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上册 武器与战术

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上册 武器与战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法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日军
  • 反坦克战
  • 武器
  • 战术
  • 军事史
  • 太平洋战争
  • 装甲战
  • 历史
  • 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78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98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内罕见的日本陆军反坦克题材专著,聚焦“武士道”狂热精神下日本陆军“螳臂当车”式的反坦克战,近800张图片,大量史料和历史照片,系统披露二战日军反坦克战武器、战术和战史。


内容简介

《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分为上下两册,本书为下册。上册(武器与战术)详细介绍了日军炮兵和步兵的各种反坦克武器及其战术,下册(战史与战例)则结合具体战史,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中国大陆、太平洋诸岛屿、东南亚等各战场上的反坦克战。本书参考很多文献和资料,图文结合。本册详细介绍了二战中日军炮兵和步兵的各种反坦克武器及其战术,包括反坦克炮、野战炮、高射炮、岸防炮、反坦克枪榴弹、反坦克雷、日军步兵反坦克战术等等内容。

作者简介

  王法,1985年生于辽宁鞍山,法学本科毕业,军事研究爱好者。生而平凡,但不甘平庸。出版过多本军事历史类图书,并在多类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共47万余字。军事历史研究的主攻方向为二战时期北非、西线和太平洋战场的陆战,西方盟军的装备、人物与战史。愿以笔为枪,以墨为剑,努力再现那段历史的烽烟,以飨读者。

内页插图

目录

◆ 前 言
◆ 日军炮兵反坦克武器与战术
反坦克炮
野战炮兵
高射炮
岸防炮
日军炮兵反坦克战术
◆ 日军步兵反坦克武器与战术
反坦克枪
反坦克枪榴弹
火焰喷射器
反坦克火箭筒/无后坐力炮
反坦克雷
反坦克障碍
日军步兵反坦克战术

精彩书摘

  1932年11月,日军以八九乙中型坦克和法制NC27“雷诺”轻型坦克为目标,再次进行了反坦克武器的射击试验。日军发现,13。2毫米重机枪和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步兵炮发射的十二年式榴弹很难击穿这些新型坦克的装甲。
  基于这些试验,日军认识到了装备反坦克炮的必要性。1933年6月30日,日军的军需会议通过了研制新型反坦克炮的决议。9月14日,在陆密第456号新研究方针中,日军提出了新型反坦克炮的技术指标:口径37毫米左右;水平射界50°以上;仰俯角-10°+15°;射速30发/分;在1000米距离上发射的穿甲弹能击穿20毫米装甲,并在车体内产生足够的破片;马匹可以驮载或人力可以牵引,战斗全重300公斤以下。
  1933年12月,新型反坦克炮的试验型号研制完毕。试验的结论是新型反坦克炮的人机工程设计良好,但是瞄准具和炮闩闭锁还需要改进。1934年2月,日军对其进行了弹道性能的试验,对结果也较为满意。1934年4月至5月,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对新型反坦克炮进行了试验,并提出了诸如进一步降低重量和缩小轮廓的要求。1934年9月至1935年1月,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再次对其进行了试验。期间,新型反坦克炮也在中国东北进行了冬季低温作战条件下的试验。
  1935年3月29日,新型反坦克炮进行上报时,其定型为“九四式37毫米炮”(九四式三十七粍砲),而并非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后来所谓“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的称谓仅是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俗称。
  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产量最多的反坦克炮。1936年-1941年,日军共生产3400门该型炮。
  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最大的优点就是射速高。其装有半自动横楔式炮闩,利用火炮的后坐力抛出空炮弹药筒,退壳器会将火炮的炮闩保持在打开的状态。当第2发炮弹入膛后,退壳器松开,炮闩会在弹簧的作用下关闭。其车轮有两种:一种是木制的车轮和铁质的轮胎,另一种是带孔的铁质圆盘车轮。在炮位时,大架尾部的驻锄要打在地下。运输的时候,可以由1匹马拖拽;或者也可以将火炮拆成4个部分,由4匹马驮载运输;或者也可以拆卸成4个部分之后由人员背负携带。
  日军步兵、装甲兵和速射炮兵都广泛装备了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以日军挽马型步兵师团的4个步兵联队为例,每个步兵联队都下辖1个速射炮中队;每个速射炮中队下辖4个速射炮分队(通常称为“战炮队”),共装备4门该型反坦克炮;每个速射炮分队下辖1门反坦克炮和11名速射炮兵。这11名速射炮兵包括1名分队长、1名炮手、1名预备炮手、1名装填手、1名传令兵、1名整理火炮的清洁手和5名同时负责近距离防御的弹药手。如果有汽车,还会额外配属1名司机。相比之下,日军驮马型步兵师团的4个步兵联队就没有下辖速射炮中队,而是以步兵炮中队代替。
  在布设阵地时,各个速射炮分队之间距离100米;每2个速射炮分队编成1个速射炮小队,小队指挥部位于速射炮分队后方200-300米处,通过传令兵进行通信;小队指挥部后方200-300米处为步兵联队属速射炮中队指挥部,通过电话进行通信。
  ……

前言/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轴心国阵营中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德国与日本都以各自的坦克和反坦克作战能力而闻名。不同的是,德国是以其坦克和反坦克作战能力的强大而有口皆碑,日本则是以其坦克和反坦克作战能力的拙劣而恶名远扬。这从本质上体现了地缘政治中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的区别,以及德国与日本综合国力、工业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差异。同时,意识形态、民族性格、文化背景等主观因素也对日军反坦克技战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较为遗憾的是,本书参考的文献和资料,大部分来源于日军敌对方,记述的内容更多是从同盟国的角度出发。因此,本书仅是一部抛砖引玉之作,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读者能够批评指正。若能引起更多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吾心足矣。
  在完成此书的过程中,作者得到了“龙式坦克”(张雄)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战火余烬:二战时期装甲对抗的阴影》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本专注于单一国家军事装备或战术演练的军事史著作。相反,它旨在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深入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甲力量的崛起如何深刻改变了现代战争的面貌,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旨在应对这一变革的各种对抗策略和技术发展。我们将目光投向战争的全局,审视装甲部队在各大战场上扮演的角色,分析其对战略、战役及战术层面的影响,并着重考察交战双方为了压制、摧毁对方装甲力量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由此催生的技术革新与战术演变。 核心论述 第一部分:钢铁洪流的诞生与初期影响 装甲战的序曲: 本部分将追溯装甲战理论的早期萌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坦克初现,到战间期各国对装甲力量的构想与实践。我们将探讨古德里安、富勒等军事思想家提出的“闪电战”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不同国家军队中传播和接受的过程。重点分析装甲部队作为一种独立的、决定性的军事力量的潜力是如何被认识和实现的。 早期装甲力量的部署与效能: 随着战争的爆发,德国的装甲集群在波兰、法国等战场上展现出的惊人威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模式。本部分将详细剖析这些早期辉煌的背后,装甲部队的组织结构、协同作战方式以及所依赖的战术原则。同时,也会审视盟国在面对这一新威胁时的困境与反应,分析其初期装甲力量的局限性,例如技术落后、战术思想保守以及指挥体系的不足。 装甲在战争初期的战略意义: 除了战术层面的突破,装甲部队在初期战争中对战略方向的选择、战争进程的加速以及政治格局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我们将考察装甲部队如何成为突破僵局、实现快速纵深穿插的关键,以及其对敌方士气和抵抗意志的瓦解作用。 第二部分:装甲对抗的升级与技术军备竞赛 技术革新与装甲优势的争夺: 随着战争的深入,交战双方认识到装甲力量的决定性作用,也开始更加重视其弱点。这导致了一场围绕着装甲防护、火力输出和机动性展开的激烈技术军备竞赛。本部分将深入分析各国在坦克设计上的演进,例如重型坦克、中型坦克、轻型坦克的研发思路,以及发动机、火炮、装甲材料等关键技术的进步。我们会对比不同国家代表性坦克的优缺点,例如苏联的T-34系列、美国的M4“谢尔曼”系列、德国的“虎”式和“豹”式系列等,并分析它们在战场上的表现。 反坦克武器的百花齐放: 面对日益强大的装甲力量,各国也开始投入巨大的资源研发和生产各种反坦克武器。本部分将系统梳理二战时期各种反坦克手段的发展脉络。这包括: 反坦克炮: 从早期轻型反坦克炮到后期威力巨大的重型反坦克炮,分析其口径、弹药类型(穿甲弹、高爆弹、破甲弹等)的演进,以及射程、精度和穿透力的提升。 坦克歼击车与突击炮: 探讨这些介于坦克和火炮之间的装备如何在高强度对抗中发挥独特作用,以及它们在战术运用上的特点。 步兵反坦克武器: 从早期简易的反坦克手榴弹、撞击炮,到后期出现的“铁拳”、“巴祖卡”等肩射式火箭筒,分析其设计原理、使用方式以及在步兵对抗中的地位。 航空反坦克武器: 考察攻击机、俯冲轰炸机等空中平台如何装备反坦克武器,以及空中打击在反坦克作战中的作用。 水雷与工程兵器: 简要提及其他非主流但重要的反坦克手段。 战术的适应与演变: 技术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战术的调整。本部分将分析交战双方在不同阶段如何调整其装甲作战和反装甲作战的战术。例如,德国的“火力优势”战术,苏联的“以量取胜”和“正面突破”策略,以及盟军在后期逐渐掌握的“多兵种协同”模式。我们将重点考察步兵如何与反坦克炮、坦克歼击车等协同作战,如何利用地形和伪装来伏击敌方装甲单位。 第三部分:关键战役中的装甲对抗 从北非的尘土飞扬到东线的血肉磨坊: 本部分将精选二战中具有代表性的装甲对抗战役,深入剖析其中的战术细节、技术运用和人员部署。我们将详细分析: 北非战场: 例如“沙漠之狐”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如何利用其机动性与火力优势,对英联邦军队展开一系列巧妙的攻势与防御,以及盟军如何逐步适应沙漠作战环境,研发出更适合当地条件的装备和战术。 东线战场: 重点聚焦库尔斯克战役等大规模装甲会战。分析德苏双方在这些战役中投入的巨量装甲单位,双方坦克的性能对比,以及各种反坦克武器在极端环境下的实战表现。我们将考察战役进程中的战术失误与成功之处,以及这些战役对双方装甲力量的消耗和重塑。 西线战场: 例如诺曼底登陆后的“海狸”计划、阿登战役等。分析盟军在登陆后如何应对德军的装甲反击,以及德国在后期资源枯竭的情况下,如何依靠少数精锐装甲部队进行抵抗。 装甲协同作战的范例分析: 在分析具体战役的同时,本部分也会关注不同兵种之间,特别是装甲部队与步兵、炮兵、航空兵之间的协同作战模式。考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指挥与通信,实现多兵种的有机配合,以发挥最大的整体作战效能。 第四部分:装甲战的教训与未来展望 战争的代价: 本部分将对二战时期装甲对抗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进行反思。包括人员伤亡、装备损耗以及对战争进程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装甲战的辉煌背后,战士们的牺牲与坚韧。 技术与战术的遗产: 分析二战时期的装甲技术和战术经验,如何为战后新一代装甲力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将探讨现代装甲武器和战术的演变,与二战时期的联系与区别。 装甲战的哲学思考: 战争不仅仅是技术和战术的比拼,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本部分将尝试从更深层次探讨装甲战所揭示的战争本质,例如勇气、智慧、牺牲、意志等。 本书的特点 宏观视角: 跳出单一国家的限制,以全球视角审视二战装甲对抗的全景。 多维分析: 融合技术、战术、战略、以及关键战役的案例分析,提供立体化的理解。 深度挖掘: 详细梳理武器装备的演进,深入剖析战术的演变和实战运用。 人文关怀: 在描绘宏大战争场面的同时,不忘展现战争中个人的经历与情感。 《战火余烬:二战时期装甲对抗的阴影》将带领读者穿越烽火连天的岁月,重温那场钢铁与烈火交织的史诗。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武器装备和战术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次对战争深刻性的哲学探索,以及对人类勇气与智慧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许多关于二战日军反坦克战术研究的空白。我一直对那个时期日军的技术发展和作战思路感到好奇,而这本《挡车之螳》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作者对各种陆军装备的介绍,从步兵反坦克武器到早期的坦克型号,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描述。我特别注意到关于“陆军航空兵”在反坦克作战中扮演角色的论述,这部分内容相当少见,却又至关重要。书中穿插的大量历史图片和地图,更是为理解战术提供了直观的帮助。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亮点。例如,关于“一式反坦克炮”的性能分析,让我对其在实战中的局限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回避日军在技术和战略上的短板,反而通过客观的分析,展现了当时日军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反复阅读了关于“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反坦克作战的章节,那些在丛林和泥泞中进行的艰难战斗,读来令人扼腕。这本书不仅仅是军事爱好者的读物,对于任何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我对二战中的各种战役和武器装备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挡车之螳》在上册就聚焦于日军的反坦克战,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作者在对各种“反坦克武器”的介绍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参数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实际表现,以及日军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它们。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苏德战场”上日军武器缴获与仿制的分析,虽然篇幅不多,但却点出了当时日军技术发展的一些现实困境。读到关于“东南亚战场”的章节时,那些在湿热丛林中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反坦克战斗,让我深受震撼。日军士兵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对抗拥有技术优势的敌人,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也令人唏嘘。这本书让我对二战历史的理解,又多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再是单纯的战场记录,而是包含了技术、战术、以及当时日军所面临的深刻困境。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二战日军”这个概念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一直以为他们是以“武士道”精神著称,但本书却揭示了他们在战术层面,尤其是反坦克作战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尝试。作者对各种“反坦克战术”的剖析,从早期利用地形和步兵火力,到后期尝试发展专门的反坦克武器,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伏击战”和“阵地战”的案例分析,这些都展现了日军在装备劣势下的无奈与智慧。读到关于“菲律宾战场”的描述时,我深切感受到日军士兵在面对美军强大坦克攻势时的绝望,以及他们所采取的各种近乎拼命的战术。书中对“自杀式攻击”的提及,更是让人不寒而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日军形象,他们并非只有狂热,也有着对战争的挣扎和对生命的渴望。

评分

我是一名业余的模型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在寻找关于二战时期日军武器装备的详实资料,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在武器细节上的描述非常到位,无论是坦克的装甲厚度、火炮口径,还是步兵反坦克武器的弹道特性,都充满了专业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战车兵”的战术训练和心理状态的描写,这让我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武器装备在实战中的运用。读到关于“瓜岛战役”的章节时,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被地形和敌军火力压制的日军士兵,他们是如何努力地利用手中的武器,去对抗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庞然大物。书中穿插的一些日军老照片,也为我的模型制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例如,关于“九七式改”的细节图,让我对如何还原其涂装和磨损有了更深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二战日军陆军武器装备的认识,也为我的模型制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从拿到它开始,就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了得,不仅将复杂的军事术语解释得清晰易懂,更在细节处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关于“神风”特攻队的那部分,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却又深感悲凉。书中对不同型号坦克的性能分析也十分到位,让我这个对外行来说,也能大致了解当时日军在技术上的差距。虽然我并非军事爱好者,但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吸引了我,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每一场战役的描绘都充满了画面感,仿佛亲临其境,感受那份紧张与绝望。我曾花了好几个小时,反复咀嚼其中关于“九七式中战车”的章节,对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为何未能有效对抗盟军的坦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某些侧面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宏大叙事,而是更加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承受、奋力抗争的个体。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还不错,二战日军的介绍跟德军比还是比较少的

评分

送货很快,品相也很好,感谢京东

评分

不错,了解日军在二战中的另一面。

评分

书不错,包装的也很结实。是正版。物流到的很快。一次满意的购物。

评分

比较偏门的一项二战军事史研究

评分

内容不错,值得一看,200减100买的,划算

评分

坚兵利刃挡不住正义之师涤荡邪恶

评分

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