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典藏 安静(精装)

散文典藏 安静(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国平 著
图书标签:
  • 散文
  • 治愈
  • 人生
  • 情感
  • 文学
  • 精装
  • 阅读
  • 安静
  • 内省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47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889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安静》一书中,周国平老师巧妙地将安静的意味贯穿到书中的字里行间,让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

离了世俗,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安静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处于一种超脱了世俗的浮躁的状态中,从而对现实、对自己的生存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与升华。

内容简介

《安静》是周国平从1999年到现在所发表的文章的结集。

作者曾出版过两个散文集:《守望的距离》是1983至1995年散文的结集,《各自的朝圣路》是1996至1998年散文的结集。

本书在写作时间上与那两种书衔接,是作者的散文的第三个完整结集。作者在大学和其他场合做过若干讲座,最近把讲稿加以整理,也收在了本书中。

这几年中,作者强烈感受到为盛名所累的不安宁,因此逃离了镁光灯的追逐,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安静的空间。书中用细腻的文字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所追求的平静而丰富的生活,畅谈了他对人生、婚姻、家庭、教育等的思考,充满人文关怀和思想智慧。作者笔下的文字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安静、自由的空间,让读者在此思考人生,追问灵魂,反省自我,找寻自己的心灵家园,并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升华。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研究者、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随笔:《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等等。

目录

作者的话 001
自序 003
第一辑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002
成功的真谛 005
好梦何必成真 007
小康胜大富 009
一个人和三个人称 011
丰富的安静 014
安静的位置 017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019
——为某报“书人档案”栏目写
精神拾荒三步曲 021
第二辑灵魂的在场
智慧和信仰 024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灵魂的在场 029
让世界适合于小王子们居住 033
——为《小王子》新译本写的序
最后的滋味是无奈 036
探险:用身体实现的精神事业 039
上帝眼中无残疾 044
——在《上帝在哪里》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临终的尊严 047
——山崎章郎《最后的尊严》中译本序
神圣的交流 051
——《亲历死亡丛书》总序
平凡生命的绝唱 054
——《我们在天堂重逢》中文版序言
第三辑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058
能使男人受孕的女人 062
欣赏另一半 066
爱使人富有 069
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071
可能性的魅力 073
亲密有间 075
婚姻如何能长久 078
恋家不需要理由 080
夫妻间的隐私 082
用什么报答母爱 085
沟通、隔膜和关爱 088
第四辑精神寻找形式
写作的理由和限度 093
在失语和言说之间 096
这里的景色无限 100
答《诗刊》杂志问 103
诗歌创新和诗人使命 107
——在一次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答上海美术出版社《创意》杂志问 110
外行的点评 112
纯粹艺术:精神寻找形式 115
一个现代主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感想 123
零度以下的辉煌 127
摇滚的真理 130
——《自由风格》序
灵魂似乎还活着 135
——读崔健的歌词
唯有生命本身是体 155
——为张丽达CD专辑写
个性、传统与流行 157
第五辑中国人缺少什么
纪念所掩盖的 163
人类的敦煌 167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171
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 174
中国人缺少什么 177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意识形态与精神生活 193
——对现代中国精神层面变化的回顾
第六辑向教育争自由
向教育争自由 202
父母们的眼神 205
记录成长 207
——《孩子怎样长大》丛书总序
关于《成长》 210
发现的时代 213
从小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23
——邓琳采访周国平
哲学系学生的素质教育 228
——
《新世纪中国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评点
哲学卷》序
休闲的时尚 231
个性、人性与榜样 234
辩论何为 237
医学与人文关怀 241
不再轻信 244
第七辑灵魂只能独行
南极素描 248
孤岛断想 257
香格里拉纪行 273
第八辑读《圣经》札记
不可发誓 289
恨是狭隘,爱是超越 291
天上的财宝 293
伺候哪一个主人 294
行淫的女人 296
精神领域里的嫉妒 298
本乡人眼中无先知 299
奥秘和比喻 301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302
舆论的不宽容 303
小孩、富人和天国 304
狂妄者最无信仰 306
不见而信 308
拒绝光即已是惩罚 310
不可试探你的上帝 312
不仅是靠食物 314
神圣的休息日 317
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 319
种子和土壤 321
不要把珍珠扔给猪 323
虔诚不是目的 324
耶稣的命运 327
第九辑自序辑录
释“回家” 330
——《记住回家的路》小序
朝圣的心路 332
——《各自的朝圣路》序
没有人是专门写散文的 335
——《周国平散文》自序
惭愧中的反省 338
——《周国平哲理美文》自序
我没有意识到我这是在写作 341
——《人与永恒》香港版自序
海滩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贝壳 343
——《妞妞》新版自序
介于辞典和文摘之间 348
——《人生哲思语编》编选说明
第十辑讲演辑录
哲学是永远的追问 351
哲学与精神生活 364
人生的哲学难题 378
尼采的哲学贡献 394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407
与中学生谈写作(提纲) 419

精彩书摘

第一辑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2001年7月
成功的真谛
在通常意义上,成功指一个人凭自己的能力做出了一番成就,并且这成就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成功的标志,说穿了,无非是名声、地位和金钱。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当然也是好东西。世上有人淡泊于名利,但没有人会愿意自己彻底穷困潦倒,成为实际生活中的失败者。歌德曾说:“勋章和头衔能使人在倾轧中免遭挨打。”据我的体会,一个人即使相当超脱,某种程度的成功也仍然是好事,对于超脱不但无害反而有所助益。当你在广泛的范围里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你就更不必在乎在你所隶属的小环境里的遭遇了。众所周知,小环境里往往充满短兵相接的琐屑的利益之争,而你因为你的成功便仿佛站在了天地比较开阔的高处,可以俯视从而以此方式摆脱这类渺小的斗争。
但是,这样的俯视毕竟还是站得比较低的,只不过是恃大利而弃小利罢了,仍未脱利益的计算。真正站得高的人应该能够站到世间一切成功的上方俯视成功本身。一个人能否做出被社会承认的成就,并不完全取决于才能,起作用的还有环境和机遇等外部因素,有时候这些外部因素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单凭这一点,就有理由不以成败论英雄。我曾经在边远省份的一个小县生活了将近十年,如果不是大环境发生变化,也许会在那里“埋没”终生。我尝自问,倘真如此,我便比现在的我差许多吗?我不相信。当然,我肯定不会有现在的所谓成就和名声,但只要我精神上足够富有,我就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收获自己的果实。成功是一个社会概念,一个直接面对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会太看重它的。
我的意思是说,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那些仅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的,他们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场上受挫,内在的空虚就暴露无遗。照我的理解,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如此感到的喜悦才是不搀杂功利考虑的纯粹的成功之喜悦。当一个母亲生育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一个诗人写出了一首美妙的诗,所感觉到的就是这种纯粹的喜悦。当然,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已经超越于社会的评价,而人生最珍贵的价值和最美好的享受恰恰就寓于这样的成功之中。
2000年11月
好梦何必成真
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有两种不同的梦。
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倘若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岂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把第一种梦称作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作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2000年11月
小康胜大富
在物质生活上,我抱中庸的态度。我当然不喜欢贫穷,人穷志短,为衣食住行操心是很毁人的。但我也从不梦想大富大贵,内心里真的觉得,还是小康最好。
说这话也许有酸葡萄之嫌,那么我索性做一回狐狸,断言大富大贵这颗葡萄是酸的,不但是酸的,常常还是苦的,有时竟是有毒的。我的证据是许多争吃这颗葡萄的人,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快活,并且有一些人确实中毒身亡了。我有一个感觉:暴富很可能是不祥之兆。天下诚然也有祥云笼罩的发家史,不过那除了真本事还必须加上好运气,不是单凭人力可以造成的。大量触目惊心的权钱交易案例业已证明,对于金钱的贪欲会使人不顾一切,甚至不要性命。千万不要以为,这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是天生的坏人。事实上,他们与我们中间许多人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恰好处在一个直接面对巨大诱惑的位置上。任何一个人,倘若渴慕奢华的物质生活而不能自制,一旦面临类似的诱惑,都完全可能走上同样的道路。
我丝毫不反对美国的比尔?盖茨们和中国的李嘉诚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富豪。但是,让我们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富豪终究是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也只是小康而已。我知道自己就属于这多数人,并且对此心安理得。“知足常乐”是中国的古训,我认为在金钱的问题上,这句话是对的。以挣钱为目的,挣多少算够了,这个界限无法确定。事实上,凡是以挣钱为目的的人,他永远不会觉得够了,因为富了终归可以更富,一旦走上了这条路,很少有人能够自己停下来。商界的有为之士也并非把金钱当作最终目的的,他们另有更高的抱负,不过要坚持这抱负可不容易。我有不少从商的朋友,在我看来,他们的生活是过于热闹、繁忙和复杂了。相比之下,我就更加庆幸我能过一种安静、悠闲、简单的生活。他们有时也会对我的生活表示羡慕,开玩笑要和我交换。当然,他们不是真想换,即使真想换,我也不会答应。如果我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既能从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又能借此保证衣食无忧,那么,即使你出再大的价钱,我也不肯把这么好的生活卖给你。
金钱能带来物质享受,但算不上最高的物质幸福。最高的物质幸福是什么?我赞成一位先哲的见解:对人类社会来说,是和平;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在一个时刻遭受战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的世界上,经济再发达又有什么用?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机能被彻底毁坏了,钱再多又有什么用?所以,我在物质上的最高奢望就是,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上,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过一种小康的日子。在我看来,如果天下绝大多数人都能过上这种日子,那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了。
2001年7月
一个人和三个人称
我,你,他,这是人人皆知的三个人称代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它们被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的作家喜欢用不同的人称来叙述同一个主人公,不断变换视角,使得人物的形象富有立体感。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看自己。
涉及自己,使用第一人称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了,好像无须多说。我是谁,我要什么,我做了什么,我爱某某,我恨某某,如此等等,似乎一目了然。然而,真正做自己,行己胸臆,表里一致,敢作敢当,并不是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许多哲人把“成为你自己”看作一个很高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呢,一个人如果只是我行我素,从来不跳出来从别的角度看一看自己,他又是活得很盲目的。所以,其他两个人称的视角也是不可缺少的。
先说第三人称。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一个“他”(或“她”)。因此,用第三人称看自己,实际上就是用别人的或者说社会的眼光看自己,审视一下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在社会上扮演着什么角色。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所以这个视角是必要的。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复可悲的境地。当然,别人的意见只能做参考,为人处世还得自己拿主意。据我观察,在不少人身上,这个视角是过于强大了,以至于他们只是在依据别人的意见生活,陷入了另一种盲目。
如果说第一人称是做自己,第三人称是做自己的旁观者,那么,第二人称就是做自己的朋友。把一个人当作“你”对待,就意味着和这个人面对面,像朋友一样敞开心怀,诚恳交流。如果不是这样,心里仍偷偷地打量着和提防着面前的这个人,那就不是把这个人当作一个“你”,而是当作一个“他”了。与此相类似,当我们把自己看作一个“他”的时候,那眼光往往是冷静的,有时候还是很功利的,衡量的是自己在社会上的表现、作用、地位、名声之类的东西。相反,对自己以“你”相待,就需要一种既超脱又体贴的眼光,所关心的是人生中更本质的方面。这时候,我们就好像把那个在人世间活动着、快乐着、痛苦着的自己迎回家中,怀着关切和理解之情和他促膝谈心。人在世上都离不开朋友,但是,最忠实的朋友还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于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够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须比那个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能够从人生的全景出发给他以提醒、鼓励和指导。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还有着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可惜的是,许多人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是昏睡着的,甚至是发育不良的。为了使内在自我能够健康生长,你必须给它以充足的营养。如果你经常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等等,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会感觉到,在你身上确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坚贞不渝的精神密友。
2001年8月
丰富的安静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唯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2002年6月
安静的位置
对于各种热闹,诸如记者采访、电视亮相、大学讲座之类,我始终不能习惯,总是尽量推辞。有时盛情难却答应了,结果多半是后悔。人各有志,我不反对别人追求和享受所谓文化的社会效应,只是觉得这种热闹与我的天性太不合。我的性格决定我不能做一个公众人物。做公众人物一要自信,相信自己真是一个人物;二要有表演欲,一到台上就来情绪。我偏偏既自卑又怯场,面对摄像机和麦克风没有一次不感到是在受难。因此我想,万事不可勉强,就让我顺应天性过我的安静日子吧。如果确实有人喜欢我的书,他们喜欢的也一定不是这种表面的热闹,就让我们的心灵在各自的安静中相遇吧。
世上从来不缺少热闹,因为一旦缺少,便必定会有不甘心的人去把它制造出来。不过,大约只是到了今日的商业时代,文化似乎才必须成为一种热闹,不热闹就不成其为文化。譬如说,从前,一个人不爱读书就老老实实不读,如果爱读,必是自己来选择要读的书籍,在选择中贯彻了他的个性乃至怪癖。现在,媒体担起了指导公众读书的职责,畅销书推出一轮又一轮,书目不断在变,不变的是全国热心读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读相同的书。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这些年来,学界总有一两个当红的热门话题,话题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研究相同的课题。我不怀疑仍有认真的研究者,但更多的却只是凭着新闻记者式的嗅觉和喉咙,用以代替学者的眼光和头脑,正是他们的起哄把任何学术问题都变成了热门话题,亦即变成了过眼烟云的新闻。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上,我尝自问: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不属于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反主流的圈子。我也不是现在有些人很喜欢标榜的所谓另类,因为这个名称也太热闹,使我想起了集市上的叫卖声。那么,我根本不属于这个热闹的世界吗?可是,我决不是一个出世者。对此我只能这样解释: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海,也许比那些热闹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
1999年1月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为某报“书人档案”栏目写
如果从我写第一本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1986)算起,我的所谓学术生涯迄今刚好是十五个年头。在这期间,我做了两件事。一是研究尼采,除了上述这本书外,还出版了博士论文《尼采与形而上学》(1990),翻译了尼采的若干著作。这些可以算作学术成果。此外还啃过胡塞尔和伽达默尔的原著,就他们的意义理论写过很长的论文(1995)。在做西方哲学研究时,我重视的是对原著的消化,力求弄清相关的思想家所欲解决的问题,这问题在哲学上的价值,解决这问题的思路,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解决了或尚未解决。我不承认那种生吞活剥的概念拼贴或牵强附会的意识形态演绎是学术。二是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写下来,这些文字后来被人称作哲理散文。其中,完整的结集是《守望的距离》(1996)和《各自的朝圣路》(1999)两本书,还有随感录《人与永恒》(1992)和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1996)亦可归入此类。这些作品为我在专业范围之外赢得了广大读者,同时也使我在一些专业人士那里遭到了不务正业的讥评。好在我对两者都不太在意,当我做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别人的褒贬是不重要的。
不过,我要立刻说明,我不是一个自信的人。问题正出在我常常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因此而对我以往所做的事情发生了怀疑。许多事情似乎是自己想做的,其实可能是受了外来的诱惑或逼迫去做的。生命有限,我害怕把精力投错了地方,致使不再来得及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现在便处在这样一种反省和犹豫之中。所以,我没有任何新作品可以向读者预告。我能够说的仅是,我本来就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今后会更加远离一切热闹,包括媒体的热闹和学界的热闹(我把后者看作前者的一个类别),在安静中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至少把自己真正想做什么的问题想明白。其实,真想明白了,哪有做不成之理呢?好了,祝世界继续热闹。
2000年5月

前言/序言


《宁静的沉思:生活中的诗意角落》 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时常追逐着外在的声响,却忽略了内在的低语。仿佛我们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赶着,在忙碌的潮流中随波逐流,遗忘了静止时的美好。而《宁静的沉思:生活中的诗意角落》正是这样一本邀请读者放慢脚步,重新发现内心宁静的书。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变得”安静的书,而是帮助你认识到,宁静并非遥不可及,它就潜藏在日常的缝隙里,等待着被我们温柔地拾起。 这本书并非一本说教式的指南,它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你与作者一同走入那些被遗忘的生活片段,在细碎的时光里,寻找那份失落的安详。书中收录的散文,如同一株株细致雕琢的盆景,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深刻体察和温情的回响。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触动着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翻开书页,你可能会被一篇关于清晨阳光的文章所吸引。作者不急不缓地描绘着第一缕阳光如何穿透窗帘,在空气中跳跃,唤醒沉睡的世界。那份光影的变幻,那份细微的温度,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没有对“早起”的强迫,也没有对“高效”的鼓吹,只是单纯地感受那一刻的美好,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只剩下温暖的包裹和宁静的呼吸。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淡淡的尘埃味,听到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感受到那份纯粹的、不被打扰的安宁。 或许,你也会被一篇关于雨的散文所打动。它不是描写倾盆大雨的壮阔,也不是诉说暴雨带来的困扰,而是专注于雨滴落在窗户上的声响,落在叶片上的轨迹,落在泥土里的痕迹。作者在雨声的陪伴下,回忆着过往的点滴,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画面,在雨滴的敲击下,又重新清晰起来。那是一种属于个人的、私密的宁静,在雨声的包裹下,思绪得以自由地舒展,过往的种种,不再是烦扰,而是沉淀下来的甘醇。你仿佛能听到雨声滴滴答答,感受到一丝凉意,想起那些在雨天里独自度过的午后,那份不被打扰的沉思。 书中关于“家”的篇章,同样充满了对宁静的诠释。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建筑,而是承载着情感的港湾。作者笔下的家,可能是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是客厅里老旧的沙发,是书架上泛黄的书籍,甚至是墙角那一盆静静生长的绿植。这些寻常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都散发着温馨的光芒,它们是时间的见证,是情感的寄托。在这里,没有外界的纷纷扰扰,只有一家人的低语,只有生活的琐碎,却在这琐碎中,蕴含着最深沉的爱和最真实的宁静。你仿佛能闻到熟悉的饭菜香,听到家人的笑声,感受到那份温暖而踏实的归属感。 《宁静的沉思》还探讨了“独处”的意义。在许多人眼中,独处或许意味着孤独,意味着被世界抛弃。然而,作者却在独处中发现了别样的风景。他/她可以在独处中阅读,在书中遨游,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可以独处中思考,梳理内心的杂乱,找到前进的方向;甚至可以独处中发呆,让大脑放空,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憩。这种独处,不是逃避,而是与自我和解,是在喧嚣中为心灵辟出一片净土。在独处中,你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聆听内心的声音,享受与自我相处的乐趣。你仿佛能感受到那份不被打扰的自由,想起那些独自漫步街头,或是在公园长椅上静坐的时光,那份属于自己的,纯粹的安宁。 此外,书中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将宁静的意境推向了极致。无论是山间的微风,湖面的涟漪,还是林间的鸟语,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作者不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去描绘自然,而是以一个谦逊的倾听者,一个温柔的观察者的身份,去感受自然的呼吸,去融入自然的节奏。在自然的怀抱中,城市的喧嚣被远远抛在身后,心灵得以释放,找回了久违的纯粹和宁静。你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面,听到树叶沙沙作响,看到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感受到那份融于自然的,安详而自在。 《宁静的沉思:生活中的诗意角落》并非一本追求“不被打扰”的绝对静止,而是倡导一种“在喧嚣中寻找静谧”的智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宁静,不是物理空间的绝对安静,而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一种对生活波澜不惊的态度。即使身处闹市,我们也可以在心中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这本书的文字,就像一泓清泉,缓缓流淌过你疲惫的心田,洗涤掉那些浮躁和焦虑,让你重新找回内心的力量和安宁。 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被你忽略的细微之处,原来都蕴藏着如此动人的诗意。你会开始留意清晨的露珠,傍晚的霞光,街角老人的微笑,孩子纯真的眼神。你会发现,生活并非只有奔波和追逐,还有许多等待你去发现的美好和宁静。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朋友,在你迷失方向时,轻轻地指引你,让你看到前方的微光。它不强迫你做什么,只是邀请你,以一种更平和、更从容的心态,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拥抱生活中的诗意角落。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它鼓励你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体会,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能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发现,你不再刻意追求“安静”,而是学会了如何在嘈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心安。你会在忙碌中,留给自己片刻的喘息,在纷乱中,找回内心的秩序。这份由内而外的宁静,才是真正能滋养心灵,带来长久幸福的力量。 《宁静的沉思:生活中的诗意角落》是一次关于心灵的漫步,一次关于生活的致敬。它邀请你,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走进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那里,你将发现,宁静并非虚无缥缈,它就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你的发现和拥抱。它如同一杯温热的茶,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你温暖和慰藉,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的诗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散文典藏·安静》(精装)的外包装就给人一种低调而奢华的感觉,那种沉甸甸的触感,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封面设计非常雅致,没有那种喧宾夺主的图案,而是用最简洁的方式传递出一种沉静的气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安静”的力量。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而精装书更是将这种艺术性发挥到了极致。翻开它,那微黄的纸张,那种温润的触感,都让人觉得舒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收录了哪些作者的哪些篇章,它们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诠释“安静”?是描绘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还是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亦或是深入探讨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我常常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需要一本书,来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安静》这个名字,恰恰击中了我的心,我期待它能成为我在浮躁生活中,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能够在阅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重拾内心的力量。

评分

这本《散文典藏·安静》(精装)真的是一份让人心安的礼物。封面设计就透着一种沉静的气质,温润的触感,仿佛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时光的慢下来。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不张扬的美,没有花哨的装点,就是最纯粹的质感,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长久珍藏的艺术品。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油墨的颜色,都恰到好处,没有刺鼻的油墨味,只有淡淡的纸香,仿佛回到了那个还没有被信息洪流淹没的年代,读书是一件多么奢侈而美好的事情。我特别期待书中的内容,不知道作者笔下的“安静”会是怎样的描绘,是山间的清风,还是午后的暖阳?亦或是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光是想象,就觉得心灵已经得到了一次洗涤。这种精装书的厚重感,让我觉得每一次翻阅都充满仪式感,不是随手翻翻的快餐式阅读,而是要沉下心来,与文字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安静”的世界里,究竟藏着怎样动人的故事,怎样的哲思,怎样的温暖。

评分

《散文典藏·安静》(精装)这本书,光是看名字就透着一股子禅意。我总觉得,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安静”。而这本书,仿佛就是为这份渴望而生。精装的封面,那种厚实而有质感的触感,让我觉得握在手里就有一份安全感。它不像那些轻飘飘的读物,可以随意丢弃,而更像是一位老友,值得细细端详、慢慢品读。我对于“典藏”二字也充满了敬意,这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必然是经过筛选,具有一定深度和价值的。不知道作者会如何解读“安静”这个概念?会是写一些描绘自然风光的文字,描绘山川湖海的静谧?还是会探讨人生的哲学,关于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画面:或许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露珠上,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或许是雨后泥土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又或许是内心深处,某个不为人知角落的平静。我期待着,这本书能成为我在繁忙生活中的一个避风港,让我能够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份久违的平静,让浮躁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宁。

评分

我尤其偏爱那些纸质优良、设计精美的书籍,而《散文典藏·安静》(精装)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情结。它的重量和触感都传递着一种厚重感,仿佛里面蕴藏着沉甸甸的思想和情感。封面设计虽然简约,却极具艺术感,那种淡淡的色彩和质感,就足以让人心生喜爱。作为一名散文爱好者,我一直认为,好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碰撞。《安静》这个主题,更是让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我猜想,书中的内容会是关于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关于生命中那些不经意间的温暖,关于内心深处那份不被外界打扰的宁静。我喜欢那些能让我产生共鸣,引发思考的文字,它们如同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这本书的精装,更是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会是我书架上的一道风景,也是我心灵深处的慰藉。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安静”的力量,去体验那些细腻的情感,去领悟那些深刻的哲理。

评分

拿到《散文典藏·安静》(精装)的那一刻,就被它的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这是一种久违的、踏实的触感,在电子书泛滥的今天,一本精心制作的实体书显得尤为珍贵。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格调,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传递出一种内敛而深刻的美感,仿佛预示着书中的内容也同样深邃而宁静。我一向对散文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触动人心底柔软的篇章。而“安静”这个主题,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猜测,书中的篇章或许会描绘大自然中那些静谧的角落,也或许会探寻人生中那些内心的平和与淡然。我喜欢那种能够让人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文字,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滋润干涸的心灵。这本书的精装设计,更是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可以摆放在书架上,随时拿出来欣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应该是一次与作者灵魂的对话,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之地,在那里,我可以暂时放下一切烦恼,与文字融为一体,感受那份久违的平和与安宁。

评分

不错,感觉。

评分

书很好,包装精致,发货速度也很快,迫不及待的想看了

评分

纸张很好,包装也很不错,很喜欢

评分

给朋友买的,好评吧

评分

好书,代买的,人家很喜欢

评分

正版图书,给力

评分

周国平作品,点点滴滴静美时光

评分

正版图书,给力

评分

正版图书,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