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家风才有好家教:曾国藩家书+李鸿章家书+梁启超家书+胡适家书 (套装共4册)

有好家风才有好家教:曾国藩家书+李鸿章家书+梁启超家书+胡适家书 (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国藩,李鸿章,梁启超,胡适 著
图书标签:
  • 家书
  • 曾国藩
  • 李鸿章
  • 梁启超
  • 胡适
  • 家风
  • 家教
  • 传统文化
  • 修身养性
  • 历史名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011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9650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168
套装数量:4
字数:12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近平: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读家风系列,学为人父母
  国学大师汤一介曾得父亲告诫:一个诗书之家,应有其家风。
  精英的背后,必然有崇尚礼仪、追求真理的家庭文化;
  淑女的背后,必然有崇尚精致、体会优雅的家庭气质。
  修身必备:严肃、客观、以亲身经历告诫青年,养心性、淡名利、重真情,苦修身。
  教子圣经:鲜活、幽默、事无巨细,帮助孩子懂事理、辨嫌疑、明是非、定格局。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内容简介

  家书系列:
  《曾国藩家书》
  蒋介石将其奉为教子不二宝典
  《李鸿章家书》
  李氏后人遍布全球,三位亿万富翁,全赖家书传家
  《梁启超家书》
  一部成就一门三院士的家庭教育成功指南
  《胡适家书》
  精英知识分子的传家之学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1872年死于两江总督任上,谥“文正”(这是清朝文官的很高谥号)。他的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李鸿章,出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2月15日,谢世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清末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的领袖之一。1962年病逝于台湾。

目录

《曾国藩家书》
《李鸿章家书》
《梁启超家书》
《胡适家书》

精彩书摘

  《梁启超家书》
  致思顺书
  十二、十三号禀皆收。
  祖父南归一行,自非得已。然乡居如何可久,且亦令吾常悬悬。望仍以吾前书之意,力请明春北来为要。前托刘子楷带各物,本有虾油、辣椒两篓(津中尤物也,北京无之),后子楷言放在车中恐有气味为人所不喜,故已抽出矣。又小说两部呈祖父消闲,有摹本缎两段,乃赏汝两妹者,人各一套。问思庄何故写信与二叔而不与我。岂至今尚未得闲耶?其外国缎一段则赏汝者也。汝三人将所赏衣服穿起照一相寄我。金器两件赏汝,汝两妹亦各一件,此次汝姊妹所得独多,汝诸弟想气不忿矣。然思成所得《四书》乃最贵之品也。可令其熟诵,明年侍我时,必须能背诵,始不辜此大赉也。吾游曲阜可令山东都督办差,张勋派兵护卫。吾亦极思挈汝行,若国内一年内无乱事,吾又一年内可以不组织内阁,则极思挈汝遍游各省。俾汝一瞻圣迹,但又不欲汝辍学耳。津村先生肯则诲汝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唯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各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试以商津村何如?经济学吾曾为汝讲生产论,故此可稍略,交通论中之银行货币既有专课尤可略,然则亦易了也。荷丈月入已八百,尚有数部,力邀彼往,其职约当前清之三品京堂。若皆应之则千余金可得。但今者报馆缺彼不可,印刷局在京非彼莫办也。而鼎父至今无着落,汝诸表兄日日来嬲我求差事,小四小八皆不自量,指缺硬索已四五次矣。吾亦无能为助甚矣,人贵自立也。
  示娴儿。
  饮冰十二月五日
  韩集本欲留读,因濒行曾许汝,故复以赉汝。吾又得一明刻本《李杜全集》,字大寸许极可爱,姑以告汝,却不许撒娇来索。思成若解文学则吾他日赏之。
  致思顺书
  十四、十五号禀均收。吾前为汝计学科,竟忘却财政学,可笑之至。且法学一面亦诚不欲太简略(国际法实须一学),似此非再延数月不可,每来复十四小时大不可,吾决不许汝如此。来复日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可与诸师商,每来复最多勿过十时。因自修尚费多时也,可述吾意告之,必须听言,切勿着急。)从前在大同学校以功课多致病,吾至今犹以为戚。万不容再蹈覆辙,吾在此已习安,绝无不便。汝叔沪行亦未定(此事须俟荷丈一到沪乃定),即行后吾亦能自了,得汝成学,吾愿大慰,诸师既如此相厚,尤不可负。且归后决无从得此良师。今但当以汝卒业为度,不必计。此间请商诸师,若能缩短数月固佳,否则迳如前议至明年九月亦无不可,一言蔽之,则归期以诸师之意定之。汝必须顺承我意,若固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须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汝病也。前已合寄四千谓夙逋可耳,何尚需尔许耶?此间已无存(有万金存定期不能取出),本月收入须月杪乃到手,明日只得设法向人挪借,若得当电汇以救急耳。子楷带去各物已收否?祖父想已旋南耶。
  示娴儿。
  饮冰十二月十六夕
  致思顺书
  得书知添一幼弟,甚喜慰,想母子平安耶?祖父命以何名,想有书在途矣。大版《通鉴》不须汝索,已嘱擎一购寄,非久或将寄至矣。王姑娘赏品必给之,但无便人,恐难寄耳。汝母耳珰,则俟归来自置何如。读报见米价落,疑必小有所获,但兹事总极险,终以戒断为善,可仍常谏汝母也。吾昨夕因得须磨书,烦躁异常,又见国事不可收拾,种种可愤可恨之事,日接于耳目,肠如涫汤,不能自制,昨夕大雪,荷丈与汝叔皆外出游乐,吾独处不适,狂饮自遣,今宿酒未解,得汝书极慰耳。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故念汝不能去怀,昨夕酒后作一短简,今晨视之乃连呼汝名耳,可笑之至,今不复寄,以乱汝意,吾须欲汝侍我,然欲汝成学之心尤切也。几欲东渡月余,谢绝一切,以自苏息也,大抵居此五浊恶世,唯有雍乐之家庭,庶少得退步耳。吾实厌此社会,吾常念居东之乐也。汝求学不可太急,勿贻吾忧。
  示娴儿。
  饮冰十二月二十日
  前书索全家相片,想已寄出,汝近顷照相否,吾极欲见汝近影。乡书仍寄艺新否?一禀可加封寄。
  ……

前言/序言

  曾国藩小传
  曾国藩(1811~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双峰)人。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此时,曾国藩丁母忧在家,咸丰皇帝诏曾国藩前往长沙,帮湖南巡抚办理团练。曾国藩仿明代戚继光之营制,招募山乡农民,又在自己的学生、亲友中招募将才,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湘军初战,初败于岳州、靖港,他愤不欲生,第一次投水自杀,被左右救起。写下《靖港败溃自请治罪折》,相当于遗嘱,但是没有发出,后在湘潭获胜,转入反攻,连陷岳州、武汉。继之三路东进,突破田家镇防线,兵锋直逼九江、湖口。后水师冒进,轻捷战船突入鄱阳湖,为太平军阻隔,长江湘军水师连遭挫败,曾国藩率残部退至九江以西的官牌夹,其座船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杀,被随从捞起,只得退守南昌。此后用兵更为谨慎。
  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他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次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欲在黄河、淮河之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1867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6月,天津发生教案,奉命前往查办,屈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官民数十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9月,还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缺一不可,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其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1872年3月于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

《家风的温度:从古人教养中汲取智慧》 家风,如同一条无声的河流,静默地流淌在家族的血脉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它不是冰冷的规训,而是温情的引导;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生动的示范。一个良好的家风,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是家庭幸福美满的基石,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本书汇集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位极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家教智慧,他们以亲笔家书的形式,向自己的后辈传达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治学育人的理念以及家国情怀的传承。透过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大家族的生活图景,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刻理解他们是如何将个人的品德修养、学识追求和社会责任感,融入日常的家庭教育之中,并最终塑造出影响深远的家族精神。 一、家风的核心:德才兼备,内外兼修 在这些家书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德”与“才”的辩证统一。无论是曾国藩强调的“勤”、“慎”、“忍”,还是李鸿章告诫子侄“读书以致用”,亦或是梁启超对“健全人格”的推崇,胡适倡导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都指向了品德与能力同等重要。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信中,常常强调“做人”的重要性。“凡人不能勤,不能慎,不能忍,则一事无成。”这“勤、慎、忍”三字,不仅是治军的准则,更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如同房子的地基,地基不牢,再高的楼阁也会倾塌。他教育儿子要“日三省吾身”,常怀敬畏之心,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不做亏心事,不占小便宜。这种对“德”的极致追求,是曾国藩家族得以在乱世中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他深知,没有良好的品德,再高的学问也可能沦为祸害。 李鸿章虽然身处权谋诡谲的官场,但他对子女的教导却始终围绕着“尽忠报国”和“爱民如子”展开。他告诫子侄,做官要以天下为己任,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他也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并非为了科举功名,而是为了“开阔心胸,增长见识,洞悉世事”。他鼓励孩子们广泛阅读,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李鸿章的家书,体现了一种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是对“德”与“才”相结合的另一种诠释。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则更加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格,比任何学问都重要。他鼓励子女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他提倡“人生在勤,不借余力”。他不仅要求子女在学业上勤奋,更在生活上也要积极向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态。梁启超的家书,充满了对自由、民主和进步的追求,他希望子女能够成为有担当、有见识的新时代公民。 胡适的思想,则更为鲜明地指向了“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他一生都在提倡科学、民主和理性。在给子女的家书中,他反复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他鼓励子女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与主流不同。同时,他也注重培养子女的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胡适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家教模式的一种革新,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学习的方法:勤勉为基,博览为用 在强调品德修养的同时,这些大家长们也为后代指明了治学之道。他们普遍认为,勤奋是学习的基础,而广泛涉猎则是拓展视野、提升能力的途径。 曾国藩的“勤”字,不仅体现在他的治军,更体现在他对子女的读书要求上。他常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他要求子女每日都要坚持阅读,即使时间再少,也要挤出时间来。他反对“临文不思,不能无疑;不能疑,不能进。”鼓励孩子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问,在提问中求索。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每天坚持读书写字,从不间断。 李鸿章的“读书以致用”,则是一种更为功利但也非常务实的学习观。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增长才干,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他鼓励子女学习各种知识,包括军事、经济、外交等,以便在未来能够胜任各种重要的工作。他并不反对孩子接触社会,甚至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 梁启超对学习的看法,则更加强调“主动性”和“全局观”。他认为,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理解其内在逻辑和精神。他鼓励子女广泛阅读,不仅是文学、历史,还包括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他希望子女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他提倡“求知必有疑”,鼓励子女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胡适则将“好学”提升到了“做学问”的高度。他强调“独立思考”是“好学”的前提。他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他鼓励子女接触新知识,拥抱新思想,敢于挑战权威。他提倡“有系统、有组织、有批判地吸收”知识,避免“食而不化”。 三、生活的智慧:勤俭持家,严以律己 除了品德和学识,这些家书中还蕴含着许多关于生活智慧的教诲。勤俭持家、严于律己是他们共同强调的原则。 曾国藩不仅要求子女勤奋读书,也十分注重家中的“勤俭”。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兴旺,离不开“勤”与“俭”。他常教育子女要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用电,不要铺张浪费。他自己也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即使身居高位,也从不奢侈。他深知,过度的奢靡只会滋生惰性,败坏家风。 李鸿章在处理家务方面,也体现出了一种务实的态度。他虽然家境殷实,但并不鼓励子女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希望子女能够理解生活的艰辛,学会自己动手,不依赖他人。他在家书中,也常常提及家庭的开销,提醒子侄要量入为出,避免不必要的挥霍。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也包含了对生活习惯的要求。他希望子女能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身体健康。他提倡“独立生活”,鼓励子女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他认为,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人,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胡适在生活上,同样推崇“独立”和“理性”。他鼓励子女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他反对家长包办一切,认为这样只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他提倡“节制”的生活方式,反对过度消费和享乐。 四、传承的精神:家国情怀,立身之本 最令人动容的是,这些家书无不闪烁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他们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将对子女的教导升华为一种对民族未来的期许。 曾国藩在乱世中崛起,他的家书充满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也寄托着他对子女能够担当起家国重任的希望。他反复强调“读书以明理,明理以报国”,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李鸿章一生都在为晚清中国的改革和自强而奔走。他的家书,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民族危机的深切忧虑,以及希望下一代能够继承他的遗志,为国家富强而努力。 梁启超更是将“家国情怀”融入了他的教育理念之中。他希望子女能够成为“新民”,为中国的进步和复兴贡献力量。他提倡“爱国”,并将其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之一。 胡适虽然在思想上更加倾向于自由主义,但他同样是一位深爱祖国的知识分子。他的家书中,也充满了对中国未来的思考和期许。他希望子女能够成为有独立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而努力。 《家风的温度:从古人教养中汲取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对历史文献的阅读,更是一次与先贤的深度对话。它让我们看到,家风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实实在在的言传身教。通过这些家书,我们不仅能学习到如何教育子女,更能深刻理解一个优秀的家庭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和精神,以及这些品格和精神如何才能真正支撑起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并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家族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每一位为人父母者、为人子女者,以及所有追求人生真谛的人们细细品读、深入体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对这四位历史人物的个人敬仰与好奇心。曾国藩的“拙诚”和自律,李鸿章的“经世致用”,梁启超的“家国情怀”,以及胡适的“自由思想”,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极其鲜明的标签和思想烙印。我想知道,在写给至亲的书信中,这些标签是如何被具体化的。比如,曾国藩的信里会不会有他对某个后辈屡教不改的严厉批评,那种严厉中带着的父辈的焦虑与期盼;李鸿章的信中,会不会流露出他在处理国际事务的间隙,对子侄辈如何在官场或商场立足的实际指导。我特别期待看到胡适的家书,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必然充满了对个体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与传统士大夫的教育观会产生怎样的有趣碰撞?这种跨越时代的思想交锋,正是这类汇编性书籍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教”的水平,最终会通过他留下的文字反映出来,尤其是那些看似随意、实则饱含深意的家书。它们是检验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的试金石。我们往往在书本上读到这些名人的宏大抱负,但很少有机会看到他们如何具体地去落实到家庭教育中。我希望通过这四套家书的对比阅读,能够建立起一个多维度的“成功家风”模型。曾李二人的务实、严苛,梁启超的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感,胡适对个体成长的尊重与引导,这四种看似不同的教育哲学,背后共同指向的“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想要找到的答案,不是如何复制他们的成功,而是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优秀的教育者是如何应对人性的复杂性、如何用最朴素的文字传递最深刻的道理,这对于我们今天面对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借鉴和参照。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丰富背景资料和详尽注释的版本。毕竟,家书的语境往往是私密的,涉及到当时特定的历史事件、人际关系和典故,如果缺乏必要的解释,很多精妙之处就会被现代读者所忽略。我希望这套书在收录原文的同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校注工作,比如对信中提到的某位幕僚、某次战役、某本推荐阅读的书籍,都能有清晰的标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读懂”而不是“读完”。如果排版上能考虑到不同书信的风格差异,比如对李鸿章那种外交辞令式的、略显克制的笔法和曾国藩那种力透纸背的、直抒胸臆的文风,能有不同的字体或格式区分,那就更好了,这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代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作者的心境变化。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深得我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看得出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页的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书籍内容呈现上的用心,比如对一些重要段落的加粗或者注释的处理,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引导阅读、加深理解的作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整个阅读体验从翻开书本的那一刻起,就充满了愉悦感。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家书的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墨迹和文字的堆砌,更是历史的切片,是智者人生智慧的结晶。我期待着通过这些家书,能窥见这些晚清民国重量级人物在私密场合是如何为人处世、教育后代的,那种未经修饰的真情流露,远比官方记载来得更具穿透力。可以说,光是这份精美的外在包装和装帧工艺,就足以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期待,它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仪式。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真正触及“家风”与“家教”核心精髓的书籍,市面上同类主题的读物汗牛充 বুকে,但大多流于表面,无非是泛泛而谈一些大道理。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往往蕴藏在日常的言传身教之中,而家书正是这种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载体。我希望能从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样的“中流砥柱”身上,学习到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保持内心的定力和对家族子弟的严格要求;同时,梁启超和胡适的家书想必会带来更多现代视角下的思考,毕竟他们身处新旧交替的时代,对教育的理解必然更为开阔和前卫。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他们面对具体困境时,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因材施教的真实记录。阅读这些家书,对我个人而言,更像是一场与古今智者的深度对话,去探寻何为真正的“立身之本”和“持家之道”,希望能从中汲取力量,反思和改进自己对家庭和后辈的教育方式。

评分

很有教育意义的一本书,值得买!

评分

妙计2?给孩子些小差事,从小磨炼其细心度 

评分

是很好,搞活动的时候囤了一大堆,先收藏,慢慢看吧,呵呵。

评分

京东服务好,效率快!服务人员态度好!

评分

书不错。搞活动的囤货,下了2单,一单给自己。一单给孩子。慢慢看吧,总之挺划算的!

评分

东西不错,同超市买的一样,价格美丽

评分

妙计8?少责怪粗心处,多肯定细心面 

评分

不错不错,整体感觉很划算

评分

多看看书希望可以更好的做一个妈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