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思考,快与慢》让你发现自己思维的非理性
那么本书将告诉你提升理性的方法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智微播出品人 阳志平 长文导读
诺贝尔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鼎力推荐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错!
理性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2010年格文美尔教育奖 获奖作品
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基思·斯坦诺维奇
颠覆传统智商观念 全人类 迈入理性时代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
错!
研究表示,公认的聪明人在决策的正确率方面与普通人无异,有时候也会:
数学家在毫无利好消息的情况,大量买入持续下跌的股票,最终输掉所有积蓄;
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去墨西哥找赤脚医生看病,而不选择经过科学检验的医疗方法;
大学历史教授加入邪教组织;
在高中当老师的邻居拉朋友做传销……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善于思考”包括明智的判断与决策,但大家熟知的智力测验并没有评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然而这些技能对我们的生活非常关键,影响我们做计划、评估关键证据、评价风险和可能性的方式,从而决定我们是否能做出好的决策。
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碍,直接的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本书认为,我们可以把对人类在真实世界中明智行动至关重要的理性从智力概念中剥离出来,并且,个体的“理商”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提升。
在本书中,斯坦诺维奇阐述了:
理性思考的概念和重要作用;
理性障碍的诸多类型及背后的信息加工机制;
提高理性的两条途径;
理性思考能力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 Stanovich)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的荣誉退休教授,也是加拿大应用认知科学的前研究主席。
他的研究领域是推理和阅读的心理学机制。他著有200多篇科学论文和7本书。在一项对于论文引用率的调查中,斯坦诺维奇位列引用率较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也是25位较高产的教育心理学家之一。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诺奖致辞中也多次引用斯坦诺维奇的研究成果。
斯坦诺维奇获奖无数。他于2012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也是两次获得国际阅读协会颁发的阿尔伯特 J. 哈里斯奖的学者。
斯坦诺维奇著有畅销书《对“伪心理学”说不》,该书被全球4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采用。他还著有《超过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机器人叛乱:在达尔文时代找到意义》《现代社会中的决策与理性》等书。
在这本极具说服力又兼具可读性的书中,基思·斯坦诺维奇阐释了一个大胆的主张,即理性必须与智力区分开来,并分别对它们进行研究。他的这一提议或许将为智力测验和决策领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他很有可能会取得巨大成功。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诺贝尔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作者
在这本充满智慧与理性的书中,基思·斯坦诺维奇为我们阐明了智力和理性的区别。斯坦诺维奇是心理学领域中睿智的作者之一。他在本书中还指出,智力测验未能全面评估人类的心理能力,因为它并没有测量人类的理性思维,而理性是人类通往幸福之路和自我实现的关键要素。这本书适合所有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聪明”,为什么聪明人常常会行事不理性的读者阅读。
——卡罗尔·塔夫里斯(Carol Tavris),《错不在我》作者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成为聪明人意味着要阅读大量图书并掌握大量概念。而在21世纪,聪明人必须掌握的元概念是“理性”。光有智力还不够,还要有理性。这是世界上较好的认知科学家写得较好的一本“理性”著作,它将帮助你理解人类心智架构,从高智力到高理性。
——阳志平,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智微播出品人
导 读理性:重新定义人类认知能力
译者序
序 言
致 谢
第一部分 理性之心 1
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碍,直接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智力测验并没有测量理性,这就是聪明人会做蠢事的原因:所谓的“聪明”仅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
人类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机制:快与慢。快的类型一加工包括自主心智,慢的类型二加工包括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算法心智就是传统的智力,而反省心智就是理性思维。
第1章乔治·布什的心智:有关智力测验缺失什么的线索 2
这本书不谈什么 5
困惑于布什智力的缘由 7
第2章理性障碍:理性与智力的分离 9
如何描述这类案例 12
广义与狭义智力之争 13
理性:缺失的元素 16
将理性障碍用作直觉泵 18
第3章反省心智、算法心智与自主心智 20
类型一与类型二加工 21
临时的“双重加工”心智模型及个体差异 25
思维倾向与认知能力 27
三重加工心智模型 31
思维倾向:理性思维和行为的预测源 33
别忘了心智程序! 37
走近总统先生的大脑 39
第4章 给智力概念瘦身 42
智力霸权主义 44
另辟蹊径:用理性障碍驯服智力概念 45
MAMBIT:没有司机的大脑引擎 47
智力被误读为适应 48
神化智力概念的阴暗面 49
民间心理学能够区分智力与理性 51
第5章为何聪明人常做蠢事 55
人类是认知吝啬鬼 59
我们为何成了认知吝啬鬼 60
为什么理性障碍如此普遍 62
思维谬误和理性思维 64
第二部分 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 67
大脑在使用认知资源时极为吝啬,喜欢走捷径,我们简称之为“认知吝啬鬼”。人类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认知吝啬鬼。认知吝啬鬼常常致使我们深陷不理性的泥潭,严重阻碍我们实现目标与理想。
提高理性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避免先天的信息加工缺陷(即认知吝啬鬼),第二条途径是给自己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抵制坏的心智程序。
第6章认知吝啬鬼 68
属性替换:认知吝啬鬼的惯用伎俩 70
认知吝啬鬼的工具:生动、出众与可得性 74
启发式加工:决策过程的量与质 77
认知捷径和个人自主性 78
现状偏见:默认启发式加工 81
启发式加工的有利和不利环境 82
第7章决策效应与认知吝啬鬼 85
框架与个人自主性 88
翻手是云,覆手是风:框架效应研究 91
机会均等框架 97
第8章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正反都是我赢 100
过度自信:关于我们知道的那些原本不知道的事情 104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沟通与知识假设中的利己主义 110
智力与我方立场信息加工 112
第9章认知吝啬鬼的另一个缺陷:深思熟虑后依然战败 115
电车难题:压制情绪 117
战败“冷”启发式思维倾向 119
本能冲动与意志力:深思熟虑后的失败 124
第三部分 给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 131
“心智程序”是指个体可以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和策略,以辅助决策判断和问题解决过程。除了认知吝啬鬼,心智程序出现问题也是导致不良决策的重要原因。有时,个人是因为没有安装足够的心智程序,即心智程序缺陷,如忽略备择假设、不擅长寻求证伪焦点假设;有时,是安装了污化的心智程序,如相信占星术和笔迹学。
第10章心智程序缺陷 132
现实生活中的心智程序问题:心智程序缺陷效应引发的两起
悲剧 133
贝叶斯前来救援! 137
一个关键的心智程序缺陷:忽略备择假设 143
更多的科学思维心智程序:可证伪性 144
基础概率:更多贝叶斯心智程序 148
概率评估的心智程序 150
策略性心智程序 152
心智程序缺陷导致的理性障碍 153
第11章污化的心智程序 155
“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大脑,他会加倍愚蠢” 160
对污化心智程序的质疑 163
人们为什么会受污化心智程序的影响 165
破坏协议的模因 168
避免污化心智程序的策略 169
污化心智程序导致的理性障碍 172
第12章思维谬误何其多:非理性思维倾向分类及其与智力的关系 175
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176
理性思维问题的预分类 180
由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理性思维谬误 185
斯波克先生难题:来自自主心智的输入缺失 187
基于智商-理性相关度的分类 189
结论:理性障碍无处不在 194
第四部分 提高人类理性的社会意义 195
改善理性不但对个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还对人类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要对社会环境稍做改变,就能预防人们的理性思维出问题。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我们的环境,理应决定重建社会环境,使得环境中的人更加理性。
第13章增加人类理性及改善非理性的社会效益 196
好消息:理性是可以习得的 200
改变环境以帮助认知吝啬鬼 203
社会选择机制 209
注释 213
参考文献
200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认知科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凭借与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96年去世)合作完成的一系列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消息一经从瑞典皇家科学院传出,人们的关注点迅速聚焦于他们在“人类判断与决策的分析”领域的工作。卡尼曼的研究发现了“背离概率基本原则的启发式思维捷径对人类决策过程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激发了一大批经济和金融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对人类内在动机进行研究,丰富了经济学理论”。
简而言之,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研究了人类如何做出选择以及如何进行概率评估,并揭示了人类决策时常犯的典型谬误。心理学领域很多高引用、高影响力的论文都来自卡尼曼的课题组,他最终捧得诺贝尔奖可谓实至名归。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工作之所以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研究解决了有关人类理性的深层次问题。诚如诺贝尔颁奖词所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发现了人们在不确定情境中如何进行决策,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人类理性假设。”二人发现的思维谬误并非是在玩室内益智游戏时所犯的小错误。所谓理性,意味着为了达成人生目标所采取的最佳方式。个体若违反了经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验证的思维规则,所带来的直接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等人研究了人类的基本认知结构为何会让人容易在判断和决策上面犯错误。不过,容易犯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犯错。每个人都可以压制自己犯推理错误的倾向,做出理性行为,人们并非一定会深陷于犯错的泥潭无法自拔。更为重要的是,个人判断和决策的错误倾向其实是存在系统化差异的。我的研究团队就致力于探索能够预测个体差异的诸多因素。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发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存在系统的个体差异,这意味着与理性相关的人类认知属性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即人们达成人生目标的效率有所不同。然而,十分奇怪的是,智力测验(或是它的衍生品,比如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测验)并没有评估这些重要的思维认知属性。之所以说这种现象奇怪,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多数非心理学专业人士认为,智力测验评估的是一个人“善于思考”(good thinking)的程度。科学家和外行普遍认为,所谓“善于思考”包括明智的判断和决策,而明智的判断有助于个人实现目标。事实上,“善于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属性,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对“善于思考”的研究甚至得到了诺贝尔奖的认可,但在广为流传的智力测验中却没有找到评估“善于思考”的影子。
第二个原因,当人们(包括专家和外行)谈及“智力”二字时,普遍认为智力的概念内涵包括理性。例如,很多智力概念都包含“适应性决策”(adaptive decision making)。适应性决策是理性的精华所在,但是,现行的智力测量工具与理性决策测量却没有丝毫联系。上述两个原因导致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比如,“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如果考虑到人们测量评估智力的方式,这种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聪明”意味着智力测验分数高,“蠢事”指糟糕的决策,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显而易见:智力测验没有评估适应性决策能力。如果你因“智商高却做蠢事”现象而感到惊讶,就说明你骨子里默认所有优秀的心理属性都伴随着高智商一起出现。比如说,理性思维一定与高智商共存。不过,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不断对这个假设提出质疑。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发现,理性思维技能与智力测验成绩之间只有小到中等强度的相关性。这种低相关性不足为奇,因为智力测验压根儿没有对理性思维技能进行评估。
在本书中,我将重点讨论智力测验中是否应该同时测量理性。判断和决策技巧,即理性思维能力,其重要性至少与智力测验所评估的那些认知属性不相上下。与智力相似,理性思维技能也关系到现实生活中目标的达成。但是,整个社会对理性的重视程度极为不足,既没有开设相关的教学课程,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一直在使用智力测验的衍生品作为教育机构的选材工具,从学前班到研究生入学考试都是如此。不仅如此,公司和军队也相当重视智商类评估工具。人们在智力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提高智力、赞扬高智商、为低智商而担忧等),但是,如果忽视了另一类能够带来同等社会后果的心理技能,在智力方面投入再多的精力也无济于事。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所研究的思维技能,可转化为直接影响人类幸福和主观满意度的行为,他们与智力测验所评估的认知技能同样重要。作为一种认知功能评估工具,智力测验极为不完整。鉴于智力测验的影响力,它为心理学家和外行界定了何为重要的认知特征,毋庸置疑,现行智力测验所评估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它也将很多重要能力划出了其测量范围。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寻找那些在非认知领域被智力测验落下的重要能力,比如情绪智力或是社会智力,那样对智力测验未免太过苛责。单单在认知领域中看,智力测验缺失了对判断和决策技能的评估部分,而这些正是理性思维和行为的认知基础。
这本书深入讨论了行为科学领域中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桩历史性事件带来的科学和社会性后果,即获得诺贝尔奖认可的认知特征,却被行为科学领域最广为人知的心理评估工具——智力测验完全忽视了。
我通常对那些鼓吹“颠覆性思维”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只停留在口号层面,缺乏扎实的论据支撑。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似乎进行了海量的案例研究,从华尔街的金融巨鳄到硅谷的科技新贵,每一个失败的案例都被剖析得入木三分,绝非泛泛而谈。他巧妙地引入了行为经济学的视角,用严谨的实验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让整本书的立论基础非常坚实,读起来充满了说服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过度自信”的章节,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不要骄傲”这类陈词滥调,而是详细解释了多巴胺奖励机制在强化自我认知偏差中的作用,这种从神经科学层面切入的分析,让我对“为什么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为精妙,如同剥洋葱一般,层层递进,从个体认知延伸到群体决策,最终指向了更宏观的社会系统性失误。它不提供廉价的“一键修复”方案,而是引导读者构建一套更具批判性的心智模型,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远胜于直接灌输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抓人眼球的艺术品,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醒目的白色字体,立刻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寻常的成功学或励志读物。我是在一个独立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翻到的,起初只是被标题的冲突感吸引——“超越智商”听起来充满了哲学思辨,而“聪明人做蠢事”则直指我们日常的困境。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且富有画面感,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社科书籍那种枯燥的说教腔调。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比如认知偏差和情绪驱动行为,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仿佛我们正在亲眼目睹那些高智商人士在决策路口上的挣扎与失误。这不仅仅是关于智力水平的探讨,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弱点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路径依赖”的剖析,作者没有简单地谴责,而是用一种近乎同情的笔触,描绘了环境和早期经验是如何固化了那些看似高效实则僵化的思维模式。读完前几章,我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自以为是的“捷径”究竟隐藏着多大的风险。这本书无疑为那些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多一两根筋的人,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大脑的构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因为它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一种自我审视的状态,这对于习惯于舒适区思考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强度训练”。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回放过去几周自己做出的重要决定,然后对照书中的理论模型进行“事后复盘”。作者在行文中使用了一些非常犀利的语言,比如他将某些固化的思维定势形容为“思想的化石”,这种直击痛点的比喻,让人在感到被冒犯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其深刻的洞察力。与市面上那些迎合读者心理、不断给予肯定和鼓励的书籍不同,这本书像一个严厉的导师,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们智力外衣下隐藏的脆弱和盲点。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感觉“无所不能”的书,而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更加谦逊、更加警惕的书。这种“令人不适的清醒”恰恰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多元化,时而如同严谨的学术论文,引用着晦涩的心理学专有名词;时而又切换成散文诗般的叙事,描绘出某个决策失误带来的巨大遗憾。这种风格的快速切换,使得整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避免了单一叙事带来的疲劳感。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历史轶事,比如对某位著名科学家的晚年研究偏执的分析,作者将历史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与当代认知偏差联系起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厚度和感染力。它不只是在讨论“为什么”,更在探讨“如何避免”,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操作手册,但通过对成功和失败模式的深度拆解,读者可以自行提炼出适用于自己领域的防错机制。对于我从事的需要高度依赖判断力的职业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风险评估框架,它将那些原本被归咎于“运气不好”的失误,重新归因于可被识别和修正的思维缺陷,这种归因的转变意义非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为深度阅读而生的——字体选择恰到好处,行距宽松,充分考虑了长时间阅读对眼睛的友好性。更重要的是,它对专业术语的处理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初次接触复杂心理学理论的读者,也能通过上下文的解释和作者精妙的比喻,迅速掌握核心概念。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精英智识与普通人的日常困惑。它没有高高在上地俯视我们,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低语,分享那些通过惨痛教训才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它让我明白了,智商高低只是工具的锋利程度,而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这个工具,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即对自身思维过程的审视能力。这本书提供的,正是升级这套“元认知操作系统”的必备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主动关闭那些误导性的内部信号,从而做出真正理智的选择。我强烈推荐给所有那些在职业或生活中有过“本可以做得更好”的经历的人。
评分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更有一些伪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欺世盗名,从中渔利。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心理学信息面前,如何拨除迷雾,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明智的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呢?这本书将教给你科学实用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将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从伪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评分很好,比思考的快与慢容易理解。
评分妙笔生花 笔扫千军 笔下生花 惜墨如金 点石成金 笔下生辉 一气呵成 字字珠玉
评分京东快递很好,送货及时,态度非常好。。。。
评分错!
评分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分类过的心理学研究。另:作者对物理学的理解很糟糕,比如拿电子云的概率性来例证心理学研究的概率属性(p167),还有对爱因斯坦理论的误用(“在速度较低的情况下,这两种理论(引者注:牛顿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做出了本质上相同的预测”,p136)。
评分再优秀的人也有盲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评分微博大v推荐,京东多快好省。喜欢在京东购物。
评分书很好,好好如果从*0年起,您拿出*元,每次国足比赛都押买输,如今您将拥有约*元。股票,银行理财?别逗了,还有什么事情比国足稳?!不是每种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每支球队都叫特能输。中国足球队,专业输球30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我们不进球,我们只是足球搬运工。国足理财!值得拥有!从下场开始期待您的参与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