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不是简单的年代线性叙述,而是围绕着“权力的需要”和“知识的实践”两条主线展开的。初读时,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碎片化,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所有的章节,无论是对堪舆之术的探讨,还是对祥瑞异变的记载的分析,最终都汇聚到了一个核心:中古时期统治者如何通过对超自然力量的掌控,来巩固其在“天命”下的统治地位。这种宏观的视野,让原本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也把握得非常到位,比如他如何对比北朝与南朝在运用“符命”上的策略差异,那种地域性的政治文化对术数实践的影响,分析得入木三分。这本书成功地将“隐秘的知识”还原到了“公开的政治舞台”上,揭示了权力运作的复杂面相。对于想了解中古政治史,但又不想陷溺于纯粹的朝堂斗争记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切入点。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梳理了大量的史料,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的独特视角——即“意义”是如何被创造和政治化的。中古时期,社会动荡,对于确定性、合法性的渴求是前所未有的,而谶纬和术数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术数热潮”与“政治危机”的周期性,巧妙地论证了这两者之间的互为因果关系。我感受最深的是,当一个政权在现实中根基不稳时,它对“天命”的强调和对“异象”的解读就会愈发狂热。这本书就像一个透视镜,让我们看清了那些看似超脱的宗教和哲学思辨,是如何被拉下神坛,成为统治者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它引导我们思考:在任何一个时代,那些关于“终极真理”的话语权,是如何被掌握和利用的?这种对权力运作底层逻辑的揭示,使得这本书的学术贡献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文化史”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话语政治学”的古代侧影。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板着一副面孔,读起来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叙事的张力。作者似乎是一位高明的“说书人”,他用极其考究但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术数原理和谶纬观念,化为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我读到某些关于星占和历法的段落时,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场景:一个身着官服的大臣,在昏暗的殿堂里,面对着一张复杂的图盘,小心翼翼地向君主进言,而这些进言很可能决定着数万人的命运。这种代入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史料时,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并不急于给出定论,而是将几种可能的解释并置,引导读者一同参与到历史的“断案”之中。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不再满足于既有的历史定论,而是开始追问:如果当时的人们真的相信这些,那么他们的决策逻辑究竟是什么?这种思维的转换,本身就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评分初翻开这本巨著,我的内心是既兴奋又带着点忐忑的。我一直对古代的神秘学问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史书中一笔带过,却对历史走向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谶纬”与“术数”。作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梳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这些内容视为迷信或玄学来简单地斥责或赞美,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极为严谨的中古政治生态中进行剖析。这种将“天人感应”的理论与帝王权力的合法性建构联系起来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不同学派之间张力的细腻描摹,比如那些将“符瑞”视为政治工具的儒生,与那些真正笃信灾异之说的方士之间的微妙博弈。阅读的过程,仿佛是走入了一个历史的迷宫,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每一页都闪烁着历史深处的智慧与权谋的光芒。我期待着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符号和预言,是如何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被塑形、被利用,最终成为塑造历史进程的无形之手。这本书的学理深度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绝对值得每一个历史爱好者细细品味。
评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数”思维有深深着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知识的饕餮盛宴。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只有少数精英才能理解的“天道”密码,用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解读出来。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时的严谨,每一个关键的引文都会被置于详细的背景说明之中,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特别是关于“阴阳五行”如何在具体的政治仪式中被操作的那几章,描绘得细致入微,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古代,政治活动远非仅仅是法律和军事的较量,它更是一场关于“秩序”和“象征”的宏大表演。阅读这本书,需要投入相当的注意力和时间,因为它要求读者不断地进行跨领域的联想和思考,但它所回报给读者的,是对古代世界观的深度重构。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代精英如何“思考”世界的钥匙,远超出了对具体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
评分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我最近一直京东买东西,书,柴米油盐酱醋茶,送货快,还送上楼,感谢各位快递小哥!因为信得过,所以京东买,京东自营质量保证,因为买得太多,统一评价,不好的会特别说明!
评分《辽史》一书因成书仓促,书中记事不完全、混乱之处颇多。《辽史补注》是陈述先生利用碑志材料以及大量宋人使辽、使金的资料对《辽史》进行补注,成稿历时数十年。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正误、补缺、补歧义、存类事。本书除了钩辑资料、考订史实,还为《辽史》补“选举”、“艺文”等志,同时增补140余位辽人传记,并把古今解释契丹语的有关资料汇集在一起,成“国语解补”,@丰富了一向简陋的《辽史》内容。本书征引书目八百种以上,网罗宏富,编排有法,为“集辽代史料之大成”之作。陈寅恪先生在早年为是书所撰序言中盛赞道:“《补注》之于《辽史》,亦将如裴《注》之附陈《志》,并重于学术之林。” 陈述先生的遗稿整理工作,一直受到学界关注。《辽史补注》是陈述先生极重要的遗著,始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到1992年先生去世之前才基本得以完成,可谓倾尽毕生精力。在此期间不断修改补充,其功力之深,在当代史学家中实属罕见。现在这部著作终于出版,希望可以弘扬学术,嘉惠学林。
评分主持人:陈文海(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评分好书,值得看。
评分书看着挺不错
评分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
评分徐冲1980年生,成长于山东东营市。1999年入北京大学,2008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对汉魏制度变革、中古历史书写与北朝石刻史料尤为关注。在《历史研究》、《文史》、《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译有渡信一郎著《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
评分慕名而入手的又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