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下册 战史与战例

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下册 战史与战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法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日军
  • 反坦克战
  • 战史
  • 战例
  • 军事史
  • 太平洋战争
  • 武器装备
  • 战略战术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78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98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日本陆军反坦克题材专著,聚焦“武士道”狂热精神下日本陆军“螳臂当车”式的反坦克战,近800张图片,大量史料和历史照片,系统披露二战日军反坦克战武器、战术和战史。

内容简介

《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分为上下两册,本书为下册。上册(武器与战术)详细介绍了日军炮兵和步兵的各种反坦克武器及其战术,下册(战史与战例)结合具体战史,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中国大陆、太平洋诸岛屿、东南亚等各战场上的反坦克战。本册参考了大量文献和资料,图文结合,详细介绍了二战中日军炮兵和步兵的各种反坦克战史实例,包括苦战“谢尔曼”、硫磺岛之战、冲绳岛之战等等内容。

作者简介

  王法,1985年生于辽宁鞍山,法学本科毕业,军事研究爱好者。生而平凡,但不甘平庸。出版过多本军事历史类图书,并在多类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共47万余字。军事历史研究的主攻方向为二战时期北非、西线和太平洋战场的陆战,西方盟军的装备、人物与战史。愿以笔为枪,以墨为剑,努力再现那段历史的烽烟,以飨读者。

内页插图

目录

◆ 前 言
◆ 日军反坦克战史战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传
中 国
张鼓峰、诺门坎
“斯图亚特”危机
苦战“谢尔曼”
缅 甸
菲律宾
硫磺岛
冲绳岛
远东战役
◆ 后 记

精彩书摘

  7月3日,在哈拉哈河西岸,朱可夫调集苏军第11坦克旅主力,在蒙古第6骑兵师、第8骑兵师装甲车营、苏军第24摩托化步兵团1个加强炮兵营的支援下向渡过哈拉哈河的日军发起反击。第71联队在占领了巴音查山之后,遭到苏蒙军12辆装甲车的进攻。在联队属速射炮中队到达之前,他们束手无策。苏军坦克和装甲车以少则几辆,多则30辆的规模反复对日军发起冲击。由于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安装的都是汽油发动机,在蒙古草原白天炙热的阳光下进行高速行驶,导致发动机过热,很容易就会被日军的燃烧瓶点燃。野炮第13联队第3大队的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击毁的最近的1辆苏军坦克,已经冲到了距离火炮30米的地方。第72联队的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甚至在5米的距离上打瘫了1辆苏军坦克。还有更多的苏军坦克和装甲车遭到了日军步兵的近距离攻击,他们携带炸药包、反坦克地雷和燃烧瓶,疯狂地冲向苏军坦克。由于投入实战之前日军收集了1200瓶玻璃汽水瓶用于制造燃烧瓶对抗苏军坦克,前来支援的第26联队勉强击退了苏军坦克的进攻。混乱之中,第23师团的师团长小林原中将则遭到了15辆苏军坦克和装甲车的穷追猛打,如果不是野炮第7中队及时救驾,小林原中将也就一命呜呼了。
  战斗持续到7月4日,就连燃烧瓶这种简易武器,第26联队也只剩下48个了。7月5日,在苏军钢铁洪流的滚滚冲击之下,渡过了哈拉哈河的日军不得不撤回了东岸。
  7月2日-3日,苏军也对安岗支队发起了反击。关于苏军对日军安岗支队的此次打击,已经有众多相关资料,这里不再赘述战斗过程。在战斗中,日军投入战场的73辆各型坦克中损失了42辆,大部分毁于苏军坦克和步兵的45毫米反坦克炮。用于试验而投入战场的4辆九七式中型坦克也有1辆被击毁,而损失的42辆坦克中只有13辆得以回收和修复。日军战车部队宣称他们击毁了苏军32辆БT型快速坦克和35辆装甲车。日军自己的损失太大,日本的国力也经不起这么严重的坦克损失,安岗支队残部只能灰溜溜地撤出战场。根据苏军记录,7月3日时,苏军在哈拉哈河东岸只有第9装甲旅的装甲车和第11坦克旅第2坦克营的8辆БT-5型快速坦克;7月3日,这8辆坦克中有3辆被日军打瘫而损失;7月4日,剩下的5辆里有3辆在战斗中受了轻伤。
  7月2日-5日之间的战斗中,渡过哈拉哈河的日军被苏军赶了回去,而日军夺取哈拉哈河东岸苏军高地的行动也失败了。苏军第11坦克旅的损失还是很严重的。一旦迫近苏军坦克和装甲车,日军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和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都可以击毁苏军装甲战斗车辆。此时,苏军坦克多装备汽油发动机,因此日军燃烧瓶也产生了很大的威胁。苏军逐渐学会了如何扬长避短地打击日军,苏军坦克不再冲上日军阵地,而是停在日军反坦克炮的有效射程之外,集中炮火进行轰击。这样的打法很难实现歼灭日军的目的,但是日军也确实就对苏军坦克和装甲车无可奈何了。7月5日,苏军15辆坦克在1500米的距离上炮击第7师团第28联队的尾川步兵大队。在这样的距离上,尾川步兵大队装备的2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和4门九四式37毫米炮根本无法对苏军坦克造成威胁,日军步兵除了拼命挖沟躲避以外就毫无办法了。7月6日之后,日军只能以苏军不太擅长的夜袭战来抵消苏军坦克部队的威力。
  7月20日,苏军第2化学坦克旅第2连增援,装备OT-130型喷火坦克18辆,再加上诺门坎前线已有的19辆OT-26型喷火坦克,则苏军在8月初已经装备了37辆喷火坦克。7月23日-8月28日,苏军第11坦克旅得到了155辆БT-7型快速坦克的加强。部分是装备柴油发动机的型号,这让日军的燃烧瓶难以发挥作用。
  在装备处于全面劣势的情况下,日军士兵再次开始了疯狂的近距离反坦克攻击。日军的藤田大尉指挥1门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在多次击退了苏军坦克的进攻之后耗光了弹药。当苏军坦克再次来袭时,他手握武士刀爬上1辆T-26轻型坦克的炮塔,杀死了苏军车长,但是他自己的胳膊也被苏军坦克的炮手打成重伤。藤田大尉本人因为疯狂的“勇武”而获得了金鵄勋章,失去了一条手臂的他只能在军队当教导员来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余下的时间。
  ……

前言/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轴心国阵营中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德国与日本都以各自的坦克和反坦克作战能力而闻名。不同的是,德国是以其坦克和反坦克作战能力的强大而有口皆碑,日本则是以其坦克和反坦克作战能力的拙劣而恶名远扬。这从本质上体现了地缘政治中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的区别,以及德国与日本综合国力、工业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差异。同时,意识形态、民族性格、文化背景等主观因素也对日军反坦克技战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较为遗憾的是,本书参考的文献和资料,大部分来源于日军敌对方,记述的内容更多是从同盟国的角度出发。因此,本书仅是一部抛砖引玉之作,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读者能够批评指正。若能引起更多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吾心足矣。
  在完成此书的过程中,作者得到了“龙式坦克”(张雄)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铁血的挽歌:太平洋战场上的帝国钢铁洪流》 第一章:黎明前的阴影——日军装甲力量的战略布局与早期困境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踏上了中国大陆,也标志着其全面侵略战争的开始。尽管此前日本帝国陆军已经装备并生产了一系列坦克型号,例如九二式、九四式、九五式轻战车以及九七式中战车,但这些早期型号在性能上仍存在诸多不足。九二式和九四式更多地被视为步兵支援和侦察单位,火力与装甲防护均显薄弱,难以应对近代化战争的挑战。九五式轻战车虽然在早期作战中数量占优,但其20毫米主炮在对抗具有一定防护的工事或装甲目标时显得力不从心,其轻薄的装甲也容易被敌方火力击穿。 至九七式中战车“志贺”时期,日军的坦克设计开始向更高标准迈进。这款战车在火力上装备了57毫米炮,在当时已属可观,装甲防护也有所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作为中型坦克的战场需求。然而,即便如此,日军装甲部队在战术运用和战略部署上,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日军在战前对现代战争的认知存在偏差。他们过于依赖其陆战经验,尤其是早期在中国战场上相对落后的对手,低估了敌方工业化生产能力和装甲技术的发展速度。对于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和苏联,其大规模工业生产能力和先进的坦克技术,日军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其次,日军的战略重心长期以来围绕着“北进”与“南进”展开讨论。虽然“南进”战略最终占据主导,但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资源和战略纵深的渴望,而非建立在强大且具备区域性压倒性优势的装甲兵团基础之上。日军对装甲部队的定位,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辅助步兵作战的工具,而非独立的战略打击力量。其大规模的装甲部队的组建与训练,相较于德军和苏军,起步较晚,规模也有限。 再者,日军的工业基础限制了其装甲部队的发展。虽然日本在战前已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业体系,但其在航空发动机、精密机械制造以及橡胶等关键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坦克的产量、可靠性和性能的提升。同时,战时物资的短缺,尤其是稀有金属和燃料的供应,也使得日军的装甲部队在“质”与“量”的扩张上都受到了严重制约。 此外,日军装甲兵团的战术思想和训练体系,也未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他们仍然强调协同作战和迂回包围,但在面对拥有强大火力、先进通信以及机械化步兵支援的对手时,这种战术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尤其是在缺乏空中优势和战场信息共享的情况下,日军装甲部队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集中突破和持续打击。 战争的早期阶段,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胜利,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其装甲力量的深层问题。这些胜利更多地归功于其训练有素的步兵、灵活的战术以及早期对手的准备不足。然而,随着战火蔓延,当他们面对装备精良、数量庞大的盟军装甲部队时,日军装甲兵团的弱点便开始暴露无遗。 第二章:太平洋上的钢铁洪流——盟军装甲力量的崛起与日军的被动应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作为主要的参战国,迅速将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投入到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中。M3“斯图亚特”和M4“谢尔曼”系列坦克,凭借其可靠性、生产效率以及持续的改进,成为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力。M3“斯图亚特”虽然火力相对较弱,但其机动性和产量弥补了这一不足,在早期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M4“谢尔曼”则以其多样的型号、强大的火力(75毫米、76毫米炮,后期型号甚至装备了90毫米炮)、良好的防护以及出色的战场适应性,成为了盟军地面作战的基石。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将装甲部队的运用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他们不再将坦克仅仅视为步兵的支援,而是将其作为独立的作战单位,能够执行独立的穿插、突击和反击任务。尤其是在岛屿争夺战中,美军的坦克部队能够有效地压制日军的固定防御工事,摧毁敌方炮兵阵地,为步兵的进攻开辟道路。其战术上也更加灵活,例如利用坦克与步兵的协同,以及根据地形和敌情调整作战方式。 相较之下,日军的装甲部队在太平洋战场上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在战争初期,日军的九七式坦克在面对美军的M3“斯图亚特”时,尚能勉强对抗,但随着M4“谢尔曼”的投入,日军的坦克在火力、装甲和机动性上都逐渐落于下风。九七式坦克的57毫米炮难以有效穿透M4“谢尔曼”的正面装甲,而其自身的装甲又无法抵御M4“谢尔曼”的75毫米或76毫米炮。 日军也意识到了这一劣势,并试图通过改进现有型号和研发新型坦克来弥补差距。例如,他们推出了九七式改(新中期)、一式中战车、三式中战车等型号。一式中战车装备了47毫米炮,虽然在穿甲能力上有所提升,但其总体性能与M4“谢尔曼”仍有差距。而三式中战车则试图通过增加装甲厚度和装备75毫米炮来对抗盟军坦克,但由于生产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其产量有限,且在可靠性和机动性方面存在问题。 更具代表性的是日军为应对盟军坦克威胁而研发的坦克歼击车和重型坦克。例如,九七式反坦克炮(塔)和三式炮战车,试图通过装备长管的47毫米炮和75毫米炮来获得反坦克能力。而更为极端的尝试,如一式战车(虎)、五式中战车(虎 II)以及设计中的“虎”级重型战车,则体现了日军在设计理念上对盟军先进坦克的模仿和追赶。然而,这些新型号的出现往往为时已晚,且在生产数量、战场表现和整体战略整合方面,都未能对盟军的装甲优势构成根本性威胁。 战争后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装甲部队面临的困境愈发明显。他们缺乏足够数量的合格坦克,更缺乏足够数量的训练有素的坦克乘员。同时,由于制空权被盟军完全掌握,日军的坦克部队在行进和作战时,往往成为美军航空兵的活靶子。盟军的航空炸弹、火箭弹以及俯冲攻击,对日军的坦克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即便如此,日军的装甲部队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依然展现出其顽强的战斗精神。在一些关键的防御战役中,例如瓜达尔卡纳尔岛、塔拉瓦、硫磺岛等战役,日军的残余坦克部队,以及利用战车底盘改造的临时工事,都给盟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然而,这更多地是一种悲壮的抵抗,而非有效的反击。日军装甲部队的战略运用,更多地集中在防守和消耗战上,力图在局部地区迟滞盟军的进攻,为本土防御争取时间。 第三章:绝境中的反击——日军坦克歼击战术与“神风”式的最后挣扎 在太平洋战场后期,随着日军整体战略的颓势日益明显,其装甲部队的战略定位也发生了转变。曾经试图通过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来争取主动的设想,早已被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务实,也更加绝望的应对策略——将有限的装甲力量用于迟滞敌人进攻、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并尝试采取一些非对称作战手段。 日军开始大量装备和运用坦克歼击车,并将坦克用于反坦克作战。虽然他们缺乏专门设计的、性能优越的坦克歼击车,但利用现有坦克底盘,改装装备长管火炮的型号,例如三式炮战车,成为了重要的反坦克力量。这些车辆虽然在防护和机动性上有所欠缺,但其装备的75毫米炮,在特定距离下,能够对盟军的M4“谢尔曼”坦克构成威胁。 更具代表性的是,日军在战术上更加注重伏击和诱敌。他们会将坦克和坦克歼击车隐藏在有利地形,例如丛林、山地或废墟中,待盟军坦克进入射程后,发动突然袭击。这种战术在很多岛屿争夺战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能够给盟军造成一定的伤亡,并减缓其前进速度。例如,在菲律宾的一些战役中,日军利用地形优势,成功地击毁了不少盟军坦克。 此外,日军还尝试将坦克进行固定化,改造成防御工事。例如,在硫磺岛等战役中,一些坦克被埋入地下,顶部加装沙袋,成为坚固的炮塔工事,配合步兵进行防御。这种做法虽然大大削弱了坦克的机动性,但增强了其作为固定炮台的防御能力,对盟军的进攻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 日军还积极研发并部署了各种反坦克武器,例如磁性反坦克地雷、火箭筒(如“一〇〇式”反坦克炮)、以及利用磁性吸附装置的爆炸物。这些武器虽然不如坦克本身那样具有“战略威慑力”,但在消耗盟军坦克、限制其活动范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日军甚至出现了类似“神风”特攻的思路,试图将坦克改造成“特攻兵器”。虽然未像飞机那样大规模推行,但在一些局部地区,也存在将坦克用作自杀式攻击的案例。例如,一些坦克乘员会选择驾驶坦克冲向敌方步兵或装甲目标,与敌人同归于尽。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日军在绝境中的疯狂与绝望。 然而,日军的这些努力,无论多么顽强,都无法扭转整体的战局。盟军在数量、质量、技术以及后勤保障上的绝对优势,使得日军的反坦克作战,更多地是一种殊死的抵抗,而非有组织的战略反击。随着战争的进程,日军的装甲部队,连同其残余的机械化部队,最终在太平洋战场上走向了覆灭。 《铁血的挽歌:太平洋战场上的帝国钢铁洪流》并非聚焦于日军的反坦克战,而是通过对日军早期装甲力量的困境、盟军装甲力量的崛起以及日军在绝境中的应对,勾勒出一幅太平洋战场上机械化战争的宏大画卷。本书将深入剖析日军装甲部队在技术、战术、战略上的局限性,以及盟军如何凭借其工业实力和先进的作战理念,最终取得战场上的主导权。本书旨在从更广阔的视角,展现二战太平洋战场上,钢铁洪流的碰撞与消亡,以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下册》这个名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甚至有些悲壮的抗争。我一直对二战时期各个参战国的军事策略和战术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在面对技术压制时,他们是如何应对的。日军在二战中的发展,很多方面都给人一种“事在人为”的感觉,虽然资源和技术有限,但其精神层面的投入却不容忽视。这本书的下册聚焦于反坦克战,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因为坦克在二战后期已经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导力量之一。我很好奇,在坦克技术和数量上都处于劣势的日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反坦克体系的?他们是否有过一些出人意料的战术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大量的战史资料和具体的战例分析,为我呈现一个鲜活的日军反坦克作战的图景,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日军士兵在绝境中的挣扎与抗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军事史的探讨,更是对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所能爆发出的能量的一种审视。

评分

作为一个对二战历史,尤其是亚洲战场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填补我知识空白的书籍。《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下册》的出现,无疑正是我所期待的。这本书的题目就已经勾勒出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螳臂当车”,这本身就带着一种悲壮的色彩,让人不禁想探究其中蕴含的细节。我好奇的是,在盟军坦克科技和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下,日军是如何发展出自己的反坦克战术和武器的?他们是否有一些独特的、甚至是“非主流”的作战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战役和战例,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军事行动,来剖析日军反坦克作战的策略、战术的演变,以及其最终的局限性。或许,这本书会揭示出一些关于资源匮乏、技术差距下的困兽之斗,也可能是一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反击。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严谨的态度,运用一手资料,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不回避问题的日军反坦克作战图景,让我们能够跳脱出简单的“胜利者”或“失败者”的标签,去感受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与复杂。

评分

“螳臂当车”这个词,自带一种悲壮和决绝的意味,用来形容二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再贴切不过了。《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下册》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我一直对军事史,特别是那些不为人熟知的细节很感兴趣。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上,盟军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装甲和机动性,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那么,在这样的劣势下,日军的反坦克作战是如何展开的?他们是否发展出了独特的战术,或者依靠一些临时的、简陋的装备来对抗?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具体的战例,展现日军士兵如何在绝境中求生,如何与坦克进行殊死搏斗。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为我们揭示日军反坦克战的真实面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上。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军事技术和战术,更是关于那个时代士兵的勇气、智慧,以及他们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评分

第一眼看到《挡车之螳》这个名字,就觉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看到了日军士兵在战火纷飞中,面对钢铁洪流时的坚韧与渺小。虽然下册专注于二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但其副标题“战史与战例”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叙事中,日本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反坦克这一技术性极强的领域,究竟能走到哪一步。历史的洪流总是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向前推进,而在这股洪流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抵抗与挣扎,往往构成了最动人心魄的篇章。日军的反坦克作战,无疑是其中一个充满悲情与顽强的侧面。我想象着那些装备相对落后,但却凭着一股“玉碎”精神的士兵,他们如何在战场上与盟军的坦克进行殊死搏斗,如何利用地形、伪装、甚至是人肉炸弹来抵挡那些他们眼中“不可战胜”的钢铁巨兽。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分析,更是关于战争中个体命运的深刻描绘。我期待着作者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为我展现一段被忽略却又异常惨烈的历史画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战争对人类精神的考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挡车之螳”,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它立刻勾勒出了一个弱小却又顽固的形象,让人联想到在绝对力量面前,个体所能爆发出的惊人潜能,或是注定走向悲剧的抵抗。《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下册》这个副标题,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预期。我想象着,在那些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日军是如何面对盟军势不可挡的坦克部队的。他们是否有专门的反坦克武器?他们的战术是如何适应与坦克对抗的需求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军事历史的梳理,更像是对一种精神的探索。我很好奇,在面对科技和数量上的巨大差距时,日军士兵是如何被激励、如何被训练,以至于能够发起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反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日军在反坦克战中使用的各种手段,无论是正面硬碰硬,还是利用地形、夜色、甚至是牺牲自己来达到目的。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二战亚洲战场的一个独特视角,让我看到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和人物。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印刷很好,拿在手里很有感觉,内容也很好

评分

1937年6月,陆军省和坦克部队的样车都完成了组装。陆军省样车称为“奇尼”,组装了1辆,使用95式轻型坦克发动机;而坦克部队样车称为“奇哈”,组装了2辆。1辆使用三菱的直喷式燃烧室发动机,另外一辆使用了带池贝式涡流预燃室的发动机,其余部分相同。两种样车首先在富士试验场进行了初步行驶试验。由于几种车型的重量都控制在军需会议决定的重量内,因此越野机动性全部达标。“奇哈”推重比更大,爬坡能力强,操作省力,“奇尼”车的1名炮塔乘员身兼车长、炮手和装填手三职,执行任务顾此失彼。三菱的设计师顶住了军方的压力,取消了“奇哈”尾部的尾撬。实验也证明由于“奇哈”车的行走装置更好,越壕能力比带尾撬的“奇尼”还强。

评分

技术书籍,耐心阅读。

评分

不错

评分

指文图书的质量还是不错的!!!!

评分

非常详细,题材独特,很有阅读价值

评分

书很不错是正版,包装也很结实没有损坏,物流到的很快。一次满意的购物。

评分

很薄一本书,黑白照片,字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