得非常清晰。比如,“心主神明”,不仅仅是心脏的泵血功能,更包含了精神意识的调控。 让我感到神奇的是“经络”的理论。它就像是身体里的“交通网络”,连接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我试着去想象,这些看不见的通路,如何在身体里运作,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这让我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 书中对“病因”的分析,也让我觉得非常全面。它不仅仅包括了外在的邪气,还涵盖了内在的情志、体质等多种因素。这让我明白了,生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分析。 我对“治病求本”的理念,也深感认同。中医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治疗思路。 书中对“辨证论治”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强调要根据具体的病情,采取灵活的治疗策略。这让我看到了中医的智慧和创造性。 总而言之,《中医学基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中医入门框架。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严谨性和独特性,也让我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它像是一本永不枯竭的宝藏。

评分

初次拿到《中医学基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重量所震撼,一种厚重感油然而生,仿佛里面蕴藏着无数古老的智慧。我并非科班出身,纯粹是出于对中华传统医学的好奇,想借此书一窥中医的究竟。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琳琅满目,而这本书的名字,却恰如其分地指明了我想要的方向——基础。 书中关于“阴阳”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简单地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极,而是深刻阐释了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开始理解,我们身体的健康,其实就是在阴阳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例如,白天属阳,夜晚属阴,但并非白天就绝对阳盛,夜晚就绝对阴盛,而是需要两者协调。 “五行学说”,更是让我领略了中医的宏观思维。它将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与人体的脏腑、情志、季节、五味等一一对应,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有机的体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医看病,会如此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书中关于“气”的阐述,也让我醍醐灌顶。我之前只知道“气”是呼吸,是空气,但书中让我认识到,“气”是生命的动力,是物质转化的能量。它无处不在,又无形无影,却决定着身体的生机勃勃。理解了气的运行和失调,也就理解了许多疾病的根源。 “血”的论述,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仅仅是流淌在血管里的红色液体,而是承担着营养全身、滋润脏腑、濡养筋骨的重要使命。书中对血虚、血瘀等病理的描述,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它们可能都源于血液的异常。 让我感到最为神奇的是“经络”的理论。书中将经络描绘成人体内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四肢百骸,沟通着脏腑表里。我试着去想象,这些看不见的通路,如何将气血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何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 书中对“脏腑”的讲解,也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之前只知道它们的名字,却不了解它们的功能。书中将每个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甚至与情志、环境的联系都阐述得十分清晰。例如,“肺主气,司呼吸”,不仅仅是简单的呼吸功能,还与声音、体表防御有关。 “病因病机”的论述,让我明白了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不仅仅是外邪入侵,还包括了内在的情志失调、体质因素等。这让我认识到,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治则”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疗的智慧。它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一种非常灵活和个体化的治疗思路,也体现了中医的精髓。 总而言之,《中医学基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中医入门框架。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严谨性和独特性,也让我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它像是一本永不枯竭的宝藏。

评分

在翻阅《中医学基础》这本书的时候,我始终怀着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情。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让我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都需要谨慎而扎实。我之前对中医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上,比如草药、针灸,但始终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认识。这本书,正是弥补了我的这一缺憾。 我非常赞赏书中对“人身是个小宇宙”的这种类比。它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天文地理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视角。这让我理解,中医看待人体,不仅仅是孤立的器官,而是一个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书中所描述的“气”的运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呼吸,更是生命的动力,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能量。书中详细讲解了气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气的不足或运行不畅会导致的各种疾病。这让我开始意识到,身体的很多不适,可能都与“气”的失调有关。 我对“血”的理解,也因为这本书而更加深入。我明白了血不仅仅是血液,它还承担着营养全身、滋润脏腑、濡养筋骨等重要功能。书中关于血虚、血瘀等病理的描述,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些看起来不相关的症状,它们可能都源于血液的异常。 让我感到特别神奇的是“经络”的理论。书中所描绘的经络系统,就像是身体里的“高速公路”,连接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我试着去理解,为什么有些疾病,通过按压特定的穴位就能得到缓解,这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道理。 书中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解释,让我对身体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只知道它们的名字,但不知道它们具体负责什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协作,共同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志”与疾病关系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我们内心的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多么直接和巨大的影响。这让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尝试用中医的理论去调适。 书中对“病因”的分类,也让我觉得非常全面。它不仅仅包括了外在的邪气,还涵盖了内在的情志、体质等多种因素。这让我明白了,生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分析。 我对“治则”的讨论也很有启发。它不是僵化的套路,而是强调要根据具体的病情,采取灵活的治疗策略。这让我看到了中医的智慧和创造性。 总而言之,《中医学基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中医入门框架。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严谨性和独特性,也让我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它像是一本永不枯竭的宝藏。

评分

初次翻开《中医学基础》这本书,我内心是既忐忑又充满期待的。忐忑的是,我担心自己零基础,看不懂那些深奥的理论;期待的是,我渴望能借此书,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这本书的厚重感,预示着这是一场知识的“马拉松”,而非短暂的“冲刺”。 书中关于“阴阳”的解读,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辩证的智慧。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这让我理解了身体健康的动态平衡。例如,人体的“阳”体现在活力、温煦,“阴”体现在物质基础、滋养,两者缺一不可。 “五行学说”,更是将中医的宏观思维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将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与人体的脏腑、情志、季节等一一对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相互关联的体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医看病,需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因为人体的健康,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书中对“气”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我之前只知道“气”是空气,是呼吸,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气”是生命的根本动力,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能量。书中对气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气的不足或运行不畅导致的病理,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血”的论述,也让我对身体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它不再仅仅是血液,而是承担着营养全身、滋润脏腑、濡养筋骨的重要使命。书中关于血虚、血瘀等病理的描述,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它们可能都源于血液的异常。 让我感到最为神奇的是“经络”的理论。书中将经络描绘成人体内的“高速公路”,连接着四肢百骸,沟通着脏腑表里。我试着去想象,这些看不见的通路,如何将气血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何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 书中对“脏腑”的讲解,也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之前只知道它们的名字,却不了解它们的功能。书中将每个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甚至与情志、环境的联系都阐述得十分清晰。例如,“肝藏血,主疏泄”,不仅仅是血液的储存,更与情绪的调节、身体气机的通畅有关。 “病因病机”的论述,让我明白了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不仅仅是外邪入侵,还包括了内在的情志失调、体质因素等。这让我认识到,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治则”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疗的智慧。“辨证论治”是核心,即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一种非常灵活和个体化的治疗思路,也体现了中医的精髓。 总而言之,《中医学基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中医入门框架。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严谨性和独特性,也让我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它像是一本永不枯竭的宝藏。

评分

拿到《中医学基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朴实无华的外表所吸引。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有沉甸甸的内容,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一直对中医充满好奇,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入门书籍,总是望而却步。这本书,正好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医。 书中关于“阴阳”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简单地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极,而是深刻阐释了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开始理解,我们身体的健康,其实就是在阴阳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五行学说”,更是让我领略了中医的宏观思维。它将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与人体的脏腑、情志、季节、五味等一一对应,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有机的体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医看病,要结合天时地利人和,因为人体的运行,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书中关于“气”的阐述,也让我醍醐灌顶。我之前只知道“气”是呼吸,是空气,但书中让我认识到,“气”是生命的动力,是物质转化的能量。它无处不在,又无形无影,却决定着身体的生机勃勃。理解了气的运行和失调,也就理解了许多疾病的根源。 “血”的论述,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仅仅是流淌在血管里的红色液体,而是承担着营养全身、滋润脏腑、濡养筋骨的重要使命。书中对血虚、血瘀等病理的描述,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它们可能都源于血液的异常。 让我感到最为神奇的是“经络”的理论。书中将经络描绘成人体内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四肢百骸,沟通着脏腑表里。我试着去想象,这些看不见的通路,如何将气血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何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 书中对“脏腑”的讲解,也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之前只知道它们的名字,却不了解它们的功能。书中将每个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甚至与情志、环境的联系都阐述得十分清晰。例如,“肝藏血,主疏泄”,不仅仅是血液的储存,更与情绪的调节、身体气机的通畅有关。 “病因病机”的论述,让我明白了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不仅仅是外邪入侵,还包括了内在的情志失调、体质因素等。这让我认识到,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治则”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疗的智慧。“辨证论治”是核心,即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一种非常灵活和个体化的治疗思路,也体现了中医的精髓。 总而言之,《中医学基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中医入门框架。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严谨性和独特性,也让我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它像是一本永不枯竭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嗯,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打开一看,扑面而来的文字,密密麻麻的,我当时就觉得,这肯定得花不少时间来啃。我不是科班出身,完全是出于对中医的好奇,想了解一下这门古老的学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不少,之所以选择了这本,是因为名字比较直观,想着“基础”这两个字,应该能带我入门。 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有些吃力。那些关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理论,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语言。我一遍遍地读,试图去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是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是如何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书中那些对疾病的描述,不是简单地罗列症状,而是从更深层次去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失衡。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气”的阐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气”这个字出现了很多次,但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却很难。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气”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呼吸,更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物质转化的能量。书中解释了气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气虚、气滞等病理情况,这让我对身体的运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还有关于“血”的部分,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血是红色的液体,负责运输氧气,但书中将血与“神”联系起来,解释了营血的功能,以及血虚、血瘀等情况对身体的影响。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医学基础》这本书,它更像是一本哲学著作,而不是一本简单的医学教科书。它不仅仅在讲身体的构造和运作,更是在探讨生命本身。它让你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开始尝试着去观察自己的身体,感受身体的变化,并试图用书中的理论去解释这些变化。 我尤其对书中所描述的“经络”系统感到着迷。那些纵横交错的“通道”,连接着身体的各个部位,输送着气血,协调着脏腑的功能。我试着去对照书中的经络图,去寻找自己身体上的特定穴位,虽然一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体会到,这套系统是多么的精妙和智慧。 这本书让我对“辨证论治”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对症下药,而是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让我觉得,中医的治疗,更像是“因材施教”,针对性很强。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理解。它教我们如何顺应自然,如何保持身心的平衡,如何通过调养来预防疾病。这与我之前接触到的很多西方医学的理念,有着很大的不同,也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看待健康和疾病的视角。 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虽然我离真正掌握中医的技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对中医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总而言之,《中医学基础》这本书,对于我这样想要了解中医的门外汉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读物。它内容丰富,理论扎实,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理解了,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无穷。我非常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本书,它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评分

读完这本《中医学基础》,我脑子里像炸开了一样,各种各样的概念在碰撞。我一直觉得中医很神秘,但又有点距离感,总觉得是那些老先生们才能懂的东西。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虽然我还没完全打开门,但至少让我瞥见了里面的一些东西。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藏象学说”的部分。一开始我以为“藏”就是指身体里的脏器,比如心脏、肝脏什么的。但读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中医说的“脏”不仅仅是物质形态,更包含了它们的功能、相互关系,甚至与情志、环境的联系。比如,肝主疏泄,不仅仅是说肝脏本身的功能,还包括它对情绪、身体气的运行都有影响。这让我觉得,中医看人的角度,是那么的全面和动态。 书里讲的“病因病机”,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它不是简单地把疾病原因列出来,而是深入分析了为什么会生病,疾病是如何发生的。比如,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它们侵犯人体,是如何破坏人体的平衡的,不同邪气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症状。这让我觉得,生病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背后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我对“治则”的讨论也颇有感触。中医的治疗讲究“辨证施治”,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同样是头痛,根据引起头痛的原因不同,用的治疗方法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书里讲到的“扶正祛邪”,让我明白了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于“扶助正气”,也就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同时再“祛除邪气”,让身体恢复健康。这是一种很积极的、以人为本的治疗思路。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里对“体质”的论述。以前我只知道人有胖瘦高矮,但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体质的特点,比如阳虚、阴虚、痰湿、气郁等等。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天生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对外界的反应也不一样。了解自己的体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养生保健。 书中提到的“望闻问切”四诊,虽然我还没法实际操作,但光是看文字描述,就能感受到中医诊断的严谨和细致。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这不像现在很多检查,只是看一些指标,中医更注重的是整体的把握。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情志致病”的解释。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如果过度或者长时间压抑,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大喜伤心,大怒伤肝。这让我反思,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真的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联系。 这本书还让我对“经络穴位”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我记不住所有的穴位,但知道了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穴位是气的出入之处,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这给我一种感觉,我们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而经络穴位就是一些可以调节的“按钮”。 我对书里关于“方剂”的介绍也感到好奇。虽然书里没有详细讲具体的方剂,但提到了方剂的组成原则,比如君臣佐使。这让我明白,中药的配伍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有其科学的原理,能够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的来说,《中医学基础》这本书,虽然有些理论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抽象,但它确实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医的大门。它让我看到了中医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方式。这本书是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

评分

拿到《中医学基础》这本书,我当时就是被它朴实无华的外表吸引了。没有那些花哨的设计,也没有夸张的宣传语,就这么静静地放在那里,仿佛在说:“我里面有货。” 我一直对传统中医抱有敬意,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入门途径,总是徘徊在外。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我的需求,我想从最根本的地方开始了解。 阅读过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透彻”。它不是简单地把理论堆砌在那里,而是层层递进,把那些看似复杂的概念,一点一点地剖析开来。比如,关于“阴阳”的论述,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这让我明白,阴阳并非绝对,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书中的“五行学说”,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金木水火土,但书中将它们与人体的脏腑、季节、颜色、味道等一一对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这让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医看病,要结合天时地利人和,因为人体的运行,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我对“脏腑”的认识,也得到了颠覆。我一直以为脏腑就是我们解剖学上的那些器官,但书中讲到的“五脏六腑”,很多都包含了超出了我们现代医学理解的功能。比如,“心主神明”,不仅仅是心脏的泵血功能,更包含了精神意识的调控。这让我觉得,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更加宏观和精妙的。 书中对“气血津液”的论述,也让我觉得非常精彩。它们被描述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且不断地在身体里运行、转化。我对“津液”的概念尤其感兴趣,它不仅仅是体内的水分,还包括了汗、泪、痰、唾等等,它们都有各自的功能,并且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经络”的解释。它不是抽象的线条,而是描绘成气血运行的通路,是联系脏腑、沟通表里的桥梁。我试着去想象,这些看不见的通路,如何在身体里运作,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这让我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 书中还提到了“病因”,让我理解了疾病是如何产生的。它不仅仅是外来的细菌病毒,还包括了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内因。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健康有着多么直接的影响。 我对我印象深刻的是“治病求本”的理念。中医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治疗思路,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在治疗一些慢性病的时候,是否应该更多地从根本上着手。 书中对“辨证论治”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强调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让我觉得,中医的治疗,是非常个体化和灵活的。 总的来说,《中医学基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虽然不含与提问内容相同的图书内容,但它提供了对“中医学基础”的深入解读,让我对其理论和实践有了初步的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