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
和于丹一起,从孔子的简约朴素中,领略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以身践行。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它总是用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高的真理。
那么,智慧在人心里是怎么酝酿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各人的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庄子>心得》
和于丹一起,在庄子的汪洋恣肆中,感受自然人格的自我*越,心灵邀游。
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大家都知道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的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但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在《庄子》这本书中,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天地大道,法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着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我情愿用一生的体温去焐热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她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zui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字解人生》及《有梦不觉人生寒》,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
《<论语>感悟》
不负初心
孝敬之道
智慧之道
学习之道
诚信之道
治世之道
忠恕之道
仁爱之道
附录:
本色于丹
《论语》原文
出版缘起
《<庄子>心得》
001 ? 不负初心
001 ? 庄子何其人
017 ? 境界有大小
033 ? 感悟与*越
051 ? 认识你自己
069 ? 总有路可走
085 ? 谈笑论生死
103 ? 坚持与顺应
117 ? 本性与悟性
135 ? 心态与状态
153 ? 大道与自然
171 ? 附录
171 ? 《庄子》原文
261 ? 出版缘起
《<论语>感悟》
总序 不负初心
自2006年国庆长假在百家讲坛讲完《论语心得》之后,2007年春节讲了《庄子心得》,2008年国庆讲了《论语感悟》。荏苒流光,再回首时,世界和人心都有了许多变化;而自万古观之,还是恒久不变的东西更多。
我的家也还是原来的模样。阳光灿烂的周末早晨,带着女儿一起读《论语》,我们俩坐在沙发上,姥姥在餐桌边翻着报纸,祖孙三代,一壶淡茶。女儿抱着一个洗旧了颜色的绒毛鸭子,书架在鸭子头顶,童声朗朗。一瞬间,我清晰地看见当初讲《论语》备课时,这个簇新的绒毛鸭子也放在这个沙发上,不满一岁的女儿粉嘟嘟地坐在玩具堆里,和鸭子差不多大小,我常常开玩笑地对客人们说“会动的那个是我女儿”。
“妈妈,我能问你一个深奥的问题吗?”
我从恍神儿中被拉回来:“什么问题?”
“这个世界公平吗?”
“不公平,孩子。”
“那,孔子的时候就教人日三省乎己,治国导之以德,为什么到今天还有好人受冤枉?报纸电视上还有那么多不公平?”
这真的是一个深奥的问题。
中国的今天不够公平,全人类的今天也不够公平,为了谋求*大公平的努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大家都在寻找一种共同的公约默契,也都在本土寻求着各自的制度出路,问道自己的先贤,从自己的文化基因里探寻着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核心价值。孔子和庄子连始皇帝统一中国都不曾见到,他们更不知道互联网和众筹,但他们仍然是千古风尘之前,站在文明肇始之缘的那个坐标,他们的言语里藏着了我们价值基因的秘密。尽管,孔子简约到述而不作,庄子汪洋恣肆到无端崖之辞,简与繁,殊途而同归。
“妈妈,那你说为什么孔子今天还能帮到我们?”女儿去给姥姥送了杯茶,从餐桌边端回一盘姥姥刚切的水果。
“孔子肯定不能像百度作业帮那样帮到你直接的答案,他帮我们的是认清楚一些根本问题。”
“什么才是根本的问题?”
“你觉得《论语》里什么是根本问题呀?”
孩子想了想,清亮地背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为什么一个从小去教堂的西方孩子长大的惊叹词会是“Oh,my God”!而一个中国孩子绊个趔趄都会本能地喊“哎呀我的妈呀”!中国传统家族中的信任几乎等于西方宗教中恒久的神——我搂着孩子的小肩膀,看着笑眯眯的老妈妈,满心感慨。
约定俗成的表现,大多来自文化基因。中国文化中强大的伦理性价值,也许就是我们今天安顿于仓皇万变中的不变之本。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始终有份乡土中的默契:即使不识文断字,也得通情达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门风不正就会败家。从贵胄到平民,长幼有序,图的是个家和万事兴。
“妈妈,那咱们平时还说'我的天呐',这又为什么呀?”
“中国人的'天'可不是简单的sky,这里有天道,有天时,人也得守着天良。想想老子怎么说人跟天地的关系来着?”
女儿会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作为一个城里长大的孩子,她见过的庄稼还不如园林绿地多。
“妈妈那你给我讲讲老子和庄子”。
“这个太难了,再长大点儿咱们讲吧。”
“不难!妈妈你看大鹏鸟和蓬间雀的对话、还有庖丁解牛的故事我都知道!”
是啊,我们从小都知道的故事,要用一生去参悟,越成长,越觉得参不透。写完《庄子心得》这八年间,看过多少蜗牛犄角里利益的厮杀纷争,听过多少蓬间麻雀对世相的议论,也看过了多少缄默不语的大鹏襟怀,始知摸索人间世的规则,比认清一头牛的骨骼肌理难得太多。
唯有敬畏。以一生的时光浸润在文化川流中,愿年华渐长,可以渐次接近文而化之的境界。
《周易》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化育世道人心之“文”,也许才是中国文明生生不息真正的意义所在。
一代大儒汤一介先生,即使在恶疾缠身的*后时光里,也一刻都没有停下为“返本开新”的文化理想做努力。卷帙浩繁的《儒藏》,心血累积,一点点呈现出了有序的模样。汤先生在晚期一次住院化疗前夜,研墨拂纸,写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交给乐先生郑重转我,我以此作为先生殷殷托付。我所见到的汤先生辞世前*后一段录像,就是沉静坚定地又一次诵读了宋儒张载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返本问道,可以探寻孔子与庄子的精神气象,远在悠悠千古之前。倘若我们后辈子孙真从他们的身上领悟了智慧,那是先贤文化血脉的传承。倘若我们偏执一端,一味忽略着甚至批判着他们,他们也依旧站在文明的滥觞之缘,不改缄默微笑。而开新宏愿,还靠更多愿意文而化之的天地之心。
流光无痕,人心有信。孔子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份民族文化的初心一直还在,两千多年的浮沉,经历过太多坎坷困顿,但基因就是基因,但凡对这个民族文化有信有爱的后辈子孙,总还是能从孔子庄子的传世箴言中触摸到一团真气,从往昔中清晰辨识出中华文明的未来。
孝敬之道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种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日常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了自己对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好,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在这里面,摆在第*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以安其身,内在得以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作“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作“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可以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去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心安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作“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作孝啊?”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竟然可以算“孝”吗?
子游问孝,子夏问孝,老师都铺陈了一些大家普遍认为是“孝”的行迹:去好好地做事,养着父母,有什么好吃好喝的让父母先吃先喝,有什么劳顿自己先担当,这些行为大家都认为是孝了。但是,孔子都要反问一句:这些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这些真是孝吗?
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智慧之道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
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我们今天该如何获得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
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论语》总是用*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高的真理。
樊迟在问老师什么是“知”(智)的时候,老师就说了两个字,叫作“知人”(《论语?颜渊》)。也就是说,如果你懂得天体物理,懂得生物化学,或许你都不是拥有大智慧,你只是拥有了知识;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在一个充满迷茫的世界里,真正深沉的智慧就是我们能够沉静下来,面对每一个人以及他背后的历史,能够顺着他心灵上每一条隐秘的纹路走进他内心深处的那些欢喜和忧伤,那些心灵的愿望。
学生再问老师,知人以后要做什么呢?看来樊迟还是不能理解老师的意思。
老师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就是这样十个字,说明我们知人以后要干什么。“举直”,是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善良的、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人,提拔上来,给他们一个好的空间。“错”是把他们安置在一个位置上。放在哪儿呢?放在“枉”者的上面。“枉”就是那些不正直的、不那么高尚的人。
也就是说,让贤达的、善良的人,让这些符合核心价值的人,在那些不怎么善良的、有一己之私的人之上。这是一个标准。
“能使枉者直”,这个标准更温暖。也就是说,人性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我们不能说某一个人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大善人,也不能说某一个人他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歹毒小人。其实,人性中的各种元素在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温度、不同的环境中,或善或恶,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都会有所释放。
什么叫作“能使枉者直”呢?就是说,一个人他也许表现出来的不是那么高尚,也许他在做法上有一些促狭,甚至有一些卑鄙,但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当你了解人心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种力量,让一个不那么高尚的人,也就是心思可能有很多弯弯绕的人,让他起码在跟你合作的这一段时间里表现得正直坦荡一点?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这就叫“能使枉者直”。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凭运气抓了一手好牌,而在于你抓了一手坏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际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于你遇到有些不能称为君子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为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为什么要知人呢?孔子说,就是这样一个目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知人”呢?孔子说,你看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这话什么意思呢?
“视其所以”,从一开始你要看到他为什么这么做。看他做一件事不在于他在做什么,而在于他的动机是什么。
中间“观其所由”,你要看他做事的经过和他使用的方法又是什么。
*终是“察其所安”,一个人做一件事,什么叫结束或者没结束?不在于一件事情物理过程的终结,而在于他的心在这个结果上终于安顿了吗?有些事情完了,但人心仍然不安,意犹未尽,他还要做;有些事情没有完,但是有人可以说,雪夜访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到了朋友门前,我可以不敲门就走,因为我的心已经安了。
所以看一个人做事,不要看事情的发展过程,而要看他心理上的安顿。这就是给我们一个起点,“视其所以”;再给我们一个过程,“观其所由”;*后给我们一个终点,“察其所安”。那么就会“人焉廋哉”,人还往什么地方去藏起来呢?“廋”,就是藏匿的意思。
当你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分析,你说这个人还怎么能藏起自己的真实面目呢?这个人的心你就弄明白了。
学习之道
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很多无用、无效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未必有效率,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我们提到过,《论语》里面有很多智慧,那么,智慧在人心里是怎么酝酿起来的?
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各人的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他曾经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你还不如好好去学。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概念都是一字之别,人有雄心是好事,要有野心就不大好了;人有理想没有错,但仅仅停留在空想的话,那也就是一场梦而已。怎样能够达到一个可行的理想之境?
一个人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可行之境。
在学习的时候,学问须化入内心,不然每天在真正的学问之外打转转,那也是不行的。所以孔子还说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有时候一帮人在一起,群居终日,看着挺热闹,可能也能学点东西,但是你觉得大家老说不到点子上,言不及义,然后这些人还“好行小慧”,就是耍小聪明,卖弄小技巧。这些都不是一种大格局。孔子说,这些人就太难教导了。你要想让他们的生命境界再提升、再开阔,能够有很高的层次,那也真是难事。
我们经常说到一个词,就是说某人有“局限”,比如说他工作方法有“局限”,思维方式有“局限”。何谓“局限”?局限局限,是因为格局太小,所以为其所限。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别非常大。
如果你想达到一个开阔的生命境界,那你首先要问问自己,我的生命格局到底有多大?
学过下围棋的人就有一种感觉,一开始是老师一个棋子粘在那里,你一个棋子贴上去,*后你只能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拣零头。好老师就会教学生,先不要去学这样的一目一目的计算方式,而是要在整个棋盘上学会布局。局布大了,一块失掉,别的地方还可以做活。
一个人的生命也是一样,要看在多大的格局上展开。
一个人精通一门小技艺不是难事,但是他终其一生,可能得到的只是树木,而不是森林,只是棋盘的一角,而不是全局。
难道人多,老在一起说、议,就一定有大智慧吗?有时候,一个人如果不自省,总在那儿议论,可能议论的东西完全是无用信息,是浪费精力。
大家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雄辩家,也是一个哲学家。有人去找他学演讲的技巧。这人说:“我的底子很好。”从进门之后他就滔滔不绝。他说:“你看我之所以有勇气到你这儿来,就因为我天生有语言才能,我思维敏捷,我知道哪些事情,我的底子有多好……”
苏格拉底看看他,说:“你得交双份学费了。”他说:“为什么啊?”苏格拉底说:“我在教会你怎么使用舌头之前得先教你怎么管住舌头。”
你以为一个人滔滔不绝就一定意味着有智慧吗?孔子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一个人从道上刚听见传言,转身在路上就开始跟别人说,飞短流长,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伪信息就是这么传播开的。孔子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所需要的作风。
有一个故事说得好。有一位哲人,素来沉默。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飞奔而来,满脸神采飞扬,跟他说:“我要告诉你一个特别重大的消息。”
哲人拦住他说:“你任何消息说出口之前要过三个筛子。第*,你确认这个消息是真实的吗?”那个朋友就打了个愣,说:“我没这么想过,不一定。”
这个哲人笑了笑,说:“第二个筛子,你确认这个消息是善意的吗?”那个人想了想,又不是很肯定。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恶意消息的传播往往比善意消息的传播广泛得多,负面的新闻大多比正面的新闻要传播得快。
接着,这个哲人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你用第三个筛子过一下,这个消息真的是那么重要吗?”这个人想了想,说,好像也不是太重要。
这个哲人说:“三个筛子过完了,你这个消息就是不说出来,你自己也不会受它困扰了。”
我们想一想,道听途说的事情,使你一时兴奋,但是如果真过了这三个筛子,还一定非说不可吗?生活中的信息、知识非常庞杂,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学哪些,不学哪些,怎么不先过过脑子呢?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他说,如果一个人的道德没有修养起来,对于学问又没有真正去讲求,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参照系,听到正义的事情也不能自己去做,看见自己有不善的地方也不去改正。孔子说:“这些都是我所担心的事情啊。”
进一步讲,假如一个人的学问很多,可是学了东西以后,对他的生命却没有什么意义,他仍没有长进,那么这东西能成为学问吗?
在今天这个时代,世界上充满了纷纭复杂的信息。很多无用、无效的信息,没有经过任何筛子过滤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
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
那么,什么东西对我们是真正有价值的呢?这样的东西何处才能学到?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够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今天我们提起孔子,都知道他在历史上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孔子离我们今天的时代这么远,当时物质生活那么贫瘠,孔子是怎样形成他的思想体系的?他从哪儿学的?
这个问题,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就曾经问过。人们不好直接问孔子,就去问他的学生。“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你老师在哪儿学的这么多东西?子贡怎么回答呢?“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子贡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文王武王之道,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道理,从治国经世的道理到修身齐家的学问,并没有到今天就失传了,沦丧了。在哪儿呢?都在人的身上,在人间的传承里。
也就是说,古往今来的学问不仅仅是刻在竹简上,写在纸上。不仅仅是形成文字的东西叫知识,人的行为、价值观、习惯、礼俗,这一切都是知识的传承,都体现在人的身上,只不过人们表现得不一样罢了。
《<庄子>心得》
庄子何其人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人:庄子。
庄子这个名字被历代传诵。大家都知道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但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
在《庄子》这本书中,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中其实蕴含着大智慧。
我们关于庄子的生平能够知道的很少很少,*早有确切记载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庄子是战国时候宋这个国家的蒙地(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的保管员。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一个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名分。
据推测,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当然也有一说到公元前275年。他具体的生卒年月更是无从知道了。
《庄子》这本书,被历代奉为经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根据《汉书?艺文志》上的记载,《庄子》传世作品应该有五十多篇,但是到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就只有三十三篇了。这就是晋代郭象整理出来、流传至今的《庄子》。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还有十一篇为“杂篇”。
现在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内篇一定是庄子所作,而外篇和杂篇有可能是他的门人、学生、朋友以及后世得到庄子思想真传的人写的一些文章。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
庄子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从《庄子》里的故事,我们可见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
《外物》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庄周家里很贫困。有一天,家里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了,等米下锅。他就去找监河侯借米。监河侯是当时专门管水利的一个小官,看河的,生活比他要好一点。
这个监河侯对他非常热情,说:“好啊,我马上要去采地收税金,你等着我,一旦把税金全收上来,我一下就借给你三百金。”这个话说得很漂亮,三百金,这是多大的一笔钱啊!
庄子一听,“忿然作色”,气愤得脸色都变了,但他却给这个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也从这个地方过,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四下看了一下,发现在路上大车轧出来的车辙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在那儿跳呢。
我就问鲫鱼:“在那里干什么呢?”小鲫鱼说:“我是东海的水官,现在你要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救了我的命。”
我说:“好啊,我这就要去吴越那个地方,引来西江的水来救你。”
这小鲫鱼说:“你要这么说,不如早一点去卖鱼干的铺子里找我吧!”
你看,庄子虽然幽默而有涵养,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人。他还要处处求人,等米下锅。
大家可能就奇怪了:这样一个人有什么资格逍遥游呢?一个人,当他衣食不足、难保温饱的时候,他怎么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呢?
境界有大小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区别境界的大小?又如何才能达到那个大境界?
在《庄子》的《逍遥游》篇中,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逍遥游》无限地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它绝不单纯是一种文学描写中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为生活里面很多实用的规则。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小大之境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大家都知道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两人之间有很多对话。《庄子》中写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颗大葫芦籽儿,我在家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看起来很丰硕饱满,有五石之大。因为这葫芦太大了,所以它什么用都没有。用它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我要是把它一劈两半,用它去盛什么东西都不行。想来想去,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呢?不就是*后为了当容器,劈开当瓢来装点东西吗?结果什么都装不了了。所以惠子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得无用,把它打破算了。
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用大的东西啊!”于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宋国有这么一户人家,他们家有一样稀世的秘方,就是不皴手的药,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手脚沾了水以后不皴。所以他们家就世世代代以漂洗为生。
有一天,一个过路的客人,偶然听说他们家有这个秘方,就来跟他们商量,说:“我以百金来购买这个秘方。”全家人听了,就聚在一起开会商量,说:“咱们家这个秘方,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全家人这样漂洗为生,才赚很少的钱。现在人家花百金这么多钱买个方子,干吗不给他?咱卖了吧!”
这个过路的客人,拿了这个秘方就走了。他是去干什么呢?当时各个地方都在诸侯混战之中,为了争地而战,那么在东南部就是吴越之争。吴越之地,正处水乡。这个人从宋国拿了秘方直奔吴国,去游说吴王。此时正值越国军队进攻吴国。吴王就派这人带兵,选在寒冬腊月,向越国发起水战。因为有此秘方,军士可以手脚不冻,不皴手,不生疮,战斗力十足,而越人没有这个秘方。这一战吴国大胜。所以这个提供秘方的人,裂地封侯,立致富贵,身价非同一般。
这个方子给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率。如果你拥有大眼界,你会看到同样一个秘方,它可能会决定一国的命运,改变一个人的身份。
庄子告诉惠子,大葫芦也是一样。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使呢?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大葫芦,你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去浮游于大江大湖之上呢?难道一个东西,必须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定的产品,它才有用吗?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我曾看过一本书,叫作《隐藏的财富》,里面讲了一个美国人的故事。
有两个从德国移民美国的兄弟,1845年,他们来到纽约谋生。这弟兄俩觉得生活很艰难,就商量怎么样能够活下去。作为外来的移民,哥哥原来还有一技之长,在德国的时候,他做泡菜做得很好。弟弟太年轻,什么都不会。哥哥说:“我们外乡人在纽约这么一个都市,太难生存了。我去加利福尼亚吧,我可以种菜,继续做我的泡菜。”弟弟想:“反正我也没有手艺,索性一横心一跺脚就留在纽约,白天打工,晚上求学。”他学习的是地质学和冶金学。
哥哥来到了加利福尼亚的一个乡间,这里有很廉价的土地,他就买下来种卷心菜,成熟后用来腌泡菜。哥哥很勤劳,每天种菜、腌泡菜,养活了一家人。
四年以后,弟弟大学毕业了,到加利福尼亚来看望哥哥。哥哥问弟弟:“你现在手里都拥有什么呀?”弟弟说:“我除了拿了个文凭,别的什么都没有。”哥哥说:“你还是应该跟我扎扎实实地干活啊。我带你看一看我的菜地吧。”
弟弟在菜地里,蹲下来看了看菜,然后扒拉一下菜底下的土,在那儿看了很久,进屋去拿了一个脸盆,盛满了水,把土一捧一捧地放在里面漂洗。
他发现脸盆底下,有一些金灿灿的、亮闪闪的金属屑。然后,他非常惊讶地抬头,看着他哥哥,长叹一声,说:“哥哥,你知道吗?你是在一座金矿上种卷心菜!”
其实,有太多的时候,我们安然地享受着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日复一日,我们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大家怎么生活,我们也怎样生活。我们用手中的一技之长,养家糊口,过很安稳的日子。我们从来没有跳出自己现有的经验系统,重新质询一下:我还可以换一种方式生活吗?我目前所拥有的这些技能,还有没有可能让它发挥更大的用处?
感悟与*越
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越名利。而有一个淡泊的心态,是*越名利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淡泊为大?怎样才能从庄子的故事中感悟世间的道理?怎样才能*越自我,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越这个话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谈到。
什么是真正的*越?*越基于现实世界的认知,辨别在纷杂的现实生活中,什么是恒定不变的?本质是什么?
先说一个题外话。
据说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
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
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
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了利,世人的心中*看重的就是名了。多少人辛苦奔波,名和利就是*基本的人生支点。
那么,庄子对名和利是怎么看的呢?庄子在《逍遥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尧被中国古人认定为圣人之首,是天下明君贤主的代称。许由呢?是一个传说中的高人隐士。
庄子写道,尧很认真地对许由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当光明永恒的太阳、月亮都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打着火把,和日月比光明,不是太难了吗?及时的大雨落下来了,万物都已经受到甘霖的滋育,我们还挑水一点一点浇灌,对于禾苗来说,不是徒劳吗?
尧很诚恳地对许由说:“先生,我看到你就知道,我来治理天下就好像是火炬遇到了阳光,好像是一桶水遇到了天降甘霖一样,我是不称职的,所以我请求把天下让给你。”
大家看看,这辞让的可不是小官位啊,这是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又是怎么说的呢?
许由淡淡地回答:“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这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难道就图个名吗?”“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名实相比,实是主人,而名是宾客,难道我就是为了这个宾客而来吗?还是算了吧。
许由接着说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他说,一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汤汤大河让它畅饮,它顶多喝满它的小肚子而已。
我们想一想,人生有涯,一个人这一辈子能吃多少饭呢?能占多大的面积呢?人往床上一躺,你睡觉的地方也就这么大,不管你住的是三百平方米的豪宅,还是一千平方米的别墅,你实际需要的空间跟别人都一样。
淡泊为大。许由这样的一种宁静致远的淡泊心智,可以连天下都辞让出去,就是一种博大的境界和情怀。
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有一天想要往墙上挂一幅画,就忙忙叨叨地找来锤子和钉子。当他把钉子钉进墙后,却发现这个钉子根本挂不住这幅画。怎么办呢?他说,那就只能往墙里揳一个小木楔子,然后再钉钉子。
他去找木头。找到木头发现太大,又去找斧子。找到斧子,发现对付木头不顺手,又去找锯子。锯子有了,又发现锯条断了,又去找锯条。这样一件一件东西找下来,等到把所有的东西都凑齐了,他已经不知道要干什么了。他早就忘记了那幅画。
其实这很像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在行走,我们在奔波,我们终日忙忙碌碌,但是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很多时候,我们会置身于这样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
生活的大道理,人生的大境界,有的时候,都是从生活中的*细微处去发现、去感悟的。
认识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
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
为什么*难认识的是自己?我们又怎样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呢?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话题:认识你自己。
这是千古以来一个*难解决的命题。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
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问题:“有一种动物,它在早晨的时候四条腿,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那么这个动物是什么呢?”过往的人答不上来,就被狮身人面兽吃掉了。
年轻的俄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说出了*终的答案:“这个动物就是人。”斯芬克斯大叫了一声,就跑到悬崖边跳下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离我们*近的东西,往往是*难认知的。
在人生整个成长的经验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
因为人生的变化在不经意之间经过了很多阶段。一个孩子,当他匍匐着四肢爬行的时候,这是生命成长的初期。等到他可以站立起来了,可以走路了,可以奔跑了,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很多东西需要积累、需要建立,也因此有了很多内心的惶惑和游离。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所积累的那些财富、声名、情感,一切一切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让我们日渐疲惫,就要借助拐杖,拐杖就成为人的第三条腿。
在这样一个历程中,哪一个阶段是我们*快乐的呢?哪一个阶段是我们对自己认识*清晰的呢?哪一个阶段在我们的心中是了无遗憾,而充满了温暖富足之感的呢?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文化体系在以不同的话语不断地追问着。
《庄子》这本书,亦幻亦真,充满了这样的追问。庄子说,从前自己做梦,梦到自己是一只翩翩飞舞的大蝴蝶,但究竟是自己做梦化为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自己了呢?这是不清楚的。
很多时候,我们人是以自己的标准去推断其他动物的,而大自然中有很多规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庄子说,我们人要是在潮湿阴冷的地方睡觉,醒了以后,轻则腰疼,重则半身不遂,那泥鳅住在那儿,也会像人这样吗?
庄子继续追问说,人是吃肉的,鹿是吃草的,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喜欢吃耗子,这四种口味你能说出哪种*符合标准呢?哪种更可口或者哪种更不可口呢?你也说不清楚。
庄子甚至说,像毛嫱,像丽姬,这都是人间的美女。但鱼见了就潜到水底了,鸟见了就飞上高空了,麋鹿见了就急速跑开了,对这四种动物来说,到底什么才是天下*美的呢?
这就是庄子在《齐物论》里面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身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子告诉我们,人*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
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
善于讲寓言的庄子,借用了一个个或身有残疾,或外表丑陋的怪人,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在《庄子》的寓言中,有很多形态与常人不同的人,比如残疾人、受过刑的人。从表面上看,他们的身体条件都与常人不同,但是这些人或者有抱负,或者有理想,或者活得很快乐,或者活得很成功,堪称奇人异士。
庄子在《人间世》篇中写过一个叫支离疏的人。这个人名字已经够奇异了,他长什么样子呢?
支离疏双肩高过他的头顶,头低到肚脐以下,本应该是垂在后面的发髻,却是冲着天的。他的五脏六腑都挤在后背上,还是个驼背,两条腿就直接长在肋骨旁边。经过庄子这样一番形容,这个支离疏不仅是丑陋了,而且近乎狰狞,像个怪物一样。
支离疏又是怎么生活的呢?庄子说,他替人缝衣服、洗衣服,已足够养活他自己。他还有余力替别人去筛糠啊,簸米啊,挣的钱足够养活十口人。
*后庄子得出一个结论:像支离疏这样肢体不全的人,他只要自食其力,一样可以养活自己,安享天年。
由支离疏的故事,让人想起了武侠小说家温瑞安写的《四大名捕》系列。熟悉武侠小说的人都会知道,位于四大名捕之首的就是无情。
无情出身于一个武林世家。由于他的父母在江湖上结下了冤仇,被仇家屠灭了全家。他的父母都死了。仇家心狠手辣,抓到这个小婴儿,决定让他活下来,但作为一个武林后人,从小就废掉他的武功,让他生不如死,不能为父母复仇。所以,仇家残忍地把这个孩子的脚筋挑断了。无情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先瘫痪了。
无情长大以后,是一副手无缚鸡之力、孱弱不堪的书生模样,是个残疾人。但在四大名捕里面,无情为首。他具有超凡的武功和内力。无情的独*绝活是什么?是他在微笑的时候,可以从嘴里猛喷出来一口钢针,足以致敌于死地。虽然他有先天肢体的残疾,但是他却有了无人可比的精湛内功。
这个故事是不是可以作为支离疏的一个延伸呢?这样的故事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是不是也有呢?
庄子《德充符》篇还讲过一个名叫哀骀它的丑人的故事。
鲁哀公曾经对孔子说:卫国有个面貌特别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这个人虽然丑,但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男人如果跟他待上一段时间,就会留恋这个人的德行,不想离开他;女人一旦跟他见了面,就会回家去跟父母说“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就算是给他做小妾,我都不嫁到别人家去做正妻。这样的女孩子有十几个,而且人数还在增长。
鲁哀公说:这个人怪了,他没有权位,也没有钱财,我也没见他有多么过人的见解,倒是经常附和别人的一些意见。我想他一定有什么跟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把他请来了。他果然丑陋得让人惊骇。但是,我跟他相处,我就发现很舒服,不到一个月我就特别信任他。*后,鲁哀公就问孔子:你说说看,这个哀骀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是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庄子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外貌平平,甚至丑陋,但是内心有一种人格的力量,可以不知不觉地把人吸引在他的身边。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在他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台湾著名的教授傅佩荣先生在研究《庄子》之后,得出一个心得:真正看懂《庄子》就会明白,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这句话很朴素,它不是一个学术结论,而是一个人生结论。
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外貌丑陋、身体残缺,也可以自食其力,得享天年,这是因为他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