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書籍 於丹:讀論語,品莊子 論語感悟+莊子心得

現貨書籍 於丹:讀論語,品莊子 論語感悟+莊子心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丹 著
圖書標籤:
  • 於丹
  • 論語
  • 莊子
  • 國學
  • 哲學
  • 經典
  • 文化
  • 人生
  • 感悟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聚五緣圖書音像旗艦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92154
商品編碼:1174328000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純質紙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論語>感悟》

和於丹一起,從孔子的簡約樸素中,領略社會人格的自我實現、以身踐行。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麵不僅有天下大道之誌,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也就是說,它告訴我們修養身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齣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論語》裏麵,自始至終充滿著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裏行間的東西,它不見得就是拎齣來的一句兩句的警句,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思維的方式。它總是用樸素的話去點明那個至高的真理。

那麼,智慧在人心裏是怎麼醞釀起來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後天的學習。每個人都有嚮學的心願,可各人的學習質量不同。什麼人能夠真正學齣效率來?這裏麵大有深意。

《<莊子>心得》

和於丹一起,在莊子的汪洋恣肆中,感受自然人格的自我*越,心靈邀遊。

莊子這個名字曆代傳誦。大傢都知道莊子是一個“乘物以遊心”的人,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但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在《莊子》這本書中,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蘊含有大智慧。這本書,曆代被奉為經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經典中,它也許是不帶有經典意味的,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天地大道,法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著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齣些許狡黠,我情願用一生的體溫去焐熱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他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作者簡介

於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係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瞭經典中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産生瞭廣泛影響。

她先後在我國內地、港颱地區,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傢地區進行韆餘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並掀起瞭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

著有《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遊園驚夢——昆麯藝術審美之旅》《於丹<論語>感悟》《於丹趣品人生》《於丹:重溫zui美古詩詞》《人間有味是清歡》《於丹字解人生》及《有夢不覺人生寒》,其中《於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瞭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版權金奬,國內纍計銷量已達600餘萬冊,多次再版,已被譯為30餘種文字在各國發行,僅外文版銷量已近40萬冊。

目錄

《<論語>感悟》

不負初心

孝敬之道

智慧之道

學習之道

誠信之道

治世之道

忠恕之道

仁愛之道

附錄:

本色於丹

《論語》原文

齣版緣起

《<莊子>心得》

001 ? 不負初心


001 ? 莊子何其人

017 ? 境界有大小

033 ? 感悟與*越

051 ? 認識你自己

069 ? 總有路可走

085 ? 談笑論生死

103 ? 堅持與順應

117 ? 本性與悟性

135 ? 心態與狀態

153 ? 大道與自然


171 ? 附錄

171 ? 《莊子》原文


261 ? 齣版緣起

精彩書摘

《<論語>感悟》

總序 不負初心



自2006年國慶長假在百傢講壇講完《論語心得》之後,2007年春節講瞭《莊子心得》,2008年國慶講瞭《論語感悟》。荏苒流光,再迴首時,世界和人心都有瞭許多變化;而自萬古觀之,還是恒久不變的東西更多。

我的傢也還是原來的模樣。陽光燦爛的周末早晨,帶著女兒一起讀《論語》,我們倆坐在沙發上,姥姥在餐桌邊翻著報紙,祖孫三代,一壺淡茶。女兒抱著一個洗舊瞭顔色的絨毛鴨子,書架在鴨子頭頂,童聲朗朗。一瞬間,我清晰地看見當初講《論語》備課時,這個簇新的絨毛鴨子也放在這個沙發上,不滿一歲的女兒粉嘟嘟地坐在玩具堆裏,和鴨子差不多大小,我常常開玩笑地對客人們說“會動的那個是我女兒”。

“媽媽,我能問你一個深奧的問題嗎?”

我從恍神兒中被拉迴來:“什麼問題?”

“這個世界公平嗎?”

“不公平,孩子。”

“那,孔子的時候就教人日三省乎己,治國導之以德,為什麼到今天還有好人受冤枉?報紙電視上還有那麼多不公平?”

這真的是一個深奧的問題。

中國的今天不夠公平,全人類的今天也不夠公平,為瞭謀求*大公平的努力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大傢都在尋找一種共同的公約默契,也都在本土尋求著各自的製度齣路,問道自己的先賢,從自己的文化基因裏探尋著這個民族安身立命的核心價值。孔子和莊子連始皇帝統一中國都不曾見到,他們更不知道互聯網和眾籌,但他們仍然是韆古風塵之前,站在文明肇始之緣的那個坐標,他們的言語裏藏著瞭我們價值基因的秘密。盡管,孔子簡約到述而不作,莊子汪洋恣肆到無端崖之辭,簡與繁,殊途而同歸。

“媽媽,那你說為什麼孔子今天還能幫到我們?”女兒去給姥姥送瞭杯茶,從餐桌邊端迴一盤姥姥剛切的水果。

“孔子肯定不能像百度作業幫那樣幫到你直接的答案,他幫我們的是認清楚一些根本問題。”

“什麼纔是根本的問題?”

“你覺得《論語》裏什麼是根本問題呀?”

孩子想瞭想,清亮地背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為什麼一個從小去教堂的西方孩子長大的驚嘆詞會是“Oh,my God”!而一個中國孩子絆個趔趄都會本能地喊“哎呀我的媽呀”!中國傳統傢族中的信任幾乎等於西方宗教中恒久的神——我摟著孩子的小肩膀,看著笑眯眯的老媽媽,滿心感慨。

約定俗成的錶現,大多來自文化基因。中國文化中強大的倫理性價值,也許就是我們今天安頓於倉皇萬變中的不變之本。農耕時代的中國人,始終有份鄉土中的默契:即使不識文斷字,也得通情達理,國有國法,傢有傢規,門風不正就會敗傢。從貴胄到平民,長幼有序,圖的是個傢和萬事興。

“媽媽,那咱們平時還說'我的天呐',這又為什麼呀?”

“中國人的'天'可不是簡單的sky,這裏有天道,有天時,人也得守著天良。想想老子怎麼說人跟天地的關係來著?”

女兒會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作為一個城裏長大的孩子,她見過的莊稼還不如園林綠地多。

“媽媽那你給我講講老子和莊子”。

“這個太難瞭,再長大點兒咱們講吧。”

“不難!媽媽你看大鵬鳥和蓬間雀的對話、還有庖丁解牛的故事我都知道!”

是啊,我們從小都知道的故事,要用一生去參悟,越成長,越覺得參不透。寫完《莊子心得》這八年間,看過多少蝸牛犄角裏利益的廝殺紛爭,聽過多少蓬間麻雀對世相的議論,也看過瞭多少緘默不語的大鵬襟懷,始知摸索人間世的規則,比認清一頭牛的骨骼肌理難得太多。

唯有敬畏。以一生的時光浸潤在文化川流中,願年華漸長,可以漸次接近文而化之的境界。

《周易》有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種化育世道人心之“文”,也許纔是中國文明生生不息真正的意義所在。

一代大儒湯一介先生,即使在惡疾纏身的*後時光裏,也一刻都沒有停下為“返本開新”的文化理想做努力。捲帙浩繁的《儒藏》,心血纍積,一點點呈現齣瞭有序的模樣。湯先生在晚期一次住院化療前夜,研墨拂紙,寫下“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交給樂先生鄭重轉我,我以此作為先生殷殷托付。我所見到的湯先生辭世前*後一段錄像,就是沉靜堅定地又一次誦讀瞭宋儒張載的名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返本問道,可以探尋孔子與莊子的精神氣象,遠在悠悠韆古之前。倘若我們後輩子孫真從他們的身上領悟瞭智慧,那是先賢文化血脈的傳承。倘若我們偏執一端,一味忽略著甚至批判著他們,他們也依舊站在文明的濫觴之緣,不改緘默微笑。而開新宏願,還靠更多願意文而化之的天地之心。

流光無痕,人心有信。孔子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份民族文化的初心一直還在,兩韆多年的浮沉,經曆過太多坎坷睏頓,但基因就是基因,但凡對這個民族文化有信有愛的後輩子孫,總還是能從孔子莊子的傳世箴言中觸摸到一團真氣,從往昔中清晰辨識齣中華文明的未來。




孝敬之道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麵不僅有天下大道之誌,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種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瞭産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係已經不存在跟君臣關係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瞭?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裏,“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瞭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裏,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麵不僅有天下大道之誌,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養身心的道理,並且會給齣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日常的問答。有一天,顔迴、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誌嚮吧。”

子路說:“我的誌嚮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瞭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顔迴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就可以瞭。”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誌嚮。”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齣瞭自己對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孔子的誌嚮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係,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要怎樣建設傢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好,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托付,讓孩子們覺得我這個人是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托,也就夠瞭。

在這裏麵,擺在第*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有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以安其身,內在得以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作“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作“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閤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隻是一件樸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可以有種種標準,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去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心安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作“孝”?“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彆乎?’”(《論語?為政》)子遊去問老師:“什麼叫作孝啊?”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瞭。但是,這真的就是孝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些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你隻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麼這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彆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這裏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又說瞭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顔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搶著去乾;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但是,這樣做竟然可以算“孝”嗎?

子遊問孝,子夏問孝,老師都鋪陳瞭一些大傢普遍認為是“孝”的行跡:去好好地做事,養著父母,有什麼好吃好喝的讓父母先吃先喝,有什麼勞頓自己先擔當,這些行為大傢都認為是孝瞭。但是,孔子都要反問一句:這些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彆?這些真是孝嗎?

孔子的反問令人深思。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今天是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瞭。

麵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們總在說,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我們反過來說一個命題,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智慧之道



《論語》裏麵,自始至終充滿著智慧。

智慧是洋溢在字裏行間的東西,它不見得就是拎齣來的一句兩句警句,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思維的方式。



真正的智慧有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麵對人心,你擁有什麼樣的判斷力。

我們今天該如何獲得大智慧,而不是小聰明?

《論語》裏麵,自始至終充滿著智慧。

智慧是洋溢在字裏行間的東西,它不見得就是拎齣來的一句兩句警句,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思維的方式。

《論語》總是用*樸素的話去點明那個至高的真理。

樊遲在問老師什麼是“知”(智)的時候,老師就說瞭兩個字,叫作“知人”(《論語?顔淵》)。也就是說,如果你懂得天體物理,懂得生物化學,或許你都不是擁有大智慧,你隻是擁有瞭知識;真正的智慧有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麵對人心,你擁有什麼樣的判斷力。

在一個充滿迷茫的世界裏,真正深沉的智慧就是我們能夠沉靜下來,麵對每一個人以及他背後的曆史,能夠順著他心靈上每一條隱秘的紋路走進他內心深處的那些歡喜和憂傷,那些心靈的願望。

學生再問老師,知人以後要做什麼呢?看來樊遲還是不能理解老師的意思。

老師又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論語?顔淵》)就是這樣十個字,說明我們知人以後要乾什麼。“舉直”,是把那些正直的、有纔能的、善良的、符閤社會核心價值的人,提拔上來,給他們一個好的空間。“錯”是把他們安置在一個位置上。放在哪兒呢?放在“枉”者的上麵。“枉”就是那些不正直的、不那麼高尚的人。

也就是說,讓賢達的、善良的人,讓這些符閤核心價值的人,在那些不怎麼善良的、有一己之私的人之上。這是一個標準。

“能使枉者直”,這個標準更溫暖。也就是說,人性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我們不能說某一個人他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大善人,也不能說某一個人他自始至終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歹毒小人。其實,人性中的各種元素在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溫度、不同的環境中,或善或惡,在一定的環境作用下都會有所釋放。

什麼叫作“能使枉者直”呢?就是說,一個人他也許錶現齣來的不是那麼高尚,也許他在做法上有一些促狹,甚至有一些卑鄙,但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時候,當你瞭解人心的時候,你有沒有一種力量,讓一個不那麼高尚的人,也就是心思可能有很多彎彎繞的人,讓他起碼在跟你閤作的這一段時間裏錶現得正直坦蕩一點?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這就叫“能使枉者直”。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憑運氣抓瞭一手好牌,而在於你抓瞭一手壞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際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僥幸一路走來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於你遇到有些不能稱為君子的人,當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為從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溫暖、善良,看到你對他的體諒、包容,而讓他美好的一麵更多地錶現齣來。為什麼要知人呢?孔子說,就是這樣一個目的。

那麼,怎麼樣纔能“知人”呢?孔子說,你看一個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這話什麼意思呢?

“視其所以”,從一開始你要看到他為什麼這麼做。看他做一件事不在於他在做什麼,而在於他的動機是什麼。

中間“觀其所由”,你要看他做事的經過和他使用的方法又是什麼。

*終是“察其所安”,一個人做一件事,什麼叫結束或者沒結束?不在於一件事情物理過程的終結,而在於他的心在這個結果上終於安頓瞭嗎?有些事情完瞭,但人心仍然不安,意猶未盡,他還要做;有些事情沒有完,但是有人可以說,雪夜訪戴,我乘興而來,興盡而返,我到瞭朋友門前,我可以不敲門就走,因為我的心已經安瞭。

所以看一個人做事,不要看事情的發展過程,而要看他心理上的安頓。這就是給我們一個起點,“視其所以”;再給我們一個過程,“觀其所由”;*後給我們一個終點,“察其所安”。那麼就會“人焉廋哉”,人還往什麼地方去藏起來呢?“廋”,就是藏匿的意思。

當你經過這樣一個過程的分析,你說這個人還怎麼能藏起自己的真實麵目呢?這個人的心你就弄明白瞭。



學習之道



在今天這個時代,信息紛紜復雜,很多無用、無效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頭腦、耳目。我們靜心想一想,這些東西我們真的需要嗎?

人隻有通過學習,纔能知道哪些東西真正有價值。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雖然學習瞭,但未必有效率,學到的東西也未必都對我們有價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們該問問自己,我們要學些什麼?應該怎樣去學習?學到的東西又怎樣纔能跟我們的生命融閤起來呢?



我們提到過,《論語》裏麵有很多智慧,那麼,智慧在人心裏是怎麼醞釀起來的?

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後天的學習。每個人都有嚮學的心願,可各人的學習質量不同。什麼人能夠真正學齣效率來?這裏麵大有深意。

孔子不是一個空想主義者。他曾經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是每天連飯都不吃,連覺都不睡,天天在那兒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瞭腦袋也沒有多大用處,你還不如好好去學。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概念都是一字之彆,人有雄心是好事,要有野心就不大好瞭;人有理想沒有錯,但僅僅停留在空想的話,那也就是一場夢而已。怎樣能夠達到一個可行的理想之境?

一個人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纔能達到理想的可行之境。

在學習的時候,學問須化入內心,不然每天在真正的學問之外打轉轉,那也是不行的。所以孔子還說過:“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靈公》)有時候一幫人在一起,群居終日,看著挺熱鬧,可能也能學點東西,但是你覺得大傢老說不到點子上,言不及義,然後這些人還“好行小慧”,就是耍小聰明,賣弄小技巧。這些都不是一種大格局。孔子說,這些人就太難教導瞭。你要想讓他們的生命境界再提升、再開闊,能夠有很高的層次,那也真是難事。

我們經常說到一個詞,就是說某人有“局限”,比如說他工作方法有“局限”,思維方式有“局限”。何謂“局限”?局限局限,是因為格局太小,所以為其所限。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樣的,甚至差彆非常大。

如果你想達到一個開闊的生命境界,那你首先要問問自己,我的生命格局到底有多大?

學過下圍棋的人就有一種感覺,一開始是老師一個棋子粘在那裏,你一個棋子貼上去,*後你隻能在一個小小的角落裏揀零頭。好老師就會教學生,先不要去學這樣的一目一目的計算方式,而是要在整個棋盤上學會布局。局布大瞭,一塊失掉,彆的地方還可以做活。

一個人的生命也是一樣,要看在多大的格局上展開。

一個人精通一門小技藝不是難事,但是他終其一生,可能得到的隻是樹木,而不是森林,隻是棋盤的一角,而不是全局。

難道人多,老在一起說、議,就一定有大智慧嗎?有時候,一個人如果不自省,總在那兒議論,可能議論的東西完全是無用信息,是浪費精力。

大傢知道,蘇格拉底是一個雄辯傢,也是一個哲學傢。有人去找他學演講的技巧。這人說:“我的底子很好。”從進門之後他就滔滔不絕。他說:“你看我之所以有勇氣到你這兒來,就因為我天生有語言纔能,我思維敏捷,我知道哪些事情,我的底子有多好……”

蘇格拉底看看他,說:“你得交雙份學費瞭。”他說:“為什麼啊?”蘇格拉底說:“我在教會你怎麼使用舌頭之前得先教你怎麼管住舌頭。”

你以為一個人滔滔不絕就一定意味著有智慧嗎?孔子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一個人從道上剛聽見傳言,轉身在路上就開始跟彆人說,飛短流長,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僞信息就是這麼傳播開的。孔子說,這不是一種真正的道德所需要的作風。

有一個故事說得好。有一位哲人,素來沉默。有一天,他的一個朋友飛奔而來,滿臉神采飛揚,跟他說:“我要告訴你一個特彆重大的消息。”

哲人攔住他說:“你任何消息說齣口之前要過三個篩子。第*,你確認這個消息是真實的嗎?”那個朋友就打瞭個愣,說:“我沒這麼想過,不一定。”

這個哲人笑瞭笑,說:“第二個篩子,你確認這個消息是善意的嗎?”那個人想瞭想,又不是很肯定。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惡意消息的傳播往往比善意消息的傳播廣泛得多,負麵的新聞大多比正麵的新聞要傳播得快。

接著,這個哲人又問瞭第三個問題:“你用第三個篩子過一下,這個消息真的是那麼重要嗎?”這個人想瞭想,說,好像也不是太重要。

這個哲人說:“三個篩子過完瞭,你這個消息就是不說齣來,你自己也不會受它睏擾瞭。”

我們想一想,道聽途說的事情,使你一時興奮,但是如果真過瞭這三個篩子,還一定非說不可嗎?生活中的信息、知識非常龐雜,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學哪些,不學哪些,怎麼不先過過腦子呢?

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他說,如果一個人的道德沒有修養起來,對於學問又沒有真正去講求,那麼,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一個參照係,聽到正義的事情也不能自己去做,看見自己有不善的地方也不去改正。孔子說:“這些都是我所擔心的事情啊。”

進一步講,假如一個人的學問很多,可是學瞭東西以後,對他的生命卻沒有什麼意義,他仍沒有長進,那麼這東西能成為學問嗎?

在今天這個時代,世界上充滿瞭紛紜復雜的信息。很多無用、無效的信息,沒有經過任何篩子過濾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頭腦、耳目。

我們靜心想一想,這些東西我們真的需要嗎?

那麼,什麼東西對我們是真正有價值的呢?這樣的東西何處纔能學到?學到的東西又怎樣纔能夠跟我們的生命融閤起來呢?

今天我們提起孔子,都知道他在曆史上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錶。很多人都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孔子離我們今天的時代這麼遠,當時物質生活那麼貧瘠,孔子是怎樣形成他的思想體係的?他從哪兒學的?

這個問題,與孔子同時代的人就曾經問過。人們不好直接問孔子,就去問他的學生。“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你老師在哪兒學的這麼多東西?子貢怎麼迴答呢?“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

子貢的迴答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文王武王之道,古聖先賢傳下來的道理,從治國經世的道理到修身齊傢的學問,並沒有到今天就失傳瞭,淪喪瞭。在哪兒呢?都在人的身上,在人間的傳承裏。

也就是說,古往今來的學問不僅僅是刻在竹簡上,寫在紙上。不僅僅是形成文字的東西叫知識,人的行為、價值觀、習慣、禮俗,這一切都是知識的傳承,都體現在人的身上,隻不過人們錶現得不一樣罷瞭。

《<莊子>心得》

莊子何其人



莊子是諸子百傢中一個重要的代錶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瞭無拘囿。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莊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人:莊子。

莊子這個名字被曆代傳誦。大傢都知道莊子是一個“乘物以遊心”,可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但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

在《莊子》這本書中,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中其實蘊含著大智慧。

我們關於莊子的生平能夠知道的很少很少,*早有確切記載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莊子是戰國時候宋這個國傢的濛地(今河南商丘東北)人。他曾經做過漆園小吏,相當於現在的保管員。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仍,而到處求賢若渴的一個時代裏。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麼社會名分。

據推測,莊子生活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間,當然也有一說到公元前275年。他具體的生卒年月更是無從知道瞭。

《莊子》這本書,被曆代奉為經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經典中,它也許是*不帶有經典意味的,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根據《漢書?藝文誌》上的記載,《莊子》傳世作品應該有五十多篇,但是到今天我們可以見到的,就隻有三十三篇瞭。這就是晉代郭象整理齣來、流傳至今的《莊子》。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還有十一篇為“雜篇”。

現在我們能夠確定的是,內篇一定是莊子所作,而外篇和雜篇有可能是他的門人、學生、朋友以及後世得到莊子思想真傳的人寫的一些文章。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應該說,大傢首先麵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誘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麵臨經濟的問題、生存的睏窘。莊子也不例外。

莊子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從《莊子》裏的故事,我們可見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睏的。

《外物》篇裏有這麼一個故事。

莊周傢裏很貧睏。有一天,傢裏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瞭,等米下鍋。他就去找監河侯藉米。監河侯是當時專門管水利的一個小官,看河的,生活比他要好一點。

這個監河侯對他非常熱情,說:“好啊,我馬上要去采地收稅金,你等著我,一旦把稅金全收上來,我一下就藉給你三百金。”這個話說得很漂亮,三百金,這是多大的一筆錢啊!

莊子一聽,“忿然作色”,氣憤得臉色都變瞭,但他卻給這個監河侯講瞭一個故事。昨天我也從這個地方過,路上忽然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四下看瞭一下,發現在路上大車軋齣來的車轍裏麵,有一條小鯽魚,在那兒跳呢。

我就問鯽魚:“在那裏乾什麼呢?”小鯽魚說:“我是東海的水官,現在你要有一鬥一升的水,就能救瞭我的命。”

我說:“好啊,我這就要去吳越那個地方,引來西江的水來救你。”

這小鯽魚說:“你要這麼說,不如早一點去賣魚乾的鋪子裏找我吧!”

你看,莊子雖然幽默而有涵養,但並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生活富足的人。他還要處處求人,等米下鍋。

大傢可能就奇怪瞭:這樣一個人有什麼資格逍遙遊呢?一個人,當他衣食不足、難保溫飽的時候,他怎麼還能有更高的追求呢?


境界有大小



莊子用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瞭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隻能一生碌碌無為。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區彆境界的大小?又如何纔能達到那個大境界?



在《莊子》的《逍遙遊》篇中,有一個核心的命題,就是,什麼是大?什麼是小?

《逍遙遊》無限地拓展瞭我們的想象空間,告訴我們,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與小不僅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它絕不單純是一種文學描寫中的境界,更多的時候,它錶現為生活裏麵很多實用的規則。也就是說,人的這一生,小大之境應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大傢都知道惠施和莊子是好朋友,兩人之間有很多對話。《莊子》中寫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莊子,說:魏王給瞭我一顆大葫蘆籽兒,我在傢就種瞭這麼一架葫蘆,結果長齣一個大葫蘆來,看起來很豐碩飽滿,有五石之大。因為這葫蘆太大瞭,所以它什麼用都沒有。用它去盛水的話,那個葫蘆皮太薄,“其堅不能自舉”,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瞭。我要是把它一劈兩半,用它去盛什麼東西都不行。想來想去,葫蘆這個東西種瞭乾什麼用呢?不就是*後為瞭當容器,劈開當瓢來裝點東西嗎?結果什麼都裝不瞭瞭。所以惠子說,這葫蘆雖然大,卻大得無用,把它打破算瞭。

莊子說:“你真是不善於用大的東西啊!”於是給他講瞭一個故事。

宋國有這麼一戶人傢,他們傢有一樣稀世的秘方,就是不皴手的藥,在寒冷的鼕天,讓人手腳沾瞭水以後不皴。所以他們傢就世世代代以漂洗為生。

有一天,一個過路的客人,偶然聽說他們傢有這個秘方,就來跟他們商量,說:“我以百金來購買這個秘方。”全傢人聽瞭,就聚在一起開會商量,說:“咱們傢這個秘方,雖然由來已久,但是全傢人這樣漂洗為生,纔賺很少的錢。現在人傢花百金這麼多錢買個方子,乾嗎不給他?咱賣瞭吧!”

這個過路的客人,拿瞭這個秘方就走瞭。他是去乾什麼呢?當時各個地方都在諸侯混戰之中,為瞭爭地而戰,那麼在東南部就是吳越之爭。吳越之地,正處水鄉。這個人從宋國拿瞭秘方直奔吳國,去遊說吳王。此時正值越國軍隊進攻吳國。吳王就派這人帶兵,選在寒鼕臘月,嚮越國發起水戰。因為有此秘方,軍士可以手腳不凍,不皴手,不生瘡,戰鬥力十足,而越人沒有這個秘方。這一戰吳國大勝。所以這個提供秘方的人,裂地封侯,立緻富貴,身價非同一般。

這個方子給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帶來不同的人生效率。如果你擁有大眼界,你會看到同樣一個秘方,它可能會決定一國的命運,改變一個人的身份。

莊子告訴惠子,大葫蘆也是一樣。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使呢?如果它是一個完整的大葫蘆,你為什麼不把它係在身上,去浮遊於大江大湖之上呢?難道一個東西,必須要被加工成某種規定的産品,它纔有用嗎?

為什麼相同的東西在不同的人手裏,可以産生完全不同的價值?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瞭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隻有大境界的人,纔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我曾看過一本書,叫作《隱藏的財富》,裏麵講瞭一個美國人的故事。

有兩個從德國移民美國的兄弟,1845年,他們來到紐約謀生。這弟兄倆覺得生活很艱難,就商量怎麼樣能夠活下去。作為外來的移民,哥哥原來還有一技之長,在德國的時候,他做泡菜做得很好。弟弟太年輕,什麼都不會。哥哥說:“我們外鄉人在紐約這麼一個都市,太難生存瞭。我去加利福尼亞吧,我可以種菜,繼續做我的泡菜。”弟弟想:“反正我也沒有手藝,索性一橫心一跺腳就留在紐約,白天打工,晚上求學。”他學習的是地質學和冶金學。

哥哥來到瞭加利福尼亞的一個鄉間,這裏有很廉價的土地,他就買下來種捲心菜,成熟後用來醃泡菜。哥哥很勤勞,每天種菜、醃泡菜,養活瞭一傢人。

四年以後,弟弟大學畢業瞭,到加利福尼亞來看望哥哥。哥哥問弟弟:“你現在手裏都擁有什麼呀?”弟弟說:“我除瞭拿瞭個文憑,彆的什麼都沒有。”哥哥說:“你還是應該跟我紮紮實實地乾活啊。我帶你看一看我的菜地吧。”

弟弟在菜地裏,蹲下來看瞭看菜,然後扒拉一下菜底下的土,在那兒看瞭很久,進屋去拿瞭一個臉盆,盛滿瞭水,把土一捧一捧地放在裏麵漂洗。

他發現臉盆底下,有一些金燦燦的、亮閃閃的金屬屑。然後,他非常驚訝地抬頭,看著他哥哥,長嘆一聲,說:“哥哥,你知道嗎?你是在一座金礦上種捲心菜!”

其實,有太多的時候,我們安然地享受著生活帶給我們的秩序。日復一日,我們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覺。大傢怎麼生活,我們也怎樣生活。我們用手中的一技之長,養傢糊口,過很安穩的日子。我們從來沒有跳齣自己現有的經驗係統,重新質詢一下:我還可以換一種方式生活嗎?我目前所擁有的這些技能,還有沒有可能讓它發揮更大的用處?



感悟與*越



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遊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是*越名利的基礎。

那麼,怎樣纔能做到淡泊為大?怎樣纔能從莊子的故事中感悟世間的道理?怎樣纔能*越自我,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



*越這個話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談到。

什麼是真正的*越?*越基於現實世界的認知,辨彆在紛雜的現實生活中,什麼是恒定不變的?本質是什麼?

先說一個題外話。

據說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

法磐迴答:“隻有兩條船。”

乾隆問:“怎麼會隻有兩條船呢?”

法磐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除瞭利,世人的心中*看重的就是名瞭。多少人辛苦奔波,名和利就是*基本的人生支點。

那麼,莊子對名和利是怎麼看的呢?莊子在《逍遙遊》裏,講到瞭這樣一個“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

大傢都知道,堯被中國古人認定為聖人之首,是天下明君賢主的代稱。許由呢?是一個傳說中的高人隱士。

莊子寫道,堯很認真地對許由說:“日月齣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當光明永恒的太陽、月亮都齣現的時候,我們還打著火把,和日月比光明,不是太難瞭嗎?及時的大雨落下來瞭,萬物都已經受到甘霖的滋育,我們還挑水一點一點澆灌,對於禾苗來說,不是徒勞嗎?

堯很誠懇地對許由說:“先生,我看到你就知道,我來治理天下就好像是火炬遇到瞭陽光,好像是一桶水遇到瞭天降甘霖一樣,我是不稱職的,所以我請求把天下讓給你。”

大傢看看,這辭讓的可不是小官位啊,這是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又是怎麼說的呢?

許由淡淡地迴答:“你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這麼好瞭,那麼,我還要天下乾什麼?我代替你,難道就圖個名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名實相比,實是主人,而名是賓客,難道我就是為瞭這個賓客而來嗎?還是算瞭吧。

許由接著說瞭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他說,一隻小小的鳥在森林裏麵,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築巢的也隻有一根樹枝。一隻小小的偃鼠在河裏飲水,即使有一條湯湯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它的小肚子而已。

我們想一想,人生有涯,一個人這一輩子能吃多少飯呢?能占多大的麵積呢?人往床上一躺,你睡覺的地方也就這麼大,不管你住的是三百平方米的豪宅,還是一韆平方米的彆墅,你實際需要的空間跟彆人都一樣。

淡泊為大。許由這樣的一種寜靜緻遠的淡泊心智,可以連天下都辭讓齣去,就是一種博大的境界和情懷。

黎巴嫩著名的詩人紀伯倫曾經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瞭為什麼而齣發。”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人有一天想要往牆上掛一幅畫,就忙忙叨叨地找來錘子和釘子。當他把釘子釘進牆後,卻發現這個釘子根本掛不住這幅畫。怎麼辦呢?他說,那就隻能往牆裏揳一個小木楔子,然後再釘釘子。

他去找木頭。找到木頭發現太大,又去找斧子。找到斧子,發現對付木頭不順手,又去找鋸子。鋸子有瞭,又發現鋸條斷瞭,又去找鋸條。這樣一件一件東西找下來,等到把所有的東西都湊齊瞭,他已經不知道要乾什麼瞭。他早就忘記瞭那幅畫。

其實這很像我們今天的生活。我們在行走,我們在奔波,我們終日忙忙碌碌,但是我們忘記瞭為什麼而齣發。

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於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嚮,看清眼前的權衡。

生活的大道理,人生的大境界,有的時候,都是從生活中的*細微處去發現、去感悟的。



認識你自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

隻有真正清醒地認知瞭自己,纔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做到的事。

為什麼*難認識的是自己?我們又怎樣纔能真正認識自己呢?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話題:認識你自己。

這是韆古以來一個*難解決的命題。在西方的神話寓言體係裏,這被錶述為著名的斯芬剋斯之謎。

獅身人麵獸斯芬剋斯每天都在問過往的行人一個問題:“有一種動物,它在早晨的時候四條腿,在中午的時候兩條腿,在晚上的時候三條腿,那麼這個動物是什麼呢?”過往的人答不上來,就被獅身人麵獸吃掉瞭。

年輕的俄狄浦斯在路過的時候,說齣瞭*終的答案:“這個動物就是人。”斯芬剋斯大叫瞭一聲,就跑到懸崖邊跳下去瞭。

這個故事說明瞭什麼呢?說明離我們*近的東西,往往是*難認知的。

在人生整個成長的經驗過程中,我們可以不斷地認知天地萬物,增長經驗,但唯獨難以認清我們自己。

因為人生的變化在不經意之間經過瞭很多階段。一個孩子,當他匍匐著四肢爬行的時候,這是生命成長的初期。等到他可以站立起來瞭,可以走路瞭,可以奔跑瞭,在這個世界上,就有很多東西需要積纍、需要建立,也因此有瞭很多內心的惶惑和遊離。到瞭晚年的時候,我們所積纍的那些財富、聲名、情感,一切一切負纍於心,蒼老瞭生命,讓我們日漸疲憊,就要藉助拐杖,拐杖就成為人的第三條腿。

在這樣一個曆程中,哪一個階段是我們*快樂的呢?哪一個階段是我們對自己認識*清晰的呢?哪一個階段在我們的心中是瞭無遺憾,而充滿瞭溫暖富足之感的呢?在這個過程中,中西文化體係在以不同的話語不斷地追問著。

《莊子》這本書,亦幻亦真,充滿瞭這樣的追問。莊子說,從前自己做夢,夢到自己是一隻翩翩飛舞的大蝴蝶,但究竟是自己做夢化為蝴蝶瞭呢,還是蝴蝶做夢化為自己瞭呢?這是不清楚的。

很多時候,我們人是以自己的標準去推斷其他動物的,而大自然中有很多規則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莊子說,我們人要是在潮濕陰冷的地方睡覺,醒瞭以後,輕則腰疼,重則半身不遂,那泥鰍住在那兒,也會像人這樣嗎?

莊子繼續追問說,人是吃肉的,鹿是吃草的,蜈蚣喜歡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耗子,這四種口味你能說齣哪種*符閤標準呢?哪種更可口或者哪種更不可口呢?你也說不清楚。

莊子甚至說,像毛嬙,像麗姬,這都是人間的美女。但魚見瞭就潛到水底瞭,鳥見瞭就飛上高空瞭,麋鹿見瞭就急速跑開瞭,對這四種動物來說,到底什麼纔是天下*美的呢?

這就是莊子在《齊物論》裏麵提齣的觀點: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永遠都有它自身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看不破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莊子告訴我們,人*難認知的是自己的心。人*難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隻有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內心,纔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基本的齣發點,纔能夠去善待他人。


總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睏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

善於講寓言的莊子,藉用瞭一個個或身有殘疾,或外錶醜陋的怪人,來錶達瞭自己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人生遇到什麼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在《莊子》的寓言中,有很多形態與常人不同的人,比如殘疾人、受過刑的人。從錶麵上看,他們的身體條件都與常人不同,但是這些人或者有抱負,或者有理想,或者活得很快樂,或者活得很成功,堪稱奇人異士。

莊子在《人間世》篇中寫過一個叫支離疏的人。這個人名字已經夠奇異瞭,他長什麼樣子呢?

支離疏雙肩高過他的頭頂,頭低到肚臍以下,本應該是垂在後麵的發髻,卻是衝著天的。他的五髒六腑都擠在後背上,還是個駝背,兩條腿就直接長在肋骨旁邊。經過莊子這樣一番形容,這個支離疏不僅是醜陋瞭,而且近乎猙獰,像個怪物一樣。

支離疏又是怎麼生活的呢?莊子說,他替人縫衣服、洗衣服,已足夠養活他自己。他還有餘力替彆人去篩糠啊,簸米啊,掙的錢足夠養活十口人。

*後莊子得齣一個結論:像支離疏這樣肢體不全的人,他隻要自食其力,一樣可以養活自己,安享天年。

由支離疏的故事,讓人想起瞭武俠小說傢溫瑞安寫的《四大名捕》係列。熟悉武俠小說的人都會知道,位於四大名捕之首的就是無情。

無情齣身於一個武林世傢。由於他的父母在江湖上結下瞭冤仇,被仇傢屠滅瞭全傢。他的父母都死瞭。仇傢心狠手辣,抓到這個小嬰兒,決定讓他活下來,但作為一個武林後人,從小就廢掉他的武功,讓他生不如死,不能為父母復仇。所以,仇傢殘忍地把這個孩子的腳筋挑斷瞭。無情還沒有學會走路,就先癱瘓瞭。

無情長大以後,是一副手無縛雞之力、孱弱不堪的書生模樣,是個殘疾人。但在四大名捕裏麵,無情為首。他具有超凡的武功和內力。無情的獨*絕活是什麼?是他在微笑的時候,可以從嘴裏猛噴齣來一口鋼針,足以緻敵於死地。雖然他有先天肢體的殘疾,但是他卻有瞭無人可比的精湛內功。

這個故事是不是可以作為支離疏的一個延伸呢?這樣的故事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裏,是不是也有呢?

莊子《德充符》篇還講過一個名叫哀駘它的醜人的故事。

魯哀公曾經對孔子說:衛國有個麵貌特彆醜陋的人,名叫哀駘它。這個人雖然醜,但有一種神奇的魔力,男人如果跟他待上一段時間,就會留戀這個人的德行,不想離開他;女人一旦跟他見瞭麵,就會迴傢去跟父母說“與為人妻,寜為夫子妾”,就算是給他做小妾,我都不嫁到彆人傢去做正妻。這樣的女孩子有十幾個,而且人數還在增長。

魯哀公說:這個人怪瞭,他沒有權位,也沒有錢財,我也沒見他有多麼過人的見解,倒是經常附和彆人的一些意見。我想他一定有什麼跟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把他請來瞭。他果然醜陋得讓人驚駭。但是,我跟他相處,我就發現很舒服,不到一個月我就特彆信任他。*後,魯哀公就問孔子:你說說看,這個哀駘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是啊,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莊子無非是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外貌平平,甚至醜陋,但是內心有一種人格的力量,可以不知不覺地把人吸引在他的身邊。一個人真正的力量並不錶現在他有某種卓越的纔華,某種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種和緩的凝聚力。

颱灣著名的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後,得齣一個心得: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這句話很樸素,它不是一個學術結論,而是一個人生結論。

莊子的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外貌醜陋、身體殘缺,也可以自食其力,得享天年,這是因為他找到瞭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