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庄子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庄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勇 注
图书标签:
  • 庄子
  • 道家
  • 哲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
  • 经典
  • 全注全译
  • 思想
  • 文化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528
版次:2
商品编码:1174020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1
字数:3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为全本。所收书目是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以专业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2.内部结构上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各部分自然结合,版式疏朗清新,美观大方。采用纸面精装。全套书的装帧设计雅正,精致大方。

  3.定价适合,方便广大读者购买收藏。

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是中国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名著,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动摇的“绝对经典”地位。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古代诗意散文集。
  本书以国内百年来学界公认的专业版本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底本,保证了文字的准确可靠。注释翻译由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国内著名《庄子》研究专家方勇教授独力完成,注释精要易解,译文流畅优雅;完美地再现了《庄子》33篇汪洋恣肆,瑰丽神奇的文章华彩与神游八表、与天不老的哲学启迪。相信广大读者徜徉在经典语言优美丛林的。

目录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肢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精彩书摘

  《庄子》:
  既使我与若辩矣①,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②?其或是也③,其或非也邪④?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黠暗⑤,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⑥?何谓和之以天倪⑦?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⑧;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⑨,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⑩,所以穷年也⑾。忘年忘义,振于无竟⑿,故寓诸无竟。
  【注释】 ①若:你。
  ②而:你。
  ③或是:有一人对。
  ④或非:有一人不对。
  ⑤人:他人。黠暗:暗味不明的样子。
  ⑥彼:指下文的“天倪”。
  ⑦和:调和。天倪:自然的分际。
  ⑧无辩:用不着争辩。
  ⑨化声:与是非纠缠在一起的话。相待:相对待。
  ⑩曼衍:游衍自得。
  ⑾“化声之相待”五句:此五句当移至“何谓和之以天倪”前。穷年,谓享尽天年。
  ⑿振:振动鼓舞,这里有“逍遥”之意。竟:又作“境”,境界。
  【译文】 假使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你果真是对的吗?我果真是错的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果真是对的吗?你果真是错的吗?是有一个人对,有一个人错呢?还是双方都对,双方都错呢?我与你都不知道,那么别人就更会糊涂而昧于所从了,我又能让谁作出正确的评定呢?如果让观点和你相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与你的观点相同,又怎么能评定呢?如果让观点和我相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与我的观点相同,又怎么能评定呢?如果让观点和你我都不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与你我的观点都不同,又怎么能评定呢?如果让观点和你我都相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与你我的观点都相同,又怎么能评定呢?既然如此,那么你我与他人都不能相互了解,是在等待天倪吗?什么叫做以天倪来调和一切是非呢?即:是便是不是,然便是不然。“是”假使果真是“是”,那么“是”与“不是”就是不同的,这也用不着争辩;“然”假使果真是“然”,那么“然”与“不然”就是不同的,这也用不着争辩。化声是相敌对而成的,若要使它们不相敌对,就应该用天倪来加以调和,任其游衍变化,这样就可以享尽自己的天年。忘掉岁月与义理,就能逍遥于无物无是非的境界,因此也就能终身寄寓于无物无是非的境界了。
  罔两问景曰①:“曩子行②,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③?”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④?吾待蛇虫付蜩翼邪⑤?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注释】 ①罔两:影外之阴,或谓影外之影。景:通“影”,影子。
  ②曩:从前。
  ③特:独立。
  ④所待:即所待者,指形体。
  ⑤蚶:蛇鳞。蜩:指蝉。
  【译文】 罔两问影子说:“刚才你在行走,现在又停下来;刚才你坐着,现在又站了起来;你为什么没有独立的志操呢?” 影子说:“我因为有所依赖才这样的吧?我所依赖的东西又有所依赖才这样的吧?我依赖形体而动,犹如蛇依赖腹下鳞皮而行、蝉依赖翅膀而飞吧?我怎么知道所以这样的原因呢?又怎么知道所以不这样的原因呢?”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①,栩栩然胡蝶也②。自喻适志与③,不知周也。俄然觉④,则蘧蘧然周也⑤。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⑥。
  【注释】 ①昔者:夜间。昔,通“夕”。
  ②栩栩然:形容蝴蝶飞舞得轻快自如。
  ③自喻:自乐。适志:快意。
  ④俄然:突然。
  ⑤蘧蘧然:忽然觉醒的样子。
  ⑥物化:指一种泯灭事物差别,彼我浑然同化的和谐境界。
  【译文】 夜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了蝴蝶,它飞舞得轻快自如。自己觉得快乐极了,竟然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
  突然醒来,就惊觉自己原来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了庄周呢?庄周与蝴蝶,在世人的眼光中看必定是有分别了。这就叫做物化。
  ……

前言/序言

  一、庄子其人
  关于庄子的历史记载颇少,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也长时间少有人问津,以致家世渊源、师承关系、生卒年月均不甚明了。在战国时期的人之中,除了荀子在《解蔽》中有“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一句批评的话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评论留传下来,甚至同时期的孟子对他也只字未提。后世了解庄子,主要是通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庄子》一书。《列传》对庄子仅有二百多字的记载,但目前看来,这是历史书中对庄子所作的最早的较详细记录,可将其作为了解庄子其人的基本线索;而关于庄子的详细情况,则大部分要来源于《庄子》一书。
  庄子姓庄,名周,除去《汉书》为避汉明帝之讳而有时称其为“严周”外,世人皆称其为庄子或庄周。但是庄子的字却直至很晚才出现,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在“姓庄,名周”下注目:“太史公云:‘字子休。’”但现在所见《史记》中,并无此说。此外,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序》、司马贞《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也提到庄子字子休。可见,庄子字子休的说法大约到唐代才出现或流行开来,但就今天所能看到的材料,这种说法的依据还不得而知。至于庄子正式号“南华真人”是始于唐玄宗,但梁代梁旷著《南华论》,以及唐初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序》中已经称其为“南华”。“南华”这一称号的来历说法不一,北宋陈景元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中认为是取“离明英华”之义,清宣颖在《南华经解》中则认为是由于庄周曾隐于曹州的南华山之故。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庄子是“蒙人”,但他并未明指是何国之“蒙”。《庄子·列御寇》中说庄子居宋,汉人也一般认为庄子为宋人。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索隐引刘向《别录》:“宋之蒙人也。”《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庄子名周,宋蒙县人。”《汉书·艺文志》“庄子”班固自注:“名周,宋人。”张衡《髑髅赋》:“吾宋人也,姓庄名周。”由于战国时的宋在汉代属梁,因此有的隋唐学者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便认为庄子为梁人,如《隋书·经籍志》、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等,即有这样的说法。
  庄子的生活时代可以确定为战国中期,但其确切的生卒年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确凿证据,已无法考证,只能根据与庄子大约同时的人物来进行推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那么庄子应当大约与梁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近人马叙伦《庄子年表》据《庄子》中对魏文侯、武侯都称谥号,对惠王则是先称其名,又称其为王,从而推断庄子出生于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也在惠王初年,这是很有道理的。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于是“士”这一阶层的人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而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庄子》中描述他身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饿得形容枯槁,面孔黄瘦,受人讥嘲,有时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还得向人借米;见魏王时,他也只是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踏着用麻绳绑着的破布鞋。但《秋水》、《列御寇》中都曾描述他断然拒聘的故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曾记载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庄子却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虽然这些故事有可能是庄子门徒为抬高庄子地位而杜撰的,但也可以从中窥见庄子超然世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风度,以及视富贵荣华如敝屣的生活态度。
  庄子也曾经做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但决非出于他的主动选择,可能只是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做出的退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周尝为蒙漆园吏”,关于“漆园吏”的说法不一,据推测可能是专管种植漆树的小官。《庄子》书中也多次提到漆的生产和使用,如《人间世》“漆可用,故割之”,《骈拇》“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此外,《庄子》书中也常引述一些工匠的故事,值得注意,如《养生主》“庖丁解牛”,《人间世》“匠石之齐”,《达生》“梓庆削木为镰”等等,这说明庄子是比较熟悉当时下层工匠劳动情况的。
  庄子向来认为“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因此与之来往的朋友极少,即使有门徒可能也数量不多,正如朱熹所说:“庄子当时也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但也有例外,便是惠施,他可谓是庄子平生唯一的契友,《徐无鬼》中讲“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不禁感伤,以“匠石运斤”的故事表达自惠子死后,自己“无以为质”、“无与言之”的寂寞心情。妻子去世也要鼓盆而歌的庄子,却对惠子的死感到如此遗憾,足见二人情谊之深。但是庄子与惠施不仅在现实生活上存在距离,在学术观点上也相互对立,他们的友谊也是建立在多次针锋相对的辩论上,这些辩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大而无用”(《逍遥游》)的争论、“人故无情”(《德充符》)的争论、濠梁“鱼之乐”(《秋水》)的争论。这些辩论对于理解庄子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到他们在认识的态度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因此更富有艺术家的风貌,而惠子则偏于知识论的判断,因此带有更多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肱箧》,以诋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他并非仅仅是对老子思想进行发挥,而是有其独自见解,并形成了其个性鲜明的哲学、艺术特色。
  二、《庄子》其书
  ……
  六、历代的庄子研究
  战国时的荀子对庄子已有所批判,但却往往对庄子学说加以改造、发挥,以为己用。《吕氏春秋》对庄子思想和内容就多有引用,西汉前期的淮南王刘安、司马迁都对庄子有所研究,秦汉辞赋、经学也都吸纳、改造了部分庄子思想,以为己用。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对庄子大加倡导,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以庄子的思想行为为标榜。魏晋注《庄子》者甚多,郭象之前便有几十家,其中为世所重者有崔譔、向秀、司马彪、孟氏诸家的注和李颐的集解。郭象注则以其精纯而为世人所贵,流传至今,其馀诸人的注解,或佚失,或仅残存于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和他书注文及类书之中。东晋南北朝佛教盛行,般若学与儒、道互相渗透,使此时的庄子学带有浓重的佛化色彩,许多名僧研究庄子思想,如慧远早年“博综六经,尤善庄老”(《高僧传·慧远传》),支遁作《逍遥论》等。东晋道教亦迅速发展,其理论往往通过改造、发展老庄思想而成,许多道教理论家对《庄子》进行了积极阐释,如葛洪曾著《修订庄子》十七卷,当是一部以道教理论来修正庄子学说的专著。
  隋唐两代,道教地位陡然提高,尤其唐朝出于神化“李”姓的目的,对老子大加崇拜,这在唐玄宗时达到了高潮,他不仅大力提高老子的地位,也对其后继者庄子、列子大加推崇,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加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并在科举之中对道学加以重视,促成了唐代庄子学的盛行。隋唐两代,关于庄子的著作可以考知的有二十多种,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陆德明的音义和成玄英的疏。陆德明《庄子音义》三卷,广集并审订了汉魏六朝众多学者为《庄子》所作之音义,并于这些旧音义之外自作音义,可谓为汉魏以来所取得的治《庄》成果作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总结,许多宝贵的庄子研究资料因此而得以保存。唐初道士成玄英作《庄子注疏》,在继承郭象注的基础上,既吸取了佛教的许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又承因了道教的一些思想信仰,他从训释字词入手,进一步对语辞章句进行梳理贯通,弥补了郭象只重义理不重训释的不足,因此可谓是一部吸纳、融合魏晋六朝多种思想学术精华而又有所进益的著作。
  宋明时期儒、道、佛三家并立而以儒为尊,故宋明庄子学表现出明显的儒学化,以儒评庄,引庄入儒是宋明两代庄子学的最大特点。此外佛、道两家的学者也对庄子学贡献颇大。宋明时期重要的文入学者包括理学家,都对《庄子》进行过评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宋濂、杨慎、归有光、李卓吾、袁宏道、袁中道、钟惺、谭元春等,其中王安石、苏轼对后世庄子学影响极大,而宋明理学虽试图划清与道家的界限,也还是不免吸纳了道家的思想理论与思维方法。宋明佛教特别是禅宗,不但大胆吸收了庄子思想,还积极参与了阐释庄子思想的活动。宋明道教以其与道家的独特关系,对庄子学贡献甚大,许多道教学者都撰有庄子学专著,如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等。
  清代庄子学结合了义理阐释与文章学研究两方面,如林云铭《庄子因》、宣颖《南华经解》、刘凤苞《南华雪心编》等,取得了很大成绩。乾嘉之后的庄子学受乾嘉学风的影响,又大量引进了训诂、考据等方法,如卢文昭《庄子音义考证》、王念孙《庄子杂志》、俞樾《庄子平议》、孙诒让《庄子札迻》等,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晚清还出现了一些集合众家研究成果的著作,如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皆是。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受到种种冲击之后,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并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新兴思想与研究方法的学者,因此近代庄子学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趋势,一种以传统的训诂校勘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马叙伦《庄子义证》、刘文典《庄子补正》、王叔岷《庄子校释》、胡远溶《庄子诠诂》、闻一多《庄子内篇校释》、杨树达《庄子拾遗》等;另一种则吸收了西方哲学与科学的成果进行新的阐释,如苏甲荣《庄子哲学》、郎擎霄《庄子学案》、叶国庆《庄子研究》等,为庄子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书《庄子》三十三篇原文,以中华书局1986年5月重印《诸子集成》中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底本。
  方勇
  二○一○年一月
《庄子》:精神的逍遥游,思想的自由境 《庄子》一书,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巅峰之作,其篇章跌宕起伏,辞藻瑰丽,意境深远,不仅是哲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更是文学艺术的宝库。它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出神入化的比喻、超越世俗的视角,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幅关于人生、宇宙、社会与精神的壮丽图景。阅读《庄子》,如同踏上一场精神的逍遥游,在无尽的虚空中寻求心灵的自由与安宁。 一、 时代背景与核心思想: 《庄子》的成书,大致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思想家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剧烈动荡,礼崩乐坏,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对生命、价值、意义的追寻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但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洞见,使得《庄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 《庄子》的核心思想,可以用“道”、“德”、“逍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道: 庄子所说的“道”,并非具体可见的实体,而是一种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它无形无象,无始无终,超越一切概念和名相。道是自然而然的规律,是事物的运行法则。认识道,顺应道,是庄子思想的基石。他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道生,又复归于道。人们若能理解并遵循道的运行规律,就能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德: 庄子所说的“德”,并非道德的含义,而是指个体生命内在的潜能和禀赋,是“道”在个体生命上的体现。顺应“道”而为,便是“全德”。“德”与“道”相辅相成,道是普遍的规律,德是个体对规律的契合和实现。保持“德”,就是保持生命的本真,不被外物所扰,不被欲望所缚。 逍遥: “逍遥”是《庄子》最富魅力的概念之一,也是其思想的最高境界。“逍遥”并非无所事事,而是指一种精神上的自由状态,是一种超越了功利、名誉、生死、得失等一切外在束缚的超然物外的心境。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摆脱世俗的羁绊,不受外物的限制,在精神的无限空间中自由翱翔,达到一种与大道合一的至高境界。庄子描绘的“北海若曰:‘北方之语,谓之‘儵’,东方之语,谓之‘忽’。‘儵’、‘忽’,不能相适也,则人有长短,物有情伪。’”以及“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等篇章,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阐释着“逍遥”的理念。 二、 篇章结构与内容特色: 《庄子》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内篇》: 共七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内篇》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思想最为集中、最为精炼,是理解庄子哲学的核心。《逍遥游》以宏大的视野和浪漫的想象,描绘了精神自由的极致。《齐物论》则阐述了齐物、齐是非、齐死生的思想,挑战了人类固有的认知模式。《养生主》强调顺应自然,不以人力强求,以保全生命。《人间世》和《德充符》则深入探讨了在复杂社会中如何保全真我,以及身体残缺或名誉不显时,如何体现“德”的充实。《大宗师》是对“道”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强调顺应自然,与道同游。《应帝王》则讨论了如何以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以及真正的“帝王”之道。 《外篇》: 共十五篇,包括《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解蔽》、《宵往》、《倾盖》、《说剑》、《渔父》、《徐无鬼》、《则阳》。《外篇》在《内篇》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广泛的延伸和阐发,涉及政治、伦理、历史等诸多方面,但其中一部分篇章的思想可能并非庄子本人所著,而是后学所辑。例如,《骈拇》批评了人为的道德规范和功利之术。《马蹄》则描绘了原始社会淳朴自然的状态。《胠箧》针砭时弊,揭露了统治者所谓的“仁义”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杂篇》: 共十一篇,包括《庚桑楚》、《庄子天下》、《胠箧》、《盗跖》、《渔父》、《徐无鬼》、《杂篇》、《外篇》、《知北游》、《山水》、《月赋》、《河上公注》、《河伯》、《庄子内篇》。《杂篇》的思想更为驳杂,内容广泛,包含了寓言、故事、诗歌等多种形式,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但也存在不少非庄子原著的内容。例如,《盗跖》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所谓的“圣人”,展现了庄子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渔父》通过与一位老渔父的对话,阐述了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 《庄子》的内容并非系统性的学术论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寓言、比喻、神话、对话和象征手法来表达其深刻的思想。其叙事风格奔放恣肆,想象力奇诡而瑰丽,语言生动形象,充满诗意和哲理。 寓言与比喻: 《庄子》中充满了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井底之蛙”、“鲲鹏展翅”等等。这些寓言不仅引人入胜,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汪洋恣肆的想象: 庄子笔下的世界,常常超越时空的限制,展现出瑰丽奇绝的想象。他描绘了神话中的巨兽,想象了天上人间的奇景,这些想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更象征着精神的无限可能。 超越世俗的视角: 庄子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审视世间万物,批评功名利禄,解构世俗的价值判断。他鼓励人们摆脱外在的羁绊,追求内在的精神自由。 辩证思维: 《庄子》中的辩证思想贯穿始终,如“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朝三暮四”等,都体现了庄子对事物相对性、转化性和统一性的深刻认识。 三、 《庄子》的价值与影响: 《庄子》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哲学价值: 《庄子》为道家思想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其关于“道”、“德”、“自然”、“逍遥”的论述,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成为后世道家、玄学、禅宗等思想流派的重要源头。其对人生、宇宙的独特见解,至今仍能给人们提供深刻的启示。 文学价值: 《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瑰丽奇特的比喻、跌宕起伏的叙事,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其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成语典故都出自《庄子》。 人生智慧: 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庄子》所倡导的“顺应自然”、“保持内心宁静”、“不为物役”等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教导人们如何以一种超脱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文化影响: 《庄子》不仅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对东亚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思想的超脱与自由,至今仍吸引着无数读者去探索和体悟。 《庄子》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悟和发现。它像一面明镜,映照出人生的种种可能;它像一汪清泉,洗涤着心灵的尘埃;它像一双翅膀,引领我们飞向精神的自由之境。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思想的深邃与博大,更能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应对人生困境的智慧,实现精神的真正逍遥。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庄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那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对世俗观念的彻底颠覆。他笔下的世界,常常是奇形怪状、光怪陆离的,但正是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描绘,才真正触及了事物最深层的本质。比如,他用“大鹏”来形容一种超越寻常的志向和能力,而这种能力并非来自外在的驱动,而是内在的强大。他所倡导的“逍遥”,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不受外在物役,不为他人言语所累,达到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读庄子,你会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道理”,在庄子看来,不过是人为设定的枷锁。他鼓励我们跳出既定的框架,用一种更开阔、更自由的视角去看待世界。那些关于“生死”、“物化”的探讨,更是直击人性的根本,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与其说《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不如说它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活得更加通透、更加洒脱的生活指南,它用一种近乎艺术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最动人、最自由的可能性。

评分

初次与《庄子》的相遇,犹如误入一个奇幻的迷宫。书中那些充满诗意的语言,那些光怪陆离的譬喻,时常让我感到一种被语言所困扰的眩晕感。我努力想从字里行间找出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却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股更加庞大的思维洪流之中。庄子似乎并不在意你的“理解”,他更像是用一种“感染”的方式,将他的思想渗透到你的意识之中。我曾被“鼓盆而歌”的场景深深打动,那是一种对生死淡然处之的智慧,一种对生命无常的坦然接受。我也曾被“无用之用”的道理所启发,原来那些不被世俗所看重的东西,反而可能拥有更加长久的生命力。庄子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韧性,它不强硬,不说教,却能在不经意间,在你心中种下一颗质疑的种子。它让你开始怀疑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成功”标准,让你反思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价值”体系。读庄子,更像是一种自我解放的过程,它鼓励我们挣脱束缚,拥抱那个内心深处最自由、最真实的存在。

评分

《庄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面对着一片广袤无垠的星空,时而有流星划过,带来短暂的璀璨,时而又沉浸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却又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宁静。庄子的思想,如同那些遥远的星辰,光芒万丈,却又难以被完全捕捉。他所描绘的“道”,并非具体的实体,而是一种超越一切存在的本体,一种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他用“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样的话,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消弭于无形,让我们开始质疑自己所感知的“真实”。他对于“知”的批判,对于“辩”的否定,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知识的积累,而是来自于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来自于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读《庄子》,你需要放下固有的思维模式,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接受他所传递的每一个信息。他并非给你答案,而是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你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生命,去理解人生。它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境界。

评分

初读《庄子》,总觉得那些比喻奇诡,论述跳跃,仿佛一股股狂风卷着落叶,时而扶摇直上九万里,时而又潜入深不可测的渊海。那些“鲲鹏展翅”、“齐物论”、“逍遥游”的篇章,初时读来,只觉得是些玄之又玄的禅机,似懂非懂,像隔着一层薄雾看远山,轮廓依稀,却捉摸不定。我曾试图用逻辑的丝线去理清庄子那奔放的思绪,结果却屡屡碰壁,那些精妙的譬喻,那些颠覆常识的观念,总能巧妙地绕开我的理性之网,在我以为抓住什么的时候,又化作一阵清风,消散无踪。后来,我索性放弃了“理解”的念头,而是试着去“感受”。当读到“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超然物外、宠辱不惊的隐士,他的生活,他的精神,与世俗的喧嚣格格不入,却又拥有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力量。那些关于“道”的探讨,关于“德”的阐释,也渐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固有的认知,审视那些被社会规则所塑造的“自我”。庄子的文字,与其说是知识的灌输,不如说是心灵的洗礼,它不提供明确的答案,却引导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去体悟生命本真的意义,那种自由自在,那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着实令人神往。

评分

接触《庄子》这本古籍,真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智识冒险。一开始,我纯粹是被它的名头所吸引,想着能窥探一下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华。然而,当我真正翻开书页,迎接我的却是一连串让人目眩神迷的奇思妙想。庄子并非循规蹈矩地说教者,他更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雕琢得栩栩如生。那些“朝三暮四”的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关于认识事物本质的道理;而“梦蝶”的传说,更是将存在与虚幻的边界模糊得恰到好处,引人深思。我发现,理解庄子,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照本宣科。他所构建的“道”的体系,并非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贯穿于万事万物的一种运行法则,一种生命姿态。他的“无为而治”,不是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最终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意味,仿佛在不同的心境下,都能与庄子对话,获得不同的启示。这本著作,让我看到了智慧的另一种可能,一种超越功利,回归本真的哲学视野。

评分

来记录我买这些书的时候的心境: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又是一次疯狂之举,太多了,买的太多了,多吗?书总归是要看的,既然要看,能嫌多吗?虽然花了我不少的钱,尽管如此,还是感觉特别的满足。这一次包装是京东自营,书到了,毫发无损。点赞京东!

评分

特别喜欢,一直信赖中华书局的书!

评分

学习庄子,在于其意,人之一世是需要些超脱之意的,人生之意本就在两可之间,如再执一固念而活,当不知其可。

评分

优秀的出版社,优秀的读物。中华书局出版的这套国学经典丛书,是中华文化瑰宝和智慧结晶,金黄色封套,摆进书柜很有档次,精装图书易于长期保存,淡黄色纸张不伤眼睛,字体大小适中,看起来不累,全注全译易于理解古文,排版也很合理,阅读比较舒适,总之,这套图书,装帧精美,印刷清晰,纸质优良,质量上乘,值得细细品读和一生收藏,如果你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又喜欢古典文学的朋友,建议购买整套图书,这段时间,趁着京东搞活动,这套书我已经全部收齐,囤起来慢慢看哦,闲暇无事,阅读好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岂不快哉!古典文学,魅力无限!

评分

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 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喜欢在京东买书 质量好 并且便宜 一百大洋买了十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