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

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英刚 著
图书标签:
  • 谶纬
  • 术数
  • 中古史
  • 政治史
  • 宗教研究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中国古代
  • 历史学
  • 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61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972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页数:489
字数:44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孙英刚编著的《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精)》围绕中古著述中的纬书内容,以及具体政治活动中所体现的纬学思想,探讨中古时代知识、信仰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纬书”相对“经书”而言,主要指“七纬”,包括《易纬》、《诗纬》、《乐纬》、《尚书纬》、《春秋纬》、《礼纬》、《孝经纬》及《论语谶》,其将经义的解释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结合,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在王者仁政学说随宋明理学兴起之前,以天人感应和五德终始学说为基础的纬学思想,始终是中古政治理论的核心。与之相关的符瑞、灾异、德运、占候、天文、历法、音律、堪舆等内容,是古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并且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没有现代政治学说可以凭借的背景下,“太平”、“祥瑞”、“灾异”、“天命”等等,是主要的政治语言。而“龙图”、“凤纪”、“景云”、“河清”等,是主要的政治符号。本书所涉课题,不仅为中古知识、信仰世界的重要一环,又事关政治起伏与思想跌宕之关系,进而以中古为样本,对理解整个人类历史中政权合法性的塑造也有一定思考。

目录

序言
绪论
一、神文与人文
二、天命与天道
三、预言与灾祥
四、历术与历数
五、乌托邦与救世主
上篇 天命与预言
第一章 “洛阳测影”与“洛州无影”:中古知识世界与政治中心观
一、“洛州无影”的文化冲突说
二、“洛阳测影”的知识逻辑和思想意涵
三、黄旗紫盖,终于入洛:洛阳测影与南北对峙
四、推算时间:洛阳测影与日长之瑞
五、武周政权与“洛州无影”
六、义净与武周政权之关系
七、余论
第二章 “黄旗紫盖”与“帝出乎震”:中古时代术数语境下的政权对立
一、对峙南北: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宣传
二、厌胜东南:“黄旗紫盖”与隋唐长安城
三、天子之气:云气占与中古天命说
四、望气西北:归义军时代的“龙兴紫盖”及其思想意义
五、帝出乎震:其含义变形与政权对峙
第三章 “太平天子”:中古时代的救世主主义与政治宣传
一、贞观十七年凉州瑞石出现的政治背景
二、作为政治理想的“太平”
三、作为符命的“太平天子”
四、“千年太子”
五、余论:重新审视李唐的神权谱系
第四章 金刀之谶:政治预言与宗教信仰的融合
一、金刀之谶的根源:“种族文化”说与“道教谶记”说
二、寻找新的理论基础:“刘氏复兴”与弥勒新佛
三、走向对立:唐代前期的弥勒叛乱与“金刀”之谶
四、信仰竞争与王权之争:“真君出世”与“弥勒下生”
五、重新梳理“卯金刀”谶的演进过程
六、结论
中篇 祥瑞与灾异
第一章 乐与政通:《景云河清歌》的政治文化史研究
一、《景云河清歌》的内容与背景
二、祥瑞与“作乐”
三、“像功德而歌舞”:唐代宫廷乐舞的政治语言
四、隋文帝“黄钟一宫,不假余律”的政治含义
五、太平之乐与亡国之音:《乐纬》的分析
六、余论:重新认识古人的知识
第二章 祥瑞抑或羽孽:五色大鸟与中古时代的政治宣传
一、纬书中的“五色大鸟”
二、鸟情占传统中的“五色大鸟”
三、政治起伏中的“五色大鸟”
四、余论:祥瑞还是羽孽?
第三章 佛教对阴阳灾异说的化解:以地震、火灾与武周革命为中心
一、谶纬与佛教之关系:一个思想背景
二、地震与“帝出乎震”——所谓武周时期“灾异祥瑞化”
三、灾异还是因缘:本土阴阳灾异说的挑战以及华严法藏对地震的不同解释
四、明堂大火:阴阳灾异说与佛教理论的再次交锋
五、“火”还是“灾”?——围绕阴阳灾异说进行的争论
六、厌胜之道:“建章故事”与明堂重建
七、明堂大火与武则天的政策转向
八、余论
第四章 庆山还是祗阁崛山:重释《宝雨经》与武周政权之关系
一、女身为帝和杀害父母说:《宝雨经》对武周政权的意义
二、山涌和五色云:重读《宝雨经》窜入部分
三、庆山说:从新丰庆山到万年庆山
四、佛教的加入:从庆山到祗阁崛山
五、余论:《宝雨经》与阴阳谶纬之关联
下篇 历数与历术
第一章 “朔旦冬至”与“甲子革令”:历法、谶纬与中古政治
一、中古时代历法、谶纬、政治之关系:一个思想背景
二、“上元”的含义与隋唐政治起伏
三、作为王者贞祥的“朔旦冬至”
四、“甲子”的重要政治意义
五、余论:隋唐时代衍散之纬学
第二章 “辛酉革命”说与龙朔改革:7—9世纪的纬学思想与东亚政治
一、唐高宗龙朔改元、改革的谜团
二、日本史料所见的“辛酉革命”说
三、“辛酉革命”说的起源与隋及唐初政治、思想、知识之关系
四、日本文献揭示的龙朔改革的内在逻辑与思想意义
五、结论
第三章 无年号与改正朔: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兼论历法与中古政治之关系
一、肃宗去年号、改正朔之情形
二、肃宗对玄宗之区隔及肃宗之理论困境
三、肃宗之前的无年号纪年
四、无年号纪年的实质和肃宗的复古理想
五、余论
附录
动物异象与中古政治——评陈怀宇《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
征引文献
书名索引
人名索引
专名索引
后记
再版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创作一本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内容详尽,不包含您提到的《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中的任何元素。 --- 图书名称:《熔铸与嬗变:工业革命视野下的社会结构重塑与阶级分野》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期,以英国为主要案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从根本上瓦解了欧洲大陆数百年来的传统社会结构,并催生出一种全新的、以资本与劳动为核心的阶级体系。这不是一本侧重于技术细节或蒸汽机发明史的著作,而是聚焦于技术革新背后的社会动能、文化适应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伦理困境。 全书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宏大篇章,力图勾勒出“熔铸”与“嬗变”的全景图。 第一篇:前夜的断裂:传统社会形态的瓦解 本篇首先回顾了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欧洲乡村与城市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与行会制度的运作逻辑。我们探讨了前工业时代生产关系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手工作坊、土地作为主要财富的象征,以及基于血缘和地域的社会流动性限制。重点分析了圈地运动如何作为工业革命的“先声”,以暴力和法律手段,强行剥离了大量农民对土地的传统权利,从而创造出一种“自由”却一无所有的劳动力阶层——早期无产阶级的前身。 在此基础上,我们详细考察了城市手工业者阶层(如工匠、小商人)在面对新兴工厂制度时的生存挣扎。这些拥有特定技能、高度认同自身“职业荣誉”的群体,如何在一夜之间被大规模、标准化的机械生产流程所边缘化,其技术壁垒被轻易打破,身份认同遭遇根本性的危机。这种由上而下的社会结构松动,为资本的集中和新阶级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篇:机器的阴影:工厂制度与新阶级的诞生 本篇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工厂制度的建立及其对人类生活空间的重塑。我们不再将工厂视为单纯的生产场所,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权力结构。工厂的“时间纪律”(Clock Time)取代了农业社会中依赖季节变化的“自然时间”,这不仅是对工作效率的优化,更是对个体生命节奏的彻底驯化。 我们深入分析了资本家阶层(Bourgeoisie)的崛起及其意识形态构建。这一新兴的统治阶级,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迅速积累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并开始挑战传统贵族的政治权威。他们的核心理念——自由市场、个人奋斗与功绩主义(Meritocracy)——如何被构建为合法化其统治地位的工具,并渗透到法律、教育和公共话语之中。 同时,本篇对工人阶级(Proletariat)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细致描摹。从最初的农民、破产手工业者到矿井与纺织厂的劳动力,这一群体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被统一化、去技能化。通过对早期工人家庭、工作环境、劳动强度以及童工现象的描述,揭示了早期资本积累过程中隐含的残酷剥削机制,以及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缓慢觉醒。 第三篇:空间的重构:城市化、家庭与伦理的张力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如何生产”,更改变了“如何居住”和“如何为人”。第三篇将目光投向城市空间与家庭生活。 我们考察了工业城市的爆炸性扩张及其带来的环境与公共卫生危机——贫民窟(Slums)的形成,疾病的肆虐,以及社会隔离的固化。城市不再是传统的社区集合,而是被功能区和阶级区域明确划分的景观,物质上的接近并未带来社会上的融合。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家庭角色的剧变。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中,家庭是一个生产单位;而在工厂体系下,它逐渐被“消费单位”或“情感港湾”的角色取代。性别分工在不同阶层中呈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资产阶级家庭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政天使”原型,而工人阶级女性则被迫在工厂与家庭之间进行双重高负荷劳动,其对女性主体性的压抑与释放,构成了复杂的历史张力。 第四篇:反抗与规训:社会张力的制度化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矛盾并非自然消解,而是通过一系列冲突、抗争与制度创新得以缓解或转移。本篇关注社会秩序的重建与抵抗运动的演变。 我们首先分析了早期工人运动的形式,从捣毁机器的卢德主义(Luddism)到有组织的工会(Trade Unions)的兴起。探讨了这些运动如何从纯粹的经济诉求,逐渐转向对政治权利(如选举权)的争取。 随后,本篇转向统治阶级的应对策略。这包括国家权力的介入——从最初的放任自流到后续的《工厂法案》(Factory Acts)的颁布。这些法律的初衷是规训工人,维护社会稳定,但无意中也确立了国家在劳资关系中的仲裁地位,并间接承认了工人的某些基本权益。此外,社会改良主义思想(如欧文的合作社运动、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如何在理论层面回应了工业化带来的异化问题,为后续更宏大的社会政治变革埋下了伏笔。 结论:迈向现代性的门槛 本书总结认为,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社会熔铸”过程,它以非凡的效率重塑了生产力,却也以巨大的社会代价完成了阶级身份的重新界定。它不仅是经济史的转折点,更是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原初试验场,其遗留的阶级结构与空间矛盾,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理解现代社会运行的逻辑。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断裂期的细致审视,为当代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提供深厚的历史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不是简单的年代线性叙述,而是围绕着“权力的需要”和“知识的实践”两条主线展开的。初读时,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碎片化,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所有的章节,无论是对堪舆之术的探讨,还是对祥瑞异变的记载的分析,最终都汇聚到了一个核心:中古时期统治者如何通过对超自然力量的掌控,来巩固其在“天命”下的统治地位。这种宏观的视野,让原本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也把握得非常到位,比如他如何对比北朝与南朝在运用“符命”上的策略差异,那种地域性的政治文化对术数实践的影响,分析得入木三分。这本书成功地将“隐秘的知识”还原到了“公开的政治舞台”上,揭示了权力运作的复杂面相。对于想了解中古政治史,但又不想陷溺于纯粹的朝堂斗争记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切入点。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梳理了大量的史料,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的独特视角——即“意义”是如何被创造和政治化的。中古时期,社会动荡,对于确定性、合法性的渴求是前所未有的,而谶纬和术数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术数热潮”与“政治危机”的周期性,巧妙地论证了这两者之间的互为因果关系。我感受最深的是,当一个政权在现实中根基不稳时,它对“天命”的强调和对“异象”的解读就会愈发狂热。这本书就像一个透视镜,让我们看清了那些看似超脱的宗教和哲学思辨,是如何被拉下神坛,成为统治者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它引导我们思考:在任何一个时代,那些关于“终极真理”的话语权,是如何被掌握和利用的?这种对权力运作底层逻辑的揭示,使得这本书的学术贡献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文化史”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话语政治学”的古代侧影。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板着一副面孔,读起来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叙事的张力。作者似乎是一位高明的“说书人”,他用极其考究但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术数原理和谶纬观念,化为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我读到某些关于星占和历法的段落时,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场景:一个身着官服的大臣,在昏暗的殿堂里,面对着一张复杂的图盘,小心翼翼地向君主进言,而这些进言很可能决定着数万人的命运。这种代入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史料时,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并不急于给出定论,而是将几种可能的解释并置,引导读者一同参与到历史的“断案”之中。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不再满足于既有的历史定论,而是开始追问:如果当时的人们真的相信这些,那么他们的决策逻辑究竟是什么?这种思维的转换,本身就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评分

初翻开这本巨著,我的内心是既兴奋又带着点忐忑的。我一直对古代的神秘学问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史书中一笔带过,却对历史走向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谶纬”与“术数”。作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梳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这些内容视为迷信或玄学来简单地斥责或赞美,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极为严谨的中古政治生态中进行剖析。这种将“天人感应”的理论与帝王权力的合法性建构联系起来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不同学派之间张力的细腻描摹,比如那些将“符瑞”视为政治工具的儒生,与那些真正笃信灾异之说的方士之间的微妙博弈。阅读的过程,仿佛是走入了一个历史的迷宫,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每一页都闪烁着历史深处的智慧与权谋的光芒。我期待着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符号和预言,是如何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被塑形、被利用,最终成为塑造历史进程的无形之手。这本书的学理深度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绝对值得每一个历史爱好者细细品味。

评分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数”思维有深深着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知识的饕餮盛宴。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只有少数精英才能理解的“天道”密码,用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解读出来。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时的严谨,每一个关键的引文都会被置于详细的背景说明之中,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特别是关于“阴阳五行”如何在具体的政治仪式中被操作的那几章,描绘得细致入微,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古代,政治活动远非仅仅是法律和军事的较量,它更是一场关于“秩序”和“象征”的宏大表演。阅读这本书,需要投入相当的注意力和时间,因为它要求读者不断地进行跨领域的联想和思考,但它所回报给读者的,是对古代世界观的深度重构。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代精英如何“思考”世界的钥匙,远超出了对具体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我最近一直京东买东西,书,柴米油盐酱醋茶,送货快,还送上楼,感谢各位快递小哥!因为信得过,所以京东买,京东自营质量保证,因为买得太多,统一评价,不好的会特别说明!

评分

《辽史》一书因成书仓促,书中记事不完全、混乱之处颇多。《辽史补注》是陈述先生利用碑志材料以及大量宋人使辽、使金的资料对《辽史》进行补注,成稿历时数十年。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正误、补缺、补歧义、存类事。本书除了钩辑资料、考订史实,还为《辽史》补“选举”、“艺文”等志,同时增补140余位辽人传记,并把古今解释契丹语的有关资料汇集在一起,成“国语解补”,@丰富了一向简陋的《辽史》内容。本书征引书目八百种以上,网罗宏富,编排有法,为“集辽代史料之大成”之作。陈寅恪先生在早年为是书所撰序言中盛赞道:“《补注》之于《辽史》,亦将如裴《注》之附陈《志》,并重于学术之林。”  陈述先生的遗稿整理工作,一直受到学界关注。《辽史补注》是陈述先生极重要的遗著,始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到1992年先生去世之前才基本得以完成,可谓倾尽毕生精力。在此期间不断修改补充,其功力之深,在当代史学家中实属罕见。现在这部著作终于出版,希望可以弘扬学术,嘉惠学林。

评分

主持人:陈文海(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评分

好书,值得看。

评分

书看着挺不错

评分

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

评分

徐冲1980年生,成长于山东东营市。1999年入北京大学,2008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对汉魏制度变革、中古历史书写与北朝石刻史料尤为关注。在《历史研究》、《文史》、《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译有渡信一郎著《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

评分

慕名而入手的又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